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两国发展不平等问题研究_第1页
中印两国发展不平等问题研究_第2页
中印两国发展不平等问题研究_第3页
中印两国发展不平等问题研究_第4页
中印两国发展不平等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印两国发展不平等问题研究

F120.3:A1674-6171(2009)10-0104-010一、问题的提出从经济学理论诞生以来,不平等问题就始终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自17世纪以来,包括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马克思等在内的经济学巨匠们纷纷从分配最终结果、市场竞争性制度、物质资本、社会所有制形式等相关角度对“如何消除不平等”提出过各自的观点,形成了早期不平等理论的思想雏形。其后,以卡尔多、刘易斯、库兹涅茨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则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化,分别沿着“增长”和“分配”两条线构建并最终确立了较为完整的不平等理论模型。目前有关这一视角的前沿理论则已突破了原有增长不平等和分配不平等的割裂分析体系,试图通过对增长与分配双向互动理论框架的构建进一步探究不平等问题。需要指出的是,伴随着当今全球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不平等问题的考察视角也不再仅限于单纯的物质财富或是收入分配,而是逐步开始向生活质量、社会地位等方面倾斜。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在继承前人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将视角定位于人类生活质量本身,提出发展是人们可行能力(自由)的扩展①,即人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及实现自己想实现的状态的能力,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体面的生活以及主体性等内容。②2005年,由联合国发展署(UNDP)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则将“人类发展”定位于人的能力的提升,具体包括:健康长寿的能力,获得文化、科技和分享社会文明的能力,摆脱贫困和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能力四项,着眼点在于强调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至此,一个定位于全面衡量发展水平的新标准——人类发展水平,逐步走上了历史的前台,也为衡量发展不平等程度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的视角。相较于西方而言,我国学术界对于人类发展不平等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也取得了大量成果。李善同等(2004)分析了1999年的HDI数据,指出中国各个省市之间的HDI差异性已经缩小。覃成林和罗庆(2004)指出各个省市之间的人类发展总体差异不断缩小,但东高西低的两极分化的趋势却十分明显。宋洪远和马永良(2004)构建了按城乡分的人类发展指数,分析了城乡之间的人类发展差距。杨永恒等(2005)开发了基于主成份分析法的HDI替代技术,并用动态的权重结构来透视中国人类发展的地区差距模式和不协调模式的历史演进过程。③胡鞍钢等(2005)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各省市的人类发展水平分别进行了单维度及多维度的分类,进一步论证了关于“一个中国,四个世界”的分类。不过,国内对于人类发展水平不平等问题的研究依然仅仅局限于基本的人类发展指数(HDI)的三维视角,所考察内容也仅限于健康和寿命、教育以及体面生活标准这三个方面。而近些年,国际上对于相关水平的比较已从原有的单一指标人类发展指数(HDI)扩容为涵盖人类发展各方面的一整套指标体系。本文以《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HDR2007)为基础,从中挑选出基础指数(HDI)、健康与营养、能源与环境、性别平等以及社会公平度等相关扩展指数以构建新的人类发展水平分析框架。在具体分析中,选取了当今世界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进行比较研究,以期为全面评估两国的发展不平等程度提供一个借鉴。二、中印发展不平等程度的综合比较近些年来,中印两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除此之外,两国在社会人文领域,尤其是发展不平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不同领域为全面了解中印两国发展的不平等程度提供一个更加宽泛的视角。(一)中印发展不平等的总体指标分析1.基础指数(HDI)。根据《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HDR2007),2005年④以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中国人均GDP为6757美元,同期印度为3452美元。在这份涉及177个国家的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中(HDR),中国2005年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排名第81位,印度则为128位。相比于2000年(中印两国的HDI排名分别为96位和124位),中印两国在五年时间内HDI排名的变化幅度反映出中印两国在发展战略上的不同。在中国,HDI排名显著的前进幅度(上升18位)说明中国政府近些年对社会基础服务(诸如卫生和教育)投入的效果正愈发体现出来。而印度则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反差,4个位次的后退深刻地表明,印度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并未对国民卫生和教育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自1975年来,中印两国的HDI都出现了上升趋势,但中国的增长速率更快,尤其是1990年以后。相比之下印度的速度则较慢,其2005年的HDI值仅相当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继续考察HDI数值的构成(表2)就会发现,印度在有关人类发展的三个衡量指标中都处于落后地位。其中最大的一个差别是成人识字率,中国达到了90.9%,而印度则只有61%。2.健康与营养。在比较2005年中印两国健康指标(主要可由婴儿死亡率,产妇死亡率,出生后无法存活到40岁的概率等指标衡量,见表3)后,我们发现中国在人类健康卫生方面的发展程度要明显优于印度。其中,差距最为明显的是产妇死亡率,这一指标印度是中国的10倍,充分反映出印度在基础医疗卫生建设工作方面的严重滞后。在婴儿死亡率指标的比较中,中印两国的差异不大,由此也表明中国在该领域并没有取得长足的进步,比之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同样有一段距离。当然,在每10万人口所拥有的医生数和国民的人均卫生支出等其他一些反映健康状况的指标比较中,中国处于领先地位,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中国为什么具有较好的健康状况。值得一提的是,在卫生支出内部结构上印度个人支出的比重要高于政府公共支出,而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由此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两国政府和私人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截然不同的角色定位和活跃程度。接下来关注营养卫生状况(表4)。在中国可享用改善卫生设施的人口所占比重要高于印度,但这个数值依然低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49%)。而在未使用改善水源指标的比较中,印度的情况则要好于中国。在印度未使用改善水源的人口所占比重为14%,低于中国的23%,同时在整个发展中国家中(平均水平21%)也处于领先地位。上述现象在农村地区更为突出,印度农村为21%,而中国农村则高达34%。安全饮用水的正常供给对于身体健康极为重要,并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获取安全饮用水手段的多样化也可为其他方面的生产活动节省了时间。据调查显示,在2003年中国环境保护总局对中国七大主要河流所做的水质监测中只有40%的水质达到了饮用水标准,在另一项针对28个湖泊和水库的监测中合格水源也仅仅只有四分之一。继续考察的是两国儿童营养状况,我们发现印度5岁以下的低体重儿童数和低体重婴儿数都达到了中国的6倍左右。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由于印度的贫困现象要比中国普遍,其每天收入低于1美元的人口所占比重要比中国高得多,同时政府对于儿童成长的补助性政策差异也是导致两者巨大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3.能源与环境。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人均电力消费量达到了1684千瓦时,是印度(618千瓦时)的两倍半,但能源的使用效率却不高,单位能源使用产生的GDP只有4.4美元,低于印度的5.5美元。而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上,中国的情况不容乐观。首先,从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上中国是印度的两倍。同时,在总量上中国则远远高于印度,占据了世界排放总量的17.3%,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除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外,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还导致森林面积迅速减少,引发农民失地等其他社会问题。4.性别平等。一个与人类发展指数(HDI)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指标是性别发展指数(GDI),主要是从三个方面(与测度HDI的指标类似)对因男女性别差异而造成的发展不平等进行测度。就中印两国而言,中国的性别歧视问题显然要比印度好得多,这从2005年中印GDI成分构成(表6)中就可见一斑。在成人识字率和估计收入两项指标中,印度都显示出极高的性别歧视,尤其是估计收入水平指标,印度男性的估计收入水平为5194美元,而女性只有1620美元,近3倍的差异。相比之下,中国的情况则要好很多,在各个指标上男女间的差异都不是非常大。国外某些学者将印度女性如此偏低的估计收入水平归结为妇女在经济活动中的低参与度所致(该数值印度是34%,而中国则为68.8%)。而本文认为,无论是低参与度还是低识字率都还只是性别差异的具体表现,真正的原因还在于两国文化对于男女性别差异的不同理解。至少就目前中国而言,尤其是发达地区,妇女不仅受到尊重,而且在绝大多数场合都拥有和男性一样平等的机会。(二)中印发展不平等的结构指标分析在对中印两国不平等程度进行总体性考察的同时,发展的内部均衡问题也同样不容忽视。对于结构指标的考察,可从以下产值和收入——机会和能力两方面着手。1.产值和收入。发展不平等问题的一个首要体现就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差异。这一问题在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胡鞍钢(2001)认为,中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概括为“一个中国,四个世界”。另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2001年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均GDP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东部地区的三分之一。具体到城市,中国上海2002年的人均GDP是最贫穷省份贵州的13倍。与中国相比,印度区域间的不平等现象要小很多。来自economicsurvey(2005~2006)的数据表明,印度最富裕地区昌迪加尔的人均GDP(2002~2003,以现行价格计量)是最贫穷地区比哈尔的9倍。就分配结果而言,人们通常使用基尼系数来对国民之间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进行测量。在《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中,2004年印度的基尼系数为0.368,而中国则高达0.469,已经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由此表明中国当前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已非常严重。而印度在相关领域的问题也不容乐观,虽然基尼系数低于中国,但若考虑统计的口径⑤和印度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黑色收入”等因素,其实际的收入差距要高得多。2.机会和能力。首先关注婴儿死亡率,这是决定机会和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城市的婴儿死亡率为14(每千名新生儿),但农村这一数值则高达34。若继续考察农村贫富人口之间,该指标的差异则更加明显。据2005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农村富人(最高的25%阶层)家庭每千名新生儿中,婴儿死亡率为29,但底层的穷人(最低的25%阶层)则达到了72。之所以出现如此显著的不平等现象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为制度转型中的政策盲点。原本针对农村贫困群体的合作医疗制度在1990年后宣告结束,但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新的社会保障体系并没有及时覆盖农村贫困群体。而在印度,贫富阶层之间婴儿死亡率的差异问题则更为严重。根据《2007/2008年人类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印度最富有阶层(占总人口的20%)的婴儿死亡率为38(每千名新生儿),而最贫穷阶层的数值则高达97。下一个重要的指标是成人识字率,中印两国在这一领域都存在着地区间的巨大差异。在中国,成人识字率最高的地区是北京95.39%,数值最低的地区依然是西藏,只有45.14%。而来自economicsurvey(2005~2006)的数据则表明,印度识字率最高的地区是喀拉拉邦(90.86%),最低的地区是比哈尔邦(47%)——两者间的差距也达到了43.86%。最后考察的指标是预期寿命指标,2003年中国居民寿命最高的地区是上海79.05岁,寿命最低的省份则是西藏,预期寿命是65.81岁,之间的差距达到了13.24。⑥而在印度,居民寿命的地区间差异也非常严重。根据2005~2006年economicsurvey的数据显示,喀拉拉邦的人口寿命最长,为73.5岁,而中央邦的人口寿命最低,仅为56.9岁,两者之间的差距达到了16.6,高于中国。以上数据都深刻地表明中印两国在机会和能力获得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地区性发展不平衡现象。三、中印发展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进一步而言,各国人类发展水平指标仅是对发展结果的数据性反映,揭示数值差异背后的原因才是考察的根本所在。具体到中印两国而言,中国在绝大部分人类发展水平指标上都要优于印度,其中的影响因素固然很多,包括制度、文化、宗教等等,但本文认为相对于其他原因,以下三个方面更加重要,对中印人类发展水平的变动起了重要的影响。(一)中印改革与人类发展水平变化提及造成中印两国人类发展水平巨大差异的原因,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经济增长。但若考虑到中印两国实情,本文认为改革对于两大经济体的影响更为直接和重要。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之前,中印两国面临的困境非常相似:“商业流通堵塞,国民经济的重大比率关系严重失衡,人民的物质生活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⑦比较1975年中印两国的HDI值“中国0.530、印度0.419”⑧,准确的形容是一对难兄难弟。严峻的形势让两国政府想到了唯一的出路——改革。率先迈出这一步的是中国,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正式进入改革开放阶段。从最早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后来的经济特区,再到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的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均得到了令人瞩目的发展,被世界称为“中国奇迹”。另一方面,印度的改革也紧随其后,但过程则要崎岖得多。虽然甘地政府早在1980年就提出了要调整经济政策,但直到1991年在拉奥政府上台并推行“新经济政策”后,印度历史上真正意义的“改革”才全面开始实施。核心是减少或取消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充分发挥市场活力,具体涉及到财政、金融、贸易等各方面。同样的30年改革之路,印度是前10年修修补补,后20年停停走走,有意突破旧体制,但因政局不稳等因素,政策时常呈现短期性,影响了改革的系统性、全局性和连贯性,整体的成效远不如中国。⑨而中国的改革则在一开始就稳步推进并始终得以贯彻,严格意义上说比印度改革要早了13年。时间优势所带来的影响也绝不仅限于经济增长层面,更关键的作用还在于促进了整个国家人类发展水平的提高,像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总入学率、识字率和性别公平等这类发展指标的改善必然需经历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二)中印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水平变化作为实现发展最终目标的手段,经济增长对于人类发展水平的变化必然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纵观中印两国近10年来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历程,两者间相互影响作用可谓是相辅相成。(见表7)中国的经济增长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上。首先是总量规模,据2007/2008人类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GDP已达到22343亿美元,超越英国,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位于世界第四。同时,高增长还表现在增速上,仅1990至2005年间,中国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就达到了8.8%。经济高速增长不仅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也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衡量人类全面发展水平的HDI指标上(见图1、图2),从1998年的0.706至2005年的0.777,上升幅度明显,与同期的GDP变动趋势也基本一致。再将视角转向印度,不冷不热的“教徒式”增长一直是印度学者对本国经济最为恰如其分的评价。虽然近几年来总体经济发展已开始升温,但相比于中国而言,无论是总量还是速度印度都处于劣势。同样的趋势也充分体现在人类发展指数上,虽然总体上处于上升阶段,但幅度较小且增长缓慢。(见图3、图4)经济增长固然不可代替人类发展水平成为国家整体发展的最终目的,但纵观当今世界处于人类发展水平前列国家的成长历程,绝大多数都首先是经济强国,尤其对于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大国”而言,没有增长的发展显然是不切实际的。⑩(三)中印政府政策与人类发展水平变化除上文提及的改革和经济增长之外,政府政策也是影响两国人类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从公共财政学的角度上说,政策设立的本意就应是提高人类发展水平,表述为“人类发展视角对于如何促进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政策导向上的优先安排。”(11)具体到中国和印度而言,本文在有关社会政策覆盖的诸多领域选取教育政策进行重点考察,一方面是由于两国的教育发展各具特色;另一方面,作为人类发展指数(HDI)重要组成部分的识字率和入学率与教育的相关性最为直接。早在1976年,中国的学制改革就步入正轨并迅速全面展开。像“中小学学制改为12年并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和“全面恢复高等教育”等教育政策正是在这段期间得以确立。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更是进一步肯定了教育对于国家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并充分表明了国家长期支持的坚定立场。另一方面,印度政府在支持教育发展方面同样是不遗余力:从1968年《国家教育政策》的颁布到后来数次全国扫盲活动的开展,普及教育事业始终是政府工作的重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国内部分学者认为印度政府历来只注重“精英教育”,对基础教育长期忽略的观点缺乏依据。实际恰恰相反,印度的教育政策对“穷人”也非常关心。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就对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极为重视。到了1992年,印度政府更是直接出台相关政策,在全国推行统一的教育体制,明确提出了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要求提高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质量,把教育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消除城乡和贫富差别,强调教育在纠正社会和地区不平等方面必须发挥积极的干预性作用。(12)议会曾通过宪法第86次修正案,重申人人享有教育的原则,规定6至14岁儿童必须接受强制性免费教育,重点解决贫困家庭儿童失学和辍学问题,争取在2000年使入学率达到100%。(13)由上不难看出,中印两国政府对于教育的政策重视程度都比较高,但现实中两国的教育发展水平迥然不同。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本文认为并非是印度的教育政策本身出了问题,而在于政策的贯彻和执行力度。与中国举国上下,共同倡导“科教兴国”的战略不同,今天的印度社会依然深深受到种姓制度的影响,严格的社会等级观念直接内生于民族文化内部,即使政府明确规定普及教育的政策制度,但要付诸执行与推进依然困难重重。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中国和印度政府在相关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造福全体国民,促进全面发展的政策法规。但政策与人类发展水平之间的敏感程度则取决于政策的执行力,比之于印度,中国在这方面的情况显然要好些。这也是中国在人类发展水平比较中能够总体上优于印度的一个重要原因。四、小结和启示近些年来,以人类发展指数(HDI)为主的人类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纳和使用,并成为国家之间比较发展不平等程度首选参照。比之以往的诸多指数,该指标体系不单单在覆盖领域上大有扩展,将扩大人民的选择、健康长寿的生活、知识的获取、获得体面生活所需的资源、个人安全、男女平等、人权等诸方面内容都纳入考察评估视野,其最大贡献还在于为人类全面了解自身发展打开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视角,并将“人的发展”作为各指数设定的根本目的,真正做到了一切“以人为本”,由此对于不平等程度的考查更加全面及科学。当然,人类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究其根本依然是一种统计所反映出的结果,对于实际发展水平的衡量也不可能准确无误。因此在实际使用中不可过于迷信于简单的数值比较,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对数值背后现象及原因的揭示。收稿日期:2009-08-02注释:①Sen(1999):“DevelopmentasFreedom”的中译本书名为《以自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