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潜力巨大的经济发展基础_第1页
贵阳潜力巨大的经济发展基础_第2页
贵阳潜力巨大的经济发展基础_第3页
贵阳潜力巨大的经济发展基础_第4页
贵阳潜力巨大的经济发展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阳潜力巨大的经济发展基础教学要求1、重点掌握贵州经济发展概况及三次产业结构变化2、掌握贵州农业发展概况及林业和生态建设3、掌握贵州工业发展概况和工业结构特点,以及优势产业4、掌握贵州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发展现状5、重点掌握贵州的旅游特色及旅游线路6、掌握贵州城乡建设现况。

第一节经济发展概况

经济,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各产业部门的总称,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各个部门。

一、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

解放前,贵州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经济十分落后,常以“人无三分银”来形容贵州人民的生活。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当然由于贵州经济的基础薄弱,同全国特别是经济发达的省区相比,还是一个欠开发、欠发达的地区。但是贵州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不仅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而且也形成了一定的开发基础。

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环境立省战略、科教兴省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和创新发展战略,使全省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1、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综合经济实力增强。

1949年,全省生产总值只有6.2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仅44元。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267.4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750元。特别是从1997-2006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连续10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财政收支大幅度增长,金融运行平稳。2006年全省财政总收入448.66亿元,比1978年增长30.6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6.6亿元,增长了35.20倍;地方财政支出608.78亿元,增长了48.49倍。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93.31亿元,增长了108.38倍。

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3万千米,新建4条铁路和4个支线机场。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000万千瓦。

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9.9%。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取得新成绩,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0万亩左右,解决了农村643万人的饮水困难。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2、产业结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趋于协调。经济结构是一定社会形态下生产关系的总和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体现。

1949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83.0:12.5:4.5,按比值大小排列,三次产业的排序为一、二、三,第一产业(农业)占绝对优势。

1992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35.7:35.9:28.4,排序变化为二、一、三,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超过农业。

1999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8.6:37.4:34.0,排序又发生了历史性转变,成为二、三、一排列,第三产业(服务业)超过农业。

贵州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产业结构升级、工业化加快的过程。当第一产业比例下降到20%以下、第二产业比例仍然大于第三产业时,工业化即进入中期。2005年,贵州的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8.3:41.8:39.9,标志着贵州工业化步入中期。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在农村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在城市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商品流通基本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并存局面;

贵州经济的所有制形式,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的投资已占全省的40%以上。通过计划、价格、投资、财政、金融、流通,以及社会分配、社会保障、政府职能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对内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和全国对外开放的带动,贵州经济逐步向外发展。在国内方面,加强了中西部合作,推动了跨区域的资产重组,一批具有优势和实力的省外企业参与了贵州机械、电子、化工、煤炭等产业的开发。

在国际方面,致力于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扩大对外贸易。1998年以来,部分世界500强企业向贵州投资,生态环境建设、教育卫生事业、农村扶贫开发等方面成了投资重点,1984—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20.80亿美元,2006年累计完成进出口贸易总额16.2亿美元。对内对外开放对贵州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生产力布局

生产力布局,是指生产力在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与组合。生产力分布的基本性质和实现方式,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

1、地区生产力布局

2004年,从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排序来看:第一位是贵阳市,占全省的27.86%,依次是遵义市,占22.76%,毕节地区,占12.31%,六盘水市,占9.49%,黔南州,占9.2%,黔东南州,占7.27%,黔西南州,占6.4%,铜仁地区,占6.35%,安顺市,占5.5%。贵阳市和遵义市占了全省生产总值的一半。

从工业生产力地区布局来看: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贵阳市占39.31%,遵义市占17.32%,六盘水市占11.43%,然后是黔南州、毕节地区、安顺市、黔西南州、黔东南州、铜仁地区。贵州工业生产力布局的特点是以城市为中心展开。

位于中部的贵阳市,是黔中经济产业带的核心,已形成包括高新技术产业、航天航空、汽车及零部件、机械、冶金、有色金属、化工、烟草、食品、医药、建材、煤炭与电力、轻纺等工业部门在内的工业体系。

位于北部的遵义市是名酒之乡,酿酒、丝绸具有悠久历史,已建成包括航天、电力、煤炭、冶金、有色金属、化工、烟草、食品、医药等部门在内的工业基地。贵阳市和遵义市占了全省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位于西部的六盘水市,是“三线建设”中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重工业城市,有煤炭、电力、钢铁、水泥等大型重点企业,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位于贵阳和六盘水之间的安顺市,拥有轻纺、煤炭、电力、机械等工业部门和“三线建设”中建成的航空工业基地。

位于南部和东南部的都匀市和凯里市,拥有机械、冶金、电力、化工、轻纺、建材和“三线建设”中建成的电子工业基地。

黔南州境内的瓮福磷肥工业企业,是我国重要的磷化工基地。

毕节地区以煤炭、电力、化工、有色金属、轻工、烟草工业为主体,是贵州省工业发展较快的地区。

在农业生产力地区布局方面,从粮食产量看:2004年,粮食产量居首位的是遵义市,依次为毕节地区,铜仁地区,黔东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六盘水市,安顺市和贵阳市。

在农牧业总产值构成中,农业比重排序依次为安顺市、铜仁地区,六盘水市、贵阳市、遵义市、黔西南州、黔南州、黔东南州和毕节地区;

牧业比重排序依次为贵阳市、黔西南州、黔南州、遵义市、安顺市、毕节地区、黔东南州、六盘水市和铜仁地区。

2、开发区布局

开发区布局是指产业生产力的集中有机组合,形成产业集群规模,产生聚集效应的经济区域。

贵州建设开发区的目的,主要是从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不可能一下子从整体上改善投资环境的实际出发,通过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建设,探索内陆地区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途径,同时,通过加快改革的办法,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激活三线军工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实施非均衡发展,达到以“点”带“面”,再全面发展的目的。

贵州目前共有2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开发区。其性质可分为二类:

第一类包括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国家级开发区和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安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黎阳高新技术工业园区3个省级开发区。

宗旨是以三线军工和大中型企业为依托,发展高科技产业,重点培植对经济发展带动性大,竞争性强的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制药等后续支柱产业。同时把开发区建设成为现代化城市新区。

第二类是白云、都匀、顶效、红果、钟山、凯里、大龙等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宗旨是依托交通、能源、原材料、大中型企业及城市基础设施,力足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特色产业为重点,主要对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进行深度加工,

采取引进与创新的方式,开展绿色食品和医疗保健用品的开发,在开发区逐步形成以矿产品深度加工为龙头的产业群体和一批具有贵州特色的绿色食品加工的骨干企业。

3、经济强县布局

1999年,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建设经济强县的实施意见》,确定云岩区、南明区、乌当区、白云区、清镇市、开阳县、钟山区、盘县、红花岗区、仁怀市、遵义县、桐梓县、铜仁市、兴义市、毕节市、金沙县、安顺市、凯里市、都匀市、贵定县(2001年贵定县、桐梓县退出,补花溪区、赤水市)等20个县(市、区)为首批建设的经济强县。

到2002年,20个经济强县(市、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2.86亿元,年均增长11.2%,高于全省平均数2.5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共达63.41亿元,年均增长18.1%,高于全省平均数4.72个百分点。

两项指标绝对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和全省县级财政总收入的比重分别由1998年的57%和51%上升到64%和59%,达到第一步预期目标要求。说明在贵州建设经济强县,也是以“点”带“面”,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2003年,在总结首批经济强县工作的同时,又启动了第二轮经济强县建设。

4、国家在贵州的重点生产力布局

(1)乌江流域以电力、煤炭、铝、磷、锰等为重点的综合开发区。范围包括毕节地区、六盘水市、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及黔南州,铜仁地区的部分县市也纳入开发区范畴。

这是中国南方水能、煤炭、铝、磷、锰等资源富集地区,国家计划将该区域建成以水电为龙头,水火电互济的南方能源基地、铝电联营的大型铝工业基地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磷化工基地。2000年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这些优势产业已全面展开。

(2)六盘水——攀西以能源、冶金、化工为重点的产业开发区。贵州部分范围包括钟山、六枝、盘县、水城、毕节、威宁、赫章、大方、纳雍、晴隆、普安11个县(市、区、特区)。

以其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一定的工业基础与攀西地区的铁矿和钢铁工业相呼应,在开发煤炭、火电的同时,通过与攀西的钟摆式对流引进矿石,发展钢铁、有色金属和煤化工等高耗能工业,国家计划将该区域建成以煤炭开发为龙头,以农林牧业为基础,充分发挥能源、矿产、生物资源的组合优势,带动钢铁、有色金属、煤化工、建材、烟草等优势产业的发展,

并以铁路、公路为轴线,以中小城镇为据点,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加强农林牧业基础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形成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大西南战略基地。

(3)南北盘江——红水河以能源矿产为重点的产业开发区。贵州部分范围包括黔西南自治州的兴义市及兴仁、贞丰、安龙、册亨、望谟6县(市)和黔南自治州、安顺地区的部分县。

有丰富的煤炭、黄金、水晶、冰洲石、石灰岩、大理石、汞、钼等矿产资源,以及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水能资源,而且人均土地和水量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还是大西南及西部地区通向南部沿海地区的连结地带,国家计划将该区域建成中国华南地区重要的电力工业和原材料工业基地,并促进农、林、牧业及其加工业协调发展,建立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基地。

(4)建设南、贵、昆经济圈贵州的贵阳市、六盘水市、安顺市、黔南州、黔西南州属于南贵昆经济区范围。国家对这个区域的建设计划,在贵州部分是以省会贵阳市为中心,建设黔中产业带,以安顺、六盘水、都匀、兴义市为结点,以滇黔、黔桂和南昆铁路为纽带,实行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点线结合,重点推进,逐步扩展,形成扇形发展格局,

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形成“西电东送”的南方能源基地、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机电一体化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势原材料基地、优质烤烟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和旅游业基地。

第二节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是指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命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通常指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

农村经济是指农村中各项经济活动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关系,包括农村中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农业的一般特点是:土地是基本生产资料,其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贵州作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山区自然条件,使农业和农村经济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

①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与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结合,使得多种生物的繁衍生长,有利于农业多元化生产。②立体性较强。贵州地形起伏较大,西部海拔最高2901米,东部最低148米,许多山地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农业也呈现出立体性。

③农业生态比较脆弱。由于贵州喀斯特地貌出露面积占约2/3,石灰岩风化较慢,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续,加上山高坡陡,一旦植被被破坏,会造成强烈的水土流失,土壤被冲走后就很难恢复。

④自然灾害频繁。贵州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秋风、凌冻、冰雹。还有倒春寒、秋绵雨、暴雨和大风等。每年均有出现,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危害。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一)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1、积极改造中低产田地。1991年以来全省基本农田建设取得较大成效。

2、水利设施建设加强。2005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67.2万亩。还解决了数百万农民的饮水困难。

3、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建立了常规气象站网,组建了综合气象服务体系。

4、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011.52万千瓦。

5、农膜、化肥、农药和饲料、兽药等农用生产物资的使用逐年增加。

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提高了信息化程度。

7、积极治理水土流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改进农药等化学产品的使用,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8、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农业产业化速度加快自“九五”时期起步发展,到“十一五”初期,已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上千个,以龙头企业带动型、多元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和以合同定购、利润返还、按股分红等方式连接200多万农户,对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其他产业进行了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开发。

(三)科教兴农战略成效显著

“八五”初期以来,广泛推行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科学加工、科学管理,农业适用技术和一些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乃至现代农业得到科技支撑,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十五”时期以来,在全省农业领域实施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星火西进”行动计划、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等,在品种选育、生态重建、产品加工、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同时,开展了农民技术培训。

(四)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1、经济总量成倍增长。2006年,全省农业增加值为392.94亿元,比1978年和1949年分别增长2.64倍、5.50倍。

2、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2006年粮食1122.78万吨,比1978年和1949年,增长74.5%和2.79倍,1998年实现了1957年以来全省农村粮食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跨越;油料增长8.06倍和32.29倍,创历史最高水平;烤烟增长2.67倍和48.55倍;肉类比1978年增长15.09倍。

3、单位产出率提高。2006年,农作物每亩产量:粮食为240.80千克,同1978年和1949年相比分别增长51.4%、1.22倍;油料分别增长2.47倍、2.26倍;烤烟分别增长23.0%、1.86倍。人均农业增加值由1949年的76.60元增至1978年的259.23元、2005年的2858.55元。

4、农民收入增加。家庭人均纯收入已由49年的48.30元增至78年的109.30元、2006年的1984.62元。(五)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部门年份

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1949年67.512.420.10.01978年79.13.916.90.12006年58.14.234.02.0

在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总产值构成中,1949年,以种植业为主,渔业十分单薄。1978年,种植业发展较快。2006年,种植业比例下降,畜牧业、渔业比例上升,增加了服务业,形成了以粮食种植为基础,以畜牧业为重点,农林牧渔业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他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看:1949年为91.7:5.6:2.7,以粮食种植为主,经济作物种植较少;1978年为84.9:9.7:5.4,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下降,经济作物、其他农作物种植比例增加;2005年为64.0:17.1:18.9,粮食作物种植比例继续下降,经济作物特别是其他农作物种植比例继续上升。

说明贵州粮食实现农村人口基本自给后,正向着增加特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稳步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增长高于粮食作物,油菜籽和烤烟成为大宗产品;其他农作物种植,呈现多元并举的发展格局。

二、种植业

贵州农作物品种丰富多样,粮食作物有禾谷类、豆菽类和薯类三大类;经济作物以油菜、花生、烤烟、茶叶等为主;果树类以桃、李、梨、柑橘、苹果等为主。

分布相对集中的地区是:

黔东北为甘薯、油菜、花生、板栗等;

黔东南为水稻、油菜、椪柑、西瓜等;

黔南为水稻、油菜、苎麻等;

黔西南为茶叶、甘蔗、柑橘、芭蕉等;

黔西北为玉米、荞麦、马铃薯、大豆、芸豆、烤烟、梨、苹果、核桃、板栗等;

黔北为水稻、玉米、油菜、烤烟、茶叶、桑蚕等;

黔中为水稻、玉米、油菜、烤烟、茶叶等。

三、养殖业

养殖业是贵州农业中发展最快、地位最突出的行业。其中的畜牧业有牲畜饲养、猪饲养、家禽饲养和其他畜牧业,渔业有内陆渔业。

(一)畜牧业生态化的进程加快品种方面形成了贵州马、关岭黄牛、贵州黑白花奶牛、贵州白山羊、威宁绵羊、关岭猪、香猪、竹乡鸡、三穗鸭、平坝灰鹅等优良品种。正在开发生态畜牧业,通过生态链、生物链和食物链将农林牧渔业连接起来。还实施了岩溶地区草食畜牧业行动计划,加快特色畜牧业基地县和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建设。

贵州畜牧业不断发展,肉类总产量由1950年的4.33万吨增至1978年的12.80万吨、2006年的202.29万吨;畜牧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1.29亿元增至1978年的4.64亿元、2006年的207.64亿元,2006年分别比1949年、1978年增长15.28倍、7.58倍。

(二)内陆渔业特色鲜明养殖的品类有鱼类和水生经济动物。华鲮等为名贵鱼,鳗鲡等为珍贵鱼,华缨鱼等为特有鱼。引进的有罗非鱼、荷包红鲤、元江鲤、荷元鲤、革胡子鲶和银鱼等。水生经济动物有受保护的大鲵和蛙类、龟鳖类、虾蟹类、螺蚌类等。形成以冷水鱼为主导的特色渔业、以名贵鱼为支撑的优势渔业、以游钓乐为情趣的休闲渔业和以稻田为基础的生态渔业。

四、林业和生态建设

贵州林业生态建设成绩斐然,造林绿化步伐加快。1999年以来,按照国家林业“六大工程”的总体部署,贵州以退耕还林为重点,陆续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长江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等林业生态工程,优先发展生态林,积极发展商品林。目前形成了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用林等森林体系。

林业发展中,探索了林竹、林纸、林草、林药、林油、林茶、林果、树木和香料、树木和花卉、乔木和灌木等结合的商品林发展模式,促进了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林业内部结构调整和农民脱贫致富的结合;加强了对林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以公司加农户加基地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促进了林业产业化,名特优经济林、竹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等商品林得到较快的发展。全省林业总产值已由1949年的0.80亿元增至2006年的25.85亿元。

五、乡镇企业

贵州乡镇企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参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2005年投资占全省的12.7%,成为重要的多元化社会投资主体之一。

2、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开发新产品。2005年,工业总产值超过亿元的就有20户。高新技术企业每年都有一批产品和技术获奖。

3、新的企业形象逐步树立起来,呈现一批新型企业家。贵州永红食品有限公司等14户企业获得全国诚信守法乡镇企业称号。贵州益康制药有限公司获省级明星乡镇企业称号。2005年,中国共青团中央和国家农业部授予贵阳山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作飞等3人全国优秀青年乡镇企业家称号。

第三节工业

工业是指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和工农业生产的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再加工的社会生产部门,通常指第二产业。

可分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又可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

一、贵州工业发展概况

解放前,贵州工业十分薄弱。解放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工业加快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实力大为增强,到21世纪初,基本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以地方资源为依托的能源原材料工业体系,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体系,以烟酒为特色的食品工业体系,以高科技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

200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为857.17亿元,分别比1949年、1978年增长429.63倍、21.95倍。贵州工业产品的发展已进入自主开发的创新阶段。“六五”以来,省级产品开发项目达到6000项以上,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价值都有提高。工业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决策能力、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增强,技术开发(产品开发)、技术引进(技术转移)和技术改造(调整搬迁)等成就显著。

贵州工业发展的特点表现为:

①产业梯度发展趋势明显。形成了包括能源工业、采掘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产业,烟草工业等支柱产业,黑色和有色冶金、化工、建材、信息产品、饮料、农副产品和食品制造业等主导产业和医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接续产业的产业梯队。

②资源型产业特色突出。轻工业以烟草、粮食、肉食、油料等农副产品和中药材为原料,重工业以能源、矿产资源为基础,形成了较全面工业体系和类别,为发展资源转换型加工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③经济增长方式发生转变。全省工业经济增长逐步由粗放型转向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趋零、环境保护加强、综合效益提高的集约型。

④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虽然贵州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排名较后,但国防科技整体实力仅次于四川、陕西,居第三位,航天、航空工业规模最大;是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基地、三大磷及磷化工基地、十大有色金属工业基地;有规模最大的铝厂、钛厂、钎钢厂、钢丝绳厂、锰系铁合金厂、人造金刚石磨具磨料厂等,精密导轨磨床、海绵钛等产品全国独家生产,铝、锑、工业硅等产品名列前茅。

⑤经济外向化程度提高。外商投资从无到有,采用合资、合作、独资、股份制等形式经营;到沿海地区兴办窗口企业;工业产品的出口到世界60多个国家。

⑥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即与轻纺工业协调的资源型、资源转换型相结合的重化学工业化道路。

二、工业结构的特点

①从轻重工业结构来看:2005年,全省轻重工业总产值的比例为22.5:77.5,资源开发型的重工业占着绝对优势。

②从行业结构来看:2005年贵州工业有3个门类、37个大类和若干中小类。其中优势产业是以卷烟白酒为重点的轻工业;以水火电结合的电力工业、采选矿结合的煤炭工业、以铝为主体的有色冶金工业、以磷为代表的化学工业等重工业;以航空航天器制造、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和办公设备制造、医药制造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特色食品、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的新兴产业。

③从企业规模结构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业企业集团是主体,总资产、产品销售收入占有重要地位。

④从所有制结构来看: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以股份制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格局。

三、贵州工业中的优势产业

(一)能源、原材料工业

1、煤炭工业是开采、洗选和加工地下、露天煤炭的工业部门。2006年,原煤产量11817万吨,居全国第五位,实现工业增加值48.33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的7.0%。

2、电力工业是生产、输送和分配电能的工业部门。2005年末,全省6000千瓦及以上发电装机容量为1366.18万千瓦,水电火电比例为29.5:70.5,以火电为主。2006年发电量为974.66亿千瓦时,实现工业增加值167.73亿元,占全省的24.2%。

布局已形成电源点分布面广、水火互济、电网覆盖全省并联通省外的格局。水电主要分布在乌江及其支流,呈梯级分布;南北盘江等也建有大中型水电站。火电主要分布在黔中、六盘水、毕节地区,坑口电站分布在六盘水的煤矿区。电网有以贵阳为中心的220千伏双环网延伸至各地区,以110千伏覆盖到县,还以500千伏与粤,桂,滇电网相联,构成南方输电互联网。

3、黑色冶金工业是铁、锰、铬等金属矿的采掘、洗选、烧结、冶炼、加工成材的工业部门。2006年产品主要有生铁、铁合金、粗钢、钢材等,实现工业增加值45.85亿元,占全省的6.6%。

4、有色冶金工业是生产有色金属的部门。目前已形成以铝工业为主体,辅以钛、汞、铅、锌、锑、镁、硅工业,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现代有色金属工业体系。2006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8.43亿元,占全省的9.9%。

5、化学工业以化学反应方式改变物质形态、成分和结构等生产化学产品的工业部门。以磷煤化工为重点,主要产品有化学肥料、农药、基本化工原料和其他无机有机化工原料等。2006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8.98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的8.5%。

(二)以国防科技工业为主体的机械电子工业贵州的国防科技工业以航空、航天工业和国防电子工业为主,并有航空机械、军需军械、核燃料等工业。在确保高质量、高稳定性和高可靠性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完成的前提下,已形成汽车及其零部件等7个民用产品生产系列。生产效益不断提高。

机械工业类别较多,产品有3300多种,是一个资本有机构成高、技术密集且高新技术含量大的产业体系。

电子工业已进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阶段,是一个航空电子、航天电子、军用电子、民用电子科技企业密切结合,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及系统集成业密切结合的高科技产业体系。

(三)以烟、酒为特色的食品工业主要由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制品业构成。贵州的烟草制品业以烟叶复烤业、卷烟制造业为主,2006年工业增加值为78.98亿元,利税总额全省第一。产品有烤烟型、混合型、特香型、外香型、薄荷型等一百多个品种,其中黄果树、遵义、桫椤、驰、贵烟等是全国名牌,工业主要分布在贵阳、遵义、毕节、黔南等地区。

贵州的饮料制造业以白酒制造业和制茶业为重点。2006年白酒制造业产量、销售收入、税金及利润等,居于全国前4位。产品有酱香、浓香、清香、兼香等香型,生产主要在黔北酿酒基地,骨干企业是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茅台酒早在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就获金奖,此外,还生产啤酒、果露酒、刺梨干红、黑糯米酒等饮料酒。

2006年,茶叶产量为2.61万吨。都匀毛尖茶同样在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是中国名茶。

贵州的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有糕点糖果制造业、调味品制造业等多个行业,分布广泛。主要特色食品有:镇宁波波糖、威宁荞酥、巨星牌米粉、山花牌奶粉、味莼园酱油、赤水晒醋、老干妈辣椒、牛头牌牛肉干、独山盐酸等。老干妈辣椒获国内油制辣椒产品唯一的中国名牌称号。

(四)医药制造业主要是指中药材和中成药加工业、民族药品加工业。2006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6.62亿元,占全省的5.3%,是全省工业中发展最快的6个大类行业之一。贵州医药工业的主要特点是:

①中医药新产品多。全天麻胶囊、杜仲胶囊、妇科再造丸等产品在1997年就获省名牌产品称号。

②民族医药开发得到加强。少数民族医药独特的理论、疗法、民间验方等,经过开发许多产品生产走向工业化,知名度提高。

③生产规模扩大。2006年共有种植基地77个,种植面积107.11万亩,制造、销售规模都不断扩大。

④药品的开发、生产进入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传统饮片已变成粉剂、针剂、水剂、丸剂和胶囊,先进的中成药提取、分离、制剂和生产控制技术得到开发利用。通过国家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的医药制造企业136户。

⑤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国营、合资、民营、私营等企业。

⑥生产布局均匀而又相对集中。全省各地都有制药企业,以贵阳、遵义、安顺等地分布较多且规模较大。

第四节服务业

服务业指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服务,拥有一定设施、设备或工具提供劳务的国民经济部门,通常指第三产业。贵州解放前,服务业十分薄弱。解放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服务业已发展成为仅次于工业的产业部门。

一、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

(一)交通运输业概况改革开放以来,贵州交通运输以公路建设为重点,以建立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为目标,加强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以贵阳为中心,以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和电气化干线铁路为主骨架,以县乡公路、支线铁路相配合,以内河航道、民用航空为延伸,向外通往海内外,向内辐射到各市(州、地)县(市、市辖区、特区)的四通八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贵州目前已经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陆路交通枢纽和南下出海大通道。贵州交通运输方式以陆路运输为主,形成了长途运输以铁路为主,短途运输以公路为主,并伴有内河航运和民用航空积极配合的综合运输格局。在运输结构中,客货发运量以公路运输最高,客货周转量以铁路运输最高。

贵州的公路运输以贵阳为中心,以高速、一级和二级公路为骨架,横连东西、纵穿南北、辐射全省、接通周边省市自治区的公路网,基本实现县县通沥青路。

贵州的铁路运输以贵阳枢纽为中心、六盘水枢纽为次中心,以电气化铁路为骨架,连接周围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东西横贯连接华中、华东,南北纵接长江、南海,省内连接9个市(州、地)的格局。

(二)邮电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