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和断句课件_第1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和断句课件_第2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和断句课件_第3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和断句课件_第4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和断句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翻译和断句.文言文翻译.考点解析:命题人常选择那些带有重要的语法现象的文言语句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语法现象:1.积累性的实词:重要实词、通假字、偏义复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虚词:重要虚词、固定结构2.规律性的:词类活用、各类句式.词类活用.

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②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一、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现象.二.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①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②沛公欲王关中王:称王③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三.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②齐威王欲将孙膑任命……为将③汗牛充栋汗:使……出汗.四.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②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③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一.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得:收获、心得②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谗、讥:诬陷、嘲讽的话动词活用现象.二.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发出声音③李牧连却之却:使……退却.一、形容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①秦孝公据殽函之固固:坚固的地势②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绿叶、红花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近”:平坦、距离近的地方形容词活用现象.二、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偏爱②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③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保持完好.三、形容词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削弱②昂其直,居为奇货昂:使……高昂③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笨.四、形容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小:认为……小②予怪而问之怪:认为……怪③渔人甚异之异:认为……奇怪.一、数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动词)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有二心,背离(动词)数词活用现象.二、数词用作形容词①余观乎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一:全、满(形容词)②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专一(形容词)③二三其德二三:不专一,不忠诚(形容词).文言文翻译的标准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信、达、雅

“信”要求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雅”要求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例:曹公,豺虎也。曹操是豺狼猛虎。曹操是象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凭着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凭勇气闻名在诸侯国例:以勇气闻于诸侯。“达”要求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一致。.翻译的程序1、先读懂原文的大意,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翻译句子。2、分析原文句式的特点。3、进行初步的字字落实的翻译,特别注意一些容易理解错的字和关键的字的翻译。4、关注对文句中一些特殊情况(如各种修辞、文化常识、专有名词、习惯用语)的处理。5、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文言句子准确表达出来。6、查对字词的落实,誊写到答案卷上。.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为主:对原文逐字逐句对应翻译,字字落实。例:1、

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意译为辅: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增减内容,改变句式,使文意连贯。例1: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张衡到职工作了三年,向朝廷上表章请求告老还乡。例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樊篱,却匈奴七百余里。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长城,守卫边境,击退匈奴七百多里。例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秦孝公)有并吞天下的野心。.1、留(保留原文某些不必翻译的词语)①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不翻译。如“侍中”、“侍郎”、“尚书”、“长史”、“参军”、“诸侯”、“烛之武”、“南阳”“里”“斗”“亩”等。但名称不全、只用了省写简称的,翻译时要补全,如“桓、灵”补译为“桓帝、灵帝”,“泸”补译为“泸水”,“忌”补译出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②、当时的称谓可以不译。如“先帝”、“陛下”。“陛下”也可以译为第二人称尊称“您”或“陛下您”。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③、古今同义的词语不必译。如"创业"、"天下"、"危急存亡"、"晓畅"、"和睦"、"计日而待"、"谨慎"、"然后施行"、"危难"、"贤臣"、"小人"。即使要译也无非是解释该词而已。

.例如:1.“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2.日行千里。3.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4.范晔字蔚宗,顺阳人,车骑将军泰少子也。.2、换翻译时把古代词汇换成现代汉语。基本模式是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例:1、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3、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3、删。①、无义或现代汉语中无对应的虚词,或为语气助词、或表停顿、或是凑足音节、或起连接作用。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也”②、偏义复词中的偏义语素。如“不宜异同”中,删去“同”。“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③、为避免重复而删去相同的字词。如"宫中之事,事无大小"中,第二个"事"就应删去。“仇雠敌战之国”中,仇雠是同义词连用,可只译一个。

.

补出原文中被省略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部分。如果不补,译文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不能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竭尽了。4、补.

5、调调整语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语序,使译文准确畅达。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主意未能定下来,想找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未能找到。1、“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另外有些不调整就难以理解的句子例:互文、合说分译。例: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2、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6、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例如:“得无……乎?”译为“恐怕……吧”、“莫非……吧”。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文言文断句.断句基本步骤1、通读全文,辨析上下文,凭语感初断,先易后难。2、缩小难断句范围,按照方法,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连、呼应断句,各个击破。

3、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断句六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物名、国名、朝代名、事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子中做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名词断句法例如:“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注意文言文中的四大句式,即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别是倒装句中的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四种特殊句式。此外,还要关注固定句式。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句式断句法

.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检查一下吧.

文言文中经常运用的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方法也可以作为断句的依据。

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把握文言文的这一特点,对句读很有帮助。

例如:“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修辞断句法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对话断句法

例如: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当堂小练.检查一下吧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

“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且夫、今夫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句末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