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胡同文化》案例3_第1页
《9胡同文化》案例3_第2页
《9胡同文化》案例3_第3页
《9胡同文化》案例3_第4页
《9胡同文化》案例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胡同文化》教学案例(3)Ⅰ、教案一、[教学目标]1、解读胡同文化的内涵,引导学生探究胡同文化后面深刻的历史背景。2、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3、体会本文平淡、朴素、口语化却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特点。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解读胡同文化的内涵。[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三、[教学准备]课前预习读课文;复习高二学过的《故都的秋》和《想北平》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背景。四、[教学过程]导入:一个城市,一个地方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这是它们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名片。对于北京而言,小小的胡同要比众多华厦豪宅,更载得起一部沉甸甸的北京市民史!胡同早已跳出建筑赋予的范畴,而成为一道特殊的北京文化符号。如果说北京是一部书,胡同就是序,引伸的,是一部北京市民生活的画卷;如果读不懂胡同所代表的文化符号,就读不懂北京文化这本书!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北京的胡同,走进北京的市民文化。环节一:胡同的特点北京的胡同作为一种建筑形式有哪些特点,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明确:方正取名气来源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以宽窄大小来区分阶层网络但又很安静2、重点解读第四段:距离闹市很近,应该是很热闹才对,为什么反倒是安安静静的呢?而且作者还说:“距离闹市很近,但又似是很远。这种对立究竟应该怎么理解呢?这里的远不是地理位置,而是心理距离,文化距离,胡同贯通大街,也连接着四合院,四合院就像一个盒子,所以这里的远和静是后文所讲到的封闭,独门独院,不爱管闲事的文化心态所产生的静。陶渊明的《饮酒》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正是这种特定心理上的远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也有了这种安静。二、老舍在《想北平》中曾表达过他对北京建筑格局,动和静的喜爱之情。他写过这样一段话: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由此,我们看出,胡同里的安静既体现着北京建筑格局上特点和独具匠心的智慧,同时也体现着北京市民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习惯。诚如作者在第5段中所说的。齐读第5段。环节二:解读胡同文化的内涵过渡:我们把这一段概括一下,就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胡同文化是北京的市民文化,是北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同”怎么会和“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呢?这里的文化该怎么理解呢?简单一点儿来说,文化更多的是指生活在某一特定区域里的人群所具有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思想观念。是一个大文化概念。从这个角度我们就可以理解了,胡同文化应该就是指生活在胡同中的人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及思想观念。1、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又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又形成怎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呢?第六、七段:封闭(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住在像盒子一样的四合院里,独门独院)第八段:满足自大(具体表现在吃上,五个层次:就知足了;就不错了;还有什么说的;可以待姑奶奶了;嘿;五味神。而大白菜文化,不仅是一种对物质的满足,还有一种地域上的优越感,是一种皇城根儿文化的自大,自我封闭。第九段:袖手(这也是一种世故的处世态度。在讲北京市民的袖手旁观时为什么选择了学生运动来说明?(1、不仅闲事不管而且连国家大事也置若罔闻,真正是事不关已;2、“闹”和“过”字是一种调侃中带有贬意的色彩,京都之中,帝辇之下,面对风云变幻、世事沧桑,北京人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这就不能不让北京人世故起来。这是他们久历沧桑的结果。这种久历沧桑使他们“身居台风眼处而能保有几分超然”,使他们在静观中养成了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的处世心态。为什么北京市民会有这种“封闭”的生活状态呢?四方四正的建筑格局,封闭的胡同和四合院,形成了这种封闭的文化心态,第一段作者说“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从思想观念上来说这种“封闭”的文化心态,最核心的是什么?——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什么叫逆来顺受,那是是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隐忍而不抗争。作者是怎么来写这胡同文化的“忍”。选取了三则材料:1)《茶馆》中王利发的一句话。(补充《茶馆》是老舍创作的话剧,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是个本分的买卖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顺民”,茶馆所经历的是从满清王朝即将灭亡到民国初年,再到日本投降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又使人民陷入了内战的灾难这样动荡的年代,面对这种政局昏暗,严酷的现实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总得活下去吧”这是他忍和顺的动力。2)文化大革命中的对话。3)改革开放后的事。(重点“睡不着眯着”,眯着就是没有睡着,但也没有醒着;眼睛没有睁着,但也没有闭着;就这么眼皮微微合上。来强调北京人自我安慰忍耐的心态)4、这三则材料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这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历史在变迁,但人的心态没有这么快的跟随变化,仍旧是忍着,仍旧是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隐忍而不抗争,逆来顺受,“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一个群体的文化心态是血脉相承的,封建社会的北京市民生活在皇权之下,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便当。他们不能不学会忍耐。忍耐,正是老北京式的世故的要害和精义。有这份世故和耐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也没有活不了的人,这颇有点儿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意味,鲁迅视其为民族劣根性。这种忍也的确是中国农业文化的缩影。是大的国民性的一种体现。环节三:解读作者对于胡同文化的感情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封闭的,逆来顺受的文化是该被抛弃的。但对于北京人“睡不着眯着”这样的处世哲学,作者只说了一句“北京人真你的!”在这句话里包含的是怎样的情感?明确:这一句既不是冷峻的批判,也不是讽刺,有些许的不认同但因为是自己所熟悉的亲近的,甚至可以说是与自己融为一体的一种生活状态,所以既使发现了问题也不忍心批评,有一种拿你没办法的调侃,同时也是对这种处世哲学也着实有些佩服的情感。2、就这一句让我们体会到汪曾祺的文字中的一种节制,节制是一种度,是一种分寸感,也是一种风格,比如他面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衰败最后说了一句“再见吧,胡同”道这声再见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理解这一句中所包含的情感:表面上看来,作者好似一个旁观者站在北京市民文化的边缘,观照北京的胡同及其折射出的文化内涵,而事实上,作为在北京生活了几十年的人怎么可能置身事外呢?汪老虽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他对北京胡同的认识和了解远比一般北京人更为深刻,而且他对生存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关注也比一般人更为深入,因此,对作者写作《胡同文化》时所抱持的心态与复杂感情也就不难理解了。最根本的情感是“喜爱”。分析:如第2段,讲胡同的名字时如数家珍,很有情趣;第7段,整段的目的却是写封闭,但有五分之四恰好写其会友、会鸟这种开放交往来写其封闭。虽然是“不管他人瓦上霜”,但作者写来却丝毫不见批判与贬意。在老北京人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平静安详、宽和礼让、恬淡闲散、诙谐幽默。闲来无事杀一盘,在皇城根儿会鸟,到铺子里喝两个。这是北京人的心境和情趣。所谓礼数就是人情及其回报,即所谓“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这种往来,不仅是指物质上的,比如你送我酱黄瓜我还你腌萝卜之类胡同四合院里常有的人情礼数,更是精神上的,即对对方人格的尊重。这就是礼,这是一种和谐和融洽。第8段所突显出了北京人的吃。(老北京人就尤其如此。他们的生活大多十分简朴,甚至可以说是粗陋,但却决不会因为贫穷而失了身份,丢了体面。即便不过一碗老豆腐,二两烧刀子,也会慢慢地喝,细细地品,一点一滴都咂了下去。那神情,那气度,那派头,有如面对一桌满汉全席。就是这样简陋的酒菜,如果来了朋友、熟人,也要礼让,然后坐下,慢慢品尝,一面悠然而又不失文雅地“海聊”。要之,他们更看重的不是那酒那菜那茶水本身,而是饮酒喝茶时的悠然自得和清淡典雅,是那份心境和情趣。“粗茶淡饭布衣裳,这等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些事儿辈承当”,才是最大的排场。2)怀旧(正因为骨子里是难以割舍的喜爱,所以不仅是对建筑的怀旧,更重要的是怀念老北京的味道。北京人生活中的这些平民味儿现在是日渐稀薄但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只有这种平民味儿,才是正宗的北京味儿。它也是北京最让人怀念和难以忘怀的东西。3)伤感(理智上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仅胡同将被高楼取缔,胡同文化也肯定会走向终结这是历史的必然,但感情上难以接受。他既割舍不了对旧文化的怀念,又无法否定新文化的进步,于是只好哀伤、感叹,在新旧文化所形成的胡同中艰难突围。小结:胡同注定会日渐萎缩,但是从胡同的砖缝中也能渗透出的气息也无疑让敏感的汪曾祺嗅出了皇城根下子民的欢悦与沉痛,包容与自私,自豪与自足,进取与保守,这些积极与消极的文化心态和文化人格,让汪曾祺难以取舍,喜恶难以自定,因为他沉浸其中,濡染多年,身上不也有北京市民的影子吗?事物都是在否定中不断进步的,但否定自我是艰难的,面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逐渐消失,在新旧文化的冲突中,作为一个年过古稀的怀旧老人,心中难免波翻浪涌,但汪老是克制的,正如汪老自己所说,“我觉得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感情过于洋溢,就如老年人写情书一样,自己有点不好意思”,“我的作品不是悲剧,我的作品缺乏崇高的,悲壮的美,我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于是,依依不舍的深情只化作无可奈何的怅望低徊,对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理解与喜爱,是汪老处于两难心态的本源,他的伤感是真情的流露,他的善意的调侃与批评是睿智的表现。带着对文化的留恋,一声“再见吧,胡同”,留下几多情韵,让人品味。可以说《胡同文化》是一幅水墨的风俗画,底蕴厚重而情感内敛。在把握汪曾祺对胡同文化的情感时,如果我们不了解他在北京的生活经历和对北京的情感,不了解他作为乡土文学作家,对于生存环境和地域文化的关注,我们就不能很好地领会他这一声“再见吧,胡同”中的情感。同样的对于其它作家的作品如果我们不能做到知人论世,也就无法体会其精义。在高二阶段教材选了三篇写北京的文章。训练与评价:比较《胡同文化》《想北平》《故都的秋》强调知人论世。1、作者对于北京各自表达的情感是怎样的。老舍《想北平》:“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是一种有如对母亲的爱,是说不出的血脉相连与心灵相契合的爱。作者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动情的微笑和泪的光影。尤其结尾一句“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郁达夫《故都的秋》:“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为什么会有这样情感是跟写作的时代和作者的个人经历息息相关的。老舍:从出生到成长到最后的辞世,一生67年有42年都是在北京度过的。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所以对北平有着异乎寻常的感情。他写此文的时候,是抗战爆发前夕的1936年,北平正面临着沦陷的危机,而当时老舍正在青岛的山东大学任教,一个地道的北京人在乱世背井离乡的情况下对故乡的思念,这是一种担心永远失去而不能谋面的痛苦和热爱。在这样的背景中,是城里人看城,自然是血脉相连的情感。郁达夫: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是南方人。《故都的秋》写于1934年8月,换作一个时代,也许郁达夫也会发现北京人文化中的其它方面,但在当时国家存亡的危急关头,作者眼中的北平已不仅仅是一座城,故而作者称其为故都,那是国家民族的缩影,所以作者写来是浓缩了对民族的炽热的爱和担忧,是城外人看城,因而是愿意用生命去爱的。汪曾祺:是一个由城外而走入城里的人,虽不是土生土长但浸入其中多年,自然是有着一种新切和熟悉此文是写于当今社会,是在时代发生巨在变迁之际,新的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一个年近古稀有着怀旧情结的老人,内心自然是非常复杂的。小结:由三篇文章我们看到对北京这座城和其文化的解读,是因时代因人而不同的。通过这样的比较,让我们更加明确了读书应该知人论世。特别是读那些意蕴丰厚或含蓄隽永的作品,要能真正把握其主旨,品出其"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就必须要知人论世。Ⅱ、教案设计说明一、对文本的理解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是一篇在风趣诙谐的随意谈吐之中来展示北京市民文化心态的一篇文章,是一篇影集的序,也是一篇通俗洒脱的文化随笔。文化是什么?文化更多的是指生活在某一特定区域里的人群所具有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思想观念。如果要了解某一地域的文化形态,那就必须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北京是一个文化多元的城市,决定北京市民因素不只四合院、胡同种居住方式,但居住方式无疑一个重要决定因素,因此,汪曾祺选择了北京胡同作为市民载体。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时重在把握胡同、四合院这种建筑格形式、居住方式对于北京市民生活和思想的影响,也就是胡同文化的内涵。汪曾祺文章的语言浑朴自然,极富表现力但表达的情感却又很节制,正如汪老自己所说,“我觉得散文的感情要适当克制;感情过于洋溢,就如老年人写情书一样,自己有点不好意思”,在《胡同文化》一文中,作为老北京的作者面对胡同的衰落,没落,他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但这种复杂的情感他却并没有明确道出而是蕴藏于字里行间,故而我把对于作者的情感的把握作为教学时的难点。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必须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文化修养才能理解得透彻,这也就是读书所要做到的知人论世。恰好高二阶段学了三篇写北京的文章,于是我设计了比较三篇文章的情感这样一个环节,来强调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二、教学模式和策略设计的指导思想在教学模式和策略的设计方面,我的指导思想是落实对文本的解读。紧扣文本,通过引领学生对具体的文字揣摩品味再辅助以朗读来体会北京市民的生活习惯和思想状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文章的题目给我提供了思路。题目之于文本的意义自不待言,阅读时从题目入手往往有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之功。初看这篇文章的题目,没见过胡同,不了解北京的学生难免疑惑:北京的胡同是怎样的?怎么会和连在一起?胡同种什么?因此我的教学就从胡同的特点入手,然后由其封闭,安静的建筑特点对北京市民生活的影响带出胡同文化及其内涵,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其精义是忍是安分守已逆来顺受,再由作者在写胡同文化时的遣词用句,如“北京人真有你的”引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最后针对情感的复杂讲到要知人论世,比较《想北平》《故都的秋》和这篇文章的不同情感。三、体现学生发展为本的设想及做法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