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第三十二章抗菌药物概论_第1页
药理学第三十二章抗菌药物概论_第2页
药理学第三十二章抗菌药物概论_第3页
药理学第三十二章抗菌药物概论_第4页
药理学第三十二章抗菌药物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药理学第三十二章抗菌药物概论第一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化疗对病原体所至疾病的药物治疗称为化学治疗,简称化疗。化疗药

抗病原微生物药抗寄生虫药抗肿瘤药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化疗)第二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病原体病原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病毒等)寄生虫恶性肿瘤细胞抗肿瘤药抗寄生虫药抗病原微生物药第三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

鉴别细菌时,用龙胆紫初染,加碘液处理,再以酒精脱色,最后用稀酚红复染。凡染后菌体呈紫色的,称“革兰氏阳性菌”,包括葡萄球菌、链球菌、破伤风梭菌等;菌体呈红色或土黄色的,称“革兰氏阴性菌”,包括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第四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第五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G+球菌: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表皮葡萄球菌G+杆菌:破伤风杆菌、炭疽杆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白喉杆菌G-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属(伤寒、副伤寒、肠炎杆菌)、志贺菌属(痢疾、福氏、鲍氏、宋氏菌)、克雷伯属(肺炎杆菌)、鼠疫杆菌、结肠炎杆菌、霍乱杆菌;流感杆菌、副流感杆菌、假单胞菌属(绿脓杆菌)、布鲁菌属、百日咳杆菌、军团菌属G-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分枝杆菌属:结核杆菌、麻风杆菌螺旋体:梅毒、回归热、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斑疹伤寒、恙虫病支原体衣原体常见病原体种属第六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耐药性杀菌作用致病作用机体抗菌药病原体宿主、抗菌药与病原体间的相互作用抗病能力体内过程防治作用与不良反应化学治疗学第七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

理想的抗菌药的特点对病原微生物有高度的选择性,对宿主无毒或低毒。细菌对其不易产生耐药性。具有优良的药动学特点(速效、强效、长效)。性状稳定,不易被分解。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第八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抗菌谱(antibacterialspectrum)

抗菌范围广谱抗菌药四环素、氯霉素窄谱抗菌药异烟肼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index,CI)

是衡量化疗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参数,可用动物实验的LD50/ED50或

LD5/ED95表示,CI越高,临床应用价值越大越安全.抗菌活性(antibacterialactivity)

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强度常用术语第九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最低抑菌浓度

(minimal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测定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一个指标。*指在体外培养细菌18~24h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病原菌生长的最低药物浓度。最低杀菌浓度

(minimalbactericidalconcentration,MBC)*是衡量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大小的指标。*能够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99.9%的最低药物浓度称为最低杀菌浓度。*有些药物的MIC和MBC很接近,如氨基苷类抗生素,有些药物的MBC比MIC大,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第十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抑菌药(bacteriostaticdrugs)

四环素杀菌药(bactericidedrugs)

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天然、人工半合成的抗生素抗菌后效应(post-antibi`oticeffect,PAE)

是指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后,撤走药物,浓度逐渐降低甚至低于最低抑菌浓度(MIC),在一定时间内仍然对细菌生长产生持续抑制作用.第十一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首次接触效应(firstexposeeffect)

*抗菌药物指在初次接触细菌时有强大的抗菌效应,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地增强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间隔相当时间(数小时)以后,才会再起作用。*氨基苷类抗生素有明显的首次接触效应。第十二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2.影响胞膜的通透性3.抑制蛋白合成4.影响叶酸代谢及核酸合成抗菌药的作用机制第十三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第十四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

-乙酰胞壁酸胞浆胞浆膜胞浆膜外环丝氨酸-乙酰胞壁酸五肽-乙酰胞壁酸五肽-乙酰葡萄糖胺双糖五肽双糖十肽双糖十肽交叉联接+磷霉素杆菌肽β-内酰胺类××××NNNN第十五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2.影响胞浆膜(细胞膜)的通透性

细菌细胞膜与一般生物膜相同,具有选择性运输和屏障作用。损伤细胞膜则影响膜的屏障功能,增加其通透性,导致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和细胞死亡。多烯类:真菌胞浆膜中的麦角固醇结合多粘菌素:细菌胞浆膜中的磷脂结合第十六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氨基苷类氨基苷类氨基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林可霉素类︱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第十七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磺胺类二氢叶酸合成酶二氢叶酸四氢叶酸合成蛋白质二氢叶酸还原酶甲氧苄啶①抗叶酸代谢PABA4.抑制细菌体内核酸的合成第十八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②抑制核酸合成

喹诺酮类DNA回旋酶利福平与RNA多聚酶结合,阻碍mRNA合成

第十九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抑制细胞壁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蛋白质影响蛋白质合成(氨基苷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红霉素)影响RNA合成(利福霉素类)影响叶酸合成(磺胺类)影响胞浆膜通透性(多粘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中介体抑制DNA合成(喹诺酮类)第二十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细菌的耐药性(bacterialresistance)1.固有耐药性(intrinsicresistance)

天然耐药性,基于药物作用机制,染色体介导的代代相传的耐药性绿脓杆菌对氨苄西林、厌氧菌对氨基糖苷类2.获得耐药性(acquiredresistance)

多发生于细菌与抗菌药物多次反复接触后形成,多由质粒介导,易于传播。

第二十一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耐药性的产生机制产生灭活酶水解酶(-内酰胺酶)合成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降低外膜通透性*很多广谱抗菌药都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或作用很弱,主要是抗菌药物不能进入铜绿假单胞菌菌体内,故产生天然耐药。氨基苷类抗生素不易透过肠球菌细胞壁而耐药*细菌接触抗生素后,可以通过改变通道蛋白(porin)的性质和数量来降低细菌的膜通透性而产生获得性耐药。第二十二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改变靶位的结构

1.改变靶蛋白,降低与抗菌药的亲和力

2.增加靶蛋白的数量,维持微生物正常形态与功能

3.新合成功能正常、与抗菌药亲和力低的靶蛋白加强药物外排作用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内酰胺类改变代谢途径第二十三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多重耐药的产生与对策

多重耐药:细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称为多重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又名多药耐药。

对策: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用药第二十四页,共二十六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一抗菌药的应用原则1.尽早确定病原菌,按适应证选药药敏试验,症状严重可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预测最可能的致病菌。抗菌药必须在感染部位达到有效抗菌浓度。此外,还应考虑患者的全身状况和肝肾功能状态、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不良反应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