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农村政治 农村社会学 华中师范大学_第1页
第五章:农村政治 农村社会学 华中师范大学_第2页
第五章:农村政治 农村社会学 华中师范大学_第3页
第五章:农村政治 农村社会学 华中师范大学_第4页
第五章:农村政治 农村社会学 华中师范大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农村政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目录:第一节:农村政治研究的理论视角第二节:农村政治权力结构变迁第三节:村民自治的运行机制与意义第四节:村民自治的完善与发展第一节:农村政治研究的理论视角一、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是西方研究地方政治变迁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范式,后来被国内外学者用来研究中国农村政治问题。在这一理论范式指导下,对我国农村政治研究形成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国家政权建设理论”和“经纪人理论”。(一)国家政权建设理论蒂利(CharlesTilly)等学者认为,“政权建设”主要表现为政权的官僚化、渗透化、分化以及对下层的控制。杜赞奇(PrasenjitDuara)也指出,“国家政权建设”是一种全球性现象。(一)国家政权建设从农村的角度来看,国家政权建设(在中国体现为地方基层政权建设)的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结构和功能进行分化和组合;2.政府致力于改造传统社会的经济运行并直接干预村庄经济生活和财政制度的运行;3.警察、军队等暴力机构网络形成对全社会的威慑与监控;4.政府倡导并支持全民文化对村落文化的取缔;5.政府在社会各个领域追求控制和动员,以形成全面监控网络。一、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文化、权力与国家》(杜赞奇)第一节:农村政治研究的理论视角一、国家与社会关系框架(二)经纪人理论从“国家与社会”的框架来说,“经纪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基层政府代表国家与农民直接互动,因此基层政府从这个角度来说是国家经纪人,代表国家利益。农民也需要代表自己利益的经纪人与国家博弈。从这一角度来说,乡村干部应该是两种经纪人的组合。杜赞奇将国家借以统治乡村社会的“经纪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保护型经纪人”,他代表社区的利益,并保护自己的社区免遭国家政权的侵犯;另一类是“赢利型经纪人”,借用国家的支持,从中中饱私囊,鱼肉乡里。第一节:农村政治研究的理论视角二、新政治经济学视角新政治经济学是以政治和经济,或社会和个人,或国家和市场之间相联系、相交叉或相重叠的问题、现象和关系作为研究内容的综合性理论框架。例如,戴慕珍(JeanOi)在《当代中国的国家与农民》一书中指出:国家、生产队和农民之间的权力关系及其利益斗争,是围绕剩余农产品的支配权而展开的。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农业生产、流通都高度集体化的体制中是不可能支配农业剩余的,根本原因是他们不能自由支配自己。由此导致了农民对代表国家权力的地方干部的制度性依附。第一节:农村政治研究的理论视角三、新制度主义视角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制度主义已成为西方政治学研究中的一股重要思潮。制度主义的基本假定是:制度的创新、程序的设置将改变人的行为,并潜移默化于人的认知结构,从而导致观念文化的变迁。制度主义的视野被国内学者广泛用来研究村民自治的制度建构,重点探讨村民自治的制度是如何嵌入农村社会结构的,对农村干部和农民有何影响等问题。第一节:农村政治研究的理论视角第二节:农村政治权力结构变迁一、传统农村政治权力结构学术界关于传统农村政治问题的争论比较大,特别是在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上,形成了两种观点:“士绅社会论”和“大共同体本位论”。“士绅社会论”认为,在传统社会,县是基层政权,县以下是广袤的农村,国家缺乏足够的财力和能力进一步控制农村,只好与士绅分而治之,各自墨守自己的边界,家族、宗族、村落长老在乡村政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共同体本位论”(秦晖为代表)认为,传统社会实行的是“儒表法里”的制度,自秦、汉以来国家对基层控制已经相当发达和严密,士绅基本上不具有与国家对抗的权力,无法二、近代农村政治权力结构转型清末新政(包括废科举、建新式学校、实行财政革新、创建警察和军队、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和建立各级“自治组织”)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在制度层面转型的发轫期,甚至可以说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起点。虽然清末新政没有得到真正贯彻实施就失败了,但它控制和动员地方的思想和各项政策被民国政府采用和延续下来。民国时期,基层政权虽然仍然是县级政府,但是在设置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县级政府设置了一些新的部门(如介于乡与县之间的区级机构);二是强化乡村组织的行政功能。第二节:农村政治权力结构变迁三、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治权力结构的变革新中国成立后,根据“社会主义改造”计划,决心重组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新中国在行政机构设置方面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是乡镇政府成为独立的一级基层政权。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形成了由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社员(农民)组成的权力结构。人民公社体制下权力过分集中,使农民群众主体地位“虚置”,基层单位成为行政细胞,严重压抑了个人生产积极性和社会参与能力,成为农村发展的重大障碍。第二节:农村政治权力结构变迁四、撤社建乡与乡镇基础政权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使权力过分集中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失去了存在的根基,重构农村基层政治体制的任务被提上日程。1983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其强化乡一级政府作为基层政权,而不是一级经济单位;其次是在村级治理方面走村民自治的道路。第二节:农村政治权力结构变迁第三节:村民自治的运行机制与意义一、村民自治的发展背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生产组织的形式,农民(家庭)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经济利益逐步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