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椐”的名称演化过程及得名真谛,植物学论文_第1页
“椐”的名称演化过程及得名真谛,植物学论文_第2页
“椐”的名称演化过程及得名真谛,植物学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椐〞的名称演化过程及得名真谛,植物学论文椐一名始见于(诗经〕,在(山海经〕中也屡次出现。(尔雅〕和汉许慎(100)(讲文解字〕也有解释,但仅载椐的别名。因其木最适宜作手杖,以扶持老人,令人延年益寿,故汉代以后,又有扶老、灵寿等名。从古代注疏(诗经〕、(尔雅〕和(汉书〕等的著作,以及汉至宋代的诗文题咏,能够获得椐的很多详细信息。但宋代以后,椐、扶老、灵寿却逐步佚名。明代李时珍(1596)(本草纲目〕;虽有记载,却仅录前人之文,并无详细补充,明王象晋(1621)(群芳谱〕、清初陈淏子(1688)(花镜〕、晚清吴其浚(1848)(植物名实图考〕等,均无记载,表示清楚到了明、清时期,已彻底失传。(当代汉语词典〕虽仍保存椐字,却仅谓:古书上讲的一种小树,枝节肿大,能够做拐杖。因而,(中华大典生物学典植物分典〕的编典框架,将椐列入待考植物总部。笔者经近半年的文献考证和实际考访,终于破解了椐的名称演化经过及得名真理,确认了其原植物。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以供阅读(大典〕和今后修订(中国植物志〕参考。1、古籍的有关记载深切进入解读古籍记载和诗文题咏,是了解植物往世今生的重要根据。1.1有关文献及诗文简介椐最早见于我们国家古代〕等。东汉班固(汉书孔光传〕的后人注,南北朝北魏郦道元(466-527)(水经注〕,以及汉代至唐宋的诗词题咏等,都有椐的记载。1.2有关椐的重要文献在诸多有关椐的古籍中,稍有牵涉、泛泛而论或转录前人著作者多,能反映椐的名称演化、植物形态特征、主要用处和产地生境等详细信息的则较少。下面几种是重要文献。三国吴陆玑(228-280)(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谓:椐,樻。节中肿,以扶老。今灵寿是也。今人以为马鞭及杖。弘农共北山甚有之。这是历代注释椐、灵寿的著作经常引用的重要文献。但笔者揣测,该文恐非出自善本,华而不实定有脱文,故前后不能连贯,显得语焉欠详。明代藏书家毛晋(1639)(陆氏诗疏广要〕,首先列陆玑之文为:椐,樻。节中肿,可作杖,以扶老。今灵寿是也,今人以为马鞭及杖。弘农共北山甚有之。其后是毛氏补充内容:椐,(尔雅〕云:椐,樻。郭注:肿节,能够为杖。郑注:按此木似藤,节目相对。今人以为杖,甚奇。(尔雅翼〕云:椐,樻也。(草木疏〕云:节肿,似扶老,即今灵寿是也,今人以为马鞭。(汉书孔光传〕:赐灵寿杖。孟康曰:扶老杖。师古曰:木似竹,有枝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治也。(山海经〕云:广都之野,灵寿实华。王粲颂云:寄干坚正,不待矫揉。陈藏器云:生剑南山谷。圆长、皮紫。作杖,令人延年益寿。毛晋文中的郭注,指东晋郭璞(270-324)的(尔雅注〕,郑注指南宋郑樵(1103-1162)(尔雅注〕。毛氏引(山海经〕的广都之野,又作都广之野。明代杨慎(1488-1559)亦作广都,其(山海经补注〕谓:黑水广都,今之成都也。王粲颂,指东汉文学家王粲(177-217)赞颂灵寿木的诗句。陈藏器曰,引用的是唐代陈藏器(739)(本草拾遗〕中的话。以上可见,椐的长短粗细最适宜作手杖,且有延年益寿之讲,故从汉代以后,有扶老、灵寿等名。除对(诗经〕、(尔雅〕、(汉书〕等注疏的作品外,其他杂著和诗文,对椐、扶老、灵寿也有牵涉。清代徐文靖(管域硕记〕引(西京杂记〕:上林苑扶老木十株。唐柳宗元(773-810)(植灵寿木〕诗,有白华鉴寒水、柔条乍反植,劲节常对生等句。北宋司马光(1019-1086)(传家集〕卷六,有(寄题济源李少卿章园亭〕诗,华而不实有杖刊灵寿木之句。汉李尤(灵寿杖铭〕有:亭亭奇干,实曰灵寿。甘泉润根,清露流茎。乃制为杖,扶危定倾等句。宋张浮休(灵寿木〕诗,有曲木天然秀,叨名席上珍。节高工碍手,依壁快扶人。莫问西来意,终为灶下薪等句。宋代阮阅(郴江百咏〕,也有(灵寿木〕诗。南北朝北魏郦道元(466-527)(水经注〕有:巴乡村侧有谿,谿中多灵寿木来水合溱水、湘水、千秋水,出万岁山,山生灵寿木。明陈耀文(天中记〕亦载:万岁桂阳郴县,有千秋水,出西南万岁山山上悉生灵寿木。综合以上典籍记载和诗文题咏可知,椐是先秦时的古老名称,周代先民在陕西歧山一带定居,开拓田宅时,椐是被伐除林木之一。后来发现其木最合适作手杖,有利于老人延年益寿,故从汉代称扶老、扶老杖、扶老木、灵寿、灵寿木。它是高不过3m、粗2~4cm的灌木,叶对生,枝节膨大,枝干细弱而坚韧。四川一带产者,皮带紫红色,花白色。三国时期,其木除作手杖,也作马鞭。当时已经知道除陕西外,河南西北部与山西、陕西交界的弘农郡北部山区也有。到了南北朝,人们发现湖北(巴乡)、湖南(郴州)也有,唐代发现四川(剑南)也有分布。它喜生于溪边,其根皮可入药。西汉长安的皇家园林有栽培,唐代大诗人柳宗元也曾栽植,宋代朱熹有诗提及河南黄河以北济源县亭园中的灵寿木,表示清楚它从西汉至宋代均有园林栽培。1.3对古籍转录中错讹的讨论笔者在对椐的文献考证中,发现古人在转引前人文献时,常有讹误、衍文及脱文。若按这种文献进行植物考据,必将造成很大困惑。现根据笔者长期从事出版工作的经历体验,对清(四库全书〕辑录的有关椐文献的误、脱、衍文,试作些讨论。前已述及,古人在注疏(诗经〕和(尔雅〕中的椐时,常引用陆玑(草木疏〕,但将陆玑(草木疏〕与毛晋(广要〕所录陆氏之文对照,则可发现,后者在以扶老前有可作杖三字,而脱此三字的文本,流传较广。(毛诗注疏〕中的唐陆德明音义、宋罗愿(尔雅翼〕卷九、宋严粲(诗缉〕、清陈元龙(格致镜原〕等,所引(草木疏〕均为节中肿,以扶老。因文不连贯,殊难为解,故又出现将以妄改为似的文本。(尔雅注疏〕、(尔雅翼〕卷十二、(六书故〕、(六家诗名物疏〕、(本草纲目〕等,以及清段玉裁(讲文解字注〕等,均为似扶老。这就容易产生歧义。因陆玑原文:节中肿,可作杖,以扶老,是讲椐的枝节膨大,其木可作手杖,以扶持老人。而讹为节中肿,似扶老,则可解释为:椐的枝节膨大,很像另一种称扶老的植物。这样,椐与扶老便成了两种不同植物。正如毛晋(广要〕序略所言,该书相传日久,愈失其真了。在引陆玑(草木疏〕和郭璞(尔雅注〕时,也有比原文多出文字的衍文现象。如(尔雅注疏〕中的陆德明音义:椐,樻。肿节,可作枝杖。华而不实的枝便属衍字宋司马光(类篇〕谓:椐,樻。木名,节可作杖。则是在节前脱一肿字。宋戴侗(六书故〕所引唐代颜师古(汉书〕注文为:长不过八九尺,口可三四寸。将原文围讹为口后,就把周长三四寸,讲成直径三四寸了。其谬更甚。在古代,书籍的刊刻和传抄,均会有错讹、丢字或添字现象。在印刷术发明前使用的竹简,还会出现错简,段落文字错位,使人无法卒读。现代的铅字检排、电脑排版,也常有此类现象。因而,无论古今中外,书籍上的错误均在所难免,无足深怪。要之,是多加以鉴别,避免被其误导。1.4不同扶老的困惑东晋文学家、诗人陶渊明(372-427)的名诗(归去来辞〕,有:策扶老以流憩之句。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在扶老条谓:陶渊明(归去来辞〕:策扶老以流憩。扶老,杖名。这里,并未指出其杖所用何物。因可作手杖的树木远非椐一种,而且,竹类中也有可为杖者。所以,这就造成古代学者的很大困惑。南北朝北魏贾思勰(533-544)(齐民要术〕的(种柘法〕中有:三年去,堪为浑心扶老杖。意思是,3a生柘树Cudraniatricuspidata(Carr.)BureallexLavall.,能够作实心手杖用。这里的扶老杖,不可能是椐。因(诗经〕中的椐,与柘同为砍除对象,表示清楚周初已能对二者进行区分。竹类中也有合适作杖而称扶老者。(山海经中山经〕载:龟山,其木多谷、柞、椆、椐多扶竹。郭璞注:邛竹也。高节实中,中杖,名之扶老竹。因扶竹与椐在同条,故不可能是同物。清徐文靖(管域硕记〕引(竹谱〕云:筇竹,剡溪谓之扶老竹。清陈淏子(花镜〕在竹条载:汉武帝遗人开牂牁,致邛竹杖。今筇竹QiongzhueatumidinodaHsuehetYi,是禾本科竹亚科的中小竹类,竿高2.5~6m,直径1~3cm,与高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的灵寿木较相近;节间长15~25cm,竿壁甚厚,竿基部数节几为实心,与郭璞注:高节,实中吻合,竿环极为隆起,与椐(灵寿木)节中肿、肿节类似。(中国植物志〕载,其竹竿是制作手杖和烟竿的上等材料,筇竹手杖,据历史记载远在汉唐时代就远销至印度、中亚乃至欧洲和非洲。由于筇竹粗细与灵寿木相若,二者均有肿节的形态特征,且皆为手杖良材,均有扶老之称,所以,清代学者对陶潜所云扶老为何物,一直迷惑不解。加之宋代郑樵的(尔雅注〕又谓:此木似藤,节目相对。所以,椐是木、是藤、还是竹,就更使人困惑了。清徐文靖(管城硕记〕载:(困学纪闻〕曰:策扶老以流憩。扶老,藤名,以为杖也。见(蔡顺传〕注。(笔丛〕曰:此可与迷阳作对,扶老尤僻,非伯厚不能知。按(山海经〕:龟山多扶竹。郭璞曰:邛杖也,名扶老竹。(诗〕:其柽其椐。(毛传〕曰:椐,樻。陆玑(草木疏〕曰:节中肿,似扶老,即今灵寿是也。(西京杂记〕:上林苑扶老木十株。(竹谱〕:筇竹,郯溪俗谓之扶老竹。(汝南先贤传〕:蔡顺至孝,所居井桔槔岁久,欲易。一旦,忽生扶老藤绕之。竹、木、藤,皆有扶老,渊明所策,安知其必为藤耶?徐氏引用不少典籍,对(困学纪闻〕扶老为藤名,提出了质疑。他以为,竹、木、藤均有称扶老者,怎能肯定陶渊明所策扶老,一定是藤呢?但徐氏也仅仅是提出质疑罢了,并未对陶潜用的是竹、木或藤,作出肯定判定。这表示清楚,扶老并非因生僻而难辨,而是因同名异物者的存在而导致使用上的混乱。清代考据大师段玉裁(1755-1815)(讲文解字注〕在椐,樻也后注云:(大雅〕:其柽其椐。(释木〕、(毛传〕皆云:椐,樻也。陆玑云:节中肿,似扶老,即今灵寿是也,今人以为马鞭及杖。郭云:肿节,能够为杖。按杖以木者,曰灵寿,亦曰扶老。(汉书孔光传〕:赐灵寿杖。孟康曰:扶老杖也。服虔曰:灵寿,木名。郭注(山海经〕亦云:灵寿,木名。似竹,有枝节。以竹者名扶老杖,(中山经〕:其上多扶竹。郭云:邛竹也。高节实中,中杖,名之扶老竹。(汉书〕之邛竹杖,王逸少以邛竹杖分赠老友,皆是也。灵寿木与邛竹,皆以节胜。陆氏云:椐即灵寿。然椐与灵寿,俱见(山海经〕,郭不云一物。若陶潜云:策扶老以流憩。则又未识其为椐与灵寿也。显然,段氏对椐与灵寿能否同物提出了质疑,对陶潜讲的扶老为何物亦表存疑。值得一提的是,椐即扶老、灵寿,从西汉至宋代,均无人质疑。(山海经〕中的椐,见于(北山经〕和(中山经〕,应指我们国家北方和中部地区。灵寿见于(海内经〕的黑水,大约地处西南地区。同一植物在不同地区有不同名称的同物异名现象,较为普遍,郭璞未指出灵寿即椐,也无足深怪。其实,这类同物异名现象,在(山海经〕中并不鲜见。例如,(西山经〕在不同地点,有楮,又有谷,实际均指今桑科的构树Broussonetiapapyrifera(L.)Vent.。所以,椐与灵寿为同物,亦缺乏怪。至于郑樵讲椐似藤,只是讲它茎干细弱像藤,(后汉书蔡顺传〕注和(汝南先贤传〕将扶老视为藤,实属牵强附会,缺乏为据。至于椐与筇竹均有扶老之称,则更可判其并非同物。因椐别名扶老木,而筇竹称扶老竹。可见,古代植物分类虽很粗放,但木与竹还是分得很清的。由于从西汉至唐、宋,椐一直有扶老、灵寿等名,故可推断,晋代陶渊明诗中的扶老,极可能是用扶老木即灵寿木制成的。陶氏系江西人,筇竹分布于云贵高原北缘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云南昭通和四川宜宾地区的亚高山地带,而两湖、江西和江浙地区均不产。所以,(山海经中山经〕所载龟山邛杖,地处洞庭山,即湖南一带,只不过是筇竹的大致产地罢了;至于(竹谱〕所载郯溪邛竹,则很可能是引种栽培的。徐、段二氏被椐、扶老的同名异物与同物异名所惑,无法确定其为何物,一方面是清代椐、扶老、灵寿等名早已失传,一时难以稽考;另一方面,他们引用陆玑(草木疏〕时,用的是似扶老,故以为扶老可能另有其物,未必是椐。而要确认椐、扶老为何物,则必须弄清其得名的原委。这不仅需要文字学知识,更需要植物学知识。2、关于椐的释名对植物名称作解释,须用训诂学的形训、义训、声训方式方法中的一种或两种。但由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要能恰当运用训诂学方式方法,亦非易事。所以,尽管古代为(诗经〕、(尔雅〕作注疏者众,却均没有能对椐的得名作出解释。偶有所见,亦觉牵强或语焉不详;近当代对椐进行训诂者,更属凤毛麟角,且用现代字义作训,不免背道而驰,殊难令人信服。因而,对椐的得名,实有深切进入讨论的必要。2.1宋人对椐、樻的解释北宋蔡卞(1058-1117)(毛诗名物解〕卷五载:椐:(春秋传〕曰:弱足者居。椐,适可作杖,居者所材也。椐,又樻也。材适可杖,木之贵也。意思是讲,椐字从居,因腿脚软弱之人不便于户外活动,多在居室内。此木正适宜作手杖,故为居者提供了良材。椐又名樻,此木恰好可作手杖,故为树木中的贵重之品。显然,蔡氏试图用训诂学中的义训方式方法,为椐樻二字作解。即:椐的字义是居者之材,樻是木之所贵。然而,该书接下的一条却谓:椐之材能够为杖罢了,去之不为伤地利,存之不为利生物。故启之辟之,则无害于室家者,犹或存而不去也。这就是讲,椐只不过可作手杖罢了,所以,周人便把这种有它不多、无它不少的可有可无的树木砍伐掉了。显然,这一讲词,又把前面讲的椐为木之贵也否认了。这种自相矛盾的解释,恐怕连蔡氏也难以自圆其讲。这种牵强附会的解释,也就难以令人信服了。2.2近当代的训诂中国林学会林业史学会(1990)编(林史文集〕第1辑,载有印嘉祐(〈尔雅释木〉训祜〕一文。华而不实谓:椐,樻。郭注:肿节可为杖。晋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椐,樻。节中肿,似扶老,即今灵寿是也。今人以为马鞭及杖。(汉书〕:孔光年老,购(按:赐字之误)灵寿杖。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椐,别名扶老杖、灵寿木。木似竹有节,长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自然有合杖制,不须削理。作杖,令人延年益寿。清阮宫保(尔雅校勘记〕:按灵寿木作杖,一名扶老杖。梁萧统(文选蜀都赋〕:灵寿木名也,出涪陵县,桃枝,竹属,出垫江县。二者能够为杖。今之应为何木呢?陈植(树名训诂〕:榉,俗作椐。即为今榆科榉属Zelkova植物。(东方杂志〕1945年第4卷第14号,载有陈植(树名训诂〕。华而不实谓:榉,俗作椐。本草别录曰:榉树,山中处处有之,皮似槐,叶如栎槲。则实指榆科之榉,以其皮细叶粗,且多生山中故也。按榉亦称榉榆,在江南各省,好植于住宅周围,则从木从居,不谓无意,且榉树冠为杯形,颇似将手高举之状,从举亦非无意也。(本草纲目〕曰:其树高举,其木如柳,山人讹为鬼柳。至(植物名实图考〕之榉,乃指胡桃科之枫杨,枫杨一称榉柳,鬼柳,或柜柳,按榉与鬼与柜江南人读之相若也。(尔雅释木〕:椐,樻。(讲文〕曰:樻椐也。按江南椐樻音亦相若也。故胡桃科之枫杨(PterocaryastenopfteraC.DC.)应从柜,榆科之榉榆(Zalko-vaspp.)应从椐,以免混淆。(草木疏〕曰:椐今灵寿木也。显而易见,陈氏对榉的训诂,是想用声训的方式方法,确认榉与椐音近,即为同物。又以榉树在江南各省,好植于住宅周围,即寓居地周围,则从木从居,这是想用义训来为榉即椐作解。然后又用声训,椐、樻音亦相若来解释榉与椐、樻皆为同物。这里需指出的是,(尔雅〕和(讲文〕的解释方式方法,均以后来的俗名,解释古代的雅名。椐是古名、雅名,樻是(当时)今名、俗名。所以,将椐理解为榉的俗写或俗称,是对(尔雅〕、(讲文〕等字书训诂基本方式理解有误所致。还有,印、陈二氏,均没有能指明椐是榉属的哪种树木。若按江南各省及陕西等地均有分布来揣测,则很可能指大果榉Z.sinicaSchneid.。但它是高可达20m、胸径1.6m的乔木,与高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的椐,有天壤之别。而且,榉属多为乔木,稀有灌木,将椐训为榉,经不起历史文献和现实植物的检验和验证,其讲难以成立。2.3椐,樻训诂之我见我们国家文字,起源古远,甲骨、竹简,刻写殊难。秦虽统一文字,但方言犹存。因此,汉代以前,字数有限,往往一字多义、多音。同声假借的通假字较多。字的偏旁,乃后人所加,以示区别,遂使文字渐多。这样,在考据古籍记载植物、为其释名时,便用到训诂之法。然而,为植物古名训诂,必按文字古义。倘以今义训古称,则必然导致背道而驰,无异于缘木求鱼,甚至可得出荒唐的考据结果。下面,笔者试对(尔雅〕及(讲文〕中的椐,樻,作些解释。椐确实从木从居。但古代的居字,并不像当代作住处、居室等解。史东(1985)编(简明古汉语词典〕,居有13解。首先是坐,词例是(西门豹治邺〕中的令女居其上第5解为固定,例词是(周易〕中的变动不居。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1735~1815)(讲文解字注〕,在(讲文〕居,蹲也后注:(讲文〕有凥、有居。凥,处也。从尸,得几而止。凡今人居处字,古只作凥处。居,蹲也。凡今人蹲踞字,古只作居古人有坐、有跪、有蹲,有箕踞。跪与坐,皆膝著于席。而跪,耸其体;坐,下其臀。若蹲,则足底著地,而下其臀,耸其膝曰蹲,其字亦作竣。这就是讲,(讲文〕中的居,古代只作蹲、跪、坐等解,另有凥字,作居处解。他还对跪、坐、蹲分别作了解释。而这三种称居的在席子上的姿态,膝的位置都很重要。而椐的重要形态特征是节中肿、节肿、肿节。这表示清楚,它有像人的膝关节一样的膨大枝节。也就是讲,看到椐,就会使人联想到人体最大的关节膝关节。而居字跪、坐、蹲等含义,也都着重看膝关节的位置。故椐从居。这恐怕才是椐字的正确义训。椐的古代俗名樻,则应按声训解为跪。在文字极少的古代,贵与跪同声,故可相互假借。所以,俗名樻是跪的通假字。可见,为椐、樻训诂,必须从居的古义蹲、坐、跪求解。而不能从居的今义求解。否则,便难以作出令人信服的合理解释。要想考证其原植物,也就更无望了。椐节中肿,可作杖,以扶老,故有扶老、扶老杖、扶老木之称;又因作杖,令人延年益寿,故又有灵寿、灵寿杖、灵寿木之称。这样,杖以木名,木以杖称,这些名称也就浑然一体了。因灵寿一名较雅,故从汉代以后,多以灵寿、灵寿木称之。而汉李尤(灵寿木铭〕中的乃制为杖,扶危定顷宋张浮休(灵寿木〕诗中的叨名席上珍、依壁快扶人之句,则明显将灵寿木与扶老木连贯成一体了。另外,扶危定倾,也与居的另一解固定相关。所以,椐即扶老、灵寿,是勿庸置疑的。总而言之,椐、樻,是以其木有膨大的枝节得名;扶老、灵寿,则以其木可作手杖,以扶助老人,且有延年益寿之功而得名。3、椐的原植物考证季羡林曾将考证概括为拿出证据来。而仅以罗列典籍却不加分析鉴别,也无法进行正确的考证。经过对古籍的分析鉴别,得到有关椐的可靠文献记载,对椐名的来历和演化有了正确认识,并排除了前人对典籍的错误解读后,就可知古籍中的椐为何物了。再将实物与文献记载相对照、印证,也就可拿出证据来了。笔者经文献考证和实际考访,终于确认,古籍记载的椐、扶老木、灵寿木,即(中国植物志〕第72卷中忍冬科六道木属的六道木AbeliabifloraTurcz.和南方六道木A.dielsii(Graebn.)Rehd.。六道木是高1~3m的落叶灌木,直径1~4cm,与高不过八九尺,围三四寸吻合。叶对生,叶柄基部膨大且相连,故枝节膨大的特征很明显,与木似竹,有枝节、枝节相对、节中肿、肿节或节肿、以节胜等描绘叙述完全吻合。花单生于小枝叶腋,花冠漏斗形或高脚杯形,4裂,白色、淡黄色或带浅红色,与白华的诗文描绘叙述相符。据(河北树木志〕载,其用处是可制筷子及工艺手杖。另据笔者考访,过去北方民间也常以其作鞭杆,更与可作杖、今人以为马鞭及杖吻合。它分布于黄河以北的辽宁、河北、山西、北京、天津等省市,生于海拔(600)1000~2000m的山坡灌丛、林下及沟边,与弘农郡北山甚有之、鉴寒水等产地和生境亦相符。但陕西(歧山)、四川(剑南山谷、涪陵)、湖北(巴乡)、湖南(郴州)等省不产。南方六道木是高2~3m的落叶灌木,形态特征与六道木极相近。与六道木的主要区别是花2朵生于侧枝顶部叶腋,有总花梗,花冠白色,后变浅黄色。分布于黄河以南的河南、陕西、宁夏南部、甘肃东南部、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省区,生于海拔800~3700m的山坡灌丛、路边林下及草地。与古籍记载的产地和生境相符。由于它与六道木的形态特征极相近,其他特性及用处一样,所以在分类粗放的古代和民间,二者难以区分,故被视为同种。但陈藏器所载生剑南山谷,圆长,皮紫者,则确指今南方六道木,它的小枝红褐色,与皮紫的描绘叙述相近。六道木和南方六道木,还是良好的观赏花灌木,花期长,开花后花萼裂片宿存增大,常变红色,经久不凋,颇耐观赏。从汉至唐、宋均有园林栽培。宋代以后失传,便少有人问津了。六道木一名,始见于清代(热河志〕。该书九十三卷载:六道木,塞外树名。干有纹六道,细如线,而界划甚匀。产山中。日本松村任三(1921)(植物名汇〕(前编汉名之部)却将AbeliabifloraTurcz.考订为(盛京通志〕和(顺天府志〕中的六条木。陈嵘(1937)(中国树木分类学〕从之,而将A.zanderiRehd.的中名定为六道木,并将A.dielsiiRehd.的中名定为太白六道木。(中国植物志〕据(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将A.bifloraTurcz.的中名定为六道木是完全正确的,但应注明其出典为(热河志〕;还有,其别名六条木的出典(顺天府志〕值得商榷。(中国植物志〕又按(图鉴〕将A.dielsii(Graebn.)Rehd.的中名定为南方六道木,而将太白六道木及A.zanderi(Graebn.)Rehd.均作异名,这种处理也很妥当。尽管(植物名汇〕、(中国树木分类学〕和(中国植物志〕均载A.bifloraTurcz.的六条木之名出自(顺天府志〕,但笔者却未发现该志有六条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