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道德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的影响 工商管理专业_第1页
对大学生道德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的影响 工商管理专业_第2页
对大学生道德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的影响 工商管理专业_第3页
对大学生道德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的影响 工商管理专业_第4页
对大学生道德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的影响 工商管理专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我们知道人们活着就要随着生活背景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由于生活环境的变换就会让人们对于人际关系有不同的看法:变化的人际关系会影响人们的思想道德决策吗?当面对同样的行为,但充满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将使用什么样的道德方式做出决定?人们在做道德决策的过程中通常会有2种思维的模式,一个是结果导向(outcome-based),另一个是规则导向(rules-based)。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往往追求利益或者效果的最大化,并且这是行为的正确以及道德与否所产生的结果。规则导向则认为行为的道德性有一定的准则,有准确的责任和权利,但是它与行为发生的情境和产生的结果没有任何关系,所以强调绝对遵守既定的道德和行为规则(Hauser,Cushman,Young,Jin,&Mikhail,2007;Lammers&Staple,2009;李小平,杨晟宇,李梦遥,2012)。2.文献综述2.1研究背景多种多样的有关道德情境中,导致人们使用结果导向或者规则导向的思维方式都是由哪些原因?最近,有研究人员对人际关系在道德情境对个人道德思维的影响Rai和Fiske提出道德人际关系规则理论(relationshipregulationtheory),道德心理学的核心是基于个人关系和相应的背景原因,其他因素指导评估和判断自己的行为和关系的理论(如共享,权威水平)的个人道德的思考,对个人道德思维的影响。该项理论得到了大力的支持。在两个人成年人的试验中,当主角在道德思维的两难情境中从“陌生人”变成“自己”时,道德思维的方式随即就可以变化,慢慢的,他的思维模式,就以原规则导向思维变为结果导向思维方式,从而就可以做出有利于自己这一方的道德决策。郑睦凡和赵俊华(2013)以大学生身份为被实验,我们把主角由“陌生人”改成“你的好友”之后,在实验中他们的道德思维方式并没有发生任何的改变。王小丽(2010)是作为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处在两难境地考察情境中对个体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做了长时间的观察,结果是相对于陌生人(如陌生的妇女),亲人的出现不能使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社会思维决策的有关实验发现,在存在人际关系有决策情境中决策者的思维方式会因不知道他人(如亲人、好朋友)中“具体他是谁”而使他的思维决策结果有着明显的不同(王俊霞,王鹏,庄锦英,钟俊,孙庆洲,刘毅,2014)。道德人际关系规则理论(2011)认为,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的道德判断由情境中既定的人际关系及其相应的动机决定。因此,这项研究表明,上述研究结果的不同可能由于人际关系所影响的,即“亲戚”,“好朋友”和“自己”之间的差异导致的。为了证明上述发现的不一致性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原因,我们就必须对人际关系再次进行一次研究。此次研究就用“我中包含他人多少”量表(IOS)(Agnew,Loving,&Goodfriend,2004),从而确定的“心理距离”对人际关系进行控制,就是用这一个方法来测量人们对道德情景下和行为指向的人之间进行人际关系进行定量的测量,用此次测量的量来潘丹人际关系对个人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人的一生中人际关系和道德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就是青少年时期。人从出生随着年龄的增大,到青少年时期时就与父母的情感距离慢慢的增大,他们与好朋友间的情感距离逐渐减小(Steinberg&Silverberg,1986)。但是青少年时期发展人际关系有着很大的不稳定性(沃建中,林崇德,马宏宇,李峰,2001),因为他们正处在规则导向和结果导向的一个时期,同时存在这两种道德思维方式的一个发展阶段,对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其中人际关系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强,反转点在八年级与高二之间(封周奇,2014)。而到了大学因为其逐渐步入社会的特性,大学生与父母亲的情感剧里回逐渐减小(赵倩,2012),大学生的年龄阶段作为从青少年到青年,当从学校到社会的过度,社会中人际关系会不断的变化,这样变化的人际关系会对大学生的道德思维方式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此次实验将通过操纵情境中的人际关系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预期,变化的人际关系会对大学生的道德思维方式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个人倾向于他们会做出有利于自己或者更接近他人心理距离的道德思维道德一个决策。2.2相关定义2.2.1人际关系的定义广义上的人际关系广义的人际关系指在群体社会中,人们个人在社会中必然会有人际关系的交往,人与人之间就有着一定的关系。比如合作关系、职位关系等。在心理学上所言局的是狭义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人与人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之间的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等。即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心理关系。2.2.2道德思维的定义道德思维和道德的理解,根据理性思考和推理的进步,道德思维和道德的理解是指道德现象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过程的理解。道德思维方式分为两种,分别是结果导向和规则导向。英国哲学家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来源就是结果为导向思维方式的开始,他这种思维方式行为会追求好的结果,即追求利益最大化效用的结果的思想,德国哲学家认为道德行为有其绝对的准则,他们的权利和责任明确,情况无关的行为和结果,即他认为正确的行为和道德才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公认的行为准则和道德的实现绝对的。2.3关于影响道德思维方式的相关研究(1)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受人际关系影响研究:2014年封周奇,白学军,陈叶梓的研究表明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会受到道德情境当中的人际关系的影响,该项研究肯定了道德人际关系规则理论。人际关系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随着年级增高逐渐增强,反转点在初二与高二之间。(2)2013年在许文娟的“权力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研究中表明:高权力感被试往往会倾向于规则导向的道德思维的方式,低权力感的人被试则倾向于结果导向的道德思维的方式,并且结果偏好因素在这里没有影响。但是,这都是作为第三者对他人角度下道德两难情境的判断结果,不涉及自身利益。当道德思维会涉及到自身的利益时候,道德规则与自身的利益相冲突时,这时道德思维方式就会发生变化。(3)以大学生的身份郑睦凡和赵俊华(2013)为被试用与Lammers和Stapel(2009)实验,此次试验的情景是关系处在两难的一个境地,当把主角由“陌生人”变成“好友”之后,发现被试用的道德思维方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4)林芳芳(2010)以大学生身份被试,采用机车两难困境考察情境中,人际类型的不同对个体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陌生人(如陌生的妇女,亲人的出现)并没有改变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3.研究意义3.1理论意义通过研究大学生人际关系对其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其他方面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导向。补充大学生人际关系对道德思维方式影响的研究。3.2实际意义有助于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思维方式的引导,便于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3.3研究目的探讨人际关系对大学生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感受3.4研究假设(1)大学生个体道德思维方式不会受到年级差异的影响(2)个体对于规则的遵守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会倾向于采用有利于自己或亲人的思维方式做出决策3.5研究计划第一阶段:将研究主题锁定大学生人际关系与道德思维方式上,并查阅相关文献,进一步加深对研究主题的了解。第二阶段:问卷的编排与打印,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实验道具的准备以及实验程序的编制。第三阶段: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将问卷先输入excel中,剔除不合格的数据后倒入spss16.0.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分析。第四阶段:书写论文研究报告4研究过程4.1研究对象采用方便取样,从大一到大四学生中随机选取学生各80名,各年级男女按照师院男女比例3:7抽取。平均年龄20.54岁。所有被试均没有做过类似的实验。4.2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人际关系量表和情境故事及问题两部分。(1)人际关系量表下文让我们采用以下Agnew等人(2004)编制的“我中包含多少他人量表(IOS)”作为人际关系测量的一种方法来进行一次试验。此次研究的表用“心理距离”的数据,来作为参考人际关系远近的一个指标,这种方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普遍得到了有关读者的认可(赵秋荻,刘永芳,段婧,徐莎,2013;刘永芳等,2014;杨帅,黄希庭,陈有国,傅于玲,刘孟超,2014)。下面的数据表分别由7对同等大小但各个重叠程度却不同的圆圈组成(如图1),其中一个圆代表自己,另一个代表要测量的另外一个人,如妈妈及朋友或陌生人。不难看出圆圈的重叠程度就代表了两人间的心理距离。自己自己自己自己1234自己自己自己567图1我中包含多少他人量表(IOS)(2)道德决策情境火车轨道上有5个人,如果这5个人不马上移动就会马上被撞死。但是还有一种方法就是你可以搬动轨道道岔让火车在另外一个轨道(非计划轨道)驰行,所不幸运的就是另外一个轨道(非计划轨道)也会有一个人,当你移动道岔的时候这个人就会被撞死。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扳动道岔吗?这中情境下,一般就会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结果思维方式和规则的思维方式。当你选择搬下道岔的时候那么非计划轨道的人就会被撞死,但是这个人是无罪的,因为他是在非计划轨道上。他的死亡就属于决策者觉得5大于1的结果,这就是属于结果思维方式的结果最大化的一种思维决策。当你选择不搬动道岔的时候,那么这5个人就会死亡,这种思维方式就属于“规矩”的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决策者怎么选择都会有人死亡。这项研究认为,火车计划路线和非计划路线上的受害者与被受害者的关系将影响到决策者的道德思维方式。通过下面的表格来研究与家人的心理距离随着年龄的增长是如何变化的。并考察了他们与父亲及其家属,母亲及其家属和陌生人在心理上的距离,结果显示在表1中。表1情境中各类人际关系的心理距离人际关系类型爸爸妈妈陌生人MSDMSDMSD大一5.781.035.780.991.320.51大二5.811.055.881.011.310.46大三5.841.105.981.051.210.45大四5.951.145.901.061.190.49注:表中数字的大小代表心理距离的远近,数字越大,两者心理距离越近。经过调查得出数据的观察,被测试的人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爸爸及其家人和妈妈及其家人的心理距离都在增加(ts<1.26,ps>0.05),与爸爸或妈妈与陌生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各年级均都没有明显的不同,爸爸及其家人-陌生人时:(ts>1.26,ps<0.05);妈妈及其家人-陌生人时:(ts>28.65,ps<0.001)。因此,本研究用爸爸及其家人或妈妈及其家人(简称亲人)和陌生人分别替代故事情境中的1人和5人(当1人时亲人用爸爸或妈妈替代)。受害者与决策者就分别构成了这样的关系亲人-亲人、亲人-陌生人,陌生人-亲人和陌生人-陌生人四种含有不同人际关系的道德情境。正式实验时,被试随机获得上述四种情境故事中的任意一种情境材料,并通过指导语让被试以“主角”的身份在情境中做出决策。被试在一个7点量表上给出决策的倾向,1表示绝对不会,4表示不确定,7表示绝对会。4.3实验设计此次实验计划采用受害者(亲人、陌生人)和非计划受害者(亲人、陌生人)与(大一、大二、大三、大四这四个年级),这样2×2×4的方式设计实验。这样可以使被试者在变量不同情境中得到决策者的倾向4.4实验过程实验过程为群体实验,实验人数为40人,让这40人单排单做,现场用纸笔作答,作答之后现场回收。被测试的按照指定的导向语言作答,然后用“我中包含多少他人量表(IOS)”、情境故事阅读并作答两个环节。在测试的过程中应该保持安静,这样就可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直到确定所有被试都阅读并作答完毕后才由主试统一回收实验材料。实验没有时间限制。4.5数据处理得到数据之后,为了保证得到的数据能够准确,得到的实验为测试实验阅读故事情节所感知的人际关系,也就是测试者与他们各自的父母及家人和陌生人的心理距离能够保持一致。本研究就采用人际关系量表(IOS)中的数据作为参照与实验中各类关系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见表1)进行筛选,然后把低于平均值3和高于平均值3的数据删除,最后把符合条件的数据用SPSS16.0进行处理。5结果对与计划的受害者和非计划受害者中的四个年级中,得到被测试者的道德决策倾向统计结果如表2。对被试的道德决策倾向进行受害者(亲人、陌生人)和非计划受害者(亲人、陌生人)与(大一、大二、大三、大四这四个年级)的方差分析。表2各实验条件下被试的道德决策倾向年级计划路线受害者亲人计划路线受害者陌生人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亲人非计划路线受害者—陌生人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亲人非计划路线受害者—陌生人大一4.53(1.23)5.19(1.02)2.82(1.83)4.10(1.97)大二4.76(1.43)5.26(0.98)2.27(1.57)4.89(1.69)大三4.15(1.33)5.34(1.04)2.21(1.29)4.23(1.87)大四4.82(1.38)5.61(0.97)2.39(1.58)4.21(1.88)注:表格中带括号的为标准差,不带括号的数据为平均数,;平均数大于4就代表了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小于4则代表了规则导向的思维方式。分析结果表明:计划路线受害者主效应显著,F=8.02,p<0.001,这个就说明在计划路线受害者中被实验的亲人和陌生人会做出不一样的道德决策,他们的亲人则更倾向于搬移轨道,也就是采用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主效应显著,F=9.21,p<0.001,说明在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中,被实验者的亲人和陌生人的时候,他们更倾向于“不搬动轨道”,也就是采用规则导向的思维方式决策。计划路线的受害者和非计划路线的受害者,这两种的相互作用比较明显,F=4.53,p<0.06,第一种情况,当计划路线的受害者为自己的亲人时,被测试者对于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和陌生人的道德决策差异边缘显著,F=3.03,p=0.08,对亲人做出“扳道”的决策倾向性低于陌生人(M亲人=4.78,M陌生人=5.82);第二种情况,当计划路线受害者为陌生人时,被测试对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和陌生人时的道德决策差异极其显著F=9.81,p<0.001,对亲人做出“扳道”的决策倾向性显著低于陌生人(M亲人=3.22,M陌生人=4.87,p<0.001)。这表明,当计划路线的受害者是陌生人时,做出决定时的道德思维方式对于非计划的路线受害者与他自己之间的关系最为敏感。差异导致主体道德方式的变化,亲人时以规则导向的思维方式,陌生人时以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简单效应分析同时发现,第三种情况,当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时,被试对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和陌生人的道德决策差异边缘显著,F(1,450)=3.27,p=0.05,亲人时做出“扳道”决策的倾向性高于陌生人;第四种情况,当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为陌生人时,被试对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和陌生人的道德决策差异不显著F=0.03,p>0.05。表明当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为亲人时,被试决策时的道德思维方式对计划路线受害者与自己的关系最敏感。计划路线受害者和年级交互作用不显著,F=8.07,p<0.001。进一步简单效应检验表明,在计划路线受害者为陌生人和亲人条件下的道德决策倾向差异不显著(F<1,p>0.05),都采用结果导向的道德思维方式决策。表现为被试的道德思维方式随着计划路线受害者与自己的关系改变而发生显著变化,亲人时采用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决策,陌生人时采用规则导向的思维方式决策(亲人时M高二=5.37,M大二=5.11;陌生人时M高二=3.43,M大二=3.22)。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与年级的交互效应不显著,F=1.83,p>0.05;计划路线受害者、非计划路线受害者与年级交互效应不显著,F=0.84,p>0.05。

6讨论6.1人际关系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依据Rai和Fiske(2011)的道德人际关系规则理论,在目前的调查重点是机车困境的人际关系情况道德的变化情况,在个人的道德思维影响人际关系影响的情况下,考虑受试者倾向于采用结果导向的决策,因此,本研究的假说,道德思维的形式,在不受个体道德的影响下,人际关系的环境中如何变化,道德判断的思维思考的难题,往往是常数,则倾向于采用面向决策的结果。本研究发现,计划路线受害者与非计划路线受害者和决策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对决策者的道德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着。表明道德上的人际关系会影响个人的道德思维方式,这与本研究的期望是一致的。具体来说,当计划路线和非计划路线的受害者都是亲属或陌生人时,个人的道德思维方式往往是一致的,使用结果导向的思维方式作出决定,即在陌生人的条件下该研究与以往研究人员的结果一致。这项研究将以前的研究结果范围扩大到家庭状况。然而,在家庭和陌生人的条件下,研究发现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对道德思维的方式有重要的影响。此外,这项研究表明,当计划路线为陌生人时,决策者对计划外的路线受害者和他们自己之间的关系最敏感,并且差异导致决策者道德思维方式发生变化。而当非计划路线的受害者是一个亲人,决策者对计划路线的受害者和他自己之间的关系最敏感。这表明道德思考个人的人际关系敏感的情况下,特别是当陌生人的路线计划的受害者而不是受害者的路线计划家庭的个人思考,往往采用面向决策规则的决策,形状认为当他们看到形势逆转时个人人际关系和倾向于采用结果导向。但总是道德决策的特点,无论什么类型的个体的思维方式往往和家庭成员,预计目前的研究一致。个人合规人际关系的影响下,倾向于采用的思维方式或亲人对他们的决策。总之,一个实验的结果,希望基本实验,根据人际关系的理论支持道德的规则理论。6.2大学年级差异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不是是处于哪一个模式,各年级之间的道德思维方式差异都不显著,所以可以判断,大学年级差异对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影响不大7结论(1)在本研究条件下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个体的道德思维方式受到道德情境中人际关系的影响,个体对于规则的遵守会受到人际关系的影响,会倾向于采用有利于自己或亲人的思维方式做出决策参考文献(2)大学生个体道德思维方式不会与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地相关关系8不足与展望8.1研究中的不足(1)本实验的实验样本较少,且均来自于衡阳师范学院,且以教育科学学院为主,加上经济情况等的差异,是本实验结果不具备推广性(2)本实验对于陌生人的界定较为笼统,没有进行细分,在现实情况中往往要复杂得多8.2对未来的展望(1)通过对大学生的实验,下一步扩大范围将实验扩大到中小学当中去。(2)可以对陌生人的界定更加细化,比如小孩,妇女或者老人一类,使实验数据更具代表性

参考文献[1]Hauser,M.D.,Cushman,F.A.,Young,L.,Jin,R.,&Mikhail,J.M..Adissociationbetweenmoraljudgmentandjustification.[J]MindandLanguage,2007,22(1),1-21.[2]Lammers,J.,&Stapel,D.A.Howpowerinfluencesmoralthinking.[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2009,97(2),279-289.[3]李小平;杨晟宇;李梦遥.权威人格与权力感对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2,07(15)964-971[4]Rai,T.S.,&Fiske,A.P..Moralpsychologyisrelationshipregulation:Moralmotivesforunity,hierarchy,equality,andproportionality.PsychologicalReview,2011,118,57-75.[5]封周奇;白学军;陈叶梓.人际关系对青少年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1(20)99-123[6]许文娟.权力感对大学生道德思维方式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13,04(15)789-495[7]郑睦凡,赵俊华.权利如何影响道德判断行为:情境卷入效应.[J]心理学报.2013,45(11)1274-1282[8]林芳芳.情感卷入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9]刘永芳;王鹏;庄锦英;钟俊;孙庆洲;刘毅.自我-他人决策差异:问题、研究与思考[J].心理科学进展,2014,04(15)[10]Agnew,C.R.,Loving,T.J.,Le,B.,&Goodfrien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