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二单元自主阅读秋颂不是死,是爱狗之歌_第1页
人教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二单元自主阅读秋颂不是死,是爱狗之歌_第2页
人教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二单元自主阅读秋颂不是死,是爱狗之歌_第3页
人教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二单元自主阅读秋颂不是死,是爱狗之歌_第4页
人教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二单元自主阅读秋颂不是死,是爱狗之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主阅读秋颂不是死,是爱狗之歌

课堂互动探究知能优化演练自主阅读基础自主学案诗海探珠春

[唐]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诗海探珠【赏析】这首诗一起笔,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第二句“送尽东风过楚城”更加感伤。“送”字表达了诗人凄楚的情怀,由送春而牵动诗人把春光拟人化了,依依为其送别。颔联写“春夕”,极为精粹,诗人运用了新奇的造语,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情境。颈联中“动”字,把诗人那种由期待而沮丧、而嗟怨的复杂的心理,逼真地传达出来。“唯”字,更加突出了他的内心愁苦之深。如此深愁,将何以解脱?尾联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彷徨的心理。这首诗情切境深,风格沉郁。【思考】这首诗首联中的“送”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提示】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基础自主学案三、词语辨析(1)沉迷·沉醉沉迷:深深地迷恋(某种事物),常用于贬义环境。沉醉:大醉,多用于比喻,有“痴迷”、“迷恋”、“沉浸”之意。例:①他一直_______于网络游戏。②她______在节日的欢乐中。沉迷沉醉(2)溶化·熔化溶化:物质(固体)在液体中化开。熔化:固体受热后变成液体。例:①糖______在水中。②铁______成铁水。溶化熔化(3)变换·变幻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多指具体的事物。变幻:不规则地改变,多指抽象事物。例:①_______一下位置。②世界上的政治风云______莫测。变换变幻四、词语释义①斑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罂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翩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踉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奚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一种颜色与别的颜色错杂在一起。两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可用来制取鸦片。形容动作轻捷的样子。形容走路不稳,摇摇晃晃的样子。用尖刻的话语讥讽嘲笑他人。五、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1)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出生于伦敦,父亲是马厩的雇工领班。济慈自幼喜爱文学,由于家境窘困,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1816年,他认识了李·亨特、雪莱等著名诗人,受到他们的影响。同年11月,他弃医从文,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终于成为当时英国文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代表作有《夜莺颂》《希腊古翁颂》《秋颂》等。(2)伊丽莎白·巴蕾特·勃朗宁(1806~1861),英国著名女诗人,早年因跌伤而导致下肢瘫痪。后来结识年轻诗人罗伯特·勃朗宁,真挚的爱情使瘫痪24年的女诗人重新站了起来,这被传为文坛佳话。夫妇二人真挚的情感凝结成诗人的代表作《葡萄牙十四行》。(3)谢尔盖·亚里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歌优美抒情,散发着田园与泥土的气息。2.资料链接(1)写作背景①《秋颂》这首诗写于1819年9月的一个星期天,诗人漫游乡野,感到空气清爽,收割过的田地显得特别温暖,边走边吟,回来后就写了此诗。9月21日济慈在给雷诺兹的信里说:这季节太美了——空气多好!有一种适度的冷劲。真的是,不开玩笑,贞净的天气——戴安娜(贞操之神)般的天空。我从未像现在这样喜欢残梗散碎的田野——真的,它比春天的那种冷冷的绿色好多了。不知怎的,残梗的田野给人以温暖感,就像有些绘画给人以温暖感一样。这一点在星期天早晨我散步时给了我强烈印象,于是我写了一首诗。②《不是死,是爱》这首诗是19世纪英国女诗人伊丽莎白·巴蕾特·勃朗宁的诗歌作品。伊丽莎白·巴蕾特·勃朗宁是罗伯特·勃朗宁的妻子。当罗伯特向伊丽莎白求爱时,她暗中陆续写了44首充满真情实感的十四行诗,抒发了自己对心上人的坚贞爱情。可是她始终深藏这些诗篇,直至结婚后才拿给丈夫看。一天,她把这些十四行诗的诗稿偷偷放进丈夫的衣袋里,对他说如果他不喜欢这些诗,就把它们销毁。罗伯特·勃朗宁看了这些诗后,深受感动,对妻子说:“我不敢把这些自莎士比亚以来写得最好的十四行诗仅留给我自己欣赏。”于是,这些诗得以公开发表。③《狗之歌》这首诗写于1915年。叶赛宁的创作以家乡、祖国和大自然为基本主题。他写人,也写物;写无生命物,也写生物;写植物(如白桦、风铃草……),也写动物(如马群、母牛、狐狸、狗……)。大量动、植物入诗,是叶诗在题材、主题以及手法上的一大特色。叶赛宁写草木虫兽的诗,既不同于以寄托生活哲理为宗旨的寓言诗,也有别于以情节取胜的叙事短诗,而是物我一体、情思邈远的真正的抒情诗。《狗之歌》满篇都写哀愁,但都包孕在画面之中,没有一句言论,也没有一个直抒胸臆的表情性词语。(2)相关知识十四行诗体十四行诗的故乡在意大利,原是配合曲调的一种意大利民歌体,后来演变为文人笔下的抒情诗。文艺复兴早期,著名的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1304—1374)采用这一诗歌体裁,写下了著名的歌颂爱情的诗集。到16世纪下半叶,英国一些宫廷诗人把“十四行”这一诗体从南欧移植过来,在英国诗坛上风行一时,而以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1598)最为著名。以后英国文学史上每一时期的重要诗人,像弥尔顿、雪莱、济慈等都写过十四行诗。《葡萄牙十四行》是勃朗宁夫人的代表作,历来被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珍品,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相媲美。六、整体预知秋颂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1.《秋颂》作者是怎样写实景的?【提示】济慈的写实不是纯客观的,不是照相式的,而是充满了感情,他用的形容词和形象都是温暖的:“果实圆熟的秋”,“成熟的太阳”,“甜核”,“永远暖和”,“为罂粟花香所沉迷”,等等。这当中还有幽默,第二节里,把庄稼人在秋收之后的各种有趣姿态都写了出来。那一句“随意坐在打麦场上,/让发丝随着簸谷的风轻飘”,既写实,又使读者的心也随着“轻飘”,就是英国诗里以前少见的传神之笔!2.《不是死,是爱》这首诗中有两个意象:“我”与“神秘的黑影”,请结合本文加以赏析。【提示】

“我”是诗的抒情主人公,即女诗人。“神秘的黑影”,不是死,是爱。女诗人生长在英国中上层社会,她的天地本来就是狭小的,后来终年病卧,和现实生活隔离的情况就更加严重了。人生的幸福究竟在哪里?她这样问自己的时候,不是抬眼望向未来,而是低头吟思,留恋往昔,在古希腊诗篇里遥寄着她的一片憧憬。对于失没在遐思中的女诗人,人类在透露曙光的幼年时期,是最值得羡慕的黄金时代了。当她吟读着古希腊诗人的诗篇时,在她模糊的泪眼前,展现出一幅类似我国《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太平、欢乐的景象;那时候的人,就是无限自由、无限希望的象征。慷慨的时间女神,年年都为老老少少的人们带来一份厚礼,带来了新的祝福……再回顾自己在病床上年年月月挨过来的那一长串没有欢乐的日子,却像是接踵而来的黑影,重重叠叠地投掷在她的心灵上……她正在顾影自怜,却忽然惊觉到她的身后晃动着一个庞大的、神秘的黑影,它一把揪住了她的头发往后拉,逼着她抬起头来,无从躲避,正眼看向她不敢正视的未来。于是在这生命的危机里,出现了全诗的两个主题:期待中的“死亡”和向她突然袭击、跟“死亡”一样威猛的“爱情”。3.如何看待《狗之歌》这首诗中“母狗”与“人”这两个形象?【提示】

“母狗”是一个满怀真挚母爱却又被侮辱被欺凌的形象。全诗抒写母狗对小狗的真挚母爱,如她对小狗的亲吻舔洗,小狗被主人沉溺冰河后,她哀伤的吠声,她洒下如颗颗金星般的泪水等等。同时,也写了“母狗”的孩子被人残忍地溺死却得不到人们的同情。“母狗”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欺凌的悲惨形象。在这首诗里,人扮演的是反面角色,他们冷酷无情,一点都不顾及母狗的感受,把她刚刚生下来的七条小狗扔到河里淹死了,这样残酷的人是没有丝毫同情心的。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就是要唤醒人们的良知,呼唤人们要关爱他人,爱护人类的朋友。4.《秋颂》中“秋天”的种种景象,在诗中得到了呈现,但诗人用了一个特殊的技巧,将“秋天”本身也人格化了。同时,诗中又运用多种手法来描绘秋,收到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试结合作品对《秋颂》的表现技法加以分析。【提示】

《秋颂》一诗将“秋天”人格化,描绘了秋天的种种景象,塑造了一个充满繁忙,心怀喜悦的秋天形象,显得亲切自然而又真实。在人格化“秋天”的同时,诗人又运用比喻、对比、烘托、动静结合等手法来描绘秋的形象。例如,诗的第一节抓住几个在乡村里司空见惯的镜头,把成熟的秋的信息传递给了读者。但诗人不是单调地写静止的秋,他把秋和太阳比作两个策划者,两个大自然的设计师,就使本来静止的画面产生了动感,大自然生机蓬勃的景象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了。诗人在第二节里采用了犹如电影中跳格的表现手法,场景变换很快,极有动感,分别用“坐、卧、行、立”四种不同的姿态来描绘,这种拟人化的描写,惟纱惟肖。而到了第三节,诗人突然笔锋一转,直接以具体的环境来表现秋,这种“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把秋天给人的温暖舒坦的气氛烘托了出来,进一步地深化了颂秋的主题。5.雪莱《西风颂》、济慈《秋颂》两诗,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寄托诗人内心的情感。列出诗人所描绘的景物,并说说不同的景物会引起怎样不同的感受。【名师点拨】

《西风颂》的篇幅较长,分为五节,最后两节抒发的是诗人追随西风的决心,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集中在前三节。第一节,主要写大地上的景象,在西风狂暴地吹拂下,落叶翻滚,黑暗的泥土里也有种子沉睡,等待来年将“色和香充满了山峰和平原”。在一片肃杀、衰败的秋景中,还暗藏着来年的生机,而西风就是这一进程的推动者。第二节,诗人的笔触转向了高空,写西风怎样撕扯流云,让它们在天穹中形成雷雨,大自然的万钧之力由此显现。第三节,海洋又成为诗人描写的对象,在西风的呼唤下,沉睡了一个夏天的地中海也苏醒过来,为西风让出道路,惊吓了海底的植物。在这三节中,诗人描绘了西风所到之处,自然世界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歌颂了它那伟大的破坏力和创造力。《秋颂》分成三节,也分别写成熟秋天的不同景象。第一节,罗列出秋天的累累硕果,其中有缀满葡萄藤蔓的珠球,老树背负的苹果,胀大的葫芦,鼓起的榛子壳,它们都在秋天与太阳的密谋中成熟。第二节,则将秋天拟人化,通过“你”坐、卧、行、立的不同姿态,将打麦场、田垄、小溪、榨果架等不同画面,剪接成一幅秋天的全景。第三节,诗人转而描写秋天里的音乐,有河柳下的飞虫、篱下的蟋蟀、园中的知更鸟、山圈里的羊群、天空中的燕子,各种各样的昆虫和鸟兽,都参与黄昏中的合唱。同样是景物描写,两首诗在风格上有显著的不同:《西风颂》中景物的描写上天入地,场景转换的幅度极大,充满强劲的动感,情感的表现也奔放有力,配合于西风的狂暴。相比之下,《秋颂》中的景物描写则十分细腻,诗人像一个擅长工笔的画匠,一笔一笔勾画出秋天繁复的细节,在声色并茂的美景中,寄托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传达出富足、愉悦的感情。6.《故乡》《不是死,是爱》两诗,在情感的表达上。都体现了曲折、变化的特征。试分析两诗情感的层次以及变化的曲线。【名师点拨】

《故乡》与《不是死,是爱》,作为独白型的诗歌,都没有流于简单的感情宣泄,而是起承转合、一波三折,多层次地表现了“我”丰富的内心世界。《故乡》的第一节,从归乡人的“痛苦”写起,设定了一种凝重、痛楚的基调;在第二节中,诗人追问故乡能否医治自己的伤痛,使得痛苦的情绪更为强烈、急切;第三、四节,故乡的医治作用开始不断闪现,在各种自然风物的呈现中,刚才激烈的情绪逐渐缓和下来,压抑的氛围也被引向开阔、明朗;但在第五节,情绪的曲线又发生变化,胸中爱的痛苦不可能真的驱除,对故乡的热情吟诵被深深的质疑取代,像大河一样展开的诗行,在这里仿佛发生了逆流与回旋。最后一节,关于“痛苦”的思辨被引向关于生命意义的追问,诗人的语调又一次变得昂扬,情感的整体境界也获得了提升。《不是死,是爱》中的情感表达,也有类似的变化曲线:在一开始,诗人回想起希腊人对时间的咏叹,诗人的语调也相对平静、舒缓;但紧接着,对往昔的感叹又让诗人联想到自己不幸的境遇,诗行中的情绪也陡然变得痛苦,直至死亡的黑影掠过,“我”被揪往头发,苦苦挣扎,痛苦的感受已接近饱和,但最后却化解于“银铃似的回音”中,对爱的渴望最后战胜了死亡的恐惧,在情感的高潮处,诗歌戛然而止。[技法归纳]1.《秋颂》(1)比喻。说秋天和太阳结为密友,是一种别出心裁的比喻,也是十分合情合理、极其贴切的比喻。因为诗人清楚地知道,万物所以能有成熟的这一天,主要靠太阳的帮助。这是个忠实的朋友,可不能把它忘掉。要论秋,就一定要提到它。(2)诗中有画。“当波状的云把将逝的一天映照,/以胭红抹上残梗散碎的田野”。好一幅夕阳西下的深秋晚景!把秋天给人的温暖舒坦的气氛烘托了出来。面对此情此景,怎不叫人拍手叫绝。2.《不是死,是爱》(1)比喻。作者在诗中将病魔的缠身、死神的威胁比喻为“一片片黑暗”,后面又有一个“神秘的黑影”紧承其后,为诗歌染上一种不祥的、可怕的氛围。但最后那“银铃似的回音”,又驱散了这种氛围,使诗意豁然明朗。作者用神秘庞大的黑影比喻突如其来的爱情,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