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论语》十二章_第1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论语》十二章_第2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论语》十二章_第3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论语》十二章_第4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论语》十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58页共58页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论语》十二章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范文:《论语》十二章。一、教学要求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名言警句。3.理解《论语》的根本情况及孔子的教育思想。二、学习要点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根本文学常识。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的用法。词语如“而”、“之”等;句式如宾语前置句等。3.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化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三、作者生平1.孔子图片(参见本课ppT)2.孔子资料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的根底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稳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的旅游名胜。四、作品概述《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根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那么;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别人〕的问题所作的答复,它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五、创作背景《论语》根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有的学者以为,“论说”之“论”其名“始于《论语》”;然而在《论语》当中,有观点、论据、论证过程的文字并不多见,大部分内容只不过有观点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因此,《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假设从先秦诸子开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之文的第一个阶段,为语录体。《论语》的价值,在于真实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那么表现孔子人格之良书也”。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六、课文讲解1.课文朗读①范读:老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②自渎:学生自读课文。③感知:本文的内容包括学习的哪些方面?学生交流后,老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2.课文分析^p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奉献之一,他认为,不断复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根底上开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非常可行的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罔”,诬罔,受欺。“殆”,危险。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在答复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重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请教,而且还请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不耻下问”的表现:一是就近学习自己的学生们,即边教边学,这在《论语》书中有多处记载。二是学于百姓,在他看来,群众中可以学的东西很多,这同样可从《论语》书中找到许多根据。他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畔”同“叛”,指离经叛道。本章清楚地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目的。他当然不主张离经叛道,那么怎么做呢?他认为应当广泛学习古代典籍,而且要用“礼”来约束自己。说到底,他是要培养懂得“礼”的君子。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非常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的注脚。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绝”,一点也不,绝对没有。“意”,臆测,“必”武断,“固”,固执拘泥,“我”,唯我独是。“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这涉及人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人只有首先做到这几点才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空空如也”,我本来什么都不知道。孔子本人并不是傲慢自大的人。事实也是如此。人不可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非常精通,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p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这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个极端,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表达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思想方法。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子认为学习是增加自身学问,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的途径,不是评价个人才能的尺度,更不是追逐名利的工具。古代的学者学习的目的是在于修养自身的学问道德,而现代学者的学习目的却是用知识装饰自己,以图名利。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学派倡导的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多学而识之”即博闻强志。这里,孔子讲到“一以贯之”,这是他学问渊博的根本所在。就是在学习的根底上,认真考虑,从而悟出其中内在的东西。孔子在这里告诉子贡和其他学生,要学与思相结合,认真学习,深切领悟。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一章讲的是学与思的关系问题。在前面的一些章节中,孔子已经提到“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的认识,这里又进一步加以发挥和深化阐述。思是理性活动,其作用有两方面,一是觉察言行不符合或者违犯了道德,就要改正过来;另一方面是检查自己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要坚持下去。但学和思不可以偏废,只学不思不行,只思不学也是非常危险的。总之,思与学相结合才能使自己成为有德行、有学问的人。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陈亢问于伯鱼曰:“自亦有异文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陈亢”字字禽,一说孔子的学生。“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闻”,教导。“趋”,小步快走。此章为对话体,是孔子弟子陈亢和孔子之子孔鲤的一段对话。通过对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诗、礼等古典文化的倡导和推崇,也从侧面反映出孔子无论是对待弟子还是自己的儿子,都是一视同仁,“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表现出孔子深沉的道德境界和修养。子曰:“小人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启发。“观”观察。“群”,合群。“怨”,讽怨。“迩”,近。此章孔子指出了学诗的重要性,认为《诗》的作用很大,可以“兴”、“观”、“群”、“怨”等等,指出《诗》这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对君子成长的重要作用。3.课文难点讨论讨论《论语》散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根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拟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好的篇章。《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化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4.相关评论①钱穆《论语新解〔选〕》中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②李泽厚《论语今读〔前言〕》中提到孔子的答复时说“而所有这些都并非柏拉图式的理式追求,也不是黑格尔式的逻辑建构,却同样充分具有哲学的理性品格,而且充满了诗意的情感内容。它是中国实用理性的哲学。”③钱穆《中国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中说“《论语》一书,竟体是一种教育思想。读其书,当如扣孔子之耳提面命,乃为真切。”5.课文翻译孔子说:“在复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考虑,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孔子说:“学习好似追赶什么一样,就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失掉它。”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孔子说:“我有知识吗?其实没有知识。有一个乡下人问我,我对他谈的问题本来一点也不知道。我只是从问题的两端去问,这样对此问题就可以全部搞清楚了。”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进步自己,而如今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学习得多又记得住的人吗?”子贡答道:“是啊,难道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根本的思想把它们贯彻始终的。”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导吗?”伯鱼答复说:“没有呀。有一次他单独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答复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单独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答复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快乐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六、练习1.选择题“而”的用法主要有“顺接”和“转接”两种,以下各句中的“而”表“转接”是〔〕A.温故而知新B.敏而好学C.学而不思那么罔D.学而识之答案:C2.填空题①《论语》一书的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们,全书共20篇,体例主要有语录体、对话体、表达体三种。②“多而识之”中“识”的读音为zhì。3.翻译题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答案: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②《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答案: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4.简答题简要说明课文中关于学习的主要内容。答案:《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关于学习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非常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同时,孔子还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最的莫过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理论。他说:“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考虑相结合,不能偏废。其三,关于学习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为己之学”,追求自我完善。七、研习与考虑阅读以下文字,说说你对孔子“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的理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1。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那么2。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那么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3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4。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5。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6。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7。学莫便乎近其人8。《礼》、《乐》法而不说9,《诗》、《书》故而不切10,《春秋》约而不速11。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那么尊以遍矣,周于世矣12。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荀子·劝学》答:君子通过学习来塑造自我,完成自我的价值,学习的目的是“成人”,己立那么能立人。而不是通过学习来沽名钓誉,谋求利禄,或者是为学而学。前者便是为己之学,后者便是为人之学。钱穆先生说:“为已履道而行,为人,徒能言之。”〔见《论语新解》〕附:《荀子·劝学》注释及译文注释:1乎:于。箸:通“贮”。布:表露,流露。形:显露,显现。2端:轻声说话。端:通“喘”。蝡:通“蠕”,微动,细微的举动。一:即全,指人的一言一行。法那么:准那么,规那么。3那么:转折连词,却,只有。曷〔hē〕: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4学:求学,学习。5美其身:即使自身完美。禽犊:古代用作馈赠的礼品,用来比喻那些小人用此来做为进身之物。6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所以别人没有向你请教而你却告诉他,这叫做急躁,向你请教一个问题你却答复了两个问题,这叫做唠叨。问:请教,提问。傲:急躁。囋:语声嘈杂,反复地说。7向:同“响”。即回响,也就是有问必答。8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习没有比靠近好的老师更为便捷的了。莫:没有。便:简便,方便。其:代词,指老师一类的人。9说:详说,细说。10不切:不切合实际,指不合如今的实际情况。11约:简单,不详细。12方:通“仿”,仿效。习:练习,这里是指按君子的学说去理论。遍:普遍、广泛。周:全。译文君子的学习,听在耳朵里,记在心中,表露在身体的仪态上,显如今行动举止上。轻声的说话,小心的行动,一言一行都可以作为准那么。小人的学习,从耳朵里听进去,又立即从嘴说出来。嘴与耳朵之间的间隔只有四寸远,怎么能使自己的身躯都得到完美呢?古代的人求学是为了自己,如今的人求学是为了别人。君子学习,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完美。小人学习,是为了拿学来的东西去讨好别人。所以,别人没有向你提问你却告诉他,这叫做急躁,别人向你提一个问题,你却答复了两个问题,这叫唠叨。急躁不对,唠叨也不对。因此,君子对别人的提问应该像回声似的,问什么答复什么。学习没有比接近老师更便利的了,《礼经》《乐经》虽然记载了一些法度标准,但是却不够详细,《诗经》《尚书》虽然记载了旧的政治事理,但却不符合如今的实际情况,《春秋》的内容过于简单,因此不能让人很快理解。仿效良师并且亲自学习理论君子的学说,才能培养出高贵的品质而学习到广博的知识,对于世事也就通晓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良师更快的了。八、相关艺术作品展示1.孔子像〔见ppT〕2.孔子故居〔见ppT〕3.海外孔子学院〔见ppT〕九、延伸阅读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做人最经常出现的一个标准就是两个字“君子”,其实这是我们在今天也经常说到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的两万多字的论语,其中“君子”两个字就出现了一百屡次。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绘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做一个仁慈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和内心。他的内心完美、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沉着不迫的风度。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君子呢?孔子答:“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他可能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孔子说:“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我们把孔夫子的意思转化成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可以不懊悔、不愧疚,这个标准呢,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可以做到;说高这也是一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是自己做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____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孔子一上来很谦虚,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自己做不到。什么叫“仁者不忧”?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了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什么叫“知〔智〕者不惑”?在区区半个世纪之前,一个人一生可能就在一个单位,婚姻根本上不会有任何变动,从小到老可能就住在一个大杂院里。人们的烦恼可能是生活的或然性和可选择性太小。但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给我们带给我们的迷惑。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才能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什么叫“勇者不惧”?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两强相遇勇者胜”,也就是说,当你的内心足够英勇,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一个真君子做到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孔子说这三条我做不到。子贡说:“夫子自道也”——您说的不就是您自己嘛!大家看,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修养用来“苛责”内心。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才能做到真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说老天爷不给我时机,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理解我。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职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才能。而增强把握幸福的才能,正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古人学习是为了进步自己,今人学习是为了夸耀于人、取悦于人。真正尊崇学问的人,他的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学,从社会上学,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一种把握幸福的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而且内心忠诚的公民,然后以此在社会上安身立命,学习的目的就是完成这么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而“为人之学”又是什么呢?它是把学到的知识当成工具,当成一种技能,以之谋一份职业,为自己谋一份福利。孔子曾经直接了当跟他的学生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就是说,你要想着进步修养,不要老惦记眼前的一点点____。孔子从来不说做君子就要象谁谁谁那样,在孔子看来,做君子就是做一个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因为你的内心真正有了一种沉着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这使我想起一个小故事:在一条小街上,三个裁缝开了三家裁缝店,每一家都想招揽最多的客人。第一个裁缝挂出了一个块子,上写:我是本省的裁缝。第二个裁缝一看,觉得我要比他更高一点啊,于是做了一块更大的牌子,上面写着:我是全国的裁缝。第三个裁缝想了想,难道我还能写是全世界的裁缝吗?想了半天,最后他做了一块很小的牌子挂出去,结果这条街上的客人都来了第三家,前两家变得冷冷清清。这第三个裁缝的牌子写得是什么?上面写道:我是这条街上的裁缝。也就是说,他把这个视线放回到眼前,从当下做起,反而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做好自己的事,当一个仁慈的人,这是《论语》对于君子的第一条界定,但是不是做一个仁慈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了呢?还不是。做一个内心完善的仁慈的人,使成为君子的前提。但仅有这个是不够的,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发奋有为。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缺乏以为士矣”〔《论语·宪问》〕。就是说,一个人假如成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自己的小日子,那么这个人就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这样一份担当,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所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很有意思,儒家和道家从来不是彻底别离的,而是人格理想的两端。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讲:中国每一个人的社会理想都是儒家,而每一个人的自然人格理想都是道家。这就是我们经常的一种表述,叫做“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子了。在孔子之后,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士当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苍生黎民。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仅能容、破败漏雨之时,他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想让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我们不会感到杜甫是在说大话,而是会被那博大的胸襟和炽烈的感情所震撼!再比方范仲淹,他认为一个士人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出江湖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这样博大的胸怀,这样高远的志向,不难看到孔子和《论语》影响。谈到这里,大家也许会有一种疑问:儒家讲“天下己任”是要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吗?其实孔夫子并不否认个人利益的存在,相反,他所倡导的这样一种笃定、实用而温暖的人际理论是以保障每个人利益权利化为前提的。他让你在此根底上尽量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但孔子认为谋求个人利益的时候不能不走正路,一心想走捷径,一心想占小廉价。孔夫子认为,走正路还是走捷径,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那么一心看中____,在一己____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那么,君子和小人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呢?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就是说,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那么惦记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那么满脑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廉价。一个人他每天就惦记自己家的事情,比方我怎么样可以多买一套房,我怎么样利用一下福利分房政策,每天算计着自家的衣食居住,这就是孔夫子说的小人的心思。当然这也没有太大的过错,但是假如一个人的心就拘囿在这么一点点利益上,为维护和扩大这一点点利益而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的话,那就很危险了。君子从来是尊重道德法制的,就像我们每一个人,走过街天桥,走人行横道,等待红灯,这些看起来都会给我们生活多多少少带来一点限制,但是当这点限制成为彼此尊重、社会默契的时候,却保证了自己的平安。而小人那么贪图眼前的利益,喜欢钻小孔子,占小廉价,一次两次可能得手,但这里面潜藏着危机,肯定迟早要吃大亏。还是拿走路来说,一看红灯、绿灯中间闪着黄灯,赶紧跑过去吧,觉得这个事情占了个小廉价,久而久之,这里面有多大的隐患大家都心知肚明。所以什么是小人呢?就是没有大眼界,抢占眼前小廉价的人。那么,说回到君子,今天要做一个君子不妨从倡导的恒心开场。我们如今这个社会有了多元选择,我们在兴奋、激情的驱使下,在众多项选择择中摇来摆去、难以决定。这是缺乏“恒心”的表现。每一个人走上社会的时候,都会怀抱一种理想和憧憬,希望可以有所作为。但是为什么这些理想在现实中会一一破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我们的“恒心”不够。假如我们真正有一番定力,有一个宏阔境界,即使没有到达“无恒产而有恒心”那么高的境界,起码离君子已经不是很远了。这是君子的第二个标准。君子还有第三个标准,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进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同时,他也决不拉邦结派,谋取____。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举个例子,许多人在一起,大家的观点肯定不完全一样,当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一个真君子会认真倾听的,他可以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可以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就既保证了整体的和谐,又保存了不同的声音。我们今天说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的不同声音和谐地融入到大的集体的声音中。小人那么刚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生活中经常会看见这样的场面:大家讨论一件事的时候,领导的话还没说完,马上就会有人跳出来说,对对对,领导说得真好,什么高屋建瓴、深邃远虑之类的溢美之词说了一大箩筐;可是会后他转脸就会对别人说,哎,这个领导说的都是什么啊?我一点都不同意他的观点!关于君子和小人形式的不同,孔子还有一个表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周”就是可以团结照顾到很多人,他以道义为准那么与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真君子不管他有多少朋友,他都会像空气里的氧气一样,让朋友们感觉到很欢欣,感到受到照应。“比”这个字,字形像两个人紧挨着站在一起。这句意思是说,小人喜欢结成小圈子,他不会融入大集体。比方说开一个party,一个君子会让这里面远近亲疏所有人都觉得很舒适,但是小人呢,他会和他的人躲到一个角落去嘀嘀咕咕,好似他们两个人好得不得了。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还是因为君子和小人的道德境界不同。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小人之所以喜欢互相勾结,是因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过这种勾结谋取____和维护既得利益。所谓“结党营私”,正是这个意思。而君子那么胸怀坦荡,因为他坦然无私,所以可以平和,可以以好心跟所有人走到一起。中国一直以和谐为美,而真正的和谐是什么?就是在坚持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前提下,对于别人的一种宽容,一种融入。其实这就是一个君子之道。因为君子和小人有着许多不同,因此同君子相处和同小人相处,情形会很不一样。孔夫子说:“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论语》的这种叙事方式特别容易懂,就是因为它老把君子和小人放在一起比拟。说,同“悦”,快乐。一个君子你很容易与他相处,但是你又难以取悦他。假设你想以不正当的手段取悦他,他反而会不快乐。决不会说你给他一个小恩小惠,他就给你大开绿灯、大开后门。等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时候,他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一个适宜的位子。这就叫“器之”。小人的特点是你很容易取悦他,但是你很难与他相处。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比方说你给他施一点小恩小惠,帮他一个小忙,甚至你请他喝一顿酒,这个人就会很快乐了。即便你取悦他的方式是不符合道义的、是不正当的,他也还是会很快乐。但是这样的人又是很不容易共事的。你千万不要以为获得了他一时的欢心,他以后就会非常忠诚地一路给你开绿灯,虽然你费了很多力气,花了很多钱财,打通了关节,但等到他真要用人的时候,他不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工作,而是求全责备,觉得你这儿不够格,那儿也不达标,你以前所做的一切都算白费。他会想法刁难你,让你觉得很为难。所以这样的人你很难与他相处。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论语》中为我们描绘的君子,除了要是一个仁慈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很好相处的人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一个君子的言行,应该是怎样的呢?一个君子不会把自己要做的事、要到达的目的先说出来;而往往是等把事情都做完了,目的到达了,才淡淡地说出来。这叫“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孔子非常讨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外表上可能是木讷的,少言寡语,但他的内心无比坚决、刚毅。《圣经》说世上最追不回来的有三件事:射出的箭、说出的话和失去的时机。说出去的话有时候就像覆水难收,所以一个真君子,总是先把事情做到,然后再去说。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这在今天成为一个成语,叫“言过其行”。一个人说的多过他做的,是君子之耻。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君子崇尚实干,那么,一个真君子应当在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在孔子看来,君子所承当的社会责任是比职业更高一层的理想。君子从来不是固定在某个职业中,他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君子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作为一个容器存在的。容器是什么呢?就是你合格地中规矩地摆在那儿做一份职业而已。所以,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的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人很奇怪,我们是思维决定行动,也就是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在这个社会上,每天做的事情大体一样,但对这些事情的解释各有不同。我曾经看到十五世纪一个宗教改革家写的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他讲了自己青年时代的一个小故事,而这个故事改变了他的一生:他说有一天他路过一个烈日炎炎下宏大的工地,所有人都在汗流浃背地搬砖。他去问第一个人说,你在干什么呢?那个人特别没好气地告诉他,你看不见啊,我这不是服苦役——搬砖吗?他又把这个问题去问第二个人。这个人态度比第一个人要平和很多,他先把手里的砖码齐,看了看说,我在砌堵墙啊。后来他又去问了第三个人。那个人脸上一直有一种祥和的光荣,他把手里的砖放下,抬头擦了一把汗,很骄傲地跟这个人说,你是在问我吗?我在盖一座教堂啊。大家看一看,这三个人做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但是他们给出来的解读是三个层次。第一种人的态度我称为悲观的态度。他可以把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看作是生活强加给的一份苦役,他关注对的是当下的辛苦,当然这也是确实存在的。第二种人的态度我称为职业的态度。他知道自己在砌一堵墙,这堵墙是一个部分成品,他知道要对得起今天的岗位,要对得起他的一份薪水、一个职务和职称,所以他的态度不低于职业化的底线。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器”的境界,作为一个容器的存在他合格了。但事他没有更高的追求。第三种人的态度我称为理想的态度。也就是说,他看到眼前的每一块砖,每一滴汗,他都知道这是在通往一座圣殿和教堂。他知道,它的每一步路都是有价值的,他的付出一定会得到最终的成全。此时,他所做的事情绝不仅仅作为一个器皿,而是关系到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梦想,关系到我们最终能不能建筑起一座教堂。而同时,因为有了这个教堂梦想的覆盖,也就成就了一个超出平凡的个体。由此可见,“君子”这个《论语》中出现最多的字眼,他的道理永远是朴素的,是温暖的,是和谐的,是每一个人可以小哦可以当下做的;而那个梦想,那个目的,既是高远的,又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其实就存在于当下,也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真君子。f132.更多教案延伸阅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咏雪教学目的1.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2.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3.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根本内容。一、导入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同学们,刚刚我们都听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二、新课学习〔一〕复习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二〕学习《咏雪》。1.一读课文:听录音,根据文意断句,加上标点符号,再朗读。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假设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2.二读课文,理解加点的词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聚会〕,与儿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公欣然〔快乐〕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假设〔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3.三读课文,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突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快乐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快乐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4.四读课文,研讨问题:〔四人小组合作〕①“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②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只有物象而无意蕴。③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说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5.五读课文能背诵:6.归纳主题: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7.想一想议一议: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看法: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②“笑”前喻,“乐”后喻;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三、拓展思维: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请欣赏: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李白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四、课后作业:1.阅读《世说新语》,选择你读懂的一篇给予鉴赏、评点。2.片断练笔:自拟题目,风光描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秋天【教学目的】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教学重点】教学目的1。【教学难点】教学目的2。【教学设想】以多媒体画面切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自己感悟诗意。【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秋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秋天的风光或秋天的诗引入〕。二、诵秋1、请一个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听字音是否准确。2、生评。3、师读生听〔听节奏、听感情〕。〔出示多媒体配乐画面。〕4、生评,师随机点拨。5、全班饱含感情地齐读。6、向同桌大声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7、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所知道的描写秋景的诗文。三、品秋1、以4人为一组,探究全诗。可以研究老师提醒的问题,也可互问互答〔出示问题〕。2、汇报探究结果。3、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由学生朗读〕。4、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四、写秋1、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者画一幅画〔出示音乐〕。2、请同学们读出自己的诗或展示自己的画。3、请同学们伴着音乐一起歌唱秋天〔出示配乐画面、生齐背诵〕。【点评】〔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恩阳中学语文教研组〕这篇教案经过执教者的理论,在全区召开的七年级语文课改培训会上面对二百多位初中语文老师上了一堂成功的观摩课,获得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它较好地表达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思想:1、诗歌教学突出了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的特色,让学生初步完成了对诗歌美的欣赏。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表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讨论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3、较好地把握了诗文的内涵,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亲密联络。让学生通过读诗感悟生活,通过联络生活更好地品味诗意,领悟意境,较好地表达了语文的人文性。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繁星一、教学目的引导学生观察星天,体会星天的奇异美妙(这是说明文的教学目的,应该在学习联想和想象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二、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习惯,让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去感悟,陶冶情趣。〔培养学生在阅读作家的作品中去发现、去感悟,陶冶情趣。〕三、教学重点学生将自己对星天的观察感受与作者的观察感受进展比拟。〔这是方法〕学习作者在不同年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情对繁星的不同观察,不同联想,不同的感受。〔情景交融〕四、教学难点作者对星天的感受理解。五、教学方法与课时安排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品味中,结合平时的观察体验,感受星天的奇妙。两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引用中外有关星天的传说或故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品味课文的同时,结合自己的观察体验感受星天的奇妙。〕浩渺的星空历来让人浮想联翩。有人说,每一颗星都是逝去的亡灵,他们在俯瞰着芸芸众生。也有人说,其实那些星星只不过是混沌未开的虚无,种种美妙的传说不过是人们对宇宙无知的一种表现。那么在你眼里,星天终究是什么呢?每次谣望星空,你都回有哪些感受呢?将你的感受与巴金的感受作一个比拟,看看有哪些异同。〔二〕、引导学生品位课文:1、全体默读课文,考虑:作者写了哪几次观看星天的感受?找出表达作者感受的词句。2、找出你最欣赏的词句,并简述理由。学习作者在不同年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情对繁星的不同观察,不同联想,不同的感受。〔情景交融〕情感不同,观察的景也不同;景物不同,也会影响作者的感情。同样是看星星,就有几乎不同的感受。让学生明白:情感和景物是互相联络,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三〕、拓展讨论:1、你可曾观看过星天?有哪些感受?2、你知道关于宇宙的哪些知识?给大家交流一下。你知道关于星星的哪些故事,讲给大家听。〔四〕、作业设计与布置:1、描绘你曾观察过的星天,表述你的感受或看法。2、课外搜集有关宇宙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板报。3、课外搜集有关星星的诗歌和散文,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板报。4、背诵课文第三段。七、板书设计:繁星巴金星天——如母亲似朋友我爱月夜,但我更爱星天背景资料巴金〔1904~〕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____》,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____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在____后期和____完毕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鞭挞,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____、中国作家协会____、中国笔会中心____、全国政协副____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屡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搜集在14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对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的代表作,曾冲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的重要地位。他擅长在娓娓动听的表达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荷叶母亲一、教学目的①知识与才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才能。②过程和方法:品味诗歌的精巧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③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二、教学重点体味诗歌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三、教学难点联络生活,细致深化地体味亲情之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四、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借朗读传情,活现作品情感。朗读形式多样,个体大声朗读,学生示范朗读、老师示范朗读、听读磁带等。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母亲是鲜花旁的叶子;母亲,是大海上的帆船;母亲,是灵魂的真谛。母爱更是一个永久的主题,它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如春;它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便蒙上岁月的风尘仍然清澈纯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的这首《游子吟》可以说是古人对母爱赞美的千古绝唱了。怎样写母爱才有新意?是写冷暖问候,还是写病痛关爱?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荷叶母亲》这篇优美的散文诗为我们做出了答复。下面我们一起来寻找吧!二.作者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思想开通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汉译外国文学作品。她1923年于燕京大学文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曾于1921年参加由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理论“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有《笑》《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它们以细腻温顺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轻倩灵敏而又含蓄不露的笔调写童心、母爱和自然,语言清新隽丽,耐人寻味。既有白话口语的朴素流畅,又兼备文言特有的简洁凝练。三、字词积累。并蒂瑞菡萏〔hàndàn〕彷徨〔páihuái〕欹〔qī〕斜荫蔽:遮蔽。四、初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构造层次。1、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圈点勾画,把握文章大意。明确: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到达“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那么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保护自己的子女。2、理清构造层次。明确: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保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五、探究乐园:品味散文诗的精巧语言,体味诗歌思想感情1,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表达,“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桔祥的征兆,把花与人严密联络在一起,为下文的以花喻人埋下伏笔。由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有八年未看到莲花,但却对九年前看到的莲花记忆犹新,说明莲花给自己的印象深化。2,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有什么作用?明确:两朵莲花,一红一白,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在英勇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如何理解?在文章构造中有何作用?[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课后习题第二题第二小题]明确:“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抚慰,在孤独中的到欢乐,在绝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文章结尾卒章显志升华主题。4,作者在风雨中几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红莲呢?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明确:一写看红莲心情:烦闷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红莲:开满亭亭“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红莲首次登场。二写看红莲心情:不适意,彷徨环境:雷声作了雨越下越大红莲:左右倚斜,无依无靠。三写看红莲环境:雨肆意地下着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感动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动摇由荷叶保护荷花自然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保护,联想丰富,文章结尾升华主题。5,“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英勇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作者看到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渐渐地倾侧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深受感动,是因为什么?[教学重点]明确:因为荷叶倾侧过来覆盖红莲正如母亲为自己遮风挡雨,无畏地为红莲遮蔽.作者被感动了。感慨母亲为自己的付出,意思是,自己困难的时候,只有母亲无私的帮助自己。六、课堂回眸。这篇文章所描绘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非常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的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妙又伟大。细读文章,就会让我们更加深化地理解母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但愿有一天当我们张开有力的翅膀翱翔于祖国辽阔的蓝天时,能看到母亲欣慰的笑容。七、完毕赠言:1、母亲的记忆是无暇的,她像一本渊博的日记,记录着我们的点点滴滴。2、母亲的目光永远是高尚的,不容置疑,目光中,透露出慈祥。3、母亲是绿叶,我们是鲜花,母亲用自己无穷的力量为我们遮挡住心中的雨点。4、没有母亲,生命将是一团漆黑;没有母亲,社会将失去温暖。5、母亲,伟大而高尚,她历经世间的苦难喜乐,她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就像那奔流向前的河。河,宽广而海涵,她恩赐给大地营养物质,她包容百川并富足四方。就像那贤惠又勤劳的母亲。6、岁月如流,日月如梭。母亲就是一条河,河是伟大的母亲,淌过痛苦之河的母亲们终会见彩虹。让我们发奋图强,努力学习,终成德才兼备的儿女,回去孝敬生我养我的母亲、回去报效家乡,报效祖国。让我们伟大的母亲,家乡,祖国的明天更美妙!八、稳固性练习:1,发挥你的想象,仿照文中的语言写一段献给母亲的诗句。a例如:母亲啊!您是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例:音乐像一股晶莹而又甘美的泉水,流进人们的心里,洗去心灵中的尘垢。〔1〕冬天像个慈善的老人,给小麦盖上厚厚的棉被,使它安然度过娇弱的童年。〔2〕老师的话像一把开心的钥匙,翻开了我的心灵之锁,重新扬起了我自信的帆。〔3〕淋成落汤鸡的我,感觉好似掉进了冰窟窿里,从头到脚都凉透了。2,同学们,让我们摘下两颗星星,点亮母亲的眼睛;掬起一捧月华,抚平母亲脸上的皱纹;拿起手中的笔,诉说对母亲的爱……以为题,写一篇文章,600字左右.九、附板书:荷叶母亲冰心〔散文〕寄寓荷叶―――――――――>母亲〔无畏遮蔽〕联想〔无私保护〕红莲―――――――――>我象征心中的雨――――――>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塞翁失马课型精讲课文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知识才能目的: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故事大意,理解成语故事包含的道理;2.过程方法目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题,通过看注释和借鉴以往学习经历的方法自主学懂这篇小古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理解充满睿智之光的我国古代成语故事,进步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阅读经典小古文的兴趣。重点难点: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故事大意,理解成语故事包含的道理;教学过程:一、成语入手,重点词导入1.成语是自我国古代的一种语言形式。有些成语看起来只有简简单单四个字,成语里面却包含着有趣的故事。你已经知道哪些包含着故事的成语?生:交流。师:看老师工工整整在黑板上写一个成语〔板书:塞翁失马〕谁能读?关于这个成语的信息,你已经理解多少?预设生的答复:〔1〕说故事的字面意思。〔2〕说故事的大致意思。〔3〕随机理解翁的意思。请你告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