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好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重庆市好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重庆市好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重庆市好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重庆市好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好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并且用这种观点来评论作家,指出他们气质、才性和作品风格上的主要特征。他在《典论·论文》中论“应玚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又说“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徐干时有齐气”。在《与吴质书》中评价刘桢“公干有逸气,但未道耳”。这些评论都是比较确当公允的。清人刘熙载在他的《艺概》中盛称“孔北海[注]文,虽体属骈丽,然卓荦道亮,令人想见其为人”。又称徐干之文“非但其理不驳,其气亦雍容静穆,非有养不能至焉”。这里“体气高妙”与“卓荤道亮”,显然都是赞他的文风气格奇高;而“雍容静穆”也自然是纡徐舒缓的“齐气”了。应该说,曹丕“文气说”中,对作者个性、作品风格的差异的探讨是极有意义的。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文学批评影响极深远,文气之说从他一直到清代,都是我国文学批评上的一种重要理论。刘熙载指出:“自《典论·论文》以及韩、柳,俱重一‘气’字。”其实不唯韩、柳、刘勰,宋之欧、苏诸公直至清之桐城派,都很看重这个“气”字,微博橙子辅导认为就是刘熙载自己,在《艺概》中,不拘论诗文,论词曲,论赋,就连论书法也常常强调“气”。他在论文时说:“文贵备四时之气,然气之纯驳厚薄,尤须审辨。”他在论诗时主张“学太白诗,当学其体气高妙”。他又这样论赋:“邹(阳)枚(乘)雄奇之气,相如亦当避谢。”“邹阳狱中上书,气盛语壮。”当然他所说的“气”,有的是指文章的气势,不完全同于曹丕的“文气说”,但这也足见“文气说”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何等巨大。虽然曹丕注意到了作家作品的风格独特性,但他过分强调了作家的气质才性,而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品风格的影响。就是对作家的气质才性,他也把它看成是不可变更的,是“不可力强而致”的。人的气质不等于个性,气质只能使人的个性带有一定色彩,个性是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的统一体。个性特征是在人的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影响下,通过其本身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就是气质特点也能在外界影响下,通过实践活动而有所改变。曹丕把作家的气质才性看成是不能变更的,并过分强调它对创作风格的决定作用,这显然是错误的。在他之后的人们,一方面接受他文气说的正确部分,另一方面也逐渐注意到并弥补了它的不足。摘编自李树吉《由<典论·论文>简论曹丕的文气说》)文本二曹丕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第一个以文气论文学的。他在《典论·论文》中论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里,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命题。这种“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好比吹奏音乐,音乐曲调节奏虽然相同,但一到行腔运气,便有或巧或拙的千差万别,这是先天禀赋造成的,就是父兄也不能传授给子弟。曹丕在人们已用“气”来评述人物、用“气”来说明与文有关系的乐和言辞的基础上,用“气”来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并以“气”论作家。人们用“气”评论人物、说明乐与言辞时,其内容都较宽泛,是指评论对象总的风貌、给人的总的印象与感受。曹丕以“气”论文同样如此,所谓“气”,类似于现在所谓个性、风格,当他说某位作家具有某种气时,自然是就其作品而言的,但也兼指作家本人的气质个性。在他看来,文气与作者的气质个性是一致的。这从他在《典论·论文》《与吴质书》中对建安七子的评价便可看出。曹丕“文气说”说明了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它要求作家尽情地显示自己的气质个性,抒发自己的情怀,形成独特的风格。这反映了汉魏之际经学束缚解除之后思想领域普遍重视自我的倾向,也是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重抒情、重个性的特征的理论概括。他提倡“文以气为主”,是对长期统治文坛的依经立体、讽上化下的传统理论的突破。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言,“‘文气说’的提出,微博橙子辅导认为从理论上标志着我国文学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从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转向了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标志着文学理论批评自觉时代的开始”。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影响极大,自他以后,历代以“气”论文者代不乏人,文气遂成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文气论也成为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理论。(摘编自橙子辅导《<典论·论文>的文学批评及其文学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丕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以文气论文学的第一人,他的这一学说对我国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B.曹丕和刘熙载对孔融和徐干两人作品的评价基本相似,认为前者文风气格奇高,后者文风纡徐舒缓。C.用“气”评述人物、说明与文有关系的乐和言辞的现象早于曹丕的“文气说”,且其内容较为宽泛。D.曹丕“文气说”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错误地把作家的气质才性看成是不能变更的,并过分强调气质才性对创作风格的影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丕评价应场“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可见他对两人认可程度远不及孔融和徐干。B.刘熙载所说的“气”比曹丕“文气说”的范畴更广,对后世的影响也比曹丕的“文气说”更大。C.曹丕用吹奏音乐做类比,形象地阐述了“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的道理。D.有读者说阅读李白的文章能从中看出他的性格特征,这种说法是符合曹丕“文气说”的。3.下列各项中的“气”,不属于材料中所说的“气”的一项是()A.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B.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C.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龚自珍《己亥杂诗》)D.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4.结合材料内容,说说你对“文气说”内涵的理解。5.两则材料都涉及曹丕的“文气说”,角度有何不同?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常守山聂鑫森云阳山云雾深处的常家村,最让人高看一眼的是常守山。常守山65岁了。个子高大,脸盘也宽大,配着大眼、长耳、高鼻、阔嘴,还有嘴边永远浮着的笑意,村民们都说他是生就的佛相。他是种田的好把式,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他也是盘山(种树、栽竹)的行家里手,屋后的一大片自留山,是他储钱、取钱的银行。种田、盘山之外,他精力还有富余。家里设有工匠房,摆放着打铁的红炉、站台,做木工活用的砍凳、工具柜。农具中的锄、铲、刀,都是老式样,但尺寸要大一些,因为他身高力大,用起来才过瘾。家具也是按老规矩打造,时新的款式他嗤之以鼻,而且是就地取材,什么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绝对敬而远之。农具、家具,常守山做了为的是自用,并不以此作为谋生的项目。但有一种东西,他不常用,别人也不常用,他却隔三岔五地制作,那就是打更报时、驱赶野兽的木梆。木梆在城市、乡村早成了文物。自从有了钟、表,还要它来报时吗?在山区用得着它的时候,是守秋。各家都有苞谷地,到了夜晚,敲梆吓走那些前来偷、咬苞谷棒子的猴子、野猪。现在条件好了,敲梆太费事,提一个便宜的收录机去,里面录着敲锣打鼓放鞭炮的响亮声响,充了电的干电池可以用好几个小时。守秋的人坐在一堆篝火后,隔一阵按一下开关播出声音,莫说是猴子、野猪,连豹子都逃得远远的。妻子问:“老常,没用的木梆,你还做?”“你不懂什么叫无用之用!"常守山哈哈一笑。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是免费相送。现在呢,没人要了,他是做着玩。坯料长一尺、宽五寸、厚四寸,中段镂空,空间的上部比下部要厚一些,因为上部要经受敲打。更重要的是上部和下部的断面上,要锉出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称之为回音齿。然后在木梆的一端,安上手柄。敲梆的棒提,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竹根棒槌敲在木梆上,"梆——梆——梆——",声音高亢、宏重,传得很远很远,像京剧舞台上的花脸演员叫板,有经久不息的膛音。做一个木梆,又费时又费工。村民们背地里议论:常守山是不是脑子出了问题?常家堂屋的墙上,隔些日子,旧木梆换下来,再把新木梆换上去。有时候,常守山兴致来了,取下木梆,站到门外的土坪里,或轻或重地敲打几声,像一个顽皮的细伢崽。常守山对妻子说:“只有一种东西我打造不出来,那就是手机!但我会玩手机,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使物,不为物使。”一个农民说出这样的话,不但妻子听不懂,村民也会听不懂,不简单啊。常守山虽只念过初中,但他喜欢读书自学,传统国学的普及本他买了不少,在夜晚灯下,津津有味地手不释卷。村里第一个玩手机抖音的,是常守山。初冬,常守山去竹山挖冬笋。他把手机固定在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上,由妻子举着,或近或远地对着他。最有趣的是他头扎白毛巾,背着一个很大的竹背篓,背篓里放着一把短柄二齿锄,左手拿着木梆,右手拿着竹根棒提。他像电影《平原游击战》中那个敲梆人一样,先敲几声梆,然后喊道:“平安无事啊——“妻子笑得差点岔了气。常守山又说道:“冬笋是美味,人人都想吃。最好的冬笋,是藏在土下不冒尖,可怎么才知道它藏在哪里呢?我来告诉你。”背景中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常守山先介绍怎么找到竹笋:一是先看竹叶,哪棵竹子的竹叶青葱茂密,它肯定孕育着冬笋。二看竹枝,竹枝的走向便是竹鞭的走向,找到竹鞭就找到了冬笋。三看竹干的颜色,青壳光滑的,说明竹龄短,冬笋就在竹根附近;光泽发暗还有白色斑点的,则是老竹,竹鞭长,冬笋离竹根就远一些。解说中,出现一个一个的画面。接着,是常守山用短柄二齿锄,挖出一只一只肥硕的冬笋,丢进背萎里。结束时,他又敲响几声梆,说:“常家村,家家有竹林,请来这里旅游观光,采购冬笋,体验挖冬笋的乐趣!”妻子问:“你怎么不说请来我们常家?”“到哪家不是一样?常家村是一家人。”这个在网上一发出,马上爆红。村民们很感动,赶快转发到各自的微信朋友圈。沿着云缠雾绕的山区公路,私家小车、电商的货车,一拨一拨地来到常家村,看风景,吃农家饭菜,采买土特产。许多人家还有客房,可以安闲地住宿。常守山家有四间客房,总是住得满满的。他领着客人去游山,手里提着木梆。山谷里、岔道边、密林中,不时地敲两下,提醒客人不要走散了。到了快吃饭时,他的妻子在家门前敲三声梆,他也回应三声梆,表示马上会转回来,比打手机还便捷。半夜三更,客人已沉入梦乡,常守山会披衣起床,说是去院墙外巡查,轻轻打几声梆。妻子说:”还用得着你去敲梆报时吗?”“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老常,你是个人物!”村民们说。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常守山肖像有特点,一脸的笑意,让人觉得有“佛相”。他还给乡亲免费送木梆,认为常家村是一家人。B.常守山种田是行家里手,能自制农具,按老规矩打造家具,不用胶合板、纤维板、木屑板之类的材料。C.木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几经沉浮,原来可作山区守秋之用,后来只当玩具用,而现在作报时、报平安之用。D.常家村位于云雾深处的云阳山,风景优美,在抖音上爆红后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吃农家菜,购买山货。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生活背景,并以“最让人高看一眼”点明了常守山在常家人眼中的印象。B.小说在描述常守山拍抖音、挖竹笋一事时,以其妻子的封闭保守做陪衬,衬托了常守山开拓创新的一面。C.“背景是远山苍翠,近景是一片青绿的竹林”一句描绘了云阳山优美的景色,又使挖笋之事富有意境。D.“无用之用”“君子使物,而不为物所使”等语言描写,与“他喜欢读书自学,夜晚灯下,手不释卷”的描述形成了照应。8.文中画横线处详细地描写了常守山做木梆一事,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9.常守山的身上寄寓了深厚的传统美德,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匈奴单于上书愿朝五年。时帝被疾,或言:“自黄龙、竟宁时,单于朝中国,辄有大故。”上由是难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帑,可且勿许。单于使辞去,未发,黄门郎扬雄上书谏曰:“臣闻《六经》之治,贵于未乱;兵家之胜,贵于未战;二者皆微,然而大事之本,不可不察也。今单于上书求朝,国家不许而辞之,臣愚以为汉与匈奴从此隙矣。匈奴本五帝所不能臣,三王所不能制,其不可使隙明甚。臣不敢远称,请引秦以来明之,以秦始皇之强,蒙恬之威,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会汉初兴,以高祖之威灵,三十万众困于平城,时奇谲之士、石画之臣甚众,卒其所以脱者,世莫得而言也。孝武即位,设马邑之权,欲诱匈奴,徒费财劳师,一虏不可得见,况单于之面乎!其后深惟社稷之计,规恢万载之策,乃大兴师数十万,使卫青、霍去病操兵,前后十余年,袭王庭,穷极其地,追奔逐北,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以临翰海,虏名王、贵人以百数。自是之后,匈奴震怖,益求和亲,然而未肯称臣也。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奈何距以辞,开将来之隙?夫疑而隙之,使有恨心,终无北面之心,威之不可,谕之不能,焉得不为大忧乎!夫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诚先于未然,即兵革不用而忧患不生。不然,壹有隙之后,虽智者劳心于内,辩者毂击于外,犹不若未然之时也。且往者图西域,制车师,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岂为康居、乌孙能逾白龙堆而寇西边哉?乃以制匈奴也。夫百年劳之,一日失之,费十而爱一,臣窃为国不安也。唯陛下少留意于未乱、未战,以遏边萌之祸!”书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赐雄帛五十匹,黄金十斤。(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十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B.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C.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D.今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B.五帝:上古时代中国传说中的五位部落首领,为后人所歌颂。C.封狼居胥:封,祭地,指在狼居胥山祭地,后用来比喻建立显赫功绩。D.都护:官名,意为“总监”,汉宣帝时为驻守西域地区的最高长官。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人以从黄龙、竟宁年间起,匈奴单于每到中原朝见,中原就会发生大变故为由来阻止匈奴行朝见天子之礼一事,遭到了扬雄上书驳斥。B.扬雄以秦始皇不敢窥伺西河,只好修筑长城作为边界来防范匈奴的事例,劝说皇帝不能因不接受匈奴单于朝见与匈奴之间产生嫌隙猜忌。C.为了防备康居、乌孙越过白龙堆沙漠而进犯我国西部边境,汉代皇帝开拓了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三十六个城邦国家。D.扬雄上书使皇帝醒悟过来了,于是皇帝立即召回了匈奴使者,答应了匈奴单于来长安朝见之事,并赏赐给扬雄五十匹布帛、十斤黄金。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徒费财劳师,一虏不可得见,况单于之面乎!(2)虽智者劳心于内,辩者毂击于外,犹不若未然之时也。14.扬雄奏章中“夫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四、古代诗歌阅读病起荆江亭即事黄庭坚(其七)文章韩杜无遗恨,草诏陆贽倾诸公。玉堂端要真学士,须得儋州秃鬓翁。(其八)闭门觅句陈无已,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七起句以韩愈、杜甫的文章来衬托,点出了苏轼在诗文上的造诣。B.其七三、四句意思是如果朝堂需要真学士,那么苏轼最合适不过。C.其八前两句抓住两位朋友创作时的细节,刻画了他们不同的风度。D.其八第一句写陈师道,后三句写秦观,表达了作者对两位友人有才华却不受器重,处境落魄的悲伤之情。16.结合(其七)全诗分析该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以听众的悄然沉醉和江心月影的寂冷清寒,侧面烘托音乐的巨大感染力和琵琶女的高超技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静态的桥具有了腾飞一般气势的动态之美。(3)“红旗”以其鲜艳的色彩、独特的意象,被很多描写边塞、表现军旅生活的古代诗歌使用,如“_________,_________”。六、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的“担子”不轻。这一趟的太空之旅,承载着亿万人的期盼与梦想,是对中国航天能力的又一次考验,也是对中国航天技术和水平的检验。振奋人心的是,他们成功了!与天和核心舱进行自主快速交会对接,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航天员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出舱执行任务……回顾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旅途”时光,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交出了优秀的答卷。一系列精准操作,不仅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了新贡献,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的卓然风采。征途漫漫,唯有奋斗。了不起的航天成就,靠的是航天人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取得的。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的成功并不是的,这一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背后,凝结着无数人的汗水和心血。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埋头钻研、默默奉献,让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从成为现实。向每一位航天“追梦人”致敬!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举世瞩目一蹴而就废寝忘食遥不可及B.举世闻名一蹴而就寝不安席望尘莫及C.举世闻名一挥而就废寝忘食望尘莫及D.举世瞩目一挥而就寝不安席遥不可及19.下列各项中的引号,与语段中“飞天”的引号用法相同的--项是()A.原本二十几集就能把故事讲清楚,非要抻到四十几集,电视剧“注水”令观众很不满。B.中方高度重视中阿关系发展,愿同阿方一道努力,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C.中国有句俗话叫“不人虎穴,焉得虎子”,说的是要做事须得有大无畏的精神。D.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了不起的航天成就,航天人靠的是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取得的B.了不起的航天成就,航天人靠的是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C.了不起的航天成就,离不开航天人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D.了不起的航天成就,离不开航天人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和进取意识取得的七、简答题组很多证据表明,全球变暖导致一些鱼类和许多爬行动物的性别比例日益失衡。以大多数种类的海龟为例,如果卵在高于26°C的温度下孵化,①。有科学家通过数据推算,到2100年,在绿海龟种群中,雌性的比例将从目前的52%增加到76%~93%。与海龟雌性越来越多相反,在有些动物中,②。有科学家预测,认为到2085年,新西兰大蜥蜴将不再能孵化出雌性个体。新西兰大蜥蜴绝不是因此而面临灭绝危机的唯一物种,受温度影响而改变性别比例的鱼类,在全球变暖环境下也正在繁殖出更多的雄鱼。那么,既然③,它们的祖先是如何经历无数次极端气候下的环境温度持续上升的呢?研究人员发现,一些动物并没有在温暖的气候中“坐以待毙”。当环境温度上升时,它们也在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自己陷入绝境。比如,雌海龟开始更早地筑巢产卵,赶在气候更凉爽的时间内完成繁殖孵化。2019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海龟胚胎很可能会在卵内自行移动,寻找更凉的一端,而这一行为在决定它们自己的性别方面很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应对策略可以帮助这些动物减少环境变暖对它们整个种群的影响。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请用一段话归纳文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八、材料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伊索寓言》里边有个“父子抬驴”的典故,说的是一对父子赶着一头驴准备到集市去卖,走在路上,被几个小姑娘看见了,嘲笑他们真愚蠢,有驴都不知道骑。父亲一听有道理,就让儿子骑驴,自己走路。没多久被一个老头看见了,感叹世风日下,儿子骑驴,也太不孝顺了吧。父亲于是自己骑在驴背上。赶了一段路又遇到一个妇女,嘲讽做父亲的真狠心,自己骑着驴,却让儿子走路。父亲听到后,连忙让儿子也骑到驴背上。谁知走了一段路,又有人说,两个人骑着一头瘦驴,也不怕把它累死。父子俩一听赶紧从驴背上下来,找绳子绑起驴的四条腿,用棍子抬着走。他们经过一座桥的时候,驴挣扎了一下,掉到河里淹死了。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2.B3.C4.“文气说”关注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用于评论作家气质才性、作品的风格特征。(意思答对即可)5.材料一肯定了“文气说”的意义和影响,同时也指出了这一理论存在的不足之处。材料二对这一学说进行了阐释,侧重于肯定其文学价值。【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D.“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说法不当,文中是“‘文气说’的提出……从着眼于文学的外部联系转向了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应是“着眼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着眼于文学的特质”。故选D。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影响……更大”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不完全同于曹丕的‘文气说’,但这也足见‘文气说’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何等巨大”,所以不是说刘熙载所说的“气”对后世的影响更大。故选B。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C.根据文意来看,“气”是指精神气质、性格秉性、作品的风格,而C项中的“气”是指自然景象。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材料一“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并且用这种观点来评论作家,指出他们气质、才性和作品风格上的主要特征”可知,“文气说”用于评论作家气质才性、作品的风格特征。根据材料二“曹丕‘文气说’说明了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它要求作家尽情地显示自己的气质个性,抒发自己的情怀,形成独特的风格”可知,“文气说”关注文学与人、文学与自然环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第一段中心句是“曹丕‘文气说’中,对作者个性作品风格的差异的探讨是极有意义的”,第二段中心句是“曹丕的‘文气说’,对后代文学批评影响极深远,文气之说从他一直到清代,都是我国文学批评上的一种重要理论”,第三段中心句是“没有看到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作品风格的影响”,据此可知材料一在肯定“文气说”的积极意义及其深远影响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材料二首先提出话题,“曹丕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是第一个以文气论文学的”,并对“文气说”加以具体阐释:“这种‘气’体现在每个作家身上,因人而异”“所谓‘气’,类似于现在所谓个性、风格,当他说某位作家具有某种气时,自然是就其作品而言的,但也兼指作家本人的气质个性。在他看来,文气与作者的气质个性是一致的”等。接着指出这一学说在当时的价值,即“是对长期统治文坛的依经立体、讽上化下的传统理论的突破”“从理论上标志着我国文学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最后,指出这一理论对后代的影响。其中,对“文气说”加以具体阐释、肯定其文学价值是材料二论述的重点。6.C7.B8.①文中详细描写了常守山做木梆,说明了木梆在常守山心中的地位,表现了常守山认真、细致的一面。②常守山做木梆的每一个细节都依照传统方式,突出坚守传统的主题。③为下文写木梆再次发挥作用做铺垫。9.①勤劳质朴。常守山是一个农民,他把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种田、盘山之外,精力还有富余。②重视乡情,与人为善。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免费相送;邀请大家来旅游时介绍全村,认为常家村是一家人。③学习传统国学,坚守传统。他坚持学习传统国学,对木梆念念不忘,认为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内容的能力。C.“而现在作报时、报平安之用”分析错误。根据文中“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可知,木梆在现在的作用不作报时了,只报平安之用。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B.“以其妻子的封闭保守做陪衬”于文无据,根据原文“他把手机固定在一根三四尺长的细竹竿上,由妻子举着,或近或远地对着他”“妻子笑得差点岔了气”可知,妻子辅助常守山拍摄视频,并乐在其中,由此可看出妻子是支持他的做法的,并不是封闭保守不理解他。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主要从情节、人物、主旨、效果等角度展开探究。从情节角度:结合下文“他领着客人去游山,手里提着木梆。山谷里、岔道边、密林中,不时地敲两下,提醒客人不要走散了。到了快吃饭时,他的妻子在家门前敲响三声梆,他也回应三声梆,表示马上会转回来,比打手机还便捷。半夜三更,客人已沉入梦乡,常守山会披衣起床,说是去院墙外巡查,轻轻打几声梆”可知,木梆在生活中很多处又有了新的作用,可以发挥它新的价值,因此划线语段详细地描写常守山做木梆一事,从情节角度的作用分析是为下文写木梆再次发挥作用做了铺垫;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划线语段中,常守山在做木梆时从容认真,选材的精细“坯料长一尺、宽五寸、厚四寸,中段镂空,空间的上部比下部要厚一些”,做的过程中“要锉成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每个过程都能体现常守山对于制作木梆的认真和细心,由此可以体现人物认真、细致的品质,也可以反映出木梆在常守山心中的重要地位;从小说主题角度探究:划线句子中,细致体现出常守山做木梆的选材和方法,断面“锉成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齿状”,“用的是老南竹的粗壮竹根,用火炙直,用砂纸磨光磨亮”,这些都是传统的制作方法,常守山做木梆的每一个细节都依照传统方式,也突出坚守传统的主题。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把握人物的形象,注重分析人物的具体做法、心理以及神态、肖像等描写手法涉及的具体内容。要提取文本相关信息,力求全面;然后细心筛选,力求准确;最后加以整合,力求简洁。结合“他是种田的好把式,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不需要妻子帮忙。屋后的一大片自留山,是他储钱、取钱的银行”“种田、盘山之外,他精力还有富余。家里设有工匠房,摆放着打铁的红炉、砧台,做木工活用的砍凳、工具柜……”分析可知,常守山他把几亩水田、山田侍弄得条理分明,还有精力做工匠活计,体现出他身上作为农民的勤劳质朴的本性;结合“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是免费相送的”,当游客在观看他的视频后想来这里游览的时候,他不把商机着眼在自己家,而是说“常家村,家家有竹林,请来这里旅游观光,采购冬笋,体验挖冬笋的乐趣”“到哪家不是一样?常家村是一家人”分析可知,常守山给村里人免费相送木梆,邀请大家来旅游时介绍全村,认为常家村是一家人,体现出他身上重视乡情,与人为善的特点;结合“原先守秋用木梆时,村民来索取,常守山是免费相送的”,当游客在观看他的视频后想来这里游览的时候,他不把商机着眼在自己家,而是说“常家村,家家有竹林,请来这里旅游观光,采购冬笋,体验挖冬笋的乐趣”“到哪家不是一样?常家村是一家人”分析可知,常守山给村里人免费相送木梆,邀请大家来旅游时介绍全村,认为常家村是一家人,体现出他身上重视乡情,与人为善的特点;结合“常守山虽只念过初中,但他喜欢读书自学,夜晚灯下,手不释卷”,当木梆在现代社会功用不在的时候,依然坚持用传统方法认真痴迷的制作木梆,而且常常在生活中使用木梆,认为它“不是报时,是报平安。家在梆声里,这个念想就很温馨”,这些情节体现出他坚持学习传统国学,坚守传统的情怀。10.B11.C12.C13.(1)结果白白浪费钱财,使军队劳累,连一个匈奴人都没看见,更何况单于本人呢!(2)虽然有智慧谋略的人在朝廷内费尽心思,能言善辩的人出使在外奔忙劝说,还是不如嫌隙没有产生的时候。14.①“夫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是说眼明的人能看到无形的东西,耳聪的人能听到无声的音响,以此阐明做事要防患于未然的道理。②他这样说的目的是希望皇帝能够接受匈奴单于来长安朝见。【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而今匈奴单于心怀仁义,怀着诚恳之心,准备离开王庭,来长安朝见陛下,这乃是前代流传下来的和平之策,神灵所盼望出现的太平景象,国家虽然要为此破费些钱财,也是不得已的事情。“归义”是动宾短语,作句子的谓语部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是对称结构,“想望”是同义连用,与“所”构成短语,“望”后断开,排除A。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封,祭地,指在狼居胥山祭地”错误。封,祭天。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述内容要点的能力。C.“为了防备康居、乌孙越过白龙堆沙漠而进犯我国西部边境”错,根据原文“且往者图西域,制车师,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岂为康居、乌孙能逾白龙堆而寇西边哉?乃以制匈奴也”可知,汉代皇帝开拓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三十六个城邦国家是为了遏制匈奴。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徒”,白白地;“费财劳师”,浪费钱财。(2)“劳心于内”,状语后置,在朝廷内费尽心思;“辩者”能言善辩的人;“毂击于外”,出使在外奔忙劝说;“然”代词,这样,指嫌隙没有产生的时候。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先根据原文阐述“夫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的意思,再结合文中内容阐明道理及扬雄这样说的目的。“夫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意思是,眼明的人能看到无形的东西,耳聪的人能听到无声的音响。“诚先于未然,即兵革不用而忧患不生”意思是,诚能事先防患于未然,即使不动兵革也会令忧患不生。以此阐明做事要防患于未然的道理。结合“书奏,天子寤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可知,他这样说的目的是希望皇帝能够接受匈奴单于来长安朝见。参考译文:匈奴单于上书汉朝,请求明年到长安行五年一朝见天子之礼。这时哀帝正患病在身,有的大臣就说:“黄龙、竟宁年间起,单于每到中原朝见,中原就会发生大变故。”哀帝因而感到很为难,询问公卿,公卿也认为朝见一次要白白花费国库很多钱,可以暂且拒绝。单于使节告辞离去,还没动身,黄门郎扬雄上书规谏说:“我听说儒学《六经》中所说的治理国家之道,推崇在变乱未形成时就把它消弭于无形;军事上的取胜之道,推崇不通过战争厮杀就把敌人制服;以上二者都是高明精妙的策略,然而也是一些大事件之本因,不能不洞察。现在单于上书请求朝见,汉朝不准许而拒绝,我愚昧地认为汉朝与匈奴之间从此种下了嫌隙猜忌的种子。句奴原本是五帝不能使其臣服,三王对其无法控制的强国,不能使汉匈之间产生嫌隙猜忌是至为明显的道理。我不敢追溯遥远的历史,谨以秦朝以来的史实说明这个问题,以秦始皇的强大,蒙恬的雄威,仍然不敢窥伺西河,只好修筑长城作为边界。等到汉朝兴起之初,以高祖的威力和英明,三十万汉军仍被匈奴围困在平城,当时高祖手下善于出奇计的谋士、筹划决策的谋臣非常多,最后之所以能脱身的原因,世人无法知道,因而也没有流传下来。孝武皇帝即位,设下马邑之谋,想引诱匈奴主力深入,结果白白浪费钱财,使军队劳累,连一个匈奴人都没看见,更何况单于本人呢!此后武帝深为国家存亡大计着想,规划安定万年的策略,于是动员数十万大军,派卫青、霍去病统率,前后十余年,袭击单于王庭,跑遍了匈奴的国土,追逐弃逃的单于和匈奴的残兵败将,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到达翰海,擒获名王、贵族数百人之多。自此之后,匈奴震惊恐惧,越发迫切要求和亲,然而仍不肯向汉朝称臣。而今匈奴单于心怀仁义,怀着诚恳之心,准备离开王庭,来长安朝见陛下,这乃是前代流传下来的和平之策,神灵所盼望出现的太平景象,国家虽然要为此破费些钱财,也是不得已的事情。怎么能用虚妄之词予以拒绝,开将来产生裂痕的端倪呀!现在单于因猜疑而生嫌隙,含恨在心,最后放弃了臣服之心,那时,威胁震慑不住他,好言谕令也说服不了他,怎能不成为大患呢!眼明的人能看到无形的东西,耳聪的人能听到无声的音响,诚能事先防患于未然,即使不动兵革也会令忧患不生。否则,一旦产生嫌隙之后,虽然有智慧谋略的人在朝廷内费尽心思,能言善辩的人出使在外奔忙劝说,还是不如嫌隙没有产生的时候。况且从前开拓西域,控制车师,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城三十六个城邦国家,难道是为了防备康居,乌孙越过白龙堆沙漠而进犯我国西部边境?乃是为了遏制匈奴。一百余年艰苦奋十获得的和平安定局面,一天之内就全部丧失掉,花费了十钱却吝惜一钱,我真为国家担忧不安。希望陛下能稍微考虑一下事情没有混乱、没有发生战争时该采取的策略,从而遏制边境上就要萌生的灾祸!”奏章呈上,皇帝醒悟,立即召回了匈奴使者,更换国书,表示欢迎单于来长安朝见。赏赐给扬雄五十匹帛,十斤黄金。15.D16.①赞扬了苏轼在作诗文和写诏书等方面的才华出众。②以苏轼的才华对照现在朝堂诸人,对朝廷进行了嘲讽。③“秃鬓翁"意为苏轼鬓发尽落,生活困苦,对苏轼被流放的当下处境表示了深深的关心和挂念。(意思答对即可)【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其八第一句写陈师道,后三句写秦观”表述错误,其八第一、三句“闭门觅句陈无已”“正字不知温饱未”写的是陈师道,第二、四句“对客挥毫秦少游”“西风吹泪古藤州”写的是秦观。故选D。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文章韩杜无遗恨”一句的意思是:即使读不到韩愈、杜甫的文章,也不再遗憾。以韩愈、杜甫的文章来作衬托,点出了苏轼在诗文上的造诣,;第二句“草诏陆贽倾诸公”,以陆贽比苏轼,写出了苏轼的写诏的才华。这两句赞扬了苏轼在作诗文和写诏书等方面的才华出众。“草诏陆贽倾诸公”,中唐贤相陆贽,其学养才能、品德风范,深得当时及后世称赞。此句以陆贽比苏轼,“倾”写出了现在朝堂诸人的无能,以苏轼的才华与之对照,对朝廷进行了嘲讽。“须得儋州秃鬓翁”中“秃鬓翁”一词意为:苏轼鬓发尽落。由此影射出此时苏轼的生活困苦,对苏轼被流放的当下处境表示了深深的关心和挂念。17.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舫、唯、卧、未、辕、掣。18.A19.B20.C【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举世瞩目:吸引全世界人的注意力。举世闻名:形容名气极大,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本处是指神舟十二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