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泡沫形成与破裂的原因及启迪,中国经济论文_第1页
日本经济泡沫形成与破裂的原因及启迪,中国经济论文_第2页
日本经济泡沫形成与破裂的原因及启迪,中国经济论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日本经济泡沫形成与破裂的原因及启迪,中国经济论文2018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20年,中国股市市值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众多世界领先的称谓和经济新常态,让我们联想起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回首历史,以史为鉴,对当下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日本经济泡沫构成、破裂历程及影响1、日本经济泡沫构成破裂历程回首从二战后一直到1985年,日本施行贸易立国发展战略,依靠美国提供的技术、管理和市场,保持经济高速发展,并在1987年超越苏联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80年代的美国,却是经济持续低迷。美国以为日本长期搭美国的便车致富,于是在1985年发动了以广场协议为代表的货币战争.美国联合英法德日,直接干涉日元汇率,迫使日元大幅升值,随后大量热钱流入日本,资产价格飞涨。日本为了挽回出口市场的损失,意图刺激内需,使用了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短短一年连续五次降息,将央行贴现率从5%降低到2.5%.长期超低利率政策和大量发行的货币导致流动性过剩,股票和房地产市场泡沫迅速膨胀。到了1989年,经济泡沫已非常宏大。日本为了阻止泡沫继续膨胀,打出两个组合拳,第一拳提升再贴现率,紧缩货币;第二拳直接管制房地产交易,控制土地融资。但这两拳力度过猛,结果直接导致股市暴跌,房价崩盘,泡沫破裂。此后10年,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和低迷的状态,被称为日本失去的10年.2、日本泡沫经济的影响〔1〕经济停滞不前。日本战后增长率平均保持在15%左右,到80年代泡沫期则稳定在7%左右,泡沫破裂后,增长率从90年的7.5%下降95年的1.4%,甚至出现了好几个年度的负增长〔见图1〕。总量在1997年到到达515万亿日元的峰值,然后开场裹足不前。日元汇率从广场协议到1989年泡沫破裂前升值约1倍,到2018年,升值到达3倍〔见图2〕。〔2〕资产泡沫严重。日本股市从1982年的6000点,一直上涨到1989年的38900点,涨幅550%,泡沫破裂后,连跌4年,跌幅到达60%〔见图3〕。房地产价格指数从战后到1989年上涨了约150倍,在泡沫顶峰时期,仅东京23个区的总地价已经超过美国全国地价,可谓盛极一时。但土地价格也在1991年左右开场下跌,2001年全国平均地产价格指数跌幅到达47%〔见图4〕。〔3〕严重影响实体经济。企业负债恶性膨胀,1991年前后,负债额在1000万亿日元以上的倒闭企业每年都在1万家左右。1990-1996年,日本破产企业年均高达14000家左右。企业倒闭也波及商业银行陷入窘境,不良债权急剧增加,大批金融机构破产,1995年8月日本银行业未清偿贷款总额已超过日本总额,而未清偿贷款的1/4为不良资产。〔4〕泡沫破灭对国民个人产生严重的影响。企业破产造成的大规模的裁员行为,而资产价格暴跌也使得国民个人的资产价值大量缩小,损失沉重,名义工资增长率在1994年甚至到达了零增长。1992-1999年,日本的消费物价指数均为负增长,年均下降幅度接近1%.通货紧缩使企业销售收入减少、债务负担加重,居民的消费心理恶化,公共债务危机加重。二、日本经济泡沫构成及破裂的原因分析日本经济泡沫的产生和破灭并不是偶尔事件,而是日本经济长期存在的隐患在不恰当的政策、国际环境刺激下的一场大爆发。1、经济发展动力缺乏持续性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掩盖了日本经济体制中的一些固有问题。一方面是创新缺乏。战后日本经济的崛起主要归功于技术引进,技术引进使日本的科技实力在短时间内就赶上甚至超过了欧美先进国家,但也造成创新能力缺乏、重应用轻基础研究,因而在80年代末,日本的信息技术等主导产业增长乏力,资金从主体经济投入到金融投机中。另一方面是产业构造调整不力。20世纪80年代,日本制定了(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和(休养地法〕,逐步将经济重心由制造业向非制造业转移,促进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促使大量闲置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行业和相关行业。这种选择造成房地产和股票价格暴涨,在泡沫破灭后,国民资产大大缩水,企业经营困难或破产,银行不良贷款大增,通货紧缩严重。2、政策手段过于剧烈导致泡沫破裂,经济硬着陆日本不恰当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导致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直接因素。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出现大幅升值,日本当局担忧货币升值带来的通货紧缩问题,在1986-1988年实行了过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连续2次降低银行贴现率,不仅为日本历史最低,而且也为当时世界主要国家之最低。1987年又施行了减税、追加公共事业投资、补充财政开支的过度扩张的财政政策。过度扩张的货币、财政政策,使日本的货币供给量持续上升,1987-1989年,货币供给量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0.8%、10.2%、12%,造成国内过剩资金剧增,资产价格暴涨。而在1989-1990年,日本银行五次上调银行贴现率,使之到达6%,这种紧急收缩信贷的做法使得股价和地价的大幅度下降,由此造成了资产泡沫的破裂乃至整个经济的破灭。3、大国间经济博弈导致日本面临宏大国际压力广场协议后,为防止美元贬值,美国要求日本降低利率,日本迁就美国的压力,在一年内连续五次大幅下调央行贴现率。到1987年底,世界经济出现较快增长、美德等国家都提高利率时,日本仍继续实行扩张货币政策,维持2.5%的超低利率至1989年。正是这一拖延,造成了日本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这个重大失误的背后是日本当时身处国际环境面临非常重大的战略转变和政策调整。首先是美国的步步紧逼,以为日本提高利率会引发全球性经济衰退;其次是日本作为世界最大的资本供应国,假如提高利率,资金不能往海外回流,会引发世界金融动乱,并波及日本经济。最后是日本初登国际政治舞台、希望通过积极介入国际经济协调,提升国际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考虑到作为一个政治大国所应承当的国际责任,做出了以上错误的决策。三、中、日经济发展阶段比拟及启示1、中、日经济发展阶段比拟一方面,中国经济当前所处阶段与日本80-90年代有很多类似之处。从看,中国已在2018年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9年时间累计升值约35%.2021年以来A股超过300只股票价格翻倍,近千只股票动态市盈率超过100倍。另外,日本经历过的贸易保卫主义、巨额外汇储备贬值、房地产泡沫等问题,中国也正在经历。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与当时日本在经济发展潜力、政策水平以及面临的国际环境等方面也存在很多区别。首先是经济增长潜力不同。从吸引外资来看,日本企业积极投资国外,但却很少吸引外资到日本投资。多年来日本式的关联交易,互相持股等商业惯例以及过于冗杂的行政管制,提高了外资进入的门槛。而中国自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市场开放度逐年增大,外资占中国的比重不断提高,外资的大量进入,不仅弥补了中国资金的缺口,也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推动了技术水平升级。从技术进步方面看,二战后日本一直依靠技术的引进、通过技术的模拟完成了追赶的目的,其创新仍然较多建立在模拟性创新的基础上。而中国这些年为了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投资在逐步增加,原创性研发成果逐步增加。其次是政策调控水平的不同。日本泡沫经济的构成和破灭,监管层的调控取向和政策不当是公认的主因之一。而中国宏观调控始终遵循审慎、稳健、前瞻的原则,进而减弱了经济的波动性。对股市、房市的较快升温势头,监管层密切关注但未急于调转政策方向,而是根据市场状况灵敏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避免了政策过急转向可能给实体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货币政策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将由此带来的金融风险限制在市场可承受范围和监管机构可控范围内。最后是金融自由化环境不同。日本当时推行的金融自由化是面临金融危机不利形势的开放,其施行的利率自由化与国际资本流动自由化,一方面导致存贷款利差较快收窄甚至倒挂,增大了银行业经营风险,另一方面营造了热钱投机境内金融市场有利环境。而中国金融自由化是履行对世贸组织承诺的主动开放,是有步骤、有规划、有秩序、逐步推进的开放,在汇率改革上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利率改革则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推进。2、日本经济泡沫对中国发展的启示今年是日本泡沫经济破灭25周年,与当初的日本如此类似的中国,在方方面面都被以为处于一个上升通道的中国,更应该以史为鉴,来知兴替、明得失,做出正确的政策选择。一是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重视经济发展质量,适应中高速增长新常态.日本的经历体验告诉我们,假如脱离实体经济承受能力,一味追求数字增长,只会得不偿失。二是政策的失误会对国民经济产生致命的影响。首先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施行需要稳健与灵敏并重,过度扩张与忽然收缩都有可能对国民经济产生毁坏性影响,必须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其次货币政策应该是独立的,不能太多遭到行政干涉和国际压力。最后是要稳步进行金融改革,加强银行资产管理和公司治理构造治理,以抵御各种经济危机。三是要认清竞争合作的国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局面。中国的飞速发展必然成为世界竞争的焦点,政治、经济、军事各领域危机四伏,要想在复杂的斗争环境中独善其身,则无论是政治道路,还是经济发展,都要以竞争合作的思维,走独立自主的道路,把握好本国宏观政策的平衡感和分寸感。【以下为参考文献】[1]蔡林海:前车之鉴---日本的经济泡沫与失去的十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