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地理专项训练: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详解)_第1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专项训练: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详解)_第2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专项训练: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详解)_第3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专项训练: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详解)_第4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专项训练: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高考地理专项训练: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详解)1.2018年1月14日17时18分,在秘鲁沿岸太平洋海域(15.7°S,74.72°W)发生7.2级地震,震源深度(震源到地表的距离)20千米。读“南美洲政区图和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地球内部图层示意图部圈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地球内部图层示意图(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下地幔 B.地核 C.岩石圈 D.软流层(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秘鲁位于非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B.秘鲁渔场因寒暖流交汇形成C.秘鲁寒流使沿岸热带荒漠带向赤道延伸D.秘鲁沿岸洋流自低纬流向高纬2.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读火山喷发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回答下列各题。(3)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4)火山灰漫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3.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下图为“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读下图,回答下题。100021000200030004000SOOO6000ttntkm)-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B.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C.甲波是纵波乙波是横波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4.下图为某地地震波的纵波段波速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5)该地地壳平均厚度大约为7km17km30km60km(5)该地地壳平均厚度大约为7km17km30km60kmA.一直递增A.一直递增C.一直递减A.地壳、上地幔C.岩石圈、外核B.上地幔、下地幔D.内核、地壳(6)该地自地表至图示地下地震波的纵波段波速B.先递增后递减D.30〜60km之间增幅较大(7)图中该纵波段经过的地球内部圈层有5.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28.34°N,104.宇E)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左图)。右图示意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速度(km/s)03速度(km/s)03691215(8)该地震最可能发生在(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9)我国大陆地震预警网,成功预警本次地震,其基本原理是( )A.纵波传播速度慢,横波快;纵波破坏力强;根据早到达的横波计算地震参数,对纵波的到达提出预警B.纵波传播速度慢,横波快;横波破坏力强;根据早到达的横波计算地震参数,对纵波的到达提出预警C.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慢;横波破坏力强;根据早到达的纵波计算地震参数,对横波的到达提出预警D.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慢;纵波破坏力强;根据早到达的纵波计算地震参数,对横波的到达提出预警(10)成都、自贡、宜宾预警时间由长到短依次是( )A.成都、自贡、宜宾 B.宜宾、自贡、成都C.自贡、成都、宜宾 D.成都、宜宾、自贡.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北京时间2019年04月18日13时01分在台湾花莲县海域(北纬24.02度,东经121.65度)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24千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岩石圈 B.莫霍面 C.地壳 D.软流层(12)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游轮上的游客只感受到左右摇晃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纵波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13)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属于①层的一部分.属于②层的一部分C.包括①层和②层的顶部D.位于莫霍界面以上(14)从火山口喷发出的岩浆,一般来源于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8.“一滴水从波涛汹涌的大海,化为天上的白云,再到漫天的大雪,使地面银装素裹,融化后渗入地下,被植物的根系吸收。”下图为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5)材料描述的现象体现了的变化()A.大气圈 B.水圈 C.圈岩石 D.生物圈(16)图示圈层①②③④依次为()A.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B.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D.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A.①② B.②® C.①@ D.(3)(4)9.2017年8月8日,在我国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8)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19)地震发生时,正确的是( )A.在行驶的汽车上,应迅速下车躲避B.桥梁一般比较坚固,可以躲到桥下C.在商场,选择结实的桌子下或者墙角躲避D.在影院应迅速离开,跑到室外开阔空地(20)地震发生时,当地居民的感觉是( )A.左右摇晃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10.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图中序号依次是()养分养分\◄\◄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11.2016年2月6日早晨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当地已有多幢大楼倒塌。据此回答下列小题。(2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A.莫霍面 B.岩石圈(22)此次地震的成因图示正确的是海平面.,一二- 板块软加^.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01*c地壳等厚度线(401*c地壳等厚度线(千米)34(23)图中a、b、c、d四处地势最高的是()A.a地 B.b地 C. c地 D. d地(24)如果地壳等厚度线图中有一条线的数值为0,则此处表示()A.地壳的表面 B.莫霍面 C.海平面 D.古登堡面(25)岩石圈的范围,除了地壳之外,还包括()A.软流层 B.上地幔C.上地幔和软流层 D.上地幔顶部.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面小题。(26)图中①表示( )(26)图中①表示( )A.地幔 B.地壳(27)岩石圈位于( )A.①顶部 B.②的全部C.地核 D.软流层C.①的全部和②顶部 D.③外部14.一14.一天,喜羊羊来到美丽的敬亭山。它突发奇想,从敬亭山“遁地”前往地球另外一侧去看看,如果它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 据此回答问题。在喜羊羊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A.地壳一地幔一地核一莫霍界面一古登堡界面B.地壳一古登堡界面一地幔一莫霍界面一地核C.地壳一莫霍界面一地幔一古登堡界面一地核D.地幔一莫霍界面一地核一古登堡界面一地壳15.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唐山大气隔(2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 B.地壳在海洋中缺失C.②是软流层 D.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层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29)关于图中大气圈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圈层是只由气体组成的圈层 B.该圈层的物质密度自下而上递减C.该圈层中没有生物生存 D.该圈层是不连续且不规则的16.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图中P、Q为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据此完成下列各题。(30)图中A.甲为上地幔 B.乙为地壳C.丙为下地幔 D. 丁为内地核(31)火山爆发的岩浆物质最可能来源于A.甲的上部 B.乙的顶部C.丙的底部 D.戊的上部(32)下列关于P、Q两界面的叙述,正确的是A.P界面为莫霍面B.P处纵波传播速度等于Q处C.Q界面划分地壳与地幔 D.Q处物质温度等于P处17.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了里氏8.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造成尼泊尔及周边国家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3)此次地震震源位于()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34)尼泊尔地震频发是因其地处()A.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B.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地带C.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挤压碰撞地带 D.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张裂地带18.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曾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读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如图)。速度(knvsT)03691215000000000海4000座5000也6000回答下面小题。(35)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大气圈一一水圈、生物圈一一岩石圈B.岩石圈一一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 大气圈 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 岩石圈 大气圈(36)结合右图(图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判断,下列关于左图中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震波通过①②界面时,波速都有明显的变化B.在D、E两圈层,既能检测到横波、又能检测到纵波C.地震波通过①界面时,纵波速度增加、横波速度降低D.地球的内部、外部圈层之间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19.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①④(37)图中序号依次是()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38)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圈层是连续且规则的圈层B.②圈层是主要是由岩石组成C.③圈层是个非常活跃的圈层D.④圈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39)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能促进各圈层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是()A.太阳辐射B.岩浆活动 C.热力环流D.水循环20.2019年11月2日下午5点36分,日本鹿儿岛县的萨摩硫磺岛上发生火山喷发。这座火山距离鹿儿岛市区仅十余公里,是当地著名的活火山,此次火山爆发强度超过以往,喷发出的火山灰遮天蔽日,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0)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软流层。下列关于软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软流层属于岩石圈 B.软流层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C.软流层属于地核的一部分 D.软流层属于地壳的一部分(41)火山灰漫天飞扬,可能使该地近地面气温降低的主要原因是A.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B.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C.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减弱 D.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弱..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读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42)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D.地幔A.软流层 B.地核 C.D.地幔(43)关于图中各圈层特点的正确叙述是A.大气圈主要由固体杂质组成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地球圈层D.地核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速度(km/s)(44)上图中①圈层表示:A.地幔 B.地壳 C.地核 D.软流层(45)下列关于莫霍界面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减小,横波完全消失B.该界面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C.是上地幔和下地幔的分界面D.该界面以上为岩石圈.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题。困3深度(千米)深度(千米)(46)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GE、D合为岩石圈(47)D层的平均厚度A.约为33千米B.约为6千米C.小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 D.大于岩石圈的平均厚度.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结构(①〜④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48)①〜④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对应正确的是A.①-地壳 B.②-岩石圈C.③-地幔 D.④-软流层(49)下列对地球内部各圈层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A.①-横波传播速度最大 B.②-内部物质组成均匀C.③-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D.④-由硅酸盐矿物组成.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下列各题。

(50)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 )釜洋(km)A.(50)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 )釜洋(km)C.33千米处(51)该地可能位于(A.四川盆地B.1B.17千米处D.2900千米处)B.青藏高原D.太平洋试卷答案CC地震震源深度(震源到地表的距离)20千米,地震发生在太平洋海域,海洋地壳平均厚度6千米,所以说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以下的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岩石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秘鲁位于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交界处,A错误;秘鲁渔场因上升流形成,B错;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使沿岸热带荒漠带向赤道延伸,C对;秘鲁沿岸洋流自高纬流向低纬,D错误。故选CoBB在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是古登堡界面。读图可知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属于第②圈层。故B正确。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低层大气主要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三部分组成,A错误。水圈是一个连续且不规则的圈层,B正确。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全部、岩石圈表面,C错误。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与地球的内部圈层也有关系,D错误。选B。C【详解】图中显示,甲波传播速度比乙波快,因此甲波为纵波,乙波为横波,C正确。图中X处(深度约2900千米),横波消失,纵波波速直线下降,表明该处为古登堡面,则①地壳和地幔,②为外核,③处纵波明显增速,应为内核,A错误。图中显示,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B错误。乙波为横波,地幔由固态物质构成,因此横波可能通过地幔,D错误。CDA地震波通过不连续面一一莫霍界面时,速度会明显增加,据图可知,图中地震波波速明显增加的深度是30km,说明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30千米处,莫霍界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故地壳厚度大约为30km,故选C。本题考查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注重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自地表以下0-30km处,地震波传播速度逐渐减少,30-60km地震波传播速度增加且幅度较大,60km以下的地方传播速度变化较小,据此判断D项符合题意。故选D。图中地震波波段传播的深度在自地表以下至120km的区域,根据地球内部各圈层深度(其中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km),判断该深度大致包含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据此分析本题选择A。ACA由材料可知,震源深度16千米,而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3km,该地震最可能发生在地壳。故选Ao地震预警是指地震发生后,因为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慢,横波破坏力强;根据早到达的纵波计算地震参数,对横波的到达提出预警。故选Co成都、自贡、宜宾距离震中由远到近,纵波横波传播速度差是一定的,预警时间由长到短。故选AoAC根据材料震源深度为24千米可知,该次地震的震源最有可能位于岩石圈(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和上地慢顶部),A正确:莫霍面位于地表33km以下,根据震源深度判断,震源位于莫霍界面以上,B错误;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而震源深度为24km,C错误。软流层位于上地慢上部,其深度范围约为80-400千米,D错:故选A。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且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地震发生时,首先达到地面的是纵波,且游轮上的游客只感受到上下颠簸,A错误、C正确;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B错误;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也会人类产生危害(沿海地区),D错误,故选C。CB岩石圈的范围是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图中①层表示地壳,②表示地幔,因此岩石圈包括①层和②层的顶部,C正确。A选项属于地壳的一部分,A错误。B选项应该是地幔的一部分属于岩石圈,B错误。位于莫霍面以上是地壳,只是岩石圈的一部分,D错误。故选C。软流层是岩浆的来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②表示地幔,B正确。故选B。BAB“一滴水从波涛汹涌的大海,化为天上的白云”描述的是水汽蒸发的过程,“再到漫天的大雪,使地面银装素裹”描述的是降水的过程,“融化后渗入地下,被植物的根系吸收”描述的是下渗的过程。所以材料描述的现象体现了水圈的变化,B项正确。故选B。图中①圈层能为③圈层供水且能渗进②圈层,因此①是水圈、②是岩石圈;③可为④供氧,④可为②提供降水,因此③是生物圈、④是大气圈,A项正确。故选A。“落红”来源于生物圈;“春泥”反映了岩石圈,反映的圈层关系是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有上题可知②是岩石圈,③是生物圈,B项正确。故选B。ACD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平均厚度只有几千米。根据震源深度20千米,说明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A.在行驶的汽车上,应立即打开双闪应急灯,减速停车,将车停靠在路边,然后下车观察周围情况并找相对安全的地方等待。故A错误。B.桥梁也可能坍塌,所以不要躲到桥下。故B错误。C.在商场,选择结实的桌子下或者墙角躲避。故C正确。D.在影院应迅速蹲在椅子下面或者墙角进行躲避。故D错误。本题正确答案为C。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颠簸,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快,横波的传播速度慢,故地震发生时,居民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后感觉到左右晃动。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eC【详解】读图,根据各序号所起作用判断:①是供水、蒸发和渗透水分,应为水圈;③供给氧气,应为生物圈;②为生物圈供给养分,应为岩石圈;④产生降水,应为大气圈。故图中①②③④依次代表的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故选CoBD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5千米。位于地壳,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成为岩石圈,所以震源也位于岩石圈,B项对。所以选B。台湾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D正确;AC表示的是板块生长边界,B表示两个大陆板块的消亡边界。所以选D。ABD由图示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可以看出,图示地区由东向西地壳厚度逐渐增加:从地形上看山地、高原大于平原、谷地;从海陆上看陆地大于海洋,所以地壳越厚也就代表地势越高,图中地壳最厚的为a地,故A正确,所以该选A。根据所学知识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其界面上地壳的厚度为0千米,故B正确,ACD错误,所以该题选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以上,不包括软流层,只包括上地幔的顶部,故ABC错误,所以该题选D。BC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由上到下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其中①是位于不连续面-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故是地壳,B正确。故选B。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图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故①的全部和②顶部是岩石圈,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C地球内部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自地表到地心依次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圈层,故从地表钻入地下到达地心将依次经过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面和地核,故本题选C。AB本题组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外部圈层大气圈的特点,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详解】据图分析,①为硅铝层②为硅镁层,①层和②层都属于地壳,故A正确,地壳在水平方向上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地壳比较厚,大洋地壳比较薄,故B不符合题意:据图分析,②为硅镁层,故C不符合题意;岩石圈包括上地幔顶部和整个地壳,所以应该包括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小部分(上地幔的顶部),故D不符合题意。【详解】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A错误;大气圈的物质密度自下而上递减,B正确;大气圈中有各种生物生存,C错误;大气圈是连续且不规则的,D错误。CBA图中P为莫霍界面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Q为古登堡面,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而地幔又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分别对应乙和丙,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丁为外核,戊为内核。据此判断C正确,ABD错误,故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火山爆发的岩浆物质最可能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中,结合图中圈层进行判断,乙圈层为上地幔,丙为下地幔。因此岩浆的发源地位于乙的顶部。故选B。图中P为莫霍界面,Q为古登堡面,为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P处纵波传播速度小于Q处,Q处物质温度大于P处;据此判断A正确,BCD错误,故选A。AA地球地壳的厚度约为33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37km多,而海洋部分平均厚度则只有约7km。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地幔和地核的深度远大于20千米,BC错误。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20千米,应位于地壳范围内,A正确。故选尼泊尔位于喜马拉雅山及附近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喜马拉雅山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地壳活跃,导致尼泊尔地震频发,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o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位于地中海地区,不在尼泊尔附近,排除C、瓦故选A。AA由题干“蔓延的火山灰”知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又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最上面是大气圈,中间是水圈,最下面是岩石圈,其中,生物圈为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到岩石圈.故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故选Ao①界面深度为33KM可知其为莫霍界面,②界面深度2900KM可知其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在通过这两个不连续面时会发生波速的明显变化,在莫霍界面处两波均加速,在古登堡界面处横波消失纵波大幅减速,A正确,C错误。D处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横纵两波均能被检测到,E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只能检测到纵波,B错误。地球的内外部圈层之间时刻都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D错误。故选A。CAD【详解】据图可知,①具有供水功能,故①是水圈;②能为③提供养分,故②是岩石圈;③能为④供氧,故③是生物圈;④能产生降水,故④是大气圈。因此,图中序号依次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C正确。故选C【详解】A①是水圈,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圈层,A错误:B②是岩石圈,岩石圈主要是由岩石组成,B正确:C.③是生物圈,生物圈是个非常活跃的圈层,C正确;D.④是大气圈,大气圈能保护地球免收陨石、紫外线等的侵袭,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D正确;题目要求选择不正确的。故选A【详解】水循环能联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能促进各圈层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故D正确;热力环流能促进高低纬度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岩浆活动主要沟通了岩石圈和大气圈,太阳辐射主要联系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故ABC错误。故选DBA软流层位于岩石圈以下,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B正确。火山灰漫天飞扬,使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该地近地面气温降低,A正确。CB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合称为岩石圈。大气圈主要由气体、水汽和尘埃组成,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