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代表作《春秋繁露》的考辨,东方哲学论文_第1页
董仲舒代表作《春秋繁露》的考辨,东方哲学论文_第2页
董仲舒代表作《春秋繁露》的考辨,东方哲学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董仲舒代表作(春秋繁露)的考辨,东方哲学论文董仲舒是西汉着名的经学家和政治理论家,专治(公羊春秋〕。汉景帝期间为(春秋〕博士,下帏讲诵,以课徒讲学为业。汉武帝时期,上着名的天人三策,为汉代大一统帝国的统治指明了方向。对策之后,董仲舒先后出任江都、胶西地方诸侯国的国相,尝试将自个的政治理念,落实到地方的治理上。晚年的董仲舒致力于讲学着书,学生中着名者有褚大、吕步舒、殷忠等,后来大多数成为西汉王朝的一些重要管理人才。在学术上,董仲舒最擅于(春秋〕之学,为两汉最着名的公羊学家之一(另一位是东汉后期的何休),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的思想,对于两汉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作用于后世儒学的发展与演变。我们研究董仲舒的思想,正确评讲其地位与价值,就离不开对他的代表作(春秋繁露〕的考辨。一、(春秋繁露〕传本的真伪问题董仲舒的着述,除了传世的(春秋繁露〕十七卷八十二篇(中有阙篇)之外,只要(汉书〕本传所收录的着名天人三策以及(汉书食货志〕所载的(限民名田讲〕等等(后人曾根据上述的内容,编成(董胶西集〕二卷)。他们是董仲舒学讲的集中反映,也是我们在今天研究和评述董仲舒儒学思想的根本根据。天人三策与限民名田议的内容比拟可靠,而对(春秋繁露〕一书的重要性与真实性,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些争论。直到今天,学术界仍有人表示自个的怀疑观点,以为(汉书〕中有关董仲舒的记载应该打上折扣,而(春秋繁露〕则是一部存在疑问的着作,唯有(史记〕才是研究董仲舒思想的可信史料(参见张志康(董仲舒建立新儒学质疑〕,刊(中国史研究〕1991年,又(诸子略儒家类〕着录董仲舒百二十三篇。这充分表示清楚,在东汉中叶,(春秋繁露〕一书的名称虽尚未正式出现,但是董仲舒本人有着述传世,而且规模不小,却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汉书〕本传尚云:仲舒所着,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讲(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繁)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这条记载,明白地告诉我们,(汉书艺文志〕所着录的百二十三篇,原先与传(春秋〕者无涉,传(春秋〕者自有(闻举〕(玉杯〕(竹林〕(清明〕等篇。而且据此可知董仲舒的着述在当时的数量比流传于今的要多得多,其着述在历史上是有严重散佚的。另外,更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在(汉书〕本传中(竹林〕(玉杯〕等与(蕃(繁)露〕为并列关系,而在今传本(春秋繁露〕之中,它们之间却成了附属关系,(玉杯〕(竹林〕(清明〕均成为其书中的篇名。但是到了(隋书经籍志一〕里,唐朝初年之学者就明确着录了:(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胶西相董仲舒撰,其卷数且与今所见(春秋繁露〕的卷数相吻合。自此以降,历代正史(经籍志〕或(艺文志〕以及有关公私目录书均有着录,不曾更改。有人所宣称的(隋书经籍志〕未见此书名的讲法,显然是治学空疏,未曾翻检覆核(隋书〕所致(参见张志康:(董仲舒建立新儒学质疑〕,刊(中国史研究〕1991年,义引宏博,非出近世,然其间篇,疑后人取而附着云。宋代着名目录学家晁公武,在其着作(郡斋读书志〕中,对(春秋繁露〕一书的构成来历,则迫不得已地表示皆未详。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指出,传本(春秋繁露〕一书问题很多:今其书才四十篇,又总名(春秋繁露〕者,失其真也。乃知董生之书流散而不全矣。((六一先生〈春秋繁露〉书后〕)程大昌(秘书省书〈繁露〉书后〕更是进一步否认了其书传本的真实性。理由是,1)辞意浅薄。臣观其书,辞意浅薄,间掇董仲舒策语,杂置华而不实,辄不相伦比,臣固疑非董氏本书。2)与(汉书〕本传所着录之书名不相符合:(玉杯〕(蕃露〕(清明〕(竹林〕各为之名,似非一书,今董□进本,通以(繁露〕冠书,而(玉杯〕(清明〕(竹林〕特各居其篇卷之一,愈益可疑。3)书中的内容颇有出入:他日读(太平寰宇记〕及杜佑(通典〕,颇见所引(繁露〕语言,顾今本皆无之。程大昌本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臣然后敢言今书之非真本也。另外有些人对于判定(春秋繁露〕传本的真伪问题表示了无能为力。例如,北宋庆历年间的楼郁声称:本传称(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今其书十卷,又总名(繁露〕,其是非请俟贤者辨之。((春秋繁露序〕)但是也有不少人对程大昌等人的观点表示不敢苟同。如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作者以为:今观其文,虽未必全出仲舒,然中多根极要理之言,非后人所能依托也。然而其所列举的理由,尚不免是大胆臆测,显得比拟薄弱和主观,缺乏必要的讲服力。不过,南宋的楼钥却有力地考实了(春秋繁露〕的可信性,它的肯定性结论建立在认真分析、仔细比拟、翔实征引、客观论证的基础上,发隐烛微,提玄钩要,具有很强的讲服力。他于(〈春秋繁露〉跋〕中写道:他开场也信从程大昌的意见,以为(春秋繁露〕一书纯系后人摘抄依托而成,遂以为非董氏本书,且以其名,谓必类小讲家。后来由于机缘凑合,见到胡仲方所刻的罗氏兰堂本,又访得一潘氏善本,遂改变了原先所持的看法。楼钥进而征引很多详细史料来论证(春秋繁露〕其为仲舒所着无疑:余又据(讲文解字〕王字下引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华而不实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许叔重在后汉和帝时,今所引在(王道通三〕中。其本传中对越三仁之问;朝廷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问之;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三策中,言天之仁爱人君,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故王者任德教而不任刑之类,今皆在其书中。则为仲舒所着无疑,且其文词亦非后世所能到也。楼钥这种以参照天人三策等内容的途径,来论定(春秋繁露〕传本系董仲舒着作真实可靠,应该讲是比拟客观科学的,值得我们信赖的。由于天人三策等资料没有疑问,真切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假设(春秋繁露〕的主要观点和文字与其相一致,那么其书的真实性程序,也就比拟可信从了。更何况(春秋繁露〕中牵涉的董仲舒的生平活动,又同(汉书〕本传所记载的完全吻合呢!除了楼钥所指出的(春秋繁露〕与(汉书〕本传的记载相一致外,两者间一样之处尚有很多。例如,(重政〕篇云:是以(春秋〕变一谓之元,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始也故元者为万物之本。这在(汉书〕本传的对策中是: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以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又如两者都高度强调社会政治生活中教化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把教化视为治国为政之要务。本传对策一有云: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风俗美也。(为人者天〕则云: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故曰:先之以博爱,教以仁也。难得者,君子不贵,教以义也。虽天子必有尊也,教以孝也。必有先也,教以弟(悌)也。此威势之缺乏独恃,而教化之功不亦大乎!关于更化改制问题,两者之间也没有什么区别。(楚庄王〕篇有云:今所谓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非变其礼,授命于天,易姓更王,非继前王而王也故必徙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者,无他焉,不敢不顺天志而明自显也。若夫大纲、人伦、道理、政治、教化、风俗、文义尽如故,亦何改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汉书〕本传中的对策三对此则讲得更为简洁明了,揭示了董仲舒有关政治与道德上的纲常伦理问题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本质主张: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罢了,其余尽循尧道,何更为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在鼓吹灾异谴告讲方面,(春秋繁露〕与对策更无不同。(必仁且智〕篇云: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祸以谴告之。谴告之而不知变,乃见怪异以惊骇之。惊骇之尚不知畏恐,其殃咎乃至。在对策一中,董仲舒也把灾异现象的发生同国家政治的得失直接联络起来,以为这是上天警恶劝善的重要象征与通常途径。他讲: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祸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在重要的义利观问题上,两者亦基本一致,重义而轻利。(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篇云: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无为,而风俗大化。按,(汉书〕本传则作: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致无为而风俗大化这一句,在本传中被抛弃掉了。其原因很可能是董仲舒所处的时代接近汉初,当时黄老之学在社会上还拥有一定的势力,像着名的黄老之术信奉者汲黯,就与董仲舒是同时代之人。故其在着书的经过中有时不免偶然透露出受新道家思想影响的痕迹,留下了致无为这样一类文字。而到了东汉班固撰着(汉书〕时,儒学早已遭到独尊,新道家的影响已近乎销声匿迹,为了突出董仲舒一代醇儒的形象,故有意将致无为这一类的文字删去。这恰好反映了(春秋繁露〕确实代表董仲舒的思想,班固(汉书〕本传所载来源于董仲舒自个的着述。又,在(汉书〕本传中,修其理不急其功一句,被改动为明其道不计其功。急与计固然只要一字之差,但语意上却起了很大的变化。所谓不急者,仅仅表示清楚董仲舒主张在对功利的追求上,不要太操之过急,不要见利忘义,而并非从根本上拒言功利、否认功利。而所谓不计者,则是意味着将功利彻底置之度外,绝口不言。这实在太绝对化了,极端偏颇无以复之。从当时的政治形势来看,董仲舒对汉武帝所推行的那一套做法基本是持肯定和赞成态度的。汉武帝过分热衷于功利,董仲舒只会劝告其不要太急于求成,而要有所节制,让利服从于义罢了;不可能从根本上反对汉武帝积极有为、追求功利。否则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就显得太古板、太迂腐,也不会被武帝所接受、所尊崇了。再参照(春秋繁露〕中其他谈到义利问题的文字,可以知董仲舒的本意应该是不急,而不是什么不计。如(身之养重于义〕篇云: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矣。由此可见,董仲舒本人也以为利能够养体,体不得利不能安,并没有完全排挤利。而只是主张不要颠倒了义与利的主次附属关系,让利服从于义罢了。基于这一认识,董仲舒提倡不要过分热衷于对利的追求。这正是董仲舒义利观的全面具体表现出。班固对董氏原意固然稍有歪曲,但无论在句式方面还是用意上,都显然是对董仲舒原作的沿袭,这恰好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春秋繁露〕一书的真实性,也透露出其书在本质上是董仲舒思想的真实反映,是汉代儒学的最重要文献之一,对它的怀疑是不能成立的。当然,(春秋繁露〕与(汉书〕本传所反映的董仲舒思想、言论的一致或基本类似处,还远远不止于楼钥和笔者以上所列举的那一些。(春秋繁露〕中所论及的诸如制乐王者配天爱有等差举贤君权神授事物循环等一类内容,无一不能在(汉书〕本传中寻找到互相对应的文字。而(五行相生〕篇中以五行配仁、义、礼、智、信,与对策一所云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的对应,亦复如此。凡此等等,不一而足,限于篇幅与体例,兹不逐一罗列分析。但是,就凭以上征引的楼钥所言与笔者所分析的情况而言,已足以证明(春秋繁露〕一书绝非后人所依托,而当为董仲舒本人之着述,是董仲舒儒学思想的集中具体表现出者。它应该被视作为和(汉书〕本传一样,是我们在今天了解和研究董仲舒儒学思想的最基本材料之一。对它的种种怀疑和否认,乃是缺乏根据的。二、(春秋繁露〕的体例和内容分类以上笔者论证了(春秋繁露〕一书作为史料的可靠性,肯定它是董仲舒儒学思想的主要载体和集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该书的零乱、冗烦、混杂、自相矛盾等问题和缺陷的视而不见。笔者以为(春秋繁露〕就全书的体例与内容来讲,是很不纯醇的,在它身上确实有经过后人整理、补充的一些痕迹。产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主要是公羊学在汉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的郁郁不得志,几成绝学。(隋书经籍志〕云:晋时谷梁范宁注,公羊何休注,左氏服虔、杜预注,俱立国学。然公羊、谷梁,但试读文,而不能通其义,后学三传通讲,而左氏唯传服义。至隋,杜氏盛行,服义及公羊、谷梁浸微,今殆无师讲。梁启超也指出:今文学之中心在(公羊学〕,而(公羊〕家之言,真所谓华而不实多非常异义可怪之论;自魏晋以还,莫敢道焉,魏晋之后,已经成为绝学,(公羊〕之成为绝学,垂二千年矣((清代学术概论〕二十二节)。董仲舒是以传(公羊〕而着名的,在这种情况之下,他的着作没有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也便特别自然了。(四库全书〕的编纂者曾对(春秋繁露〕作过一番认真的整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者对此有下面扼要的记载:是书宋代已有四本,多寡不同。至楼钥所校,乃为定本。钥本原阙三篇,明人重刻,又阙及首三百九十六字,中一百七十九字,颠倒一页,遂不可读。其余讹脱不可胜举。盖海内藏书之家,不见完本三四百年于兹矣。今以(永乐大典〕所存楼钥本详为勘订。凡补一千一百二十一字,删一百二十一字,改定一千八百二十九字。神明焕然,顿还旧籍,虽曰习见之书,实则绝无仅有之本也。介绍得眉目清楚明晰,甚为细详,然而也自负得能够。不过人们在肯定其成绩的同时,还是以为该书问题颇多,阅读困难。清代公羊学家凌曙(春秋繁露注自序〕云:今其书流传既久,鱼鲁杂糅,篇目有(楚庄王〕(玉杯〕(竹林〕(玉英〕(精华要髓〕(王道〕(灭国〕(随本消息〕(会盟要〕(奉本〕(观德〕(郊义〕(郊祭〕(顺命〕等。另一类是对(春秋〕主旨的抉微与总结,扼要阐述(春秋〕之微言大义对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指导意义。假如讲,前一类篇章近似于对(春秋〕一书的微观研究,那么这一类内容则能够视作为对(春秋〕一书的宏观把握。这类篇章主要有(正贯〕(十指〕(重政〕(俞序〕(二端〕(符瑞〕(仁义法〕等。目有:(郊事对〕(对胶西王(按,应为江都易王)越大夫不得为仁〕、(五行对〕(对河西献王)、(止雨〕(告内史中尉)、(尧舜不擅移,汤武不专杀〕(此篇似是其在讲学时回答弟子的质疑之辞)等。目有:(循天之道〕(实性〕(深察名号〕(五行相生〕(五行相胜〕(天辨在人〕(祭义〕(阴阳终始〕(阴阳义〕(王道通三〕(阳尊阴卑〕(为人者天〕(天容〕(五行五事〕(五行变救〕(基义〕(威德所生〕等,此处不再全部列举。在这些篇章中,董仲舒暂时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