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旅游景观资源_第1页
自然旅游景观资源_第2页
自然旅游景观资源_第3页
自然旅游景观资源_第4页
自然旅游景观资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然旅游景观资源1第一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一节纬度自然景观地带系统

一、寒带苔原景观带在欧亚大陆北部及其邻近岛屿的大片地区、美洲大陆的北部、加拿大群岛和格陵兰没有覆冰的地区,以及南美南端的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南乔治亚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方,由于夏季凉爽而短促,冬季严寒而漫长,最暖月平均气温低于14℃,冬季最低气温可达-55℃,年降水量200~300mm。在这个冰雪覆盖的世界,植物的生长期仅有2~3个月。自然景观单调而独特,动植物虽然贫乏,但都具有耐寒、保温、抗风等许多特殊的生态适应能力。在稀疏不连续成片的植被带上,除一些苔藓、地衣、小灌木类植物外,夏季漫长的白昼,不仅使许多有大型鲜艳花朵的植物生长茂盛,也吸引了许多诸如北极熊、北极狐、海豹、海象、企鹅等代表动物的活动,整个苔原景观生气勃勃。苔原景观带的光照很特殊,在有些地方可以看到极昼、极夜现象,甚至可以看到极光现象。2第二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位于阿根廷南部瓦尔德斯半岛干燥、荒凉、多风是典型的寒带冻土草原景观,由于寒、暖流交汇于半岛的海湾内,主要的海洋动物有:海狮、海象、海豹、座头鲸、海豚和麦哲伦企鹅;半岛上的野生动物有南美羊鸵、小美州鸵,及巴塔戈尼亚狐狸与野兔等。瓦尔德斯半岛公园3第三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二、温带森林景观带

(一)寒温带针叶林景观带

寒温带针叶林景观分布区的气候夏季温凉,冬季严寒而漫长,最暖月的平均气温为10~19℃,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0~-20℃,年降水量300~600mm。在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针叶林景观带,它是世界主要针叶林分布地带,它的北界也是整个森林带的最北界。寒温带针叶林景观主要是由耐寒的云杉属、冷杉属、松属和落叶松属等某一类单一植物构成的高大纯林,其间生活着许多耐寒动物,如熊、狼獾、紫貂、松鼠、驼鹿、雪兔等。我国大小兴安岭地区也属于寒温带针叶林景观。4第四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位于加拿大西部的班夫国家公园面积6680平方公里,是加拿大最早设立的国家公园,多姿多彩的地貌孕育出丰富的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主要树种有松、枞、云杉、冷杉等。班夫国家公园班夫国家公园内的莫兰湖水5第五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二)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带

在北美大西洋沿岸、西欧和中欧海洋性气候的温暖区域,以及包括中国、朝鲜和日本在内的亚洲东部,由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暧,冬季寒冷;一年中有4个月以上气温高于10℃,最热月平均气温13~23℃,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平均降水量500~1000mm。因此,植物以冬季落叶的喜阳阔叶乔木为主,森林景观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当树木刚开始发芽吐绿,林下的草本植物也迅速抽叶开花,花色艳丽;同时,山毛榉属、栎属、桦属、槭属、柳属等主要构林乔木大多数也进入花期,昆虫苏醒,夏候鸟飞来,兽类活跃。啄木鸟、杜鹃、马鹿、梅花鹿、黑熊等动物是这一景观带的代表动物。夏季,乔木郁郁葱葱,形成郁闭的林冠,林下耐阴的草类开始生长,动物的许多种类进入繁殖期,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到了秋季,树上果实成熟,叶子由绿转黄,随着树木落叶,草本植物也开始干枯,多以土中的根茎、块茎、鳞茎形式渡过寒冬;候鸟开始南飞,许多动物忙于贮藏粮食。整个冬季,森林光秃明亮,不少动物已迁往温暖地区,未迁移的动物大都进入蛰伏或冬眠。6第六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跨越波兰东部及白俄罗斯边境的比亚沃维耶扎国家公园,是欧洲中部唯一幸存的大片原始森林,占地53.1平方公里,拥有丰富多样的欧洲代表性植物种群:云杉、欧洲鹅耳枥、栎、桦、椴等,特有种如北欧的拉普兰柳、南欧的银冷杉、西欧的花栎和东欧的甸生桦在这里都生长旺盛,成为欧洲大量哺乳动物及鸟类的最后避难所,有哺乳动物56种、鸟类160多种,被认为是欧洲最具自然科学研究价值的世界自然遗产地。欧洲野牛比亚沃维耶扎国家公园7第七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三、温带草原景观带

温带草原景观也是温带气候下的一种地带性自然景观类型,它在世界上的分布有两个大的区域。一是从匈牙利和多瑙河下游起,向东经俄罗斯境内进入蒙古,一直延伸到我国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和松辽平原,全长8000余公里的世界最宽广的欧亚草原景观区;一是从加拿大到美国的得克萨斯州跨越了大约30个纬度的北美草原景观区。遍地草类而无乔木的茫茫原野是黄羊、羚羊等善于奔跑的蹄类动物和鼠兔、鼢鼠、草原旅鼠等穴居啮齿类动物生活的场所。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8第八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带

(一)亚热带大陆东岸常绿阔叶林景观带

在日本、朝鲜南部、我国东南部、美国佛罗里达州南端、智利南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东部和塔斯马尼亚岛等地,由于夏季炎热而潮湿,最热月的平均温度达24~30℃,冬季稍为干寒,最冷月平均气温在3~8℃,夏季降水较多,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水热同期,特别有利于植被的发育,因而由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木兰科等常绿阔叶树种构成的林相整齐,外貌终年呈暗绿色的森林景观成为这一地区的典型景观。林内还有猕猴、金丝猴、麂獐、华南虎、杨子鳄、大鲵等主要代表动物生长。9第九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在我国评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的基带自然景观,都属于大陆东岸的亚热带常绿林——红、黄壤景观带。

武夷山九曲漂流10第十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二)亚热带大陆西岸常绿硬叶林景观

在冬季温和湿润和夏季炎热干燥的亚热带气候区,由于冬季温和多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故乔灌木的叶子是常绿的,又由于夏季相当干旱,故叶子又形成了旱生的适应,由此形成地常绿阔叶林景观有别于亚热带大陆东岸的典型常绿阔叶林景观。除地中海沿岸外,主要在各大陆的西部,即加利福尼亚沿岸及其一部分内陆地区、智利中部、非洲的西南角以及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南和西南海岸。景观构成主要以常绿具革质叶的栎属植物组成,常见的有木栓栎、刺叶栎等;树木稀疏,林下灌木、草本植物发育,多能分泌挥发油,开出艳丽的花朵;并有扁角鹿、菊头蝠、胡狼、白肩雕、鬍兀鹫等主要动物出没。尤其是人工栽培或逸为野生的木本油料植物油橄榄构成地中海地区的一种典型景观。

地中海油橄榄11第十一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在希腊的德尔斐神谕场周围是一片硬叶橄榄林,在希腊的提洛岛不仅看到了灿烂的希腊文明,也能看到周围的地中海式硬叶林自然景观。

希腊德尔斐神谕场及硬叶林景观

希腊提洛岛草本植物景观

12第十二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四、热带雨林景观

热带雨林景观带地处低纬,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5o~10o以内的广大地区。全年高温多雨,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无明显旱季或仅有短暂旱季;年平均气温为20~28℃,年较差甚小,年降水量通常在2000mm以上,季节分配较均匀。热带雨林景观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组成极为丰富,在巴西雨林中,一块8km2的区域就有乔木400种;我国西双版纳密林中,2500m2的面积上有高等植物130种;树栖动物中,有在林间攀援的各种猿猴、灵猫,有在树间滑翔的鼯鼠、飞蛙;尤其是在林层间活动的鸟类更多,且大多羽毛艳丽;营树栖生活的爬行类有飞蜥、鬣蜥和避役,两栖类有树蛙和雨蛙等;在林缘或河湖边有河马、犀牛和象等大型草食动物。植物终年常绿,无共同休眠期,常年均有植物开花、结果;动物全年都在活动,无冬眠、夏眠现象。森林结构非常复杂,乔木具有高大而整齐的树干,林间甚为重要的藤本植物、绞杀植物、附生植物、腐生植物和寄生植物构成了雨林的特殊景色。

热带雨林景观13第十三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一)中南美洲热带雨林景观

主要分布于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面积最大的雨林景观区,以风梨科、天南星科、棕榈科植物为主,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特别多,典型的热带经济植物有三叶橡胶、可可、椰子、巴西果等,还有叶片直径达1.5m的王莲;动物种类相当复杂,其中有许多是美洲特有动物,灵长目的狨科有世界最小的猴类,其身长仅有4.5cm;卷尾猴科的泣猴、吼猴、蜘蛛猴躯体均不及一米,尾细长具有缠绕性;贫齿目中有美洲特有的树懒和食蚁兽;有种类繁多的蜂鸟、巨嘴鸟、鹦鹉和麝雉等鸟类;有世界已知最长最重的无毒蛇——森蚺,体长可达11米,重230公斤,还有种类繁多、色彩鲜艳、形态奇特、躯体巨大的蛾蝶、蚂蚁与蜘蛛等。14第十四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位于哥斯达黎加和巴拿马两国交界处的拉米斯塔德国家公园,有一处充满魅力、生机勃勃的原始热带雨林,总面积5654km2,是美洲最大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之一,已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在该公园高温潮湿的热带雨林下密密麻麻地生长着羊齿、苔藓和兰科植物,热带雨林中生长的毒蛙,是一种奇妙的动物。它的体形不大,皮肤呈红橙色混杂,长着青绿色的脚,皮肤有的部分呈青绿色,上面有黑色水晶花纹。它们栖息在树梢,遇到敌害时会从表皮的皮脂腺中分泌出毒素给侵犯者以致命打击。印第安人把从毒蛀身上提炼出的毒素涂在箭头上,用于狩猎。

拉米斯塔德国家公园15第十五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二)非洲热带雨林景观

非洲最大的热带雨林景观区位于刚果盆地,向西延伸到加蓬及喀麦隆,向东延至维多利亚湖沿岸。非洲的热带雨林景观区的植物种类也非常丰富,并由大量特有种。其中以棕榈、油椰子、旅人蕉等棕榈科植物最为有名。此外,咖啡属种类也很多。动物最突出的是灵长目,有树栖的长尾猴、狐猴、指猴和树地两栖的大猩猩、黑猩猩等。其他大型动物有紫羚羊、巨林猪、倭河马等。维龙加国家公园中的大猩猩16第十六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三)亚洲热带雨林景观

亚洲的热带雨林景观主要分布在菲律宾群岛、大小巽他群岛、马来半岛、中南半岛边缘、恒何何不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以及我国南部的局部地区。其中印度—马来雨林是世界第二大热带雨林景观区。亚洲雨林拥有优势的是龙脑香科植物,还有桑科、楝科的一些种类和白藤属、桫椤属、八字桫椤属等植物。动物有灵长目的猩猩、长臂猿、獭猴、眼镜猴、叶猴;营半树栖生活的食虫目树鼩;食肉类的花面狸、椰子猫、马来熊等;啮齿类的巨松鼠、长尾豪猪、鼯鼠;有蹄类的马来貘、亚洲象、亚洲犀牛;此外还有狐蝠、果蝠以及能在林间滑翔的珍奇鼯猴等翼手目动物。另外,在大洋洲的伊里安岛和澳大利亚东北部也有面积不大的热带雨林景观分布。尤其是澳大利亚,尽管只有0.3%的面积是热带雨林景观区,但这里保存着澳大利亚大约一半的植物种群和三分之一的哺乳动物与鸟类物种,具有十分显著的生物多样性并生存着大量的稀有生物。澳大利亚中东部雨林保护区成为大约200种稀有甚至濒危动植物的理想栖息地。这个保护区包含了五种目前可以划分的主要雨林类型,还包括新南威尔士州的一些从未受过人类干扰的原始森林,同时,这里还有大片保存下来的重新形成的雨林,所有这些特点使这个保护区得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7第十七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六、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带

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分布于干湿季对比非常明显的热带地区,大致介于赤道南北5o~20o纬度范围内,主要见于东非、南美巴西高原、北澳大利亚和印度半岛等地。这些地区年平均气温约18~24℃,年降水量750~1500mm;干季长达4~6个月,几乎无雨或降水极少,天气燥热,土壤水份含量不能满足乔木生长的需要,所以发展成为以草本植物为主的稀树草原景观。整个景观以主体为1~3米高的旱生草本植物所构成,并在草原背景上稀稀落落地散生着一些独株或小丛分布的树干粗短、树冠扁平或伞状的旱生乔木。稀树草原的动物以地栖为主,植食动物占优势。其中大型有蹄类、小型啮齿类和食草昆虫,不但种类丰富,数量也特别多;跟随在植食动物之后的是一批肉食猛兽。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每当旱季到来,乔木落叶,草类枯萎,水域干涸,草原一片肃杀单调的黄褐色调;许多哺乳动物向水草丰美的地方迁移,鸟类也远走高飞,昆虫和其他无法迁移的动物则进入蜇眠状态,整个草原寂静而乏生气。雨季一到,草木复苏,草原一片翠绿,生机盎然;蜇眠动物开始苏醒,许多草食动物从山区迁回草原,肉食动物也尾随而来,草原又是一片繁荣。18第十八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坦桑尼亚北部的塞伦格蒂国家公园,面积1.48万km2,为一平坦广阔的热带草原。草本植物为主的草原背景上,散生着乔木和灌木。每年的3~5月为大雨季,12月为小雨季,其他月份则为旱季。雨季整个草原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旱季,草木枯萎,河溪断流,草原一片枯黄。这里又是世界上拥有野生动物数量最多的动物栖息地,野生兽类达170多种,总数300多万只,其中非洲特有的角马达150多万只,鸟类有1500多种。兽类除狮、象、羚羊、长颈鹿、野牛、斑马以外,还盛产世界上最善于奔跑的动物——猎豹,它的奔跑速度最快可达每小时90公里。其中角马一年一度迁徒的场面相当壮观,被认为是地球上伟大奇景之一。

非洲塞伦格蒂的角马迁徒

19第十九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七、荒漠景观带

由于深居内陆,降水稀少,在北半球,从非洲北部的大西洋岸开始,向东经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伊朗荒漠,直抵印度的塔尔沙漠,是热带、亚热带荒漠景观分布地带;而哈萨克斯坦等中亚荒漠,我国西北和蒙古的大戈壁荒漠则是温带荒漠景观。此外,还有北美西部的大沙漠、南美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和南非的卡拉哈里沙漠等荒漠景观区。这些地区生态条件极为严酷,气候极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250mm,有些地方多年不降一滴雨,蒸发量超过降水量数倍或数十倍;多大风与尘暴,植物常被风蚀与沙埋。因而,动植物种类十分贫乏,植物以小半灌木、半灌木、灌木和半乔木等超旱生种类为主,植被稀疏,地面大片裸露,景色荒凉而凋零;动物以啮齿类和爬行类占优势,另有一些有蹄类和鸟类,数量少,密度低。20第二十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位于澳大利亚中部内陆热带沙漠地区的乌卢鲁国家公园,就有炎热干燥气候雕塑出的景观,除沙海、沙丘之外,还有最壮观的艾雅斯巨石及艾雅斯巨石西部约20多公里处的奥尔加多头岩山。艾雅斯巨石是澳大利亚的象征,它所代表的是这个国家的远古历史。艾雅斯巨石从平原拨地而起,体积巨大,在100km外即可望见。这块巨石高348m,底部周长9km,是世界最大的单体岩石。巨石东部宽高,西部低狭,外表圆滑光亮,寸草不生。由于岩石特殊含盐成份,在太阳照射下迸发出绚丽的多变色彩而闻名于世。乌卢鲁地区21第二十一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二节自然景观区域系统及自然旅游景观资源的构成

一、区域性自然景观系统

地球并非一个均匀的球体,因此纬度自然景观带,必然受“非地带”因素的作用,而破坏自然带的连续性。首先海陆分布及陆地大小,造成了世界的最大的区域性(洲及洋)自然景观的差异;再次,在每个大陆内部的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非地带因素又在大陆内部形成次一级区域性自然景观的差异;在大陆内部由于岩性的不同、地质作用的不同、封闭孤立的演化环境,甚至于山岭走向、谷坡的向背、岩层分布及出露地表情况、地表起伏、河流、沼泽、湖泊等非地带因素影响,又在上一层次的区域系统中划分出更小的自然景观区。许多高大的山脉成为大陆内自然景观大区域划分的界线,如亚洲的喜马拉雅山系、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与安第斯山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澳大利亚的大分水岭等。许多高地、盆地、平原自成一个自然大区如亚洲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澳大利亚的大自然盆地及维多利亚高地,欧洲的东欧平原,非洲的撒哈拉高地及刚果盆地,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及亚马孙平原等等。在大陆内部的自然景观大区域系统中,由于地貌、岩层、水文、生物等非地带因素的影响,形成更小的自然景观区。对那些尚保存自然原真性,又具有地史、物种、生态或美学价值的特殊区域。我们确立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及世界自然遗产地。仅我国截止2004年底,已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6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处近440处;经国务院审定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77处;已有30处文化、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2第二十二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㈠区域性自然景观系统的形成

⑴它是地球表层系统的一部分。它是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矛盾一方,或内力或外力,是主要矛盾方面。⑵它是自然地带性分布规律(集中反映了外力作用,特别是太阳光热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与非地带性分布规律(集中反应了内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一自然景观区域系统都包括着这两种规律作用;但非地带性规律一般起主导作用。非地带性规律是造成自然景观区域系统时—空结构特殊,使之呈现突出意义与价值之关键。主导矛盾方面是个性形成、区域性或地方性形成之关键。⑶把握自然旅游景观区域系统的特证,既要把握具有普遍特征的地带特征;更是把握造成具有个性的内力因素,即非地带的主导因素,而形成的或地质、或地貌、或水文、或生态的景观结构特征。23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二)自然景观区域系统的特征⑴它是一个空间系统。它是一个有一定疆界、占有一定面积、体量的区域系统或空间系统。该系统是由地、水、生、气四大基本要素组成;每一个要素又组成次一级系统。这个空间系统,有不同于区域外的组成结构(四大要素的比例与组成结构),区内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或同一性;与区外有明显的差异性。⑵它是一个时间系统。它是地球演化历史系统的一部分。它是代表正在发生中的地质演变过程,或发生中的水文过程及生物演化过程,或是稀有而变化的自然现象与景緻。总之,它是发展变化的,是地球演化的一个历史阶段中的现象。⑶它是一个自然综合体。自然景观区域的各自然组成要素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是一个完整的自然综合体。它的这一特点,又叫自然景观区域的整体性。24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二、自然旅游景观资源的构成

我们将未受到人类破坏、保持自然的原真性、完整性的区域,且具有一定景色、景象,有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生态多样性的自然景观区称为自然旅游景观系统。自然旅游景观系统,主要表现在与区外的突出差异上。它们或是特别突出的地质、地貌结构区,或是生物生态结构区,或是水文、水系结构区,或是风景优美区,在地球演化史上、物种上、生态系统上或美学与旅游价值上具有突出意义。把握自然旅游景观区域系统的特证,既要把握具有普遍性的地带特征;更是把握造成具有个性的内力因素,即非地带的主导因素,而形成的或地质、或地貌、或水文、或生态的结构的景观特征。25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自然旅游景观由地景、水景、生景、气景构成的,是一个区域性的整体性组合景观。如世界自然遗产地张家界,它是由内力的作用使巨厚层砂岩抬升,并同时受到外力切割作用,而在漫长历史中形成的巨大石柱林景观;称为“世间奇景”的九寨沟,主要是由于地壳隆起及山岭走向,使古代冰川在地质历史中形成串珠般的海子。“区域性”是旅游景观特色和个性的主要表现。这样的自然景观区,既是大区域性自然景观系统的组成部分,有特定的区域特色,又受地带性规律的制约,是地带性与区域性矛盾交叉的区域。对那些尚未被人类开垦、利用或破坏,保持或基本保持自然原始风貌,有优美环境的区域,我们称之“自然旅游景观系统”,即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及世界自然遗产地,大多占据几十或上百平方公里、数百平方公里,甚至数千、上万平方公里的地域。26第二十六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位于阿根廷东北部和巴西南部交界处的伊瓜苏公园是特殊的岩层结构及水文结构而形成的自然旅游景观区。伊瓜苏河在流径两国交界处遇上了坚硬而不易侵蚀的火山岩,突然铺宽达3公里,河水流到绝壁时飞泻而下,形成一排气势澎湃的世界最大瀑布之一。位于加拿大西部的红鹿河谷地,是世界上已知的恐龙化石埋藏最丰富的地区。它因代表地球演化史和生物演化过程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而被评世界自然遗产地。伊瓜苏公园的瀑布红鹿河谷地27第二十七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第三节山地垂直带的自然旅游景观资源一、垂直自然景观地带垂直自然景观地带是相对于水平景观带而言的,是呈立体空间规律分布的地带,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山地起伏而引起的水热平衡变化,受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坡谷方位、山峰分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山地垂直起伏达数千米时,景观垂直地带的差异特别明显,气温及其日较差、年较差均随高度递减。在对流圈内每升高100m,气温平均下降0.6℃。在不同纬度地带的山坡及其向背风坡的高度上,具有不同的气候种类及景观地带。由于山地起伏引起水热平衡的变化,首先随着高度的变化出现了从下至上的不同的气候带。在同一带中的太阳辐射值、气温、热力、昼夜长短等条件大致相同,因而在长期演变中同一带中的植物、动物、土壤是相似的,最终形成横向于山体的从下至上的一个个自然景观带。山体愈高、山体所处的纬度愈低,垂直分布的自然景观带愈多。

28第二十八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山地垂直带的基带,即山体谷地的自然景观,与山体坐落的纬度自然景观带具有一致性。如西藏察隅地区群山起伏,气候、生物等自然条件的垂直变化十分显著。谷地是郁郁葱葱的亚热带原始森林,代表性的植被类型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冠整齐,颜色暗绿。透过谷地的自然景观,由此往上,依次出现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和雪岭冰峰等各种景观;佛教名山峨眉山位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体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带,由此向山顶逐渐出现温度较低的自然景观带的依次过渡(图1.18)。如果你到这些山岳型的旅游地,你会清楚地看见从山底(谷)向山脊的自然景观带的层层分布;你会体验到类似地球表面跨纬度很大的不同气候、植被、动物的水平自然景观分布景象。29第二十九页,共三十三页,编辑于2023年,星期二

山地垂直自然景观带,也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