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父亲角色分析_第1页
家庭教育中的父亲角色分析_第2页
家庭教育中的父亲角色分析_第3页
家庭教育中的父亲角色分析_第4页
家庭教育中的父亲角色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庭教育中的父亲角色分析家庭教育中的父亲角色分析/NUMPAGES11家庭教育中的父亲角色分析家庭教育中的父亲角色分析家庭教育中的父亲角色分析【摘要】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母亲一贯被认为是教育的主体角色,而父亲只是协助者,但父亲以其不同的性别特征和教养方式,应该在家庭教育中占据着与母亲同等重要的角色。本文主要是分析家庭教育中父亲扮演的角色,让父亲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关键词】家庭教育;父亲;角色长期以来,父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与母亲不一样的角色,是儿童一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支持者和影响者,逐年递增的离婚数量使得单亲家庭越来越普遍,这也导致了众多儿童在成长中缺少了父亲的角色。然而健全家庭中的很多家长也陷入家庭教育的误区:把母爱当成全部,好像只要有母亲的陪伴孩子就会健康地成长。有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家庭中主要由母亲扮演着家庭教育的主角,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尤其是婴幼儿的家庭教育与养育中,演变为辅助者角色,甚至出现缺失的现象。其实,父教与母教同样重要,在孩子的成长中,只有父教与母教的相对平衡才能让孩子的心身得到更全面的发展。父亲角色的定位“家庭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的观念逐渐被认同。父母双方在家庭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绝非单一线性的。相比较“经济支柱”的角色,父亲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还应该扮演好“保护者”“规则约束者”“情感表达对象”“玩伴”等角色。因为,不同的角色定位,会对婴幼儿产生不同的影响[1]。从早期严格的“一家之主”,代表着家族的权威,掌握着家庭的“生杀大权”,到冷漠的“经济提供者,负责养家糊口,更重视为子女创造物质条件,却成为教养子女的局外人,教养子女的责任几乎由母亲来承担;再到典型的“男性”形象,为子女树立典型的男子形象,影响儿童的性别认同;最后才到“父亲”,照料和关心子女的生活和教育,真正融入到家庭中,与母亲共同承担教养子女的责任[2]。父亲要做好一个“父亲”角色应该做的事,父亲是孩子教育的支持者和引导者,不是“呵斥者”、“赚钱的机器”、“社会参与者”,父亲的陪伴对婴幼儿而言十分重要,与父亲同住的婴幼儿社会适应性更好,出现的问题更少。洲洲是个男生,今年高三了,面临毕业的他总是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并落了锁,只有吃饭上厕所的时候才会出来,他的父母对此感到特别焦虑,因为洲洲的成绩很差,而且从不跟父母有更多情感上的沟通交流。一切都是事出有因的,在他小学的时候,父亲就外出打工,一年到头很少回来,他的父亲不善于表达感情,父子间交流很少,回来也说不了几句话,因此变得越来越疏远。初中阶段是男生的叛逆期,妈妈很宠自己的宝贝儿子,孩子野起来就管不了了,经常逃课、打架、去网吧玩游戏……更严重的就是由跟妈妈在家吵架变成了离家出走,母亲管不了了,只有让在外地的父亲回家。父亲终于参与到家庭教育中,但他并不明晰自己的角色定位,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严父”,这个“严”不仅是严厉,更是严肃,父亲回家后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忙于奔波,忽视了最重要的父子间的沟通,除了教训洲洲,对他的生活一点都不了解,父子俩变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在最近的高考模拟考试中,洲洲不出意料地考得很差,父亲很生气,认为他在高考冲刺阶段不知道努力,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就大声呵斥他,在洲洲看来,自己成绩本来就差,父亲不知道自己的实际情况就对他破口大骂,他也很生气,于是父子俩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父子之间的问题在家庭内部已经解决不了,双方都不愿意沟通,于是母亲便拜托其他亲戚来跟洲洲沟通,父子之间便一直有隔阂。父亲角色的影响力对于婴幼儿的发展,早有研究表明,“父亲角色的成功与否对孩子的社会化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3]。与父亲相处时间多的婴幼儿更乐于探索,与同伴的交往中更加受欢迎和喜爱,更容易融入陌生环境中。经常与父亲在一起的幼儿创造力相对而言要高些[4]。经常与父亲玩耍的幼儿更多地表现出勇敢、自信、意志坚强等良好的人格品质[5]。父亲较多地参与和幼儿的交往,能日益提高幼儿的认知技能、成就动机和对自己能力的自信[6]。父亲的形象父亲自我的形象对幼儿发展有重要影响。父亲的形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社交能力和适应性和性别角色和健康性[7]。首先,父亲这一角色能培养幼儿独立能力和自信心。父亲不像母亲那样,给予孩子无尽的的慈爱与呵护,他们会自由地跟孩子嬉笑打闹,在解决问题时,可学会冒险和体能问题,并能强化对外界的控制感觉,增强自信心。其次,父亲能增加幼儿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对幼儿父亲社交范围广,丰富的社会阅历可以成为幼儿获取社会规则与社交技能的来源;父亲兴趣爱好广泛,与幼儿交谈时涉猎知识范围更宽泛;父亲长期陪伴在身边,孩子在人际关系中有安全感和自尊心。最后,父亲角色进入家庭教育,还能对孩子的性别角色和健康性有所影响。对于男孩子来说,父亲是其模范和榜样,父亲树立的男子汉形象,能让孩子独立性强,处事果敢;若家庭中缺失父亲的角色,男孩就会对家人和同伴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变得懦弱。对于女孩子来说,父亲这一角色能让她们认识男女间的性别特征和差异,让她们更加理性地解决问题。父亲的人格在父亲、母亲与孩子的对话中,父亲总是缺席的。教育学家认为,这是父亲和母亲性格构成不同造成的。母亲一般情感丰富,在与儿女沟通方面有优势,而父亲的性格一般比较理性,不卑不亢,不善于与子女沟通感情,正如洲洲的父亲,他知道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却找不到问题的根源,一味的责骂并不能改变孩子,只会让孩子与自己更加疏远。父亲在家庭中的人格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建立良好的家风。父亲较母亲而言更加理智,他们没有母亲那样丰富的情感,心胸更加开阔。因此,一个合格的父亲能做到在大事上理智做决定,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活节奏和模式,并能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对话,增进对孩子的了解。二是做好家庭关系的导演,父亲不必像母亲那样事事都关心到,但是关键时候必须能够缓解家庭矛盾,减少冲突,使家庭关系更加和睦幸福,是家庭关系的引路人。儿童是通过对父亲形象的认同和模仿而认识周围世界的,此时,父亲对子女的热爱、责任心和适度的严格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案例中,洲洲的父亲一直在外工作,在洲洲由“恋母”向“亲父”转变的阶段没有能够陪伴其左右,好似一个离异家庭,父爱的缺失对孩子性格形成和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虽然后来回到孩子身边,但是已经错过了孩子的成长,他“父亲”形象对于洲洲来说已经不再重要,而且他一直用着错误的教养方式:不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孩子一惹祸就吵架,一吵架就离家出走……这些都是因为他不会正确教育孩子,不能把自己的爱传达给孩子。找到正确的教养方式树立科学的教养观念知识改变观念,观念决定行动。父亲应该克服“尴尬心理”,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学习育儿知识和教育方法,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使用更加合理、科学的教育方法。现实生活中,很多父亲对于自己在家庭中的义务认识不全面,有一些父亲认为,父亲的职责就是为孩子提供经济支持,所以努力赚钱,保证家里的经济运转,然而却因为太过忙于工作,减少了对孩子的陪伴,导致这些父亲不了解孩子;有一些父亲则是在家里扮演着白脸,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苛,以至于和孩子产生距离感,难以和孩子交流、触及孩子的内心世界,因此很容易因为意见不合导致矛盾。案例中,洲洲的父亲一是忙于工作,二是着力于扮演“严父”角色,对洲洲的关爱不够,所以两人容易产生矛盾,发生争吵。父亲应该广泛阅读教育书籍,培养科学的教养观念。保持父亲独特的教养方式在大多数家庭里,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来说是截然不同的,母亲一般来说比较温柔、慈爱,父亲一般比较严格、强势,正是因为这样,父亲和母亲有不同的角色定位,但是作用却是一样重要不可或缺的。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应该明白怎样去爱孩子,“孩子需要的是一位父亲,而不是第二位母亲”,父亲不应该同母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一样,当孩子犯错时,母亲的方式一般是原谅加上叮嘱,父亲则不能继续放纵,而是应该严肃认真地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应该怎么改正,同时,父亲应该在适当的时候“放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坚强性格,并且应该保持自己这种独特的方式和独特的魅力。尊重孩子,把爱传到孩子心里很多父亲受传统思想影响,父爱如山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孩子面前,始终摆着一副架子,觉得自己是长辈,在各个方面孩子都应该顺从自己的意愿,由此导致了父子之间的很多问题。父亲应该明白,家里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所以,当孩子有些事情没有做到满意,父亲不应该第一时间去责备,而是应该好好思考一下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析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再去寻找解决办法。尊重孩子的同时,父亲还应该多与孩子交流,放下自己的架子,案例中,洲洲的父亲与他交流很少,不清楚孩子学习实际情况,看到孩子考差了,没有注意到孩子本身的基础问题,而是直接斥责,最后的结果就是两人发生严重争执。同心齐力,做一位躬行实践的父亲要让父亲在孩子教育中起到有效的作用,光凭自己是不够的,其他家庭成员也要给予支持,首先要承认父亲在孩子教育上的重大作用,不要觉得对孩子的抚养,只是母亲的责任,父亲只要负责赚钱就对了。其次,家庭成员要身体力行,与孩子多交流的同时,创造父亲与孩子交流的机会。再次,父亲要言行一致,努力践行科学的育儿知识与观念。父亲对于孩子的关爱不能仅仅停留于思想上,最重要的是要表现在行动上。在生活中要认真了解孩子的特点,努力关注他的生活、理解他的生活,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科学地引导孩子的成长。参考文献:[1]侯静,陈会昌,王争艳,李苗.亲子互动研究及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2,02:185-191.[2]许颖.父亲参与早期教养:父亲角色态度的影响[J].儿童发展研究,2015,02:54-5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