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七年级语文教案_第1页
《观沧海》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七年级语文教案_第2页
《观沧海》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七年级语文教案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观沧海》教学设计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3、深刻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4、背诵诗文。能力目标:1、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诵读中培养阅读兴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和难点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1、朗读法。2、联想、想象法。3、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导语设计东汉末年,朝廷昏庸无能,诸侯割据混战,大地上血雨腥风。这时有一个人势力逐渐壮大,他就是曹操,让我们一起走进他,领略他的诗,见证他的丰功伟绩。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1、作者及作品: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迎汉献帝到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操一生未称帝,他病死后,曹丕继位后不久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代表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和《蒿里行》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求贤若渴之心,或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苍劲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2写作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北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三、初步感知课文1、听朗诵范读诗歌。2、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碣石()澹澹()竦峙()丰茂()3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诗歌内容。4、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四、合作探究,感知理解1、疏通文意,注解重要字词临澹澹行其

萧瑟若何洪波2、研读课文(学生带着问题,先自主学习,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作者看到、听到和想到了什么?③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④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讨论明确: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②作者看: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听:萧瑟秋风

想;日月之行星汉灿烂宏伟志向③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事,“观”字领全篇。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五、品读赏析:赏析“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学生想像画面。展现一幅怎样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