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小说练习-曾颖的小说(含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小说练习-曾颖的小说(含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小说练习-曾颖的小说(含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小说练习-曾颖的小说(含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小说练习-曾颖的小说(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小说专题练习一曾颖的小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红糖锅魁

曾颖

黄老师是我的忘年交老友,多年前在茶馆里给我讲起过一段红糖锅魁的故事,他说,是那

一个锅魁,改变了他的命运。

锅魁,或又写作锅盔,是一种先煎后烤的面饼。在困难时期,肉馅锅魁不多见,我们童年

记忆中的锅魁,以椒盐和红糖为主,特别是红糖锅魁,一汪油亮粘稠的红糖汁包裹在香脆金黄

的面皮之中,一口咬开,糖汁喷着香气,如火山的岩浆,喷发而出,滚烫又香甜地让平日少受

刺激的口舌受宠若惊,像个脾气火爆又甜美可人的小妖怪,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狱地让人在

烫与甜之中难以自拔。

黄老师所说的那一个改变命运的锅魁,出现在他生命最低谷的1959年,那一年,他莫名

其妙地成了“阶级敌人”,他新婚的妻子,出于对未来的恐惧,与他划清了界线。这使他遭遇

到双重灭绝性的打击。最令他难受的,是他关在学习班时妻为他送来的被子。也许是为了表达

爱憎分明的阶级感情,她在洁白的被单上,踩上了几个黑黑的泥脚印。这几个多余的脚印,将

这床他们新婚时用过的被单里包裹着的仅有的一点温暖回忆,连同他活下去的愿望和勇气,踩

得粉碎。

一连几天,他水米不进,只求能在某天晚上,沉入淤泥一般的睡眠里,再也挣扎不起来。

他的同号狱友,是供销社一位会计,名叫世华,罪状是喜欢英语。他算得上“学习班”里

少有的几个罪名清晰且认罪态度好的人,故而也没太多的被触及灵魂和肉体,每天都把难以下

咽的牢饭,干干净净地吃完,其秘诀就是将那些味道怪异的饭食,当成药来吃。药不好吃,但

可以保命,把命保着,就一定有希望看到妻子和女儿。他的妻子是乡下人,没有那么高的阶级

觉悟,不会往被子上踩脚印。

牢狱的时间慢,他就把照顾和开导黄老师作为混时间的项目。帮他打水擦身,或教他把菜

中的虫当肉吃,都成了每日必干的重要事情,既打发了时光,又救了人,还给管教者留了积极

改造的印象。

第1页/总14页

黄老师总算缓了过来。确切地说,是把求死的心,暗自藏了起来,只求瞒过众人的眼睛,

趁他们不备,完成对自己完美的一击,像不久前偷偷溜进厨房用菜刀抹脖子的蔡老师那样。

不久后,他们开始有了“放风”的机会,一行人被送到护城河边挑土。黄老师觉得,瞅准

时机溜出队伍跑上城墙两眼一闭头冲下一跳,也大致可以达到求死的目的。于是就暗暗盘算开

来,想着想着,脸上不觉露出点微笑来。

这是他失去自由以来第一次微笑,如微暖阳光下一道刺眼的寒凌。

工作休息,众人都累得瘫了下来。黄老师趁人不备,开始实施他的自我了断计划。他佯装

要拉屎,从树枝茂密的老城墙根下溜出去,沿着混乱的石阶爬上城墙,在城墙最高的角停下站

定,打算以头先着地的姿势,义无反顾地扑出去……

城墙下是菜市,人流涌动。

在人生最后一刻,他想最后再看看这不太美却总算是走过一遭的人间,于是往人声热烈的

地方看一眼,权做告别。这时,他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鬼鬼祟祟地从破城墙根穿出,奔向小

食店的锅魁摊,掏出口袋中所有的钱,买了一个饼,正准备下口咬,又突然想起什么似的,从

身上脱下上衣,跟营业员央告着什么。营业员纠结再三,点了头,他于是高兴地再拿起另一个

烧饼,捡了宝贝一样往回逃。奔跑中,他突然看到角楼上的黄老师,像打了胜仗的勇士,冲他

举起双手,高扬着两个金黄的锅魁。

不知是被他的情绪感染,还是想吃那锅魁,抑或是因为被人撞破了有点不好意思,黄老师

决定暂时放下计划,和世华躲到草丛中,三下五除二地把那个锅魁,吞下肚去。他想,做个饱

死鬼,也不坏。但当那一团甜蜜而温暖的气息,从口腔一路滑落进空空的肠胃,变成满眼的泪

水夺眶而出时,他改了主意,仿佛与眼泪一起流出的,还有他对世界的绝望感——在这个亲情

与爱都靠不住的冷漠世界,居然有一个人用自己仅有的财产,为他换回一个锅魁。

那哪是锅魁啊?分明是一星点微弱但坚强的生的希望。

黄老师没再想着死亡,而是想着好好活着,去报答世华对他的拯救,并希望自己有一天能

有机会去挣回一件上衣,还给世华。

这个愿望,直至十多年后才勉强完成。当他用平反之后补发的工资做好一件纯毛上衣,准

备送给世华时,却传来一个噩耗:被借调到省城接待外宾的世华,在为外宾取遗忘在金牛宾馆

的口红时,不幸撞车身亡。他本是因为懂英语,被借调到省上,显见会有大的用处,不想一个

第2页/总14页

临时帮忙的差事,却让他送了命。

世华是穿着黄老师还他的新衣入葬的,在灵前,摆放着一个盘子,里面放着厚厚一摞红糖

锅魁。

从那天以后,黄老师再没吃过锅魁。

(选自2020年第3期《金山》,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二段有关锅魁的叙述和描写,富有生活的气息,既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也为下

文黄老师叙述他和世华的交往作出了铺垫。

B.文中划线句子采用比喻、比拟和夸张手法,生动地写出了红糖锅魁色香味的诱人,也含蓄

地揭示了小说“锅魁能改变一个人命运”的主旨。

C.小说多处采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通过黄老师妻子与世华的对比来揭示人情的冷

暖,通过世华与黄老师的对比来表现人性的光辉。

D.小说开篇由第一人称引入,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主体部分则采用第三人称,其好处是可

以使叙述不受时空限制,表达更为灵活自由。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世华有着怎样的生活态度。

3.“红糖锅魁”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乌龟市的蛤面

曾颖

①距我家一里远,有条小街,叫五桂寺,是县城西面几个乡入城路的汇聚口,异常热闹。

此地是否原有一座长着5棵桂花树的寺庙,已不可考,乡人更喜欢叫它“乌龟市”。

②乌龟市曾有一个供销社门市部,油盐酱醋、五金百货,甚至还有些玩具和小人书,那里

是我童年时最向往的地方。但因为没有钱,只能隔着玻璃,眼巴巴地在脑子里想象自己已攒够

了钱,从营业员手中接过小人书或飞行棋……

③除了这些,我最喜欢的,就是供销社综合食堂。相比于橱窗里隔着玻璃的梦想,这里的

东西更直观也更实在,还能闻到香气,眼睛、鼻子甚至耳朵,都能“打上牙祭”。

④食堂没有菜谱,墙上一个小黑板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当日采购员买来的菜食,能做出来的

第3页/总14页

无非就是回锅肉、粉蒸肉、红烧肉、麻婆豆腐之类的。

⑤食堂门口有3个摊儿,一个卖蒸菜,一个卖烧饼,一个卖炒面,都由一个红鼻子大叔掌

管著。大叔先前在城隍庙夜市摆摊卖燎面,后来不许私人摆摊了,他便被供销社连摊儿带人招

了进去,虽然收入大不如前,但风不吹雨不淋,卖多卖少没人唠叨、也乐得清闲,虽表面上看

照看的是3桩生意,但干的活儿却并不比先前单干时多。蒸笼里常常无肉可蒸,烧饼摊儿除了

冬至节前一晚会稍忙一点儿外,其他时间还算清闲。那时,搞来羊肉是件难事,但怀旧的人家,

在棒子骨汤里撒几根香菜,也要冒充一下羊肉汤过过瘾;而烧饼,却是这模仿秀中必不可少且

唯一正宗的演员。

⑥所以,红鼻子大叔主要照看的,还是他最擅长的炒面。他也因此成为我最喜欢的人物,

在我心目中,他的地位不亚于东门糕饼店做糖的黑鼻子大叔。

⑦常有人说“这人长得像喝醉了一样",我觉得就是在说红鼻子大叔。即使不喝酒,他的脸

上也自带几分醉意。膨胀的大鼻子挤压着两颗惺松■的眼睛,像极了偷喝了醪糟的肥猫。他的头

一年四季都油光银亮,两只耳朵像刚吵了架的夫妻,谁也不理谁地别向相反的方向。一条曾经

可能是白色的灰色图腰像勒在气球上一般,绑在他一直没停止膨胀的腰上,如同一个肚兜一只

需往他怀里塞进去一条大缠鱼,他便是个老年版的大阿福。

⑧比阿福形象更精彩的,是他做炒面的技术。有一个暑假,在长长的五十几天里,我几乎

天天跑到食堂门口,看他把敲得梆梆响的响皮,炸成金黄的黄叶,然后切成细条,放进翻滚的

骨汤里,放面,放海带丝和萝卜丝,再往里一大勺一大勺地放盐、味精以及芙粉水,舀起来一

拉成线,在空中划一道妖娩的弧,然后倒入炸好的肉丸子,等有人来买时,用粗麦海碗盛了,

再撒上几颗青白鲜亮的葱花,热气袅袅,魅惑无比。然后满意地用勺子在锅边敲两下勺,像是

给这套完美的表演,画一个句号。

⑨炫■面的售价一毛二,这虽是穷乡里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钱,但蛤面里又有酥肉又有圆子

还有海带丝萝卜丝和面,吃完了还可以饶上半碗汤,香喷喷热乎乎软绵绵地滑入久不见荤腥的

肚子,那份美劲儿,就甭提了。即使再贫困再抠门的赶场人,从此路过,也忍不住停下脚来,

从裤腰上解下钱袋抖搂抖搂挖出几张票子,捋直了,小心放到案板上,然后眼巴巴地看红鼻子

大叔的一套舀面表演,两声勺响,颤巍巍端起,一喝一大口,然后长长地伸出舌头,吐出一口

热气,烫得再凶也舍不得吐。

第4页/总14页

化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激动地吞下自己口中丰茂的水分,捏捏空空的口袋,或把摊子前

随意一个中老年妇女,想成妈妈或外婆,想象她们掏出钱来,买下一碗,满眼幸福地看我狼吞

虎咽,然后乐呵呵地喝下碗中剩下的一小口汤……

。这跟砸图书馆柜台的玻璃一样,只是恍惚的幻想。

C多数时候,我都能战胜这份狂想,瘪瘪地离开。直至有一天,我看到一个乡下人从背篓

里的红布里,抓出两把米,“哗哗”放到秤盘上,红鼻子大叔拎起来看了看,倒进身后的缸里,

拿起面勺,在除面锅里给他舀了的一碗。我脑中一个小铃铛,“叮”地响了一声。

C米是最硬的硬通货!我怎么忘了这茬儿?

行我当即溜回家里,从米缸里抓出几把米,用手帕包了,老鼠过街一样倚着墙脚,溜回蛤

面摊前,感觉前后左右,都是眼睛……

0红鼻子大叔倒没什么反应,照样拎起杆盘,掂了掂,然后舀了一大碗炒面给我,看我狼

吞虎咽地吃完,还意犹未尽地矫了舔碗边,蹲下身来,把我刚才拿来的小米包,放在我的手中,

说:“孩子,你记着,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水推沙。人不能被自己的嘴指使了!”

「6他的话音不重,但却像山一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捧起那袋米像捧着一团烧红的炭,

烧熟的虾米一般满身通红羞愧而弯曲地离开。

n那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偷家里的米。

G也可能是我这辈子,最后一次不问而取。

西这也许是乌龟市上那碗除面,给我最大的营养,由胃入心,滋养一生。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年12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是以“我”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环境、人事,展开故事的。虽然视角有限,但

孩子真切而细腻的观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B.小说对红鼻子大叔的外貌、言行和“我”的行为都有生动的描写。少作直接的心理描写,而

以言行描写来反映人物心理是本篇的描写特点。

C.红鼻子大叔是作者重点刻画的人物,他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小说的主旨;“我”的变化和成长

也烘托出红鼻子大叔的人性之美。

D.“供销社门市部“供销社食堂”和“后来私人不许摆摊了”这些名称和叙述,暗示了故事发生的

第5页/总14页

年代和当时的社会现状,笔墨很精简。

5.关于小说语言的赏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讲叙时用词鲜活,常常使用比喻,使通篇的语言生动凝练。而随着叙述内容的不同,

语言时而深情,时而幽默,时而庄重,又呈现出一种变化之美。

B.“两只耳朵像刚吵了架的夫妻,谁也不理谁地别向相反的方向”与“长着一对招风耳朵”相比,

前者描写更生动传神,人物更有喜感。

C.作者用“抖搂抖搂挖出“捋直“小心”“眼巴巴”等词状写乡人买煌面时的动作和神态,写活了

农民虽然贫穷吝啬但无法抵御炒面诱惑时的情形。。

D.当“我”看到有人用米换面时,“我脑中一个小铃铛,卬「地响了一声。”作者用生动又充满童稚

的语言写活了“我”的猛然灵机一动。

6.小说结尾说:“这也许是乌龟市上那碗炒面,给我最大的营养,由胃入心,滋养一生。”红鼻

子大叔的那碗炒面,又给了我们哪些营养?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7.小小说因为篇幅有限,所以用笔极简,但本文情节动态展开从第⑪段才开始,这是为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水火锅

曾颖

秋成老先生是我极为佩服的前辈。他早年参加革命,随大军南下,在我家乡那个小县担任

文化馆馆长,因文采和相貌出众,获得本地川剧名旦的芳心,二人夫写妇唱,成为本地一道亮

丽的人文景观。

但好景不长,动乱来临,曾经的幸运儿与文化楷模秋成先生,受到了巨大冲击。他那美丽

的妻子,为了不受连累,带着女儿与他划清界限。

秋成在一系列的打击中,终于倒下了。当一个人生不如死的时候,死不仅不可怕,甚至令

人向往。想着一死,秋成忍不住对着土牢房的暗黑角落,发出阵阵笑声。

那天夜里,秋成将衣裤撕成一根根布条,布条在他指尖穿梭,仿佛是在给幼时的女儿扎小

辫,女儿柔顺的头发,左缠右绕,变成一根美丽的麻花辫。可惜,那样的画面,如今连梦里都

不会出现了。

第6页/总14页

“唉……”他忍不住长长地叹息一声,将编好的布绳搭上木栅栏。就在他用颤抖的手将它

缩出一个绳结,准备用力将身子往下一沉的一瞬间,脚下有人敲了他一下。他说:“别拦我,

让我死!”

下方的人回答:“不拦你,先等一下,听我说句话,不耽误!”

说话的,是一个比他大几岁的中年男人,早几天就被关进来了。只大致听说对方是个医生,

姓傅。

医生见他回了头,笑笑说:“你还没吃晚饭吧?我看你都两天没吃东西了。”

“你想说的就是这个?”秋成忍不住有点愤怒。

医生点点头,说:“这可不是小事,六道轮回听说过吗?饿着肚子去死,要进饿鬼道,永

不得超生!”他说着,一搓手,长吸了一口气。

秋成也吸了一口气,凉凉的。

“我倒是有个主意,你吃点东西再死,行不?“傅医生用商量的口吻说。

“这大半夜的,在土牢房里,哪儿去找什么吃的?”秋成的思路,已跟着医生走了。

“这好办,今天下午过堂的时候路过伙食团,我顺手拿了两个土豆,这阵儿正好派上用场。

”傅医生伸手从床上的草席下翻出两个土豆,笑呵呵地说,“我们把它们吃了,你继续去死,

我继续睡。”

“可这是生的,怎么吃啊?”秋成嘟嚷着说。

傅医生听秋成这么说,得意地笑笑,说:“有办法,有办法!”

他伸手从板床下面摸出一个饭盒,饭盒里有一把小铁尺。再从窗台下拿过一个医用玻璃瓶,

从里面倒出些水来,用衣襟蘸了,把两个土豆擦得铮亮,然后用铁尺,很笨拙地将土豆切成几

块。他努力想切成片,但尺子没有让他得逞。

接下来傅医生从窗台取下煤油灯,把饭盒放到油灯上方,问秋成:“你最想吃啥?”

秋成说:“就这两颗土豆,你还能变出火锅来不成?”

秋成也不明白自己怎么脱口就说出火锅来。大概是他那川剧名旦妻子喜欢这一口,常吆喝

着要吃,他们一家人围着火锅,有过太多温暖回忆吧。但越是温暖,越让人心寒。想着想着,

不由得眼泪又下来了,油灯、小饭盒和傅医生,都模糊起来。

傅医生道:“火锅?好办!你等等。”

第7页/总14页

他伸手往窗外努力摸,像抓鱼一般,眼珠一转,有了发现,收回来时,手里已有了两只青

辣椒,扯了几下,扔进饭盒。饭盒里已开始冒起蟹眼珠一般的水泡。他一看,高兴地说:“快

开了,让我再加点料!''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个纸口袋,捻出一颗东西,捣碎,扔进饭盒。

“这是什么?”秋成问。

“谷氨酸钠,就是你们常说的味精,那天我在医务室看病,顺手……要了几颗!”傅医生

对那一小饭盒隐隐开始冒出香气的土豆,有些得意。“这难道不是火锅吗?锅下有火,锅里有

食物。虽然是白水汤,但白水最养人!还能给人想象,你想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

秋成被他莫名的乐观引得笑了。这是他一个月以来第一次开心地笑。

趁着土豆还没熟的当口,傅医生聊起了自己的身世。他也是当过兵的,早年和村里15个

弟兄一起出来当兵打鬼子,中条山一战,一起出来的弟兄就只剩他一个了。他是从尸堆里爬出

来的。后来,日本人投降了,他不愿再打仗,和几个战友一起逃到川西,各自凭手艺做起了小

买卖。他因为在军队里学了几天医,就开了一个小小诊所,还和当地一个女子成了家。再后来,

他们主动向政府汇报了自己逃兵的身份,虽中途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总还算过了十几年安稳生

活。如今以“潜伏特务”的身份被管制起来。但就算被枪毙,他也比当年那15个弟兄赚了一

一多活了这么些年,有了妻子和儿子,虽然离了婚,但主意是他定的,因为只有那样,才可以

保全妻子的工资,他们娘儿俩才能活下去。

秋成揉起一片土豆,放进嘴里,口中鼻里,顿时泛起一团蒸汽,将微弱的灯光,渲染得一

片温暖...

那天晚上,他们俩像古时的诗人,在寒月当空的夜里,坐在小小的乌篷船上,任那白水煮

出的土豆片的暖暖香气,点亮他们头脑中那些残存的美好记忆,让它们如渐冷的木炭,死灰复

燃,星星点点……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成被关进牢房,“忍不住对着土牢房的暗黑角落,发出阵阵笑声”,反映了他内心的绝望,

为后文做铺垫。

B.傅医生宣扬“要进饿鬼道,永不得超生%故作惊人之语,让秋成有所忌惮,牵引其思路,

为劝说做准备。

C.傅医生的土豆和味精都是“顺手”拿的,这说明他平时比较爱占小便宜,正巧遇到秋成死亡,

第8页/总14页

这些小东西就派上了用场。

D.文中插叙傅医生的坎坷遭遇,既刻画了他的乐观和坚强,也让秋成有了同病相怜的感触。

9.秋成放弃死亡念头,离不开傅医生的帮助,但他内心深处其实也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文

中对此有多处暗示,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并谈谈这些暗示的作用。

10.课堂上有同学提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过于浪漫主义,与小说的写实风格不符,应该删掉。假

如你是教师,该如何答疑?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锁链

曾颖

清晨的鸟市上,总有几个起得比鸡还早的爱鸟人,拎了各自的笼儿和架子,到茶馆里来聚

头遛鸟。

这天,鸟贩子林红嘴提前来了,照说他每月初一、十五各来一次,大家都已习惯了他的节

奏,如今冷不丁突然冒了出来,显然是出了什么新鲜事。

上一次他打破节奏跑来,已是三年前的事。那一次,他带了一只长着两个脑袋的猫头鹰,

8000元卖给陈九爷,九爷买下来乐了不到两天,猫头鹰就让猫给吃了,气得老头一口气没上

得来,当场挂了。经过这件事,人们对林红嘴的突然到来,竟莫名有了一些警惕,生怕他又掏

出什么不祥之物。

林红嘴哪知众人心思,从三轮摩托上取下一个口袋,撑开罩子,里面是一个方笼,林红嘴

打开方笼,拎出一个架子,上面兀自立着一只鹦鹉。那鹦鹉绿色的羽毛,侧光之处显出蓝青之

色,红红的嘴唇,宛如衔了一枚玛瑙做成的哨,一双小眼睛炯炯有神。

通常,这个时候是该打招呼了。那明星范儿的鹦鹉显然是知道套路的,清脆地喊出一句:

“哈罗,古得摸铃!”

众人顿时哄笑了起来,说话的鸟儿见过不少,张嘴就来英语的,稀罕。于是大家来了兴致,

搜肠刮肚地把记忆中剩得不多的英语单词翻出来,用来逗鹦鹉。有的甚至把从电视里学的“八

格牙路”都用上了,那鹦鹉居然能接口来句“米西米西”,看来这家伙也是看了不少抗日神剧。

林红嘴笑道:“别说你来日语,就是法语、意大利语、泰语、葡萄牙语,它都会几句。人

第9页/总14页

家可是轮船、火车、飞机都坐遍了才来的!”众人又惊叹了一番。

不出两分钟,又有人品咂出鹦鹉的奇异之处:“你看你看,这玩意儿居然没有拴链子!”

大伙儿一看,果然见那鹦鹉裸着双脚,自在地站在架子上。看着它健硕的翅肠,大伙儿开

始质疑林红嘴,说:“你不会是养了一只母鹦鹉在家里,然后拿这只漂亮鸟儿四处卖钱,卖完

它,又让它自己飞回去吧?”

林红嘴大呼冤枉,说:"这鸟儿的最大卖点,就是不拴链子,打死不飞!不信可以猜想!

,,

一听猜想,众人都来了兴致。赌局说定,三小时之内,众人只要不碰鸟儿和架子,无论用

什么办法,让鹦鹉飞离站架,即为赢,反之则输。赌资1000元,交由中间人保管,谁赢归谁。

双方的1000元很快凑齐。众人又觉三小时太短,改为五小时,并取尽鹦鹉架上的食物和

水。对于这些刁钻要求,林红嘴只撇嘴一笑,通通都答应下来。

鹦鹉挂上树枝,人们开始想招。先是击掌、敲锣、放炮仗之类的武攻,后是扔花生、玉米、

瓜子在地上的文逗,还有人学猫叫,或干脆主张去找一只胖猫来实施心理战术,甚至还有人主

张去找一只漂亮的母鹦鹉过来演美人计……但那只鹦鹉却都不理会,依旧只是自顾自稳稳地站

在支架上,或单脚或双脚,死死扣住那根木棍不放。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众人想尽办法,却似用竹刀砍石头,没有半分进展。

他们也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在赌局进行到4小时45分的时候,鹦鹉几次将空空如也的

食盒和水盒磕得当当直响,显然是饥了、渴了。众人看到获胜的希望,紧急行动起来,在它目

光所见的地方,又是倒水又是撒玉米和瓜子的,鹦鹉的小眼变得更加鲜亮,它收翅下蹲,一副

随时弹射起飞的架势。

众人屏住呼吸,等它大翅一扇,腾空而起……但最终,它还是没有如众人期望的那样,脱

爪展翅,飞向食物。

“时间到!”公证人一声断喝,宣布赌局结束。林红嘴连本带利收下2000元钱,得意地

开始收拾鹦鹉,给它加水和食物。

有人不甘地说:“你是不是给它爪子上涂了胶水?”

林红嘴抓起鹦鹉,把它拿到众人面前一晃,鹦鹉不情愿地离开支架,众人一瞧,鹦鹉的双

第10页/总14页

脚干干净净,并无异物。

林红嘴得意地说:“既然赢了你们的钱,不妨让你们长长见识。这鸟儿叫墨西哥鹦鹉,驯

养它可是有窍门的,从小就让它站在木棍上,随时抽掉木棍,让它摔在地上,摔得它不敢放手,

直到它翅膀长硬了,也不敢松手,所以,它绝不会放手去飞。听说有人买过一只,一次出差忘

了给它喂水,几天后回来,鸟儿已饥渴而死,但桌上水食都是齐全的,离它不足五米。别的鸟

锁链是拴在腿上,这鸟的锁链却是拴在心上,虽然看不见,却十分牢实。大伙儿不要往外说去,

我还指着往外去猜想、挣几个稀饭钱呢!”

那天之后,鸟市上少了两个早起的人,一个是司法局副局长老吴,他终于辞掉抱怨已久的

工作,当律师去了;另一个是久不升职的技术员小陈,据说是创业开公司去了。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讲述林红嘴卖两个脑袋的猫头鹰给陈九爷的故事,主要是为了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的鸟

贩子形象,同时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趣味。

B.鹦鹉一照面就打招呼,张嘴就来英语,也能接上日语,还可能会法语、意大利语、泰语、

葡萄牙语,这些奇特之处都没有不拴链子奇异。

C.小说对林红嘴运用了动作、神态、语言等多种描写,其中“大呼冤枉”“只撇嘴一笑”“指着

往外去猜想”等刻画出其奸猾精明的特点。

D.小说通过表现市井人物观鸟的片段,讲述人生寓言,揭示生活哲理,情节引人入胜,结局

耐人寻味,立意发人深思,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12.文中划线部分将赌局进行的过程写得十分精彩,请简要赏析。

13.小说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答案:

1、B“也含蓄地揭示了小说,锅魁能改变一个人命运,的主旨”说法错误,小说主旨并非“锅魁能

改变一个人命运“,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温情。

2.①乐观面对苦难(逆境)。如他“每天都把难以下咽的牢饭,干干净净地吃完”,在苦难中

第11页/总14页

保存对未来的希望。

②乐于帮助别人。在监狱中他照顾和开导黄老师,并用自己的上衣为黄老师换来红糖锅魁,

体现了他乐于助人的可贵品质。

③懂得顺应时势。他认罪态度好,并把帮助别人当做混时的项目,体现了他懂得顺应时势的

智慧。

④好学上进。从借调到省城接待外宾这一情节来看,他一直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并取

得了优异成绩。

3.①使故事引出自然。小说开篇提及黄老师给我讲述改变他命运的红糖锅魁的故事,自然引

出下面故事内容。(或“开篇引出红糖锅魁故事,激发了读者阅读兴趣”)

②使情节发生转折。黄老师本想自行了断,但为世华给他一个红糖锅魁的行为所感动,最终

打消死亡念头,使故事情节出现转折。

③使结局耐人寻味。小说结局写黄老师在世华灵前摆放红糖锅魁和从此不再吃锅魁,可谓发

人深省而又耐人寻味。

4、B小说中有多处对“我”的心理描写。如“或把摊子前随意一个中老年妇女想成妈妈或外婆,

想象她们掏出钱来,买下一碗,满眼幸福地看我狼吞虎咽,然后乐呵呵地饮尽碗中剩下的一小

口汤……”又如“老鼠过街一样依着墙脚,溜回炒面摊子前,感觉前后左右,都是眼睛……

5.C“吝啬”错。“抖楼抖搂挖出”是因为收得紧,“捋直”“小心”是爱惜钱和尊重红鼻子大叔的劳

动,“眼巴巴”是等待炫面时的专注和急切。

6.大叔通过这碗面,给我们的也是精神上的营养。①“人不能被自己的嘴指使了!”它教会我

们自律,抵御声色味等等感官上的诱惑;②大叔“没什么反应……舀了一大碗煌面给我“,它

教育我们善待一个孩子,解他的欲求,包容他的弱点,呵护他的自尊。③它教会我们要用适

当的言行,去唤醒一个孩子的良知,让他自觉矫正行为上的偏差,健康成长。

7.从开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