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68张)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1页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68张)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68张)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3页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68张)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4页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68张)语文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五首“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饮酒》组诗以酒寄意,诗酒结合,作者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层的本然状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境界。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语毕,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陶渊明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称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诗人,田园诗的开创者。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落,日渐贫困。41岁归隐田园。其田园诗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

初读——知古韵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诵读教学1、学习诗歌,我们要善于诵读。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熟本诗,扫除字词障碍。2、读诗要读出语气、节奏、停顿、情感。3、五言古诗朗读节奏是有规律的的“二\三”模式。4、播放诗文朗读,要求学生模仿跟读。品悠然诗意

第一层:品味“心远地自偏”的超然物外(1)车马喧仅仅是指车马的喧闹吗?

车马喧代表的是门庭若市的热闹场景,联系此时归田十余年与归田前“不为五斗米折腰”,可知车马喧是指官场的交往,追逐名利的喧嚣。

陶渊明做官经历: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2)心远地自偏,远的是什么?

远的是官场、名利。(3)怎么理解心远地自偏?

“虽是陋室,惟吾德馨……何陋之有?”

因为心远离俗世,所以住处也变得僻静了,因为德行高尚,所以陋室也不陋了,这正是君子的修身之道。(4)那么同样是心远与地偏,陶渊明和《与朱元思书》中的“鸢飞戾天者”有什么不同?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种人生态度,是什么呢?

虽然同样远的是俗世的名利,但陶渊明是无须地偏而心远,“鸢飞戾天者”是见地偏而心远。对陶渊明来说地是否偏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无论条件如何他的心都是远的。也就是:超然——超然物外、超然世俗、保持本心。第二层:品味“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1、“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能否换为“望”,为什么?

不能,诗人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适悠然的氛围相吻合,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而“望”字更有目的性,更像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2、“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有何深意?

鸟飞倦了,也知还家,那么人呢?也应该返归这美丽宁静的大自然,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不要再为名利奔波劳累。此二句虽写景,实则抒怀悟理,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人应知“反璞归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无我之境。即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感受不到“我”的存在。我“悠然”既指诗人内心的闲适安逸,也可以指山的悠然,“见”既是“我”见南山,也是南山见“我”。“我”与南山心意相通,融为一体,不是刻意相望,却是自然而然的呈现。(三)品味“欲辨已忘言”的真意难言1、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品诗识真人,悟人生真意

结合分析内容,请你说一说,从

中,我看到了

的陶渊明。

从结庐中,我想到了三顾茅庐,南阳诸葛庐。庐是简陋的房屋,作者在喧闹的人境中建庐,我看到了品德高尚、不慕名利的志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菊是高洁的象征,我看到了归隐田园,寄情山水的隐士。

而无车马喧,车马指代达官贵人,我看到了摆脱官场的羁绊,不为名利所牵引的勇士。……

这是我们心中的陶渊明,他摆脱束缚、远离官场、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才华横溢、淡泊名利……那陶渊明又是怎样来介绍和定义自己的呢?让我们读一读陶翁的诗。1、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五柳先生传》翻译:不为贫贱而忧虑悲伤,不为富贵而匆忙追求。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翻译: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3、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对话时空悟诗魂

钱穆先生说“读诗不是为了成为诗人或文学家,而是学会欣赏,通过欣赏接触到更高级的人生,获得一生中无穷的安慰”,时间已经过去千载,今天我们再读陶渊明,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了?给大家设计一道人生选择题,你会做出什么选择?请利用对陶渊明的理解来说一说你的原因。人生选择题:A、汲汲官场大丈夫

B、偏居田野一农夫课外阅读延伸1、摘抄陶渊明其它诗歌,比较诗歌不同。2、积累古代隐士的相关材料,储备写作素材。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余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杜甫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他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向四川逃去。三月,春天又来到了长安城,然而,国家的春天已不复存在,现实使诗人睹物神伤。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凝练地熔铸在40个字里,这就是有名的《春望》诗。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jiàn)泪,恨别/鸟/惊心。烽(fēnɡ)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分联赏析,品味诗意

(一)赏析首联1、本诗的题目是“春望”,那么在首联中作者都望到了什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你认为在这四个描写对象中作者着力要体现哪一个事物的特点?

国之破。“国”是指都城,即长安。3、宋代魏庆之编的《诗人玉屑》中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在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好?为什么?

破:着一破字一字统全貌,未言一处破败之象,但是满目疮痍之态已赫然纸上,实是触目惊心。在:青山不言,流水永恒,更衬李唐之倾颓惨境。春:春回大地,应生机勃勃,草长莺飞。深:乱草遍地,林木苍苍。(2)重点赏析“深”:

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这深就是《黍离》中的彼黍离离,就是《扬州慢》中的废池乔木、桥边红药,就是《乌衣巷》中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贵胄名门的郊游喧闹不见了,市井黎民百姓的劳作平淡不见了,再没有那摩肩接踵、冠盖如云的盛况,再没有那商铺林立、行旅如织的富盛,只见枝繁草盛满眼绿意,墙倒城坏千门闭锁。疮痍遍布,满目凄然。

一个“深”字,草木深深,意味深长。“草木深”实意是说只剩下了山河依旧,虚意是草茂人稀,物是人非。(二)赏析颔联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历来有两种翻译的版本第一种:人溅泪惊心。第二种:花鸟溅泪惊心。那么你认为哪一种好呢?

第一种,花鸟本为娱人之物,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见之而泣,闻之而恐,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乐。

第二种,以花鸟拟人,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倍增其哀乐。两说虽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前者触景生情,后者移情于物,都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沉郁之情。2、这一联中的“溅”和“惊”两个字用得甚好,请用简洁的语言批注这两个字的妙处

溅:含悲带愤,感情浓烈。

惊:敏感惊恐,心灵柔软。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到此所望结束了,诗人后两联由悲痛国事转为想望亲人。(三)赏析颈联和尾联

杜甫是前年八月为叛军所俘的,被困于长安一冬春,一直思念寄居在州的妻子儿女,因此说“家书抵万金”。

杜甫在写《春望》的前一年(至德元年)秋,在长安就写有《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表现了诗人对家人的眷眷之怀。1、对比诗人的《望岳》和本诗的尾联,想象一下两首诗中的诗人形象有何不同?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二十五岁的杜甫赴长安参加贡举考试,结果落榜,于是就在齐赵一带漫游,《望岳》大约就写于这一年。青年杜甫以这首诗热情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象,同时表现了自己的凌云壮志。《望岳》中的诗人:年富力强,意气风发。《春望》中的诗人:垂垂老矣,沉郁悲痛。2、诗人写这首诗年仅45岁,却已“白发”,而且稀到“不胜簪”的地步,这可能吗?是什么使诗人如此?

是“感时”,“恨别”所致。是“国与家”共同的打击所致。是因为“艰难苦恨繁霜鬓”。

诗的最后两句给我们勾勒了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老人的形象。作者望春,并没有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心情沉郁痛苦。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终日愁情熬煎,频频搔发,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在诗人喜极的时候,可以写出——漫卷诗书喜欲狂。在诗人忧极的时候,可以写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诗人怒极的时候,可以写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在诗人愁极的时候,可以写出——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课后希望同学们反复诵《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经典古诗词。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创作的诗文为“鬼仙之辞”。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词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仅已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音韵之美。雁门太守行(xíng)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yānzhī)/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zhònɡ)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xié)玉龙/为君死。(二)本诗描绘的三幅画面:

画面一:白天,敌军云集而来,官军戒备森严

画面二:从白天到黄昏,表现战争惨烈

画面三:中夜,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赏斑斓之色

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请同学们勾画诗中表示颜色的词语,用“我从(某字)读出了

。”的句式分享你的阅读体会。我从“黑”字,读出了大敌兵临城下,紧张压抑的气氛。我从“金”字,读出了士兵迎敌作战时的昂扬士气。我从“紫”字,读出了战场上浸满了将士们的鲜血,读出了战争的惨烈。我从“红”字,读出了将士们昂扬的斗志。听雄壮之音

战场上五彩斑斓的色彩给了我们视觉上的震撼,让我们再去战场上听听别样的声音。请同学们找出诗中描写声音的诗句,进行赏析。我从“角声满天秋色里”一句读出了战场上号角哀鸣,军情紧急之感。我从“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读出了鼓声低沉,战事紧急,充满悲壮之感。

角声、鼓声,典型的战场雄壮之音,可以给将士们以振奋之感。临苦寒之境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战场上环境,揣摩将士们的心理。

战场上的情景:黑云滚滚,敌军压境而来,仿佛气势就要将城池摧毁。我军将士身穿铠甲,手拿盾牌,丝毫没有畏惧,严阵以待,一场大战一触即发。阳光透过云层照在铠甲上,犹如金色的鳞片闪闪发光。军中的号角回荡在秋日肃杀的战场,激战过后,战场上浸满了将士们的鲜血。夜里,寒霜凝结,鼓声低沉,让人倍感凄寒。

将士们的心理:战争如此惨烈,战友们牺牲如此惨重,我们一定要浴血奋战,夺取最后的胜利。2.哪个动词显示出敌军的气势?

“压”字,读出了敌军人数众多,实力强大之感。感觉到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将会有一场恶战发生。3.哪个动词显示出我军将士昂扬的士气?

“开”字,读出了我军将士面对强敌临危不惧、井然有序、沉着应战的英雄气魄。4.如何理解“半卷红旗临易水”一句中“卷”字的?

“卷”字写出了我军将士夜里偷袭敌人时谨慎、急速的行军状态,也突显了我军将士的英勇无畏和机智果敢。解奋进之典

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有何目的?

典故一:荆轲刺秦,燕太子姬丹在易水边送行,诗人借此典故不但点出了作战地点,也表达自己的尽忠报国之志。

典故二: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诗人借此典故,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明主赏识之愿。

两个典故都有催人奋进,激励人心的作用,能量满满。知人论世,读出诗情1.诗人写作此诗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李贺,字长吉,唐代诗人,唐宗室远亲,他出生时家势已衰微。李贺自幼体弱多病,但聪颖过人,7岁即能作诗。写作本诗时诗人17岁,对未来充满着无限的期待,渴望从军报国,建功立业。但他实际上并未真正参加过战争,本诗用奇绝的想象力描绘战争风云,不是为了记事,而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精神的赞美,表达了诗人渴望从戎建功、尽忠报国的决心。

中国古代文人的英雄情节,能以天下为己任,关注时代家国,在作品中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苏轼:“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西北望,射天狼。”创写诗歌,巩固提升

发挥丰富想象,改编诗歌为不少于300字短文,要求有场面描写,加深对诗歌印象教材分析。

封建社会不知埋没了多少人才,楚国大夫屈原为国力谏,被楚怀王放逐,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东汉贾谊才高八斗,却因谗被贬,英年早逝;诗仙李白自比管仲,却被唐明皇逐出长安,发出“行路难”的悲叹……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牧的《赤壁》,看看作者有怎样的境遇,又有怎样的感慨。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宰相杜佑之孙。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因有感于时局,其诗文多为讽喻之作。他的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尤以七绝最为出色,如《过华清宫》《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赤壁》等,语言精练,情思含蓄;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他还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

咏史诗指借吟咏、评论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来抒发情怀、讽刺时事。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一般咏史诗的写作手法都是借古讽今、咏古抒怀。如陶渊明的《咏荆轲》、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泊秦淮》《赤壁》《江南春》《题乌江亭》等。赤壁(杜牧)折戟(jǐ)/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cháo)。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qiáo)。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赏读全词,体会本诗哲理

(一)品读一、二句:

作者为什么要从一只折断的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二)品读三、四句:1、本文的作者是如何评价“赤壁之战”的?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

作者认为赤壁之战中吴蜀联军的胜利,不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实力,而是偶然的机遇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当时没有东风周瑜的火攻之计就不会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2、全诗语言最后的落脚点是“二乔”,全诗情感的落脚点也在两位女性身上么?

第一,从意义上讲,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二,从语言上讲,此句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

再读作者,体会本诗情感

杜牧出生于诗书之家,他不但有文学上的才华,政治军事才能也很出众。可就是这样一个完全具备做宰相的能力的人,一生却总是郁郁不得志。

杜牧是晚唐时期的人物,当时的朝廷已经是江河日下,日趋没落,朝政被宦官把持,政治腐败、黑暗,有才能之士都被打压,空有一腔救国救民的抱负而无法施展。“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千古名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作者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儿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绝不随波,绝不凑合,这就难免有了超越时空的孤独和无法解脱的悲哀。她背着沉重的十字架,集国难、家难、婚难和学业之难于一身,凡封建专制所造成的政治、文道德、婚姻、人格方面的冲突、磨难,都折射在她那如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历城人,是婉约派的代表。生活在北宋后期和南宋前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生活幸福美满,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初读全词,感受词的音声之美渔家傲(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yīnqín)/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jiē)日暮,学诗谩(màn)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译读词句

天上云海茫茫,那一团团的白云相接,就像奔涌的波涛,又和拂晓的晨雾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透过云雾远远望去,那天河好像也在流转,河中似乎漂浮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我所走的路很漫长,天色却已黄昏,前程遥远,难以到达。学习作诗枉有惊人的诗句,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那搏击长空的的大鹏正乘着风振翅高飞。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赏读全词,想象画面之美

任意选取一句景物描写的语句,抓住关键词,想象诗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用“接”和“连”两个动词,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海涛、弥漫流动的云和早晨的雾,自然组合在一起,海天相接,如梦似幻,形成了浑茫无际的境界。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诗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画面既瑰奇雄伟,又有着梦幻色彩。

2.“九万里风鹏正举”

出自《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扶摇”指由地面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抟”,旋转而上。大鹏鸟扇动着翅膀,正乘着大风飞向九万里高空。后人往往运用这个典故,表现自己的凌云壮志。这里词人表达了自己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离开不如意的人世,奔向理想世界的美好愿望

3.“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神话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海上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发出了借鹏抟九天的风力,要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