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意”之“形质品味”_第1页
“大写意”之“形质品味”_第2页
“大写意”之“形质品味”_第3页
“大写意”之“形质品味”_第4页
“大写意”之“形质品味”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大写意”之“形质品味”

我和杨晓阳先生熟悉,是在20年前一位画家挚友的画室。他擅长人物画,画的像西画。但是,从整体看,线条的描写和笔墨的运用是西画所无法表现的。他无意也画山水和花卉。山水画几乎全用线条勾画、皴擦而成,用少量的淡墨烘染,很少用色。在他那飞动的笔墨线条中,雄健的山岩、古木、泉石等,给人渊深恬静之感。

他现在的画,用他自己的话说:“已彻底写意了,画成了纯中国画,彻底画成了一种线描和没骨的。”他还用“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四句话概括他对中国画写意精神及境界的熟悉。

“顽石之形”是其画作形象特征的概括。顽石,自然产物,本来没有什么艺术形象,但它却蕴涵着一种自然的、顽强的精神气力。“大象无形”是中国特色的造型艺术观,给顽石以凝重、浑厚的艺术形象。早在战国时期就有石鼓并产生了石鼓文;汉代的石刻、石雕等都是以石头固有的大形为根基,人工稍加雕饰而成,这些现在都成了分外贵重的文物和艺术品。因而“顽石之形”从古至今影响着中国画的造型艺术。这种“形”是写意的,是一种民族的精神。他用不同的造型手法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例如:《石有道、石刻有道》等画中一位位饱经风霜的人物形象,貌似是一座座古老的石雕,体验数千年大地的滋养和多数风雨的侵蚀,使之各部位形成了一层“包浆”和一种沧桑。他用人物面部的写意线条与身体大块泼墨形成猛烈的比较,胡须下垂的几根概括的线条把人物的头部、颈部与身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下边双手的线条与头部面部线条形成响应,人物下方小茶壶的点辍以及用笔冷静流畅的边款题字,构成了一幅幅大气磅礴、气韵浑厚的得力之作。这些,都表达着不畏艰辛,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和厚重的民族文化。

“老玉之质”乃是其画作内在品质的表达。玉,是自然的美石,早在中国古代《说文》中就有曰:“石之美者,玉也。”玉的质地坚硬,晶莹鲜丽,从古至今,总能给人一种美感。老玉,质地坚韧细腻、光泽温润美观,隐匿着数千载质的能量。是一种情操、一种品质。杨晓阳先生的《茶道》、《石有道》、《晨妆》等等,画中的人物,身上浓淡干湿的泼墨或以行、草笔法写出世动流畅的线条,结合人物的形象特征,淡处淡出明丽,灰中透着苍茫,浓墨处或浑厚或沉绝等,他用水墨表现出了一种“老玉”般高尚的情操和品质。这也是他人格品质的写照。

“古陶之品”可谓其画作品评的呈现。古陶品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生活的产物,是一种中国古代文明、文化、艺术的产物。之所以“品”,是由于古陶代表了古人的聪慧,是源于一种淳朴的生活。陶品的造型、形象、线条、色调在当今看来,都是品位极高的艺术品。杨晓阳先生以一种时代精神,去研究、挖掘古陶品中的艺术修养、艺术价值,使他的画在继承传统艺术的根基上,不断探索、察觉、创新,使之具有猛烈的时代感。例如:《关中正午》、《母子情深》、《农闲》、《栏外风光》、《万金难买春颜色》等等这些既富寓意且生活气息较浓的题材。使他的画作呈现出简朴的生活品评。

“陈茶之味”更是其画作韵致的凝聚。茶,是中国的特产。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片面,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茶,不但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逐步形成了璀璨夺目的茶文化。茶文化的展现,把人类精神和聪慧带到了更高的境界。“陈茶之味”品的不只是茶叶本身的色、香、味、形,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味。所以,他的画以茶事为背景,以茶为主题很是广泛。例如:《茶道》、《茶博士》、《面壁图》、《温故而知新》等等画作都呈现着茶的高致逸韵。这正是他“大写意”精神、境界的概括表达。

可以说,“形、质、品、味”是他对中国画“大写意”精神、观念、方法、过程、境界的最好诠释。

杨晓阳先生作品的这些风格特征形成的理由,我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首先,他精研国学学识,运用“道、儒、佛”诸家的聪慧,探索艺术方法。追求“天人合一”与中国画境界的合与和之美,他能“抱”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写意”画之“元”;“守”中国画写意的笔墨特征之“一”,在“大写意”之“形、质、品、味”中不断地再识传统,探索创新。

其次,他在长期的学习、教学实践中,从写实到写意,体验了30多年的探索和研究过程,他几乎走遍了世界出名的美术学院和博物馆,对中西文化、中西艺术举行比较以及对中国美术教导的现状分析后,作为当代美术教导家、一代名师的他(杨晓阳是西安美院继刘文西之后其次位获全国教学名师奖的教师),在艺术观念、教学思想上看法“大美术”、“大美院”和这种中国独有的“写心艺术”、“写意艺术”——“大写意”。提倡“大写”“我意”而非“他意”。

第三,他对中国古陶俑、石佛、石狮、拴马桩、古玉器的长期观摩和研究,使他自觉不自觉地在潜意识中将一些质的、美的、有文化含量的因素带进了绘画,使画作呈现出“顽石之形、老玉之质、古陶之品,陈茶之味”。

第四,他的内心,有一种保全的、潜藏不露的大光明即一种胆识和聪慧。“此渭之葆光”(老子语)。拥有这种大光明的人,心中断定有大境界。

总之,品读他的画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