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_第1页
论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_第2页
论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_第3页
论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_第4页
论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我国刑罚执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刑法执行是指法律规定的刑事执行机构,将依法执行死刑判决所发生的内容在实践中解决纠纷,解决纠纷的各种活动。监狱是我国刑罚执行的专门机关,负责执行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刑罚的执行,虽然还有看守所和拘役所等其他刑罚执行场所,但刑罚的执行主要由监狱承担。在刑罚执行过程中主要涉及减刑与假释两种行刑制度。减刑与假释制度的有效适用,对促进犯罪人改过自新,实现刑罚特殊预防的目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减刑与假释制度同其他刑罚制度一样,始创于建国初期,在后来虽然做过一些调整,但整个刑罚执行体制基本上没有变化。随着社会主义法制体系逐步完善,作为法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刑罚执行制度,也迫切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一、减刑制度的行刑价值取向于刑罚的实现所谓减刑,即一种行刑调控措施,指受刑人在刑罚执行期间,由于出现法定事由,司法机关依法将其原判决所确定的尚未执行的刑罚适当减轻的制度。第一,减刑调控机制不科学。减刑制度具有促进罪犯改造,适应罪犯人身危险性减轻的刑罚变更功能。因此,国家必须赋予并合理配置刑罚机关的权力,以实现对减刑运作的有效控制。根据《刑法》第七十九条规定,刑罚执行机关只能根据罪犯的改造情况向人民法院提出减刑的建议书,而只有人民法院才能对减刑行使裁定权。笔者认为,这种权力配置模糊了量刑权与行刑权的法律界线,既不符合法理要求,也影响实际操作,阻碍了减刑制度的有效运作,不利于刑罚的特殊预防目的实现。因为量刑是对已然之犯罪行为进行刑罚裁量的活动,而刑罚一旦确定,便宣告量刑活动的结束。减刑是刑罚执行机关在行刑过程中行使行刑权,并非法院量刑工作的延续。原判刑罚是与已然之犯罪行为的客观危害性与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相适应的,而减刑则是根据罪犯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对其原判刑罚适当地予以减轻。对犯罪分子的减刑表明,随着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与主观恶性的消减,原判刑罚所追求的目标已初步实现,从而无须完全遵从原判刑期。为了避免司法资源的浪费以及刑罚执行的副作用,同时为了调动罪犯的改造积极性,由刑罚执行机关行使对犯罪分子的减刑决定权既顺理成章,又合乎权责一致的原则。如果行刑机关仅有减刑建议权而无决定权,势必造成对减刑适用上的“了解情况的无权作决定,不了解情况的有权作决定”的尴尬局面,影响减刑程序的正常运行,从而使减刑的功效大打“折扣”,打击了罪犯的改造积极性。第二,减刑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减刑制度的适用,旨在向服刑罪犯昭示改造优劣与刑期奖罚的因果关系,而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使罪犯认罪伏法,努力改造,从而取得最佳的行刑效果。但是从《刑法》第七十八条规定的内容看,减刑制度在发挥激励作用上的空间十分有限。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减刑的条件过于苛刻。罪犯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确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刑。而事实上,由于受客观监管环境的限制,多数罪犯难以有立功和重大立功的机会。同时,法定的最低刑期的规定(即犯罪人实际执行的刑期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也打击了刑期较短和已经受到几次减刑而不再有减刑机会的罪犯的改造积极性。二是减刑的对象过于狭窄。虽然《刑法》没有对减刑的幅度、起始时间、间隔时间等做出规定,但在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中对上述事项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规定,从而使实践中罪犯真正能够得到减刑的比例非常小。第三,减刑制度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脱节。在实践中,如果按照现行《刑法》来操作,就会造成减刑之后尚有余刑者,如果其后实施抗拒改造的违法行为而又不构成新罪的,则无法撤销对其先前的减刑裁定。而减刑之后没有余刑的出狱者,如果出现司法机关滥用减刑或者当初减刑不符合规定条件(即减刑有误)的情况,亦无法撤销对其先前的减刑裁定,收监再予以执行。也就是说,对于适用减刑的不该当情形,缺乏相应的善后制约机制。二、实体法上存在的问题假释,是对受刑人附条件提前释放。首先,立法对假释决定权与假释程序的规定不合理。假释是一种行刑制度,是附条件地用开放性的非监禁刑的方式来执行已然之刑罚,而并不是改变原判刑罚。根据《刑法》第八十二条及相关法律的规定,假释由行刑机关呈报材料,经中级法院或省高院(原判死缓或无期徒刑的)审核裁定。由于行使假释裁定的法官不了解罪犯的具体改造情况,且审核裁定时间过长、程序繁琐以及法官担心假释的风险责任等因素,导致实践中假释的适用率过低。笔者认为,现行《刑法》对假释的决定权以及假释程序的规定缺乏合理性,直接造成这一制度在实践中难于操作运用。由于立法设计上的失误,导致假释制度因适用率过低,难以发挥其特殊预防犯罪的功效。其次,假释的适用范围过窄。我国《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不得适用假释,从而对假释的适用范围做出了严格的限制。笔者认为,如此规定,不分具体情况地剥夺了上述罪犯的假释权利,有打击面过大之嫌。从假释制度的立法原意看,罪犯的社会危害性的大小是决定是否可以对其适用假释的唯一因素。而实践证明,解放后对包括战犯在内的一些严重刑事犯罪分子的改造,能够削弱直至消除其人身危险性。所以对累犯及严重暴力性犯罪人不加区别地一律不适用假释,客观上必然挫伤这部分犯罪人的改造积极性,导致其在监狱中破罐破摔,混刑度日,甚至在刑满释放之后再次犯罪。另外,在实践中,不同的累犯以及故意杀人等严重暴力性犯罪人的犯罪原因各不相同,犯罪情节及主观恶性也千差万别,有的是初犯或者偶犯,有的是受外部刺激的激情犯罪,而有的是惯犯、预谋犯、犯罪集团的主犯,有的能够认罪伏法,有的则冥顽不化。因而,同样是累犯以及严重暴力性犯罪人,但其各自的人身危险性在事实上却是有较大差异的。因此,不考虑人身危险性大小、改造的难易程度及实际教育改造效果,而对上述罪犯一律规定不得适用假释,既不符合刑罚个别化的原则,也不利于罪犯的教育改造。此外,一些地方实施细则等法外法的规定,使假释的适用难上加难。在各省高院制定的地方细则中,除对假释的名额有数量上的限制外,还在《刑法》规定的假释条件之外规定了更为严格的附加条件。凡此种种,使假释制度形同虚设,难以发挥出这一制度改造罪犯,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积极作用。三、完善刑事和司法体系的概念(一)完善三项处罚制度针对前述我国减刑制度存在的弊端,笔者认为,应当在以下方面对我国减刑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1.减刑裁定不规范,不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刑罚执行机关只能根据罪犯的改造情况向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只有人民法院才能对减刑行使裁定权。笔者认为,这种由法院对减刑质量进行把关的规定其初衷是好的,而在实践中却并非如此。行使减刑决定权的法官对罪犯具体的改造情况并不太了解,仅依据行刑机关呈报的材料和减刑建议书做出是否同意减刑以及减刑多少的决定。由于行刑机关基本上是依照法院规定的减刑指标呈报减刑建议,法院也基本上同意减刑机关的意见。这样,法院对减刑的裁定则流于一种形式上的程序,并没有起到减刑质量的把关作用。如前所述,现行法律对减刑权的配置,模糊了“量刑权与减刑权”的界线,阻碍了减刑制度的有效运作,不利于刑罚目的的实现。因此,笔者建议应修改相关法律条文,将减刑权作为行刑权划归监狱行刑机关来行使。这样做既符合法理要求,也符合减刑实践的实际需要。在减刑权划归行刑机关之后,为了保证减刑的公正与效益,可以通过明确和细化减刑的条件、公开减刑的程序、规定罪犯对减刑裁定有异议的申诉权,或者实施减刑听证制度等救济措施来保证减刑制度的有效运作。2.减刑制度缺乏科学性在前文中,笔者已分析了现行减刑制度在激励机制上存在的减刑条件过于苛刻、减刑对象过于狭窄以及减刑程序过于繁琐僵化等缺陷,也就是说,现行刑事法律对减刑制度的规定缺乏客观性与科学性,难以为罪犯提供一种通过良好的表现得到减刑的明晰的目标和动力。因此,笔者建议,应从刑罚执行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加大对减刑标准的定量化和可行性的研究,制定《减刑规程》、《减刑实施细则》等单独配套法规,使减刑的运行激励机制趋于完善、科学,达到减刑权在行使中公正、公平、高效且易于操作,同时又符合激励罪犯改造的需要。3.建立减刑合同制,明确减刑现行的减刑制度对业已减刑的罪犯没有制约力,不利于罪犯的改造,也对监管秩序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经调查,减刑后尚有余刑的罪犯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改造表现滑坡的现象十分严重,尤其是减刑后余刑不长的罪犯和再无减刑机会的罪犯有90%左右根本不好好改造。为了消除减刑副作用的影响,笔者建议对我国的减刑制度进行改革,如设立减刑合同制,即减刑机关在决定对符合减刑条件的罪犯进行减刑的同时,可设定附带义务条件的合同来约束罪犯减刑后的行为。如果被减刑人员违反减刑合同的规定,减刑机关则有权撤销原作出的减刑决定,原减刑期重新计入余刑。对于经过减刑后刑满出狱的罪犯,其所减刑期即为合同约定的考验期。在考验期内,刑释人员再犯新罪或发现其有漏罪未判决的,减刑机关可以撤消原减刑决定,对其所犯的新罪或发现的漏罪依法量刑,再与前罪服刑期间所减刑期进行合并,最后决定所应执行的刑期。通过实施减刑合同制,可以把罪犯减刑前后的表现联系起来,使罪犯既要在减刑前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而且更要履行好减刑之后的各项义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获得减刑。这样一来,在消灭罪犯的主观恶性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罪犯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使得罪犯刑满释放之后不致再次重新犯罪。(二)完善合同制度假释是为了补救长期自由刑和无期徒刑的不足而设立的一种行刑制度1.假释决定的归属如前文所述,现行《刑法》对假释的决定权及假释程序的规定,既不合乎法理要求,也造成实践中难于操作的问题,导致假释的适用率偏低,难以发挥这一制度促进罪犯改造,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效用。因此,笔者建议修改现行的刑事法律,将罪犯的假释决定权划归以监狱行刑机关为主成立的独立的假释委员会行使。假释委员会主要以各省的监狱管理局为主体,吸收法院、检察院及公安机关和社会相关部门人员参加,使假释的适用与运作能够做到准确、及时、直接和高效,从而使假释制度真正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2.制假释范围的弊端现行的《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对假释的适用范围做出了严格的限制。笔者在前文已论述了限制假释范围的弊端。因此,笔者建议,应修改《刑法》第八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扩大假释的适用范围,从而将人身危险性较小、教育改造难度较低的累犯及暴力罪犯纳入假释的范围,以激励上述犯罪人员的改造积极性,使其不致重新犯罪,以实现刑罚特殊预防的目的。3.坚持社会危害相对论,否定假释制度的功效假释在实践中适用比例偏低,除了上述两方面的立法缺陷外,还与实践中执行部门对假释的认识偏差及存在思想包袱有关。假释的决定机关或建议机关只要发现假释个案中出现重新犯罪的问题,进而就轻视假释的功效。这不仅违反了唯物辩证法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