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_第1页
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_第2页
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_第3页
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_第4页
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真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古典诗词鉴赏真题精析及答案

考点阐释

《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

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最高的一个层次,需要

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才能形成的

一种专门能力,但高考考的只是“初步的鉴赏”,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

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

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

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古代诗歌包括古诗、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诗、清诗以及对联等,高考对古代诗

歌的阅读能力的考查,主要是通过具体的文字表述性试题来体现的。考查作品以唐宋诗词

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观点态度均有不同

程度的考查,题量稳定,一般设2道题,分值有增加的趋势。唐诗鉴赏一直是古代诗歌鉴

赏的主轴,直到2005年以前都是独霸天下的。随着地方卷的增多,命题的选材•、题型等

也随着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可喜局面,唐诗不再是一枝独秀,但仍是命题者选材的首选。从

风格上看,唐诗大致与唐代历史的分期一致:初唐万象更新,诗歌表现的是欣喜、创新的

气象;盛唐繁华竞逐,诗歌则或寄情山水,或表现文人雅士的雅趣,或咏怀状物等等,诗

歌的情感以大气、豪壮为主;中唐在安史之乱后国运衰微,诗歌则多为忧国忧民、讽劝时

弊;晚唐国力孱弱,诗歌则是在讽谏中流露出对盛唐气象的神往和对唐帝国的忧虑。近五

年选取的唐诗有首25,占诗歌考题总量的近1/3.命题者往往将前人对字句的甄别、前人

的评述(包括将两首诗歌比较起来评述)等作为命题点,以期通过比较、联想,使考生获

得古诗学习的一条好方法。这一点,从2004年以后的高考试题可以得到验证。另外,赏

析、探究类题目也频现高考试题。和明清及近代诗歌•样,唐代以前的诗歌在高考试题中

所占比例不大,但不是可以忽略的。这一时期的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尤其是以诗经、汉魏六朝的写景、状物和叙事诗歌为代表的诗歌,在“言志”方面或是

“状物”、“绘景”方面均有可考之处。

知识点考查

纵观09年高考诗词鉴赏试卷发现有如下特点:

1.除个别省市(如北京)有选择题外,基本上都是主观表达题形式,分值有递增之势,

许多省市把分值增加到8分,所以诗歌鉴赏题不容忽视。

2.题材以唐诗为主(如全国卷1、2、天津卷、江西卷、山东卷),也出现过宋诗(如四

川卷、福建卷、辽宁卷、湖北卷)词(如北京卷、江苏卷、浙江卷、宁夏卷、)和元曲

(如安徽卷、重庆卷);以名家为主,但不是代表作。

3.近年来,常常把两首诗词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赏析。如:(09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诗

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三月晦日偶题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渺渺予怀,澡漠烟中树,西楼

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

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5分)

秦诗之理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元词之情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

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

句"梦里寻春去“。(2分)

真题精析

1.(全国卷1)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

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

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鉴赏】

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

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像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

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

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

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

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

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

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

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

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沈醉于自然美

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

句,写景实即写入,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

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

等。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

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

态度相契合。

观点一: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

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

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2.(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

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赏析】:

诗的第一句“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寓意的。我国西北和北部

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

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昨夜”二字,紧扣诗题“早秋”,如此及时地了解‘'秋风”,

正反映了严武作为边关主将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情的熟悉。

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这个反映是很有个性的,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

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怎样呢?寒云低压,月色

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

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眼中形势胸中策”(宗泽《早发》),这是一切将领用兵作战

的基本规律。所以诗的前两句既然写出了战云密布的“眼中形势”,那胸中之策就自不待

言了,诗中略去这一部分内容,正表现了严武是用兵的行家。“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

沙场匹马还”。“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

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衣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

握的神情,而整个战斗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墨气所射,四表无

穷,无字处皆其意也”(王夫之《董斋诗话》)。我们如果把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

容放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中间有着很大的跳跃。了解战争的人都知道,一个闭目塞听、

对敌情一无所知的主将,是断然不会打胜仗的,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战前主将对敌情的

敏感和了解的程度。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

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

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所以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

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果然如此的满足。这首诗写得开阖跳跃,气概雄壮,干

净利落,表现出地道的统帅本色。

诗的思想感情、语言风格,也都富有作者本人的个性特征。这不是•般诗人所能写得出

的。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

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

等。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

心。

解析:分析“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

分析情

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3.(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m

①②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

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

中有

泪罗江。

(1).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

涵;表

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尤其是下文“谁复

吊沅

湘”、“树转午阴凉”,含义不难理解。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

和作

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解析】本题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准确的,但题目说的是“最突

出的

表现手法”,那么。“用典”算不算呢?本人认为应该可以。

安徽卷除了文言文选文让人不可捉摸外,古代诗歌鉴赏的选文也是剑走偏锋——所选诗

词较为冷门,2006年的宋词,2007年的清词,2008年的宋诗,今年的元词。看来,安

徽的

命题者对词还是情有独钟的。对于作者舒^一点信息也没有,好在词作内容上没有难

度,写

的是大家熟悉的端午,是否也在赶注重传统节日的时尚。尽管该词较多的用典,但阅读

难度

还是不大。

4.(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兼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答:

【参考答案】⑴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

心生

厌倦。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

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

“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答:

【参考答案】⑵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

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解析】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

价。考生通过解答第⑴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

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

析。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

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

现出来的“情”。

5.(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2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根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答案】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

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

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考点】鉴赏古代诗词中的形象

【解析】理解诗的意象的鉴赏,抓住诗中描写意象的诗句,理解意象的特征,再赏析意

象的表意效果。

【思路点拨】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常常是描绘意象+作者的情感。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考点】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表现手法

【解析】这道题有两问,•问是问作者的思想感情,•问是“怎样表现的”,问的是表

达技巧及效果。作者的情感可以从诗的题目“晚泊岳阳”看到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背景一

在外漂泊;再从“失江路”“月下归”等词语中可以理解出作者的思归的无奈凄凉的情

绪,从而概括出作者凄凉无奈的思乡之情是诗歌的主题。

表现手法可以从诗句中察觉到,因为诗中句句写景,而句句含情,所以可以判定所用的

手法应该是借景抒情,或者触景生情。答题时,可以用诗中的意象作为组织语言的材料。

【思路点拨】主题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所以在鉴赏任何一首诗词的时候都要先把握住

诗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体的解答格式是——通过意象抒发感情,或这首诗抒发了

,,,,感情。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要注意他的格式是:手法,用法+效果分析。

6.(09年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①鹏鸿天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

横斜,

②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养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

子。

(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

【答案】(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

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

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考点】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

【解析】解题格式:形象:身份+性格+(形象意义)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即解释诗句)答题步骤: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

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

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思路分析】提问及变式:①''义><的寓意是什么",“XX指什么",“XX在诗中

是什么意思”等。②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③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

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

(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

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

间溪头迎春开放的彝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

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养菜花自况,效

果独特。

【考点】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及构思的分析与评价。

【解析】解题格式:①手法+表达作用②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

意+文意+主旨情感)③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④赏析表现

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思路分析】

题目类型: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

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回答时应包

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

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

向。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知识储备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语文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生活阅

历和审美情趣,感知诗歌的形象,品味其语言艺术,领略其表达技巧,并用自己的语言加

以表达。古诗词鉴赏的试题主要有表达技巧类、形象意境类、语言特色类、思想内容类,

现分别介绍每一类试题的命题形式和解题对策,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启发。

一、表达技巧类。这类试题大致有下列几种命题形式: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艺

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

想感情的方法。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答题时应包括以下内容:所运用的表现手

法;

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运用该手法的好处。

二、形象意境类A、形象类。命题形式主要有:这首诗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试说说这首

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中形象凝聚着诗人的

思想,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所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概括出诗歌的

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答题步骤有:找出并描摹诗歌形象;概括形象的特点;揭示作者的

情感。B、意境类。命题形式主要有: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这首诗为我们

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表达了诗

人什么样的思想?分析诗歌意境要抓住三方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

境描摹出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

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

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语言特色类命题形式主要有: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

风格?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回答语言特色类试题可以用下列词语:清新淡雅、平淡自

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

如话等。此外,还应熟悉一些著名诗人的语言特色,如陶渊明的平淡、李商隐的绚丽、白

居易的明快、杜牧绝句的含蓄、贾岛的简洁等。

四、思想内容类命题形式主要有:请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内涵);请概括这首诗的

主题思想;归纳本诗的思想内容;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评价一首诗的思

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其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

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地分析评价。要努力忠于原

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

义、似是而非的问题。答题要点应包括:所塑造的形象;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意义。

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往往用“描绘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等句式。

自主测试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I。总为浮云能蔽FI,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分)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鹏鹄天

夏竦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停宝马,捧

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①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假托一个女子的身份、口气,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别

绪,清代词学理论家陈廷煌评价此间:“语不深而情深,千古离别之词,以此为最。”请

问词的上阕表现了女子怎样复杂的心情?(4分)②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出语不凡,感人至

深,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上邪

汉乐府民歌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以上两首诗同写对爱情的坚贞、执着,但是语言风格迥异:前一首风格是,

后一首风格是。(2分)

(2)两首诗的艺术技巧也不相同:前一首主要用方法,后一首综合运

用了等方法。其好处分别是(4

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半山春晚即事

王安石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①每小息,杖屐②或幽寻。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注】①床敷:安置卧具。②杖履:扶杖漫步。

(1)本诗题为“半山春晚即事”,诗人笔下“半山春晚”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3分)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唯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的表现手法。(4分)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踏莎行晏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濠濠乱扑

行人面。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

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1)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本词在景物描写上有哪些特点?选择其中一种(情景交融除外)简要赏析。(5

分)

6、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8分)

菩萨蛮塞上秋望

(清)冯云雅

龙沙落日山衔水,登台怅望寒云里。猎骑返城西,秋风大招旗。

飞蓬迷鸟路,白雁哀鸣去。绝塞易黄昏,孤城早闭门。

①词的上阕通过哪些意象呼应了词题?这些意象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

②一般说来,词的下阕应抒发情感,可文中却看不到抒情的句子。请通读全词,说说

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两题。(8分)

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

(纪向)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⑴本诗题为“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甚佳”二字。(3分)

⑵本诗有“斜阳流水推篷坐,翠色随人欲上船”,王维有“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书事》)。两位诗人都写出了对山水的新奇独特感受。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5

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山坡羊

述怀

薛昂夫

大江东去,长安西去,为功名走遍天涯路。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心待

足时名便足。高,高处苦;低,低处苦。

【注】瓜田:邵平秦时封东陵侯,汉初种瓜于长安东门。

(1)简要描绘出“厌舟车,喜琴书,早星星鬓影瓜田暮”的人物形象。(3分)

答:。

(2)有曲评家认为末了“高,高处苦;低,低处苦”句有警戒意,请说说你的理解。

(4分)答:。

9、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转千匝绕郡城。

[注]山房:士大夫的别墅;春事:春天的景色。该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1)分别概括这两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

(2)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相同点?请简要分析。(4分)答:

10、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养麦花如雪。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

11、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①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②接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一种美酒。②接:搓揉。

两首词都写到了“醉”,所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试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

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13、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

答: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

简要赏析。(4分)

答:

1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虞美人

(台湾)琦君

锦书万里凭谁寄?过尽飞鸿矣。柔肠已断泪难收,总为相思不上最高楼。

梦中应识归来路,梦也了无据。十年往事已模糊,转悔今朝兮薄不如无。

【琦君】(1918—2006),台湾女作家。浙江永嘉人。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

词学家夏承炎。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有《泪珠

与珍珠》一文入选高中教材。

(1)这首词的上阕表现了怎样的情景?(4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词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1分),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光(1分);

寄寓人事沧桑(1分)、自然永恒以及对六朝兴废的感慨(1分)。(4分)

(2)比喻手法。(1分)。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1分),忧自己不得重用(1分)。

(3分)(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以观点态度”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形

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2、(1)(4分)离别之前,女子郁闷难过,整天无心描眉梳妆,见到丈夫打点行装,她更

是无精打采,愁上心头。表现了女子对爱人强烈的不舍之情。然而,女子在饯行时唯恐丈

夫伤心,却是竭力控制情绪,强忍泪水,又表现了女子细心和对丈夫的关心。(答出不舍

之情2分,答出细心、关心2分)

(2)(4分)最后两句构思奇特,作者运用了曲笔的手法,故作旷达。曲折含蓄地道出了女

主人公深挚哀婉的痛苦别情和不舍的依恋之情,分别是撕心裂肺的痛苦,而爱人又不能不

走,在无奈的现实面前,不如自己先醉倒,不知分手的情形或许好受些,。这两句,把主

人公的款款深情抒写得感人肺腑。(答出表达特点的得2分,答出“曲折含蓄”即可,未

必要答出“曲笔”;具体分析2分)。(考查考生“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级。第(D题侧重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第(2)题侧重表达手法的分析鉴赏。)

3、(1)率真直接,热烈泼辣;清丽优雅,婉媚含蓄;(2)前一首民歌运用了浪漫想

像(或夸张);用典、寓情于景;想像愈奇就愈见其心至纯,其情至深,其志至坚,其爱

至贞。后一首,综合运用比喻、对偶、拟人和典故,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使情感显得含

蓄、深沉而纯一,给人以永长的回味。

4、(1)春花凋谢,春风和煦,树木茂盛,空山鸟鸣,环境静谧。(3分,每个特点1

分,答出3个特点即可得3分。)

(2)①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诗歌前两联突出了环境的安静,第三联截取

两个生活片断写出了诗人安静悠闲的生活,在此宁谧的氛围里,突然传来清脆悦耳之声。

②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从“唯有”“好音”可以看出,诗人对半山生活的喜爱

之情。(4分。答出“以动衬静”(或“以有声写无声”)1分,分析恰当1分;答出

“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1分,分析恰当1分。)

5、(1)对春光已逝(时光流逝)的惋惜与惆怅。[2分。“春光已逝”或“时光流

逝”1分;“惋惜”或“惆怅”或“感叹”1分。](2)①运用拟人手法,(1分)将

春风、杨花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不懂得约束杨花,任其漫天飞舞的情景,(2

分)表达了词人惜春(惜花)之情。(2分)②写景动静结合。(1分)将“红稀”“绿

遍”“阴阴树色”的静态描写与扬花“乱扑行人面”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2分)突现

了春之速逝的情景。(2分)③以动衬静的写法。(1分)“藏莺”“隔燕”似静实动,

再加上“炉香逐游丝”的动态描写,渲染了幽静的环境气氛,(2分)从而流露出一种幽

幽的惆怅之情。(2分)④远景与近景交错。(1分)先写“芳郊”之远景,写出春之将

逝;(1分)再写庭院、居室之近景,突现清幽孤寂的环境;(1分)最后再宕开一笔,

写''斜阳”“深院”,把愁思扩展至无限时空。(2分)[5分。答案符合其中一种,即

可得5分。答案超出以上四种,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6、①答:词的上阕中呼应词题的意象:“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猎骑、大将

旗”等,“龙沙、落日、山、水、寒云”等体现了边塞特有的自然风光(1分);而“猎

骑、大将旗”等凸现了边塞将士特有的生活(1分)。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作者着意渲

染了奇异壮丽、雄浑苍凉的宏阔境界,刻画了边关特有的生活情调。(1分)

②答:词的下阕甚至全词都没有一个完整的抒情的句子,但通读全词,从“登台怅望”

一语中,我们还是能感受到主人公登台远眺而生思归之愁;(1分)下阕“飞蓬”句,

“飞蓬”原指断根干枯后随风飞转的蓬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