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考研民法学独家笔记_第1页
南京大学考研民法学独家笔记_第2页
南京大学考研民法学独家笔记_第3页
南京大学考研民法学独家笔记_第4页
南京大学考研民法学独家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编民法总论

民法概述

【民法的概念、调整对象】

民法,是指一切调整平等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

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调整对象: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民法调

整财产关系中,商品经济关系是主要的调整对象。

1.民法上的“平等”

民法上的“平等”,是具有独立人格的民事主体在民法上地

位平等。表现为当事人在民事活动领域相互保持其独立的意志和

自由,是具有独立利益和独立意志的主体。

2.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

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指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以及

消费等经济活动过程中因对社会财富的支配和利用形成的社会

关系。

对财产的三种理解:①财产仅仅指“物”。②财产包括:

有形的物质实体和无形财产。③财产包括:物、财产权利和当

事人承担的各种财产性质的义务。

民法上的财产,通常是金钱、财物及当事人享有的财产权利

(第②种理解)。

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的特点:①当事人在法律上地位平

等。民事主体对财产所享有的利益都同等地受法律保护。②当

事人支配财产的意志独立、意志自由。民事主体对自己的财产都

享有独立的支配权;当事人有权自由地交换、使用和处分财产。

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的具体范围:①财产支配关系(“静态

的财产关系”),是人们就对于财产的占有利利用而发生的社会关

系。法律必须明确界定当事人所能够支配的财产的具体界限,明

确其支配的财产的具体范围和内容。②财产流转关系,是人们

就财产的交换而发生的社会关系。在交换活动中,人们必须遵守

民法所确定的一定的规则。③智力成果的支配和利用关系。法

律必须确定智力成果支配权的归属,确定智力成果拥有人的权利

和义务。④遗产继承关系(与一定的身份相联系)。民法应对继

承人的范围、继承顺序、遗产分配方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3.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

人身关系,是与特定的人身密切联系、且无财产内容的社会

关系。

人身关系由人格和身份所产生。人格即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

和主体资格,是民事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身份关系是主

体基于家庭、血缘、婚姻、亲属等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特点:①非财产性质(以人身利益

为内容)。②与特定人自身不可分离。③平等性质。④民法确

认人身关系,以民事方法保护人身关系。

【民法的调整方法】

民法的调整方法,民法对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

系进行规范的方式和手段。民法调整方法的种类:

1.通过“确认”的方法将特定的社会关系转化为法律关系。

民法的本质作用,在于用法律的手段确认民事主体之间的正

常的经济关系及其他生活关系的合法性,并予以法律保障。

民法采用确认的方法,赋予民事主体的行为以法律效力,使

他们之间发生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生活关系转化为法律上的权利

义务关系,以确认和保障民事主体的利益,保护正常的社会经济

秩序和生活秩序。

2.提出民事主体的行为模式,以法律的理想塑造合理的社

会秩序。

民法上确定了很多任意性规范,即在充分尊重民事主体意思

自治的前提下,提出各种行为模式供其选择,以发挥当事人的主

动性利创造性,协调和平衡其相互间的利益。

3.对民事主体的行为进行补充以使之到达完满状态。

在当事人所实施的行为有欠缺时,如果该缺陷已经影响了行

为成立的根本基础,则将该行为予以废止。但是,如果行为缺陷

较小,则可依法进行补充,使之完善并发挥应有的效果。

4.通过对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使被破坏的正常的社会关

系得以恢复。

对于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非法行为,民法采取了必要的

矫正手段,即将主体的违法行为与一定的民事法律责任相联系,

通过经济补偿的方法,使受到侵犯的权利得到救济,使民事主体

的行为正常化、社会关系秩序化。对于违法行为的制裁,民法一

般采取强制性规范。

【民法的本质】

1.民法是权利法。

如果法律体系实行权利本位,则多授权性规范(即对权利的

确认);如果实行义务本位,则多禁止性规范(即对行为的限制)。

民法的任务,是确认和保护正常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其他关

系,而在这些关系中正常者总是居多。因此,民法的重点在于对

民事主体所应当享有的民事权利的确认,民法规范中,授权性规

范占主要地位。同时,民法也注重对不正当行为的制裁,设置了

许多禁止性规范,但这些规定的作用主要在于其补充性、预防性

和对民事权利的救济。

2.民法是私法。

一般而言,我国主要根据国家对社会关系的干预程度和方式

来划分公法和私法。凡是以国家的直接干预为主要特征的法律部

门,即为公法;凡是以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为主要特征的法律部门,

即为私法。

民法的私法性质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①市场经济必须

以市场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这就要求市场主体必须具有独立

的利益和地位,能够参与市场竞争。②对于市场经济关系,国

家除必要的宏观调控之外,一般不进行直接的干预。

民法确认民事主体的意志自由和意志独立,保护民事主体个

人的独立财产权利利利益,从根本上保护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

展。

3.民法是人法

民法作用在于规范“人”(自然人和法人)的行为。通过这

种规范来建立合理的社会生活秩序。所以合理确定人的行为标

准,实现对人的关怀,是民法的根本使命。

①民法尊重人的意志自由和合法行为的结果。

民法承认民事主体是合理地、理性地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

人,每一个当事人在正常情况下都应当是自身利益的最佳判断

者。因此,民法注重保护交易程序的公平,反对民事活动中的欺

诈、胁迫行为。但是,民法不强求交易结果的绝对对等,对当事

人在交易中获利的程度,一般不加干涉。只有当交易结果使交易

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严重失衡时,民法才予以干涉。

②民法在社会公共利益许可的范围内,给予民事主体以最

大限度的自由,放任民事主体自行创设其相互间的权利与义务,

从而使个人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好的发挥。

③现代民法十分注重对民事主体人身权利的保护。民法对

于保障人的尊严,保障人民生活的自由、安全,发挥着越来越重

要的作用。

民法的基本原则

【平等原则】

民法上的平等原则:指在民事活动中,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

一律平等,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另一方。

平等原则集中反映了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尤

其是集中表现了作为民法主要调整对象的商品经济关系的客观

要求。

平等原则的要求:①从民事活动的角度,要求当事人在民

事活动中必须遵循自愿协商的原则。②从立法的角度,要求立

法者必须奉行“行为立法”的原则(即以主体的行为为制定法律

规范的出发点),而不能采用“主体立法”的原则(即以主体的

不同身份为制定法律规范的出发点)。③“行为立法”的原则要

求。一切民事主体,其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主体地位都是平等的,

其行为应遵守同样的准则(即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其民事

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意思自治原则】

意思自治原则:指民事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地创

设其权利义务,任何机关、组织或个人均不得非法干涉。

表现:①在合同制度中表现为合同自由原则(合同当事人

订立合同的自由、决定合同内容的自由、选择合同形式、合同相

对方的自由);②当事人意思表示的效力优先于法律的任意性规

范和法律推定条款(如遗嘱继承)。

意思自治原则的法律价值:①它是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法

律表现。它反映和保护了市场主体人格的独立、财产和责任的独

立,是对民事关系(合同关系)一般法律准则的高度概括。②意

思自治排除了他人对当事人自由意志的非法干预,也排除了不当

行使的国家权力对民事权利的侵犯,集中反映了民法的私法性

质。

意思自治原则,表现了民事主体的个人意志在经济活动领域

内依法获得的最大限度的自由,而法律关于“公序良俗”的规定

则是对这一自由的限制。

意思自治原则,有利于弘扬尊重民事主体合法权利之风,能

促进我国具有充分开放度和自由度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

善。

【诚实信用原则】

诚信原则是以维护法律秩序(即利益平衡)为目的,以抽象

的公平要求为内容的规则。诚信原则的目的,是维持民事主体双

方利益的平衡,维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

诚实信用原则,确定了民事主体的一般行为标准。它要求:

①民事主体必须“善意”地实施民事行为。②在民事活动中应

尊重他人的利益,不得进行欺诈、胁迫,不得恶意地损害他人利

益或者放任他人合法利益遭受损害。③以诚实的态度行使权利

和履行义务。

【权利不得滥用原则】

权利不得滥用原则:指当事人在行使民事权利时,必须尊重

公共利益,不得破坏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不得损害他人

享有的正当利益,否则,当事人的权利将依法被限制、剥夺或承

担民事责任。

权利不得滥用原则是由诚实信用原则派生出来的原则,主要

解决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冲突与失衡。它主要是对于权利不当

行使的必要矫正,对所谓“私权绝对性”的必要限制。

【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的含义:①民法在规范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与

责任承担上,体现公平原则,兼顾各方当事人的利益。②公平

原则主要是作为商品交换关系法律形式的合同关系的要求,即当

事人订立合同时,应本着公平原则确定相互的权利和义务。③在

处理民事案件时,法律有明确规定或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规定

或约定处理就体现了公平原则;在法律规定不具体或无规定、当

事人也无约定的情况下,法官应依公平原则做出裁决。

【公序良俗原则】

公序良俗原则:是指民事主体的行为应当遵守公共秩序,符

合善良风俗,不得违反国家的公共秩序和社会的一般道德。

民事法律关系

【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民事法律关系,是民事主体之间发生的,具有民事权利义务

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在民法上的

表现。

民事法律关系的特征:①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②

大多是民事主体自主形成的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既具有国家

意志,又体现了当事人自己的意志。③主体的权利与义务通常

是对等的、相互的。④民事法律关系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

具有法律强制力。⑤民事法律关系根据民法的规定而产生,适

用民法的调整方法和基本原则。

【民事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享受民事权利、

承担民事义务的人。民事主体的种类:自然人(公民)、法人、

其他组织(非法人团体)、特殊场合下的国家。

2.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

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所享有

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①民事权利:民事主体实现其利益的意志获得法律上的效

力,即为民事权利。

民事权利的本质:任何权利都必然体现、实现和维护主体的

一定利益;主体的利益,总是可以通过意志支配下的行为来主张、

实现和维护。主体意图实现一定利益的意志,取决于法律对一定

合法利益和意志的承认、保护和限定。

②民事义务:民事法律关系的义务主体为满足权利主体法

律上的利益,依法应当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约束。

特征:限定性(民事义务是义务主体应当为一定行为或不为

一定行为的范围限度);强制性(民事义务对义务主体具有法律

约束力,义务只能由权利人加以免除)。

3.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

务所共同指向的事物。

包括:物;行为;智力成果;人身利益;某种民事权利;某

种民事义务。

【民事权利】

◎民事权利:民事主体实现其利益的意志获得法律上的效

力。

权利,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

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民事权利的主要分类

类别概念或特征

体财产具有物质内容或直接体现为某种经济利益的权

莉权利。

1/二

1

勺人身以人身利益为内容,与权利主体不可分离的权利。

权(继承权具有双重性质,但基于人身权取得)。

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权利客体,具有排他性的权

禾1」。

支配作用:①积极方面:权利人直接支配权利客体,

权以满足自己的利益需要,不需他人行为的介入。②

消极方面:权利人可以禁止他人妨碍其支配,具有

排他性。

民请求指权利人要求他人为特定行为(作为或不作为)

权权的权利。

作权利人以自己单方面的意思表不,使民事法律关

形成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权利。

权形成权有:承认权、选择权、撤销权、抵消权、

解除权、继承权中的抛弃权等。

抗辩权:对抗他人行使权利的权利。

抗辩分类:①永久性抗辩权,权利人有永久阻止他人

权行使请求权的权利。②延期性抗辩权,权利人在一

定时间一定条件下可以提出抗辩。

绝对权:无需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即可实

现,并可以对抗不特定人的权利。

绝对

特征:①权利人无需通过义务人的行为,自己可

民权

事以直接实现其权利。②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又称

对世权或对事权)。

【民事义务】

民事义务:民事法律规定或当事人依法约定,义务人为7E

行为或不行为,以满足权利人的利益的法律手段。

民事义务的分类:①以民事义务发生的根据为标准,分为:

法定义务;约定义务。②以民事义务人行为的方式为标准,分为:

积极义务(作为义务);消极义务(不作为义务)。

【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民事主体违反合同义务或法定民事义务而应承担

的法律后果。特征:

①民事责任以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侵害他人的民事权益

为前提。

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应承担民事责

任。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

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②民事责任以一方当事人(加害人)补偿另一方当事人(受

害人)的损害为主要目的。

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平等的、私人间的社会关系,即私的

关系,按照平等原则的要求,一方当事人不履行义务或侵犯对方

权利时,违法行为人对受害人承担同样的不利后果,以使受损

害人被破坏的平等地位得到恢复。

民事责任是违法行为人对受害人承担的责任。受害人可以根

据民事诉讼中的处分原则,免除对民事违法行为人的追究。

③民事责任可以由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协商(由民

法的意思自治原则决定)。

在合同关系中,当事人可以事先约定违约金的数额、损失赔

偿的计算方法和免责条件;对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等等,当事人

也可以协商。

民事责任与民事制裁的区别。法律制裁,是指由特定国家机

关对违法者依其法律责任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法律责任的承

担方式有主动承担和被动承担的方式,主动承担法律责任者,不

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民事责任分类:①按责任发生根据,分为:合同责任、侵

权责任、其他责任(如拒绝返还不当得利产生的责任,或被管理

人拒绝补偿管理人的损失而产生的责任)。②按有否财产内容,

分为:财产责任、非财产责任。③按承担责任的财产范围,分

为:无限责任、有限责任。④按承担责任的主体的人数,分为:

单独责任、共同责任。共同责任又分为按份责任、连带责任、补

充责任。⑤按责任的构成,分为: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公

平责任。

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①《通则》的规定:停止侵害;排

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做、更换;

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②《合

同法》的规定: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实际履行;退货;减少

价款或报酬;执行定金罚则等。

【民事法律事实】

民事法律事实:根据民法规定,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的产

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

民事法律规范,是确认民事法律事实的依据;民事法律事实,

是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具体原因;民事法律关

系发生、变更或消灭,是民事法律事实必然导致的结果。

民事法律事实的作用:使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

灭。

民事法律事实的种类

1.事件。即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主

要有:不可抗力;时间的经过;人的出生和死亡。

2.行为。即是民事主体有意识的活动。包括:

①事实行为。即法律仅凭行为所产生的一定事实而直接赋

予其法律后果的行为。事实行为主要包括:不当得利;无因管理;

其他(民事主体进行的生产、创作、发明创造等活动)。

②民事行为。即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实施的、试图发生

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

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行为;违法行

为。

民事权利主体——自然人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自然人成为民事主体,享受民事权

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本质作用:法律赋予自然人的民事主体资格;法律确认自然

人的民事法律地位。现代民法无一例外地赋予一切人以平等的民

事权利能力。

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的特点:①公民法律地位的平等

性,即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表现:在民事主体资格上,

公民和公民之间无任何差别;我国公民都有资格平等地参加各种

民事法律关系;民事权受到不法侵犯,有同等权利向法院提起诉

讼,获得同等法律保护。②民事行为能力内容的广泛性。③实

现民事行为能力的现实性。

公民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

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我国民法理论认为,在涉及胎儿利益保

护问题时,应当一律视为胎儿已经出生。

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的区别:①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

主体享有民事权利的提前条件和可能性0它本身不意味着民事主

体已经享有具体的民事权利。②民事权利能力,包括民事主体

享有民事权利的资格、承担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的资格;民事权

利直接体现的是利益而不是负担。③民事权利能力的取得、内

容和范围由法律直接加以规定,与民事主体的个人意志无关;某

些民事权利及其具体内容是民事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而取得、变

更或消灭的。④对于民事权利能力,民事主体不可以放弃、转

让,他人无权对之进行限制或剥夺;对于民事权利中的财产权利,

民事主体可以依法自由放弃或转让,有关机关可依法对民事主体

享有的民事权利进行限制或剥夺。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自然人以自己的行为设定民事权利

义务的资格,即自然人依法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资格。自然人民

事行为能力的特征:

①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法律赋予的一种独立参加民

事活动的资格。

民法有关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规定属于强制性规范;非依

法定条件和程序,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不得被限制或被剥夺。

②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包括:自然人为合法行为的资

格;自然人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

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能力的区别:①民事权利能力,

决定的是自然人的民事主体资格;民事行为能力,决定的是自然

人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资格。②一切自然人都具有同等的民事

权利能力,但是,自然人是否具备民事行为能力,或具备何种范

围的民事行为能力,必须根据法律规定的条件予以确定。

法律确定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意义:民法确认具备一定心

理条件的自然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参加民事活动,不

具备一定心理条件的自然人不能独立参加民事活动或只能在一

定范围内参加民事活动,有利于保护自然人的合法权利,维护交

易安全。

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分类: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年满

18周岁的自然人,年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以自己的收入为

主要生活来源的自然人)。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在法定范围内,

当事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地实施民事行为;在法定范

围之外,其民事行为能力有所欠缺,不能独立地实施民事行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如果需要参加重要的民事活动,应由其法

定代理人代理,或者事前征得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也可事后征得

法定代理人的追认。③无民事行为能力。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接

受奖励、赠与、报酬的行为有效。

【宣告失踪】

宣告失踪:指自然人失踪达到一定期限,根据利害关系人的

申请,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宣告其为失踪人的法律制度。

宣告失踪主要目的:保护失踪人的利益。

宣告失踪的条件:①失踪的事实(自然人离开住所,音讯

杳无、下落不明、生死不明)。②失踪达到法定期间(下落不明

满两年)。③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宣告失踪的申请。④法

院根据法定程序进行失踪宣告(公告期为半年)。

宣告失踪的法律后果:失踪人的法律财产依法由他人代管。

代管人的选择:配偶、父母、成年子女或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

朋友。

代管人的权利:①保管和保护失踪人的财产;②有权支付

失踪人所欠的税款、债务和扶养费用等;③有权以代管人的身

份行使失踪人享有的民事权利及参加民事诉讼等。

代管人的义务:①应依法履行代管职责,不得滥用代管权,

恶意损害代管人的利益;②代管人不履行代管职责或侵犯失踪

人的利益,他应承担相应民事责任。

【宣告死亡】

◎宣告死亡(推定死亡):自然人失踪达到一定期限,根据

利害关系人的申请,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宣告失踪人已经死亡

的法律制度。

宣告死亡的意义:为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护失踪的利害

关系人的利益。

◎宣告死亡的条件:①失踪的事实(自然人离开住所,音

讯杳无、下落不明、生死不明)。②失踪达到法定期间(失踪达

4年;因意外事故失踪的,失踪达2年)。③利害关系人向法院

提出宣告死亡申请。利害关系人行使申请权符合法律规定的顺

序。④法院根据法定程序进行失踪宣告(公告期为1年)。

◎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

1.在失踪人宣告死亡后,对于失踪人失踪前所涉及的民事

法律关系归于消灭,发生与自然死亡相同的法律后果。即:①民

事权利能力归于消灭;②财产由继承人继承;③婚姻关系归于

消灭。

2.被宣告死亡的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消灭具有相对

性:①如果失踪人事实上并未死亡,则宣告死亡的推定可以被

推翻。②如果宣告死亡的人事实上并未死亡,则其在生存地仍

有权实施民事行为。

◎被宣告死亡人重新出现的法律后果

1.经申请,法院应撤销死亡宣告。被宣告死亡的人自始没

有丧失其权利能力。

2.被宣告死亡的人,在生存地实施的民事行为如果符合法

律规定,仍发生法律效力。

被宣告死亡人实际死亡的时间与宣告死亡的时间不一致,被

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后果仍然有效。但是,自然死亡之前实施的

民事法律行为,与被宣告死亡引起的法律后果相抵触的,则以其

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为准。

3.被宣告死亡又重新出现的人,有权请求返还财产。

5.被宣告死亡又重新出现的人的配偶没有再婚,夫妻关系

自行恢复;配偶已再婚,则重新建立的婚姻关系受法律保护;原

配偶再婚后又离婚或再婚配偶死亡的,其与被宣告死亡又重新出

现的人的婚姻关系不能自行恢复。

6.在宣告死亡期间,被宣告死亡的人的子女被他人收养的,

该收养关系仍然受法律保护;在收养人以及有表达意见能力的被

收养人同意的情况下,收养关系才能予以解除。

【监护】

监护: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权、

财产权及其他合法利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监护的目的:保护欠缺

民事行为能力的人的财产和人身利益。

监护人的职责:①保护被监护人的身体健康,关心被监护

人的智力发展及品德修养。②管理和保护被监护人的财产,作

为法定代理人代理被监护人进行民事活动及参加民事诉讼。③

对被监护人损害他人合法权利的行为,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监护人应维护被监护人的权利,不得滥用监护权,恶意损害

被监护人的利益。

监护的设立方式:①法定监护。即监护人直接根据法律的

规定而产生的监护。②指定监护。即监护人由人民法院或其他

有权指定监护人的单位、组织的指定而产生。③委托监护。即

法定监护人或指定监护人因故暂时无法行使监护权,可将监护职

责部分或全部委托他人承担。④遗嘱监护。即被监护人的父母

用遗嘱为其指定监护人。

遗嘱监护的成立要件:①被指定的人同意作监护人;②其

他有监护资格的人无异议;③该指定不违反法律规定,并对被

监护人并无不利。

民事权利主体——法人

【法人的概念、本质和条件】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

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的本质:法律赋予社会组

织的一种民事主体资格,或者说法律上的“人格”。

法人制度建立的基础:商品经济(需要承认商品的生产者和

经营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立利益)。法人制度的目的:法律赋予社

会组织以法律人格,是为了保护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法人的本质特征:①法人是社会组织。②法人具有民事权

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③法人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能力和

承担民事义务。表现:独立的组织(法人的民事主体资格与其组

成人员的民事主体资格是彼此独立的,法人有必要的组织机构);

独立的财产(即法人所有或经营管理的全部财产,独立于出资者

的其他财产)。独立的责任(法人以经营管理的财产对外承担责

任,出资人以出资为限对法人的债务承担责任)。

法人的条件:①依法成立。表现:成立社会组织的目的、

活动宗旨合法;社会组织的设立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②有

必要的独立财产。表现:法人财产与法人成员的个人财产相分离;

法人财产与法人投资者的其他财产相分离;不同法人组织之间在

各自财产上相分离。③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法人

组织的名称是法人组织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标志;法人的组织

机构包括意思机关、;执行机关和监督机关;法人组织的场所是

法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活动的固定地点。④能够独立承

担民事责任。法人承担民事责任的基础和范围,是法人财产。

【法人的独立责任与投资者的有限责任】

法人的独立责任,指法人必须用自己的全部财产独立承担民

事责任。即法人对外所欠的债务,应由法人以其独立支配的财产

予以偿还,其债务清偿责任不能由该法人之外的其他民事主体承

担。

法人投资者的有限责任,是法人的投资者对于法人的债务,

仅以其投资额为限承担赔偿责任。法人的投资者以其投资部分的

财产对法人的经营活动承担风险。当法人因其全部财产不足以清

偿到期债务而破产时,法人的投资者对法人不能清偿的债务不承

担清偿责任。

法人的独立责任与投资者的有限责任,是法人具有独立的民

事主体资格正反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法人制度的意义】

1.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法人制度使资本得以大规模

的集中,资本的组织形式更趋于社会化,从而能够迅速扩大生产

规模,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2.从企业角度。因为投资和经营相分离,培育了职业经理

阶层,强化了资本运作的效率,提高了资本的获利能力,从而提

高了劳动生产率。

3.从投资者的角度看,投资风险因此而大大降低了,激发

了他们的投资积极性。

①公司财产完全脱离股东的其他个人财产,从而使股东的

投资风险得以分散。

投资者可以把自己的财产分成许多份,分别投向各个不同的

公司,如果一个公司破产,并不导致投资者全部财产的损失。

②投资者可以通过出让股份转移风险。

建立法人制度的理论依据:商品经济的存在是法人制度赖以

建立的基础。只有商品经济才需要承认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的

独立地位和独立利益。

【法人的分类】

1.根据法人设立的目的和承担的职能的性质,分为:公法

人、私法人。

2.根据法人成立的基础,私法人分为:①社团法人(人的

组合)。即以社员权为基础的人的集合体。②财团法人(财产的

组合)。即为一定的目的设立的,并由专门委任的人按照规定的

目的使用的各种财产。

划分意义:①成立的基础不同(人的组合;II财产的组合)。

②设立人的地位不同(设立人享有社员权;II设立时与财团法

人相脱离)。③设立行为不同(设立行为属共同的民事行为,且

为生前行为;II设立行为为单方行为,并可以为死后行为)。④有

无意思机关不同(社团法人有意思机关,又称自律法人;II无意

思机关,又称他律法人)。⑤目的不同(社团法人分为营利法人、

公益法人、中间法人;II职能是公益法人)。

3.根据法人成立或活动的目的,分为:营利法人、公益法

人、中间法人。

划分意义:①目的不同(以营利并分配给其成员为目的;

II以公益为目的)。②设立标准不同(营利法人的设立依特别法;

II依民法)。③设立程序不同(公益法人的设立需得到主管机关

的许可)0④法律形式不同(营利法人只能采取社团法人的形式;

II社团法人或财团法人)。⑤行为能力不同(能否从事营利性事

业)。

4.本国法人、外国法人。

《民法通则》的分类:企业法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

社会团体法人;基金会法人(特殊的社会团体法人,即对国内外

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人捐赠的资金进行管理以资助科研、

教育、福利和其他公益事业发展为宗旨的民间非营利性组织)。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法人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

成为民事主体的资格。

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区别:①

开始和终止的条件不同(出生至死亡;II成立至消灭)。②法律

的限制不同(一律平等;II受其目的和业务范围的限制)。③内

容和范围不同(自然人基于人格或身份而享有的某些特定的民事

权利,法人不能享有)。

法人民事权利能力的限制:①自然性质的限制。②法规限

制。某些单行法规对特定法人组织所进行的民事活动的范围作了

必要的限制。③法人目的的限制。表现:法人的活动应当符合

法人组织章程的规定;法人的活动不能超出其经过工商登记核准

的经营范围。

为保护交易安全,《合同法》规定,在法人超越经营范围订

立合同的情况下,如果合同相对方为善意(即不知该法人的行为

超越其经营活动的范围),则该合同仍然具有法律效力。

但是,如果法人所超越的经营活动的范围属于法律禁止经营

的行为、或法律规定只能由特定的组织专营的行为、或者按照法

律规定只能由具备一定资质条件的组织经营的行为,则这种超越

经营范围的行为无效。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法人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

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法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特点(或其与自然人的

民事行为能力的区别):

①取得条件不同(具备一定的年龄和精神状态;II法人成

立至消灭)。

②民事能力是否可能存在欠缺不同(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

力与其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II法人的

民事权利能力与其行为能力的范围总是一致的)。

③自然人可以以自己的活动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为自己设

定民事权利和义务;法人作为一种组织体,其民事行为能力是通

过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代理人的活动来实现的。

【法人的民事责任能力】

民事责任能力(民事侵权能力):民事主体独立承担民事责

任的资格,即民事主体对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民事后果的能力。

法人是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表现:①当法定代表人的行

为构成侵权行为时,其行为即为法人自身的侵权行为,对此法人

应承担民事责任。②法人的工作人员经法人授权而进行经营活

动,如造成他人的损害,法人也应承担民事责任。

法人承担民事责任须具备的三个条件:①须有法定代表人

或工作人员加害于他人的侵权行为、且造成损害结果,并且不存

在民法规定的免责条件。②损害结果须因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

工作人员的行为发生。③该损害结果须因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

其工作人员,在经营活动中执行职务所实施的侵权行为而引起。

执行职务的行为,包括职务活动本身要求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工

作人员实施的行为,也包括其不正当执行职务活动的行为。

法人就法定代表人或工作人员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后,根据

法律规定,有权追究有过错的法定代表人或工作人员的个人责

任。对法人成员中不具有代表权或代理权的普通职员,因执行职

务损害他人的,由法人对受害人承担责任后,可追究有过错的行

为人的责任。

【法人机关】

法人机关:是根据法律、章程或条例的规定,于法人成立时

产生,不需要特别委托授权就能够以法人的名义对内负责法人的

生产经营或业务管理,对外代表法人进行民事活动的集体或个

人。

法人机关的法律特征:①法人机关是根据法律、章程或条

列的规定而设立的。②法人机关是法人的有机组成部分。③法

人机关是行使、表示和实现法人意志的机构。④法人的机关是

法人的领导或代表机关。⑤法人机关由单个的个人或集体组成。

法人机关与法人的关系:法人机关是法人的组成部分,法人

机关与法人是一层法律人格。

法人具有独立的民事主体地位,意味着法人具有自己独立的

思想和意志。但是,法人的意志要通过机关来形成,意志的表示

和实现要通过机关来完成,意志的健全和完善,要通过机关来约

束利监督。因此,法人机关的意志就是法人的意志,法人机关所

为的民事行为就是法人的民事行为,其法律后果由法人承担。

法人机关的构成:权力机关(意思机关);执行机关;监督

机关。

【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和代理人】

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是依照法律或法人章程规定,代表法人

行使职权的负责人。

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的法律地位:①法人与其法定代表人是

个法律人格,不存在两个主体。法定代表人在法律上实施的行

为,被视为法人自身的行为。②法定代表人执行法人的对外业

务,以法人名义订立合同,不需要法人另行授权。③法定代表

人所实施的行为的法律后果,当然由法人承受。

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与法人的代理人的区别:①产生的基础

不同(法律、法人章程、条例规定;II法人的授权)。②与法人

的人格关系不同(同一人格;II两个不同的人格)。③法人承担

行为后果的条件不同(行使职权的行为包括不正当行使职权的行

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都由法人承担;II超越代理权实施的行为

产生的法律后果不能当然归属于法人)。

【法人的成立、变更、终止和登记】

民事权利主体——合伙

【合伙的概念和特征】

合伙(仅指营利性合伙):两人以上根据共同协议而组成的

营利性非法人组织。

合伙的性质,有两重属性:①它以合伙合同为基础,没有

合伙合同就没有合伙组织;②合伙又是合伙合同产生的结果,

合伙一经成立,就具有团体属性。合伙合同是对合伙人有约束力

的内部关系的体现。合伙组织是合伙作为整体与第三人发生法律

关系的外部形式。

合伙的法律特征:①合伙具有团体性(合伙的人格、财产、

利益、民事责任都有相对独立性)。②合伙协议是合伙形成的基

础条件,它明确各合伙人的权利义务关系。③合伙人共同出资、

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组织承担连带无限责

任。

合伙与法人的区别:组织的性质不同(人合性II资合性);

财产性质不同;财产责任不同;经营方式不同;成立条件不同。

【合伙的法律地位(合伙的民事主体地位)】

合伙属于非法人组织,具有民事主体地位。

1.合伙人格的相对独立性。

表现:①合伙可以以合伙字号的名义参与民事活动或诉讼

活动。②合伙对内的意志相对独立。只有全体合伙人的共同意

志才能对合伙事务发生效力。③合伙对外的意志相对独立。由

合伙的负责人或接受授权的合伙人以合伙字号的名义在经营范

围内从事民事活动。

2.合伙财产具有相对独立性。

表现:①合伙财产为各合伙人共同共有。②合伙人对合伙

财产的处分,受其他合伙人意志的限制,并且在同等条件下,其

他合伙人有优先购买权。③合伙人退伙时,其出资份额,其他

合伙人有优先购买权。④在合伙关系存续期间,合伙人不得请

求分割合伙财产。⑤合伙人的债权人,不得就该合伙人在合伙

中的财产份额行使代位权。⑥合伙的债务人,不得以其对合伙

人的债权,主张抵消其对对合伙的债务。

3.合伙利益的相对独立性(合伙具有相对独立的整体利

益)。

4.合伙民事责任的相对独立性。

有些国家规定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连带责任但采取补充

责任的形式。合伙企业对其债务,应先以其全部财产进行清偿,

合伙财产不足清偿到期债务的,各合伙人应承担连带无限清偿责

任。

【合伙事务的执行】

1.合伙事务执行人。

合伙企业事务,可以由全体合伙人共同执行,也可由合伙协

议约定或全体合伙人决定,委托一名或数名合伙人执行。各合伙

人对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享有同等的权利。

合伙事务执行人对外代表合伙组织,进行民事活动。

合伙事务执行人的权利:支付报酬请求权;对垫付费用的补

偿请求权。其义务:注意义务;忠实处理合伙事务的义务(亲自

执行、及时汇报、转交取得的权利);竟业禁止。

合伙事务的执行异议:在各合伙人分别执行合伙事务时,合

伙人对其他合伙人执行的合伙事务提出不同意见,此时,合伙事

务应暂停执行,待意见一致后再执行。合伙事务的执行撤销,撤

销被委托执行合伙事务的合伙人的委托权。

法律规定或合伙合同约定某些合伙事务,必须经全体合伙人

同意。但是,合伙协议或法律法规中对合伙人执行合伙事务的限

制或对合伙人代表合伙的权利的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的第三人。

【合伙财产】

合伙财产,指合伙人投入的财产和合伙经营积累的财产。

1.合伙人的出资(即全体合伙人以合伙协议的约定实际交

付的出资总和)。

合伙出资的形式:货币、资金、实物、工业产权、土地使用

权、劳务。合伙出资的性质,通常认定为共有或准共有。表现:

①合伙财产由全体合伙人共同管理和使用;②合伙存续期间出

资人不得私自转移或处分,也不得随便退回;③合伙人以其所

出资的份额或比例,参与合伙经营的分配或分担合伙经营的亏

损。

2.合伙经营积累的财产。即在合伙或合伙企业成立以后,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合伙企业的名义取得的所有收益。

【合伙债务的承担】

1.合伙债务承担的原则

传统民法要求各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连带无限责任。现代

民法强调合伙的主体性特征。合伙债务首先由合伙承担,不足部

分才由各合伙人承担连带无限责任。

合伙人对外的债务承担责任。①无限责任。合伙人以其全

部财产承担对合伙债务的清偿责任,合伙人对合伙债务的承担不

以其出资额为限。②连带责任。每一合伙人均有责任代替其他

合伙人清偿合伙财产不足清偿合伙债务的部分;合伙的债权人对

合伙债务可以向任何一个合伙人主张债权,该合伙人不得拒绝。

各合伙人依约或依法按一定比例,分配合伙利润和分担合伙

亏损。当某一合伙人由于承担连带责任,对合伙企业债务清偿责

任超过其应承担的数额时,有权向其他合伙人追偿。

2.合伙债务的清偿。

合伙债务,应先由合伙的全部财产进行清偿,合伙的全部财

产不足清偿合伙债务的,才由各合伙人依法承担连带无限清偿责

任。

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理论基础为合伙的人合

性质。即:合伙人以相互信赖为基础的共负盈亏;没有自己完全

独立的财产;合伙与合伙人未彻底分开。其目的:增强合伙的信

用基础,保护合伙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合伙企业与他人的正

当交易行为。

【退伙】

退伙,是合伙人在合伙组织存续期间退出合伙组织、消灭合

伙人资格的行为。

退伙的效力:退伙人的合伙人资格丧失;退伙人或其合法继

承人有权请求退还退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退伙人应对

退伙前已发生的合伙企业的债务,与其他合伙人承担连带责任;

可能导致合伙企业的终止。

退伙的形式及事由:法定退伙;强制退伙;声明退伙。

民事权利客体

【民事权利客体】

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民事法律关系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

和承担的民事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

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范围:①物。物权关系的客体是各种

物。②行为。债务人的作为和不作为是债权的客体。③有价证

券。有价证券可以作为物权的客体、也可为债权的客体。④权

利。权利成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条件:必须是财产权利(例外

企业的名称权);须是可转让的财产权利;须是法律规定可以成

为民事法律关系客体的权利。⑤非物质利益。人身权的客体为

非物质利益,亦称精神利益。

【物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民法上的物,是存在于人的身体之外,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

需要、而又能为人所实际控制或支配的物质客体。

法律特征:①存在于人身之外;②能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

③能为人们所实际控制和支配;④以有体物为限。

物的分类:①以物能否移动且移动是否损害其价值为标准,

分为:动产和不动产。②据物的流通性,分为:流通物、限制

流通物、禁止流通物。③根据物是否具有独特性或是否被权利

人指定而特定化,可分为:特定物、种类物(区分意义:正确确

定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的性质;有助于正确判断债务是否已经适

当履行;物意外灭失的法律后果不同)。④按物是否能分割,及

分割是否损害其用途和价值,分为:可分物、不可分物。⑤根

据物经使用后的形态变化,物分为:消耗物、非消耗物。⑥根

据物的从属关系,可分为:主物与从物。⑦原物与孽息。⑧单

一物、合成物与集合物

【动产与不动产的区分及其意义】

◎物,按其能否移动及移动是否损害它的价值为标准,分为:

①动产,是指能够移动而不损害其价值或用途的物。②不动产,

是指不能移动或移动会损害其用途或价值的物。

不动产包括:①土地。即一定范围的地球表面,以及地面

上空及地下。②地上定着物。即继续密切依附于土地,不易移

动,按交易惯例非为土地的构成部分,而有独立使用价值的物。

定着物成为不动产须具备两个条件:继续附着于土地,使其移动

会损害其价值或功能;具有独立的经济目的,以至不被认为是土

地的一部分。③不动产的出产物,在与不动产分离前,其性质

为独立的不动产。

定着物作为独立的不动产与建筑物所使用的土地,分别为两

个不同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客体,即建筑物所有权,土地使用权

和所有权。

◎区分动产和不动产的意义

1.物权公示的方法不同。

不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采用的是房地产登记公告制度,即

不动产物权及权利人的确定,以国家房地产登记管理机关的登记

为准。

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则是当事人对特定动产的占有,即在

无相反证据的情况下,谁实际占有动产,谁就被推定为该动产的

权利人。同时,对少量重要的、流动性大的特殊动产,法律也采

用登记注册的公示方法。

2.物权设定及变动的形式不同。

不动产的物权设定及变动,须采用登记的方式;动产物权的

变动,在一般采用转移物的占有的方式,即交付。

3.物权的类型不同。

典权、地上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地役权以不动产为限;动

产质权、留置权以动产为限。

民事法律行为

【民事行为与事实行为】

民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发生民事法律后果的行

为。包括: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民

事行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

民事事实行为:行为人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

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包括:

无因管理行为、正当防卫行为、紧急避险行为、侵权行为、遗失

物的拾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等。

民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区别:①是否具备意思表示必备要

素不同(事实行为不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②效力发生不同

(依行为人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II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

法律后果)。③本质不同(民事行为的本质为意思表示;II事实

行为的本质为事实构成)。④对行为人行为能力的要求不同(事

实行为不要求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本质和特征】

◎民事法律行为(简称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基于意思表

示,设立、变更或者终止民事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

◎民事法律行为的本质是意思表示

民事法律行为与意思自治原则的关系。在以商品经济关系为

主要调整对象的民法上,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使意思自治原则在民

法得到最为充分的表现,其原因:

1.民事法律行为最一般地抽象利概括了商品流通领域内的

各种交换行为的基本特征,即一切财产交换行为都必须建立在尊

重当事人的意志的基础上,从而确定了各种民事活动的一般准

则。

2.法律行为制度,使商品经济关系的本质属性(即民事主

体的平等地位和意志独立)在民法上获得了最适宜的表现形式。

法律行为制度集中强调了对行为人独立的真实意志的法律保护,

从而使民法的本质得以充分的显现。

3.法律行为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直接获得法律上的效力为

特征。即民事权利义务的产生及其内容,完全取决于行为人的自

愿选择,从而集中体现了民法规范所具有的任意性特点。

◎民事法律行为的特征

1.民事法律行为,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要素。

意思表示:是民事主体将其想要发生民事后果的内心意志,

以一定的方式表现于外部的行为。“意思”,专指发生民事后果的

内心意愿。

民事法律行为是一种“表意行为”,即必须有行为人表达自

己意愿的行为。这种表意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与行为人的行为

所体现的意志之间具有直接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民事法律行

为是一种能够充分体现民事主体自愿追求某种民事后果的主观

意志的行为,而法律通过赋予民事主体的愿望以法律效力,使民

事主体的愿望得以实现。

民事主体想要发生民事后果的内在愿望,必须采用明确的外

部表现方式,才能为他人所了解,才能在客观上受到法律的保护。

因此,意思表示是构成民事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

2.民事法律行为以发生一定的民事后果为要素。

民事后果,是指民事权利义务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两个层

次的内容:①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人以引起预期的民事后果

为目的而自愿实施的行为。②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的。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①按当事人意思表示发生法律效果

的不同条件,分为:单方法律行为、双方法律行为、多方法律行

为。按行为有无对价,分为:有偿行为、无偿行为。③按意思

表示之外是否还须交付实物,分为:诺成性法律行为、实践性法

律行为。④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法律行为。⑤按行为内容上

的主从关系,分为:主法律行为、从法律行为。⑥按行为有无

独立的实质性内容,分为:独立行为、辅助行为。

【意思表示的概念、构成要素和意思表示的分类】

意思表示:行为人把进行某一民事法律行为的内心效果意

思,以一定的方式表达于外部的行为。

构成要素:①目的意思。即指明民事法律行为具体内容的

意思要素,是意思表示的主观要素。②效果意思(法效意思、

效力意思)。即意思表示人使其表示内容引起法律上效果(设立、

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要素,是意思表示的主观要素。

③表示行为。即行为人将其内心意思以一定的形式表现于外部,

并足以为外界所客观理解的行为要素。

【意思与表示不一致(表意人的内心意思与外在表示不一

致,包括显失公平行为)】

种类概念法律效力

表意人把真实意思保留心

原则上有效。但相对

中,所做出的表示行为并不反

虚假人明知表意人的表示与

映真实意思,是一种自知并非

表示意思不一致,该表意行

真意的意思表示。(又称真意保

为无效。

留、心中保留、非真意表示)

表意人与相对人通谋,不表

伪装原则上无效,但不得

示内心真意的意思表示。(又称

折对抗善意第三人。

同谋虚伪表示、假装表示)

①隐藏行为中虚假

表意人为虚假的意思表示,

隐藏,总、思表小无效;

但是,其真意为发生另外的法

行为②真实意思的效力

律效果的意思表示。

依法律规定。

表意人表意时,因认识不正意思表示内容有错

(确、或欠缺认识,以至内心真误,或表意人若知其事

解实意思与外部的表现行为不一情即不为意思表示,可

)

致。撤销。对重大误解,可

(《通则》上的重大误解)申请法院变更或撤销。

在我国误传适用重大

因传达人或传达机关的错误误解的有关规定,在归

误传

使表意人的表意发生错误。责上,责任由表意人承

担。

【意思表示的不自由(指由于他人的不当干涉,使意思表示

有瑕疵)】

概念构成要件

当事人一方故意编造虚①欺诈行为;②欺诈的

假情况,使对方陷入错误而故意;③表意人因欺诈陷入

违背自己真实意思表示的错误;④表意人因错误为意

行为。思表小。

胁迫包括威胁利强迫。①有胁迫行为;②有防

威胁,行为人以未来的不迫故意;

法损害相恐吓,使对方陷入③胁迫的本质是对表意

恐惧,做出违背真实意思的人的自由意思加以干涉,即

迫表小。胁迫行为有违法性;

强迫,行为人以现时的身④相对人受胁迫而陷入

体强制,使对方处于无法反恐惧状态;

抗的境地而做出违背真实⑤相对人受胁迫而为意

意思的表示。思表示。

①客观上正处于急迫需要

或危难处境;

②有乘人之危的故意;

行为人利用对方的急迫③实施了足以使表意人

人需要或危难处境,迫使其做为意思表示的行为;

危出违背本意而接受于其非④相对人的行为,与表意

常不利的条件的意思表示。人的意思表示之间有因果关

系;

⑤表意人因其意思表示

蒙受重大不利。

【意思表示的解释】

意思表示的解释:是依照法律规定的原则和方法,阐明并确

定当事人已为意思表示的正确含义。

意思表示解释的方法(见合同解释)

意思表示解释的原则:

观点评价

①民事行为是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