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山西省吕梁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山西省吕梁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山西省吕梁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山西省吕梁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吕梁市成考专升本2023年生态学基础自考测试卷(含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

一、单选题(30题)1.沿海赤潮产生的原因是()

A.过多的氮B.过多的磷C.过多的碳D.过多的氮和磷等

2.顶极—格局假说的优势顶极,相当于单元顶极论的()。A.后顶极B.前顶极C.亚顶极D.气候顶极

3.下列属于生态系统大型消费者的是()

A.真菌B.植物C.肉食动物D.细菌

4.可持续农业的目标是()。A.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减少多种经营

B.保证稳定持续增长的农业生产率

C.保持健康、协调的生态环境,有益于城市人民身体健康

D.合理利用、保护资源,特别是要保证土壤肥力得到快速的提高

5.种群平衡是指()

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

C、种群迁入和迁出相等

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6.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大约只有10%~20%能够流通到下一个营养级,其余的则为()所消耗。

A.同化作用B.异化作用C.合成作用D.呼吸作用

7.下列气体中,对全球温室效应加剧贡献最大的是()

A.N2B.O2C.C02D.S02

8.两种生物之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一个种对另一个种的生长有促进作用,这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是()。

A.竞争关系B.共栖关系C.共生关系D.寄生关系

9.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落光能利用率一般是()。A.1%B.5%C.10%D.20%

10.生长在新疆的马铃薯比生长在平原地区的大,其主要原因是

A.阳光辐射强烈B.白天温度高C.降水多D.昼夜温差大()

11.在温带地区,影响秋天树木落叶的最重要因素是()

A.温度的变化B.水分的变化C.日照长度的变化D.光照强度的变化

12.若种群的年龄锥体呈典型的金字塔形,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D.下降型

13.我国中部山区,阴坡的环境特点是()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14.在生态农业中,稻田养鱼体现了()原理。

A.整体效应B.生物种群相生相克C.物质循环与再生D.生态位

15.下列条件中,能提高雏鸡的孵化率,降低“死胎”率的是()。A.高温条件B.低温条件C.恒温条件D.昼夜变温

16.欧洲的石楠群落演替属于()。A.世纪演替B.长期演替C.快速演替D.周期性演替

17.硅藻→桡足动物→沙丁鱼→较大鱼→鲨鱼这条食物链为()。A.腐屑链B.捕食链C.寄生链D.混合链

18.野生向日葵的根分泌的绿原酸和异绿原酸,抑制了其他植物的生长。这种现象是由()。

A.种间竞争引起的B.种内斗争引起的C.他感作用引起的D.进化原则引起的

19.早生演替系列的先锋群落是()。

A.草本群落B.苔藓群落C.大型真菌群落D.地衣群落

20.当两个生物利用的同一资源或共同占有的其他环境变化时,就会出现()。A.生态位重叠B.生态位分离C.生态位压缩D.生态位移动

21.经验证明,要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态环境比较优越,其森林覆盖率要达到()

A.10%B.20%C.30%D.40%

22.海洋中的植物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温度B.光照C.空气D.压力

23.自然界中,伺种植物的不同种群如果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下()。A.会发生趋同适应,形成相同生态型

B.会发生趋异适应,形成不同生活型

C.会发生趋同适应,形成相同生活型

D.会发生趋异适应,形成不同生态型

24.下列属于典型捕食食物链的是

A.大豆→菟丝子B.草→兔子→鹰C.牛粪→蚯蚓→鸡D.秸秆→蘑菇→人

25.一个生态系统必须有的生物成分是()。

A.植物、动物B.生产者、分解者C.动物、微生物D.水、植物

26.我国西部大开发提出退耕还林(草)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畜牧业B.改善生态环境C.开展生态旅游D.提高木材产、蓄量

27.自然选择,按其选择的结果分成()。A.稳定选择B.定向选择C.分裂选择D.以上三类

28.在对某生物群落调查中,共调查了100个样方,某物种出现在80个样方中,则80%指的是该物种在该群落中的()。A.盖度B.频度C.密度D.重要值

2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生物群体+生物群体环境

B.可以将生态系统看成一个超级生物

C.生物地理群落和生态系统为同义语

D.某些生态系统为封闭系统

30.R·H·Whittaker提出的群落顶极理论是()。A.单元顶极理论B.顶极格局假说C.多元顶极理论D.以上都是

二、填空题(20题)31.淡水生态系统可简单的分为静水生态系统和______生态系统。

32.群落发育初期的主要标志是植物______的良好发育。

33.在群落交错区内,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这一现象被称为___________。

34.我国东北草甸形成的______是最好的土壤。

35.浮游生物的爆发,引起水色异常的现象,即赤潮,又称红潮。是由于水中______等营养物质过多形成水体富营养化,使这些浮游生物骤然增殖造成的。

36.生物量是指在任一时间里实际测得的单位面积内有机物总量,一般用______来表示。

37.东北虎比华南虎个体大,寿命长,这符合法则。

38.固氮作用的途径有高能固氮、工业固氮和______。

39.苍耳的种子具有勾刺,其种子传播方式为传播。

40.绿色植物处在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的第______营养级。

41.单位面积上或单位体积中种群的个体数量称为______。

42.植物受到动物啃食的受伤枝条,在短期内尖端木质化或整枝掉落,这是植物______的特点。

43.群落的演替是从______开始。

44.在大气上空的______能吸收过滤掉紫外辐射中最强的波段,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45.单元顶极理论认为,一个气候区只会出现一个______群落。

46.生态学研究的每一个高层次对象都具有其下级层次对象所不具有的某些______。

47.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有一个或两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该因子称为______。

48.可持续发展包括了两层含义,一是人类要发展,要满足人类的发展需求;二是______。

49.土壤满足生物对水、肥、气、热等要求的综合能力叫__________。

50.种群的季节性消长是种群对外界环境变化的______。

三、判断题(10题)51.林带可以使冬季的积雪免于被风吹走,因而保持了地温。()

A.正确B.错误

52.相对于限制因子来说,改善主导因子获得的效益最大。()

A.正确B.错误

53.现代生态学以人为研究中心,更加注重实践研究。()

54.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

55.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物质影响其他植物生长的现象称为他感作用。()

A.否B.是

56.春化现象反映的是植物开花与日照长度的关系。()

A.正确B.错误

57.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其中生物更加多样化。()

58.老虎种群的个体分布属于随机分布。()

59.热带草原中典型的食草动物是长颈鹿、斑马等。()

60.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

四、简答题(5题)61.简述植物对土壤pH的适应类型。

62.简述群落演替的特征。

63.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64.简述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并举例说明。

65.从不同的角度,环境可分为哪几类?

五、论述题(5题)66.论述人与环境的关系。

67.论述磷循环的过程、主要特点及其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

68.试述生态系统的能流途径。

69.论述生态系统发展趋势。

70.试论述生态系统的能流的途径。

六、单选题(0题)71.生态系统的功能是()。A.物质循环B.能量流动C.信息传递D.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参考答案

1.D

2.D

3.C

4.B

5.B

6.B

7.C

8.C

9.A

10.D

11.C

12.A

13.D

14.D解析:稻田养鱼充分利用了农田的空间生态环境,体现了生态位原理,即物种在生态系统时空上的位置及相互关系,故选D。

15.D地表太阳辐射的周期性变化产生温度有规律的昼夜变化,使许多生物适应了变温环境,多数生物在变温下比恒温下生长得更好。例如,蝗虫在变温下的平均发育速度比恒温下快38.6%;昼夜变温能提高雏鸡的孵化率,降低“死胎”率。

16.D

17.B捕食链的构成方式为:植物一植食性动物一肉食性动物。

18.C

19.D

20.A

21.C

22.B

23.D

24.B

25.B

26.B

27.D

28.B频度是指某个物种在调查范围内出现的频率F1(频率)=ni(某物种出现的样本数)/N(样本总数)×100%。

29.D

30.B顶级格局假说是由R·H·Wjittaker(1953)提出的。

31.流水

32.建群种建群种

33.【正确答案】:

边缘效应

34.草甸黑土

35.氮、磷

36.干物质重

37.基本功能单元基本功能单元

38.生物固氮

39.附着式附着式

40.一一

41.种群密度

42.补偿作用补偿作用

43.生物定居

44.臭氧层臭氧层

45.气候顶极(或顶极)气候顶极(或顶极)

46.新特性新特性

47.主导因子

48.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

49.土壤肥力

50.适应适应

51.A

52.B

53.Y

54.N

55.Y

56.B

57.Y

58.N

59.Y

60.Y

61.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和要求不同,可以把植物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三种类型。(1)酸性土植物仅能在pH6.5的酸性土壤中生长,并且对Ca2+及HCO3-离子非常敏感,不能忍受高浓度的溶解钙,这类植物主要分布在气候冷湿的针叶林地区和酸性沼泽土上,这里土壤中的钙及盐基被高度淋溶。

(2)碱土植物只能在pH7.0的碱性土壤上生长,适于生长在含有高量代换性Ca2+、Mg2+离子而缺乏代换性H+的钙质土和石灰性土壤上,这类植物主要分布在气候炎热干旱的荒漠和草原地区,以及盐碱土地区,这里降雨少,不足以淋失土壤中的盐基和钙质。

(3)中性植物生长在pH6.5~7.0的中性土壤上,大多数作物、温带果树都属此类型。

62.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一些物种侵入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发展的变化称为生物群落演替。基本特征如下:(1)演替是群落有顺序发展的过程群落有规律地向一定的方向发展。(2)演替是生物与物理环境反复作用的结果也是种群之间竞争和共存的结果。(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以顶级群落所形成的系统为顶点。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一些物种侵入,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发展的变化,称为生物群落演替。基本特征如下:(1)演替是群落有顺序发展的过程,群落有规律地向一定的方向发展。(2)演替是生物与物理环境反复作用的结果,也是种群之间竞争和共存的结果。(3)演替以稳定的生态系统为发展顶点,即以顶级群落所形成的系统为顶点。

63.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竞争的结果是其中一个要被排除。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竞争的结果是其中一个要被排除。

64.(1)偏利共生指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方得利、而对另一方无害。例如,某种植物以大树作附着物,借以得到适宜的阳光和其他生活条件,但并不从树上吸取营养,这属于长期性的偏利共生关系。又如,林间的一些鸟类,在植物上筑巢,这属于暂时性的偏利共生关系。(2)互利共生指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相得益,共生的结果使得两个种群都发展得更好。如异养生物完全依赖自养生物获得食物,而自养生物又依赖异养生物得到矿质营养或生命需要的其他功能。

65.从环境的主体、环境的性质、环境的范围等不同的角度可将环境进行分类。①按环境的主体可将环境分为人类环境和自然环境。②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③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从环境的主体、环境的性质、环境的范围等不同的角度可将环境进行分类。①按环境的主体可将环境分为人类环境和自然环境。②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③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66.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宇宙是无限的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有限的。自从人类产生以后人类就成为地球上的主人、操纵者人类一方面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自身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企图建立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条件。但是由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类所能依赖的自然环境是有限的。如果人类不能控制自身的无限增长而去盲目地对自然进行征服无节制向大自然索取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人类所依赖的生存环境就会越来越小甚至遭到破坏。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资源。宇宙是无限的,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是有限的。自从人类产生以后,人类就成为地球上的主人、操纵者,人类一方面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自身提供丰富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也企图建立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条件。但是由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类所能依赖的自然环境是有限的。如果人类不能控制自身的无限增长,而去盲目地对自然进行征服,无节制向大自然索取,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人类所依赖的生存环境就会越来越小,甚至遭到破坏。

67.(1)过程:①磷循环起源于岩石风化,终止于水中的沉积。②贮存于岩石中的磷通过人工开采和自然风化后,被植物吸收,沿着食物链传递,进行生物小循环;其中部分生物排泄物及残体所携带的磷离开生物小循环,进入环境。③同时,环境中的磷也通过地表径流携带,进入江河、海洋、进行地质大循环。(2)磷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圈;循环速度慢、时间长;是典型的沉积型循环。(3)与水体富营养化的关系:①当磷被大量开采和使用时,贮存于岩石圈中的磷被大量释放出来,进入土壤和水体,导致磷在水体和土壤中的过多积累。②同时,同于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磷肥,而植物对土壤中的磷利用率低,停留在土壤中的磷一部分随地表径流等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磷的富集。③水体中过量的磷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贡献者,导致赤潮发生和蓝藻大暴发等。

68.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始于初级生产者(绿色植物)对太阳辐射能的捕获,通过光合作用将日光能转化为储存在植物有机物质中的化学潜能,这些被暂时储存起来的化学潜能由于后来的去向不同而形成了生态系统能流的不同路径。

第一条路径(主路径):植物有机体被一级消费者(食草动物)取食消化,一级消费者又被二级消费者(食肉动物)所取食消化,还有三级、四级消费者等。能量沿食物链各营养级流动,每一营养级都将上一级转化而来的部分能量固定在本营养级的生物有机体中,但最终随着生物体的衰老死亡,经微生物分解将全部能量散逸归还于非生物环境。

第二条路径:在各个营养级中都有一部分死亡的生物有机体,以及排泄物或残留体进入到腐食食物链,在分解者(微生物)的作用下,这些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被还原为简单的C02、H20和其他无机物质。有机物质中的能量以热量的形式散发于非生物环境。

第三条路径:无论哪一级生物有机体在其生命代谢过程中都要进行呼吸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生物有机体中存储的化学潜能做功,维持了生命的代谢,并驱动了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和信息传递,生物化学潜能也转化为热能,散发于非生物环境中。

69.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到成熟期的演替发育过程的主要特征是结构趋于复杂和有序多样性增加功能完善以及稳定性增加具体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量流动。幼年期的生态系统总生产量/群落呼吸量大于1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则总生产量/群落呼吸量接近于1净生产量减小。(2)群落结构。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均匀性趋于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和营养结构的复杂化是生物种间联系盘根错节、种间竞争激烈的反映并由此导致生态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