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容量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_第1页
人口容量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_第2页
人口容量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_第3页
人口容量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_第4页
人口容量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人口第三节人口容量【课标要求】运用资料,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素养目标】[区域认知]结合某区域的资源、社会、经济、科技水平等资料,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综合思维]举例说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说出这两个概念的现实意义。[人地协调观]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联系,进而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意义,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应采取的措施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复活节位于东太平洋上,早期土地丰饶,岛上人口迅速增长,公元1650年,人口达到顶峰2万人的时候,岛上的棕榈树全部消失了,其他几种高大的树木也都在这一时期全部消失了,人们赖以为生的各种肉类开始紧缺。资源有限!无法逃离!都想生存!剩下的也就只能是争夺资源的杀戮了!200多年时间里,粮食短缺和战争使岛上的人口骤然从2万下降到了2000多人,岛民都是瘦骨嶙峋、皮包骨头的样子,社会结构也处于崩溃的边缘。复活节岛的悲剧复活节岛人口兴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与资源、环境是什么关系?思考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

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时间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控制人口数量在人口数量达到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前,可以努力控制人口,最终人口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稳定。假设情景a人类社会早期,人口很少,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人口得以快速增长,数量激增。(一)概念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饥荒、疾病、污染、资源枯竭假设情景b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如果人口激增,大大超过了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便会引起严重的生态恶化、资源枯竭,进而引发饥荒,社会秩序崩溃。最终人口骤降,被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也更少,形成了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最终降到新的承载力之下,才会慢慢恢复人与自然环境的平衡。人口数量人口激增人口暴跌资源环境承载力时间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二)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状况人类的生产生活都依赖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和制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和基础。耕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食物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二)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状况我们知道,当一只木桶的桶底面积确定后,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这就是所谓的“短板效应”。1.假如各块木板代表不同的资源种类,那么“短板效应”揭示了什么道理?2.如果要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自然资源“短板”问题?图1.23

木桶的“短板效应思考承载力最小的资源将成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瓶颈。(1)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2)合理的居民消费水平;(3)可以通过贸易,获取其他地区的资源或实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是估算我国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依据(二)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状况我国采取了什么措施解决华北地区缺水问题?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二)影响因素自然资源状况弥补资源短板,增加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南水北调与环境承载力有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问题?【案例】缺水成为黄河流域和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处于前期论证阶段,为未建项目)是解决缺水的根本途径,指从四川长江上游支流调水至黄河上游的调水工程,补充黄河上游水资源不足,解决我国西北干旱缺水,促进黄河治理开发的战略工程,并且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可增加一个亿。科技、经济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二)影响因素2.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案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二)影响因素2.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案例:发现新能源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二)影响因素2.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案例:日本通过贸易补充自然资源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二)影响因素2.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发现新的资源促使交通运输快速发展获取其他地方的资源扩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二)影响因素3.人均消费水平资源环境承载力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消费水平而言的。相同的资源环境条件,相对于不同消费水平所供养的人口数量,显然是不同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年份供水量占资源比例人均生活用水最低需求量人均生活用水实际用量人均生活用水标准(m3/年)该条件下承载力(亿人)实际人均用水(m3/年)该条件下承载力(亿人)201925.50%31.3829.5865.7↑14.13↓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二)影响因素3.人均消费水平美国与中国人均消费水平对比(2021年)如果要达到美国的消费水平,中国人口应保持在7亿左右人均消费食品烟酒衣着居住医疗保健教育娱乐交通中国1113美元220美元874美元328美元403美元489美元美国3827美元731美元9427美元2593美元2045美元4567美元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探讨】从全球尺度来讨论,地球作为一个“封闭”的星球,能量和资源的总量是确定的,地球的人口容量也是确定的,但不同学者核算的结果有不同。乐观派:地球潜力无限悲观派:已经超载中间派:目标100亿你赞同哪种估计,为什么?二、

人口合理容量

结合前面学习的区域环境承载力和教材,思考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它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关系?概念: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关系:人口合理容量<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二、

人口合理容量人口真的越多越好吗?现代社会出现人口过快增长对于资源的占有量和使用量就越多,造成资源短缺问题。污染物排放量增加,造成环境问题。还会带来就业困难,住房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思考: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住房紧张就业问题环境问题二、

人口合理容量如何保持人口合理容量?各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国际合作保证大家都有追求高水平生活的平等权利建立公平秩序人地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二、

人口合理容量【活动】我国不同阶段人口政策鼓励生育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经济建设和伟大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很多劳动力生产,政府全力支持和宣传鼓励人口增长和奖励多子女母亲政策。限制节育阶段: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6.01亿人)后,面对超出预期的人口数据,邓小平敦促抓紧下发《避孕及人工流产办法》等一系列措施。毛泽东也曾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要提倡生育,要有计划地节育”。1.鼓励生育和限制节育阶段1949-1970年满足国家发展所需的劳动力需求而推行的人口战略二、

人口合理容量【活动】我国不同阶段人口政策2.计划生育阶段1970-2001年由于生产力发展无法满足人口众多所带来的粮食紧缺、受教育率低、就业率低等一系列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生的人口成为生育大军,加剧了人口形势的严峻程度。这些冲突推动1980年中共中央号召“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除部分少数民族外)。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人口为12.95亿人,年均增长率为1.23%自1978年严格的一孩政策实施后,我国总和生育率有了大幅下降。人口急速发展,对社会经济、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产生的人口战略二、

人口合理容量【活动】我国不同阶段人口政策3.二胎阶段2002-2021年2002年“双独二孩”2013年11月15日启动“单独二孩”2016年1月1日实施“全面二孩”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全国人口共14.11亿人,年均增长率为0.53%。经过近20年的“二孩”政策调整,我国人口增长放缓趋势仍未改善,“人口红利”消退和老龄化现象日益显现,于是推出了“三孩”政策,于2021年5月31日实施。国家根据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状况而做出的人口战略调整二、

人口合理容量【活动】我国不同阶段人口政策2022年1月17日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发布显示,2021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4.2%,伴随着新中国第一次生育潮出生人口集体进入老龄阶段,我国正式步入老龄社会。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为61年来首次负增长。2020年比上年末增加204万,2021年净增48万,再到2022年减少85万,正负切换,弹指之间。思考:根据资料分析确定我国人口合理容量要考虑哪些因素?资源和环境状况,经济、社会等因素。课堂小结练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