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合集八篇_第1页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合集八篇_第2页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合集八篇_第3页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合集八篇_第4页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合集八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共页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合集八篇精选小学数学教案合集八篇小学数学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XX页的内容。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拟,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论操作、猜测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开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才能,体验做数学的成功。3、情感与态度(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学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难点:引导探究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教学准备:课件、学具袋。教学过程:〔课前谈话〕今天很快乐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绿影小学的包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某某学校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假如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假如某个小朋友答复下列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老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答复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老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三根小棒。)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学生先猜。老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老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不能围成三角形老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老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拾掇好一号学具袋〕设计意图:随意的给学生三根小棒,让学生先猜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动手围,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二、理论操作,探究学习1、动手操作。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老师说明操作要求:〔1〕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两根小棒、作业纸和理论操作表格〕;〔2〕在作业纸上有不同的线段,请你用两根小棒去围一围,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条不同的线段围一围〕;〔3〕将数据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能围成的用表示,不能围成的用表示。学生活动,老师巡视指导。2、汇报交流。老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请不同的学生汇报,老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如下列图: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老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根底。3、集体探究。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1〕老师:同学们通过动手理论,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老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引导学生得出:1+36,所以围不成。〔2〕老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老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引导学生得出:2+36,所以围不成。〔3〕老师:3厘米也不能围成,是什么原因呢?课件演示。提问:它为什么也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引导学生说出:3+3=6,所以不能围。〔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围不成。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阿?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老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第二个层次:猜测,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老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测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能围成三角形?同时,老师在旁边画上?初步验证猜测:老师:这个猜测对不对呢?这需要进展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老师指着4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同时课件进展演示,得出:4+36。课件演示。老师指着5厘米,问:那5厘米?得出:5+36老师____: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6+37+38+39+36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根底,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老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测,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打破难点。老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9厘米不能围,可是9+3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展课件演示。老师:9和3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老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3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9比,什么关系?〔相等〕老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9的和与3比〕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设计意图:9+3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即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需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老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每个同学选一个你喜欢的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交流,集体汇报。老师:在同学们的猜测前面加上任意两字,通过再次验证后,发现它就是一条正确的结论。〔老师擦掉?〕咱们来一起读一遍。设计意图: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测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第五个层次:找出判断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老师:在这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它们也应该有几组算式?〔3组〕那我们在判断它能不能围成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三组算式都找出来啊?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找到一组不符合能围成的条件就可以了。老师:谁能快速地说出10不能围成的原因?设计意图:怎样最快的找到不能围成的原因,在这里也应该让学生明确。方法最优化应随时有效地浸透在教学环节中。第六个层次:再次验证任意,将结论从特殊扩大到一般;同时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简单方法。〔1〕老师:刚刚咱们是给3厘米和6厘米寻找能围成三角形的第三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那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老师演示课件,随意拖拉两次,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说出三边的关系。设计意图:一开场的研究,是从给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两边着手的。在这里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将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有这样的性质。〔2〕提出:在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让学生先充分地进展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展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设计意图:我以为,在全体学生都已经掌握的根底上,肯定会有少数学生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窍门。老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这样的学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及时地引导全体学生都掌握简单方法。三、深化认知,联络实际,拓展应用1、轻松小游戏老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老师为了表扬大家,给你做个小游戏,想不想啊?出示: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请两个学生上来跨一步。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老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课件演示:两腿和地面跨出的间隔形成了一个三角形。老师:可是有个人说,我可以。你们知道是谁吗?出示姚明图片,身高:226厘米;腿长131厘米。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包容入到自己的认知构造,同时熏陶学生逐步到达会学数学的境界,并再次向学生浸透看问题要全面的原那么。2、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有图〕〔1〕3、4、5〔2〕3、3、3〔3〕3、3、5〔4〕2、6、2设计意图:这道根底题的练习,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稳固,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方法快速地进展判断。3、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如今已经准备了两根三米长的木料,假设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设计意图: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才能。四、全课小结,从考虑问题要全面,引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设计意图: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确实是有一定困难的。再次呈现前面的研究表格,这些数据是详细的,老师提出:3.5厘米行吗?3.2呢?3.1呢?3.01呢?不断地向3逼近,学生自然会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该怎样表述呢?比3厘米长已呼之欲出;以此考虑,学生不难得出又必须比9厘米短。这样层层递进的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浸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才能。小学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的(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才能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三)浸透事物是互相联络,开展变化的辩证唯物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二)立体图形的识图。教具准备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出的图形;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面上,叫做平面图形。(二)学习新课1.长方体的特征。(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老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学生:面。(老师板书:面)老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学生:有一条边。老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老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学生:尖。老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板书:顶。)(2)老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投影片出示讨论提纲: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校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学生讨论并归纳后,老师板书:长方体:面: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一样。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顶:8个。请学生观看动画图(用电脑软件或实物展示)出示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等;第三步:出示8个顶点。老师:请完好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拿着学具给全班同学说。)(3)老师: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面图形区别呢?老师:(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面?哪几个面?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的同学答复。老师: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介绍的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老师:出示长方体框架请观察,再出示框架的投影图。(如图)请指出框架上的12条棱分几组?并指出哪几条棱是一组的?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老师:请量一量自己的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看一看长度是否相等?老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练习:请分别说出下面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第二个长方体与第一个长方体有什么区别?(投影片)2.正方体特征。(1)展示动画图像:(或抽拉投影图)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高相等;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高相等。老师: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拟有什么变化?学生: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老师: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把课题补充完好——加上“正方体”。)(三)稳固反应1.量一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投影片)(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宽()厘米,高()厘米。12条棱长的'和是()厘米。(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高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面的面长是()厘米,宽()厘米,左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厘米。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投影片)(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3)一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面面积相等;()(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四)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1.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图纸上的立体图。2.作业:教材P22练习五:1,2,3。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大局部。第一局部教学长方体的特征。共分三个层次进展:让学生通过感官理解长方体的面、棱和顶;利用教具学具和讨论提纲,帮助学生自己去认识并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图像和练习,学生会看平面上的立体图,掌握长、宽、高。第二局部教学正方体的特征。共分两个层次进展:利用长方体长、宽、高的变化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会看立体图;比照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样点和不同点,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扳书设计小学数学教案篇3教学目的: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这局部知识的掌握更加结实,进一步进步学生的计算才能和估算才能。2、学生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进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比拟纯熟的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会解决有余数除法的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图片一、〔课件出示:120页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理解学生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还存在什么问题,及时纠正。二、复习:〔课件出示:2组练习题,每组5道〕56÷974÷825÷436÷841÷680÷963÷813÷727÷566÷7学生练习男生女生分别进展比赛〔横竖式都写〕,评出优胜组。应用:指名学生板演第121页第4题,并根据这一题要学生理解列式及单位名称写的对不对,让学生结合题意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三、稳固练习四、小测试:板书设计: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小学数学教案篇4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教学目的: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3、浸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难点: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识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假设是学生说的不够完好,老师引导学生共同进展复习〕生:……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老师拨时间,学生认读,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二、导入新课1、提醒课题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2、说说是几秒,老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4、体验1秒钟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看了你们刚刚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5、学习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师:假如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三、联络稳固1、填单位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如今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适宜的时间单位。人每天睡觉大约9〔〕系红领巾大约20〔〕煮饭大约30〔〕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五、课外作业。〔略〕板书设计:秒的认识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1分=60秒小学数学教案篇5单元学习目的: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开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2、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论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拟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局部的名称。3、让学生初步学惯用详细的数据描绘生活中的事物,并与别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态度。重点、难点1、重点〔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2、难点数100以内的数。课时划分:〔10课时〕认识整十数1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认识几十几1课时;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比拟数的大小1课时;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课时;一、认数一年级第一单元单元学习目的: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开展;会正确的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会一个一个,十个十个,五个五个地数数;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2、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论活动,初步理解百以内各个数的含义,初步体会十进制计数法;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会比拟它们的大小;会口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局部的名称。3、让学生初步学惯用详细的数据描绘生活中的事物,并与别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培养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同学之间互相合作、交流的态度。重点、难点1、重点〔1〕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2〕初步理解十百的含义。知道数位和数位顺序。2、难点数100以内的数。课时划分:〔10课时〕认识整十数1课时;整十数加、减整十数1课时;认识几十几1课时;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1课时;数的顺序、单双数1课时;比拟数的大小1课时;多些、少些、多的多、少得多1课时;小学数学教案篇6设计说明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从兴趣出发,主要侧重于对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和方法的提炼。为此,本节课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导入新课。根据教材提供的情境,创设了让学生欣赏漂亮手链图片的情境。这一情境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经常接触,贴近生活,便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出示的手链图片也能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规律性,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2.分层次教学。在新课的讲解中,采用“分析^p理解——解决问题——回忆反思”的顺序帮助学生解答问题。这一过程能让学生抓住【关键词】:^p,按照发现的规律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在最后设计的回忆反思环节中能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问题灵敏地进展验证解答对错的方法。课前准备老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珠子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见过漂亮的手链吗?老师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了许多漂亮的手链,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手链图片,学生欣赏后,老师课件出示一条断了的手链)师:同学们,小红自己也穿了一串漂亮的手链,可是不小心让她弄断了,掉了2颗珠子,她自己也不知道掉的是什么颜色的珠子,你们能帮她找找吗?生:能。师:这节课我们就应用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来帮助小红解决问题。[板书课题:找规律(三)]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新课的开展打好根底。⊙引导探究,解决问题1.理解题意。(课件出示教材88页例5)(1)想一想:在这道题中,你认为哪个词语最关键?(【关键词】:^p语就是“按规律”)(2)说一说:小红是按什么规律来穿手链的呢?预设生1:这串手链是用2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生2:这串手链是用1颗黄珠子、1颗蓝珠子、1颗黄珠子为一组依次重复穿出来的。(对于学生所发现的规律,老师都应给予肯定)引导学生说出:第一种规律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观察得到的;第二种规律是按从右往左的顺序观察得到的。2.分析^p解答。(1)我们刚刚发现的规律是什么?那我们能不能利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来解答呢?(2)引导:你从哪边开场看?(左边)所以发现的规律是黄黄蓝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珠子和1颗黄珠子。(课件演示,圈出一组)(3)你还有不同的发现吗?(从右边开场看)所以发现的规律是黄蓝黄为一组重复排列,掉的珠子应该是1颗蓝珠子和1颗黄珠子。(课件演示,圈出一组)(4)师小结:我们发现,从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方向观察,发现的规律是不一样的。3.回忆反思。(1)我们的解答正确吗?(正确)如何证明是正确的呢?引导学生说出:要动手摆一摆,看看是否正确。(2)同桌合作:利用学具摆出小红的手链,看符不符合规律。(3)汇报结果:学生汇报时,老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得出:通过摆一摆,证明刚刚同学们的解答是正确的。设计意图:在这几个环节中,老师既要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的同时,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小学数学教案篇71.引导学生主动进展新旧知识的类比,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解决问题。儿童心理学指出:类比、迁移能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经历解决新问题。因为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及方法与分数应用题大致一样,所以教学中要有效地利用两者之间的联络。上课伊始,通过对例题改编而成的分数应用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