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形成课件_第1页
资本形成课件_第2页
资本形成课件_第3页
资本形成课件_第4页
资本形成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资本形成1第五章资本形成2引子资本的优势资本社会之所以超越了封建社会,是因为与土地相比,资本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资本先天就是平等的。贵族容易覆灭,世家也会败落,人情产生腐败,制度经常变革。只有金钱的作用,为其他东西所不能替代。当金钱形成资本时,就具有了无限增殖的潜力。资本先是一种物,实实在在的物质,如商品、货币等。但是在商品社会中,资本产生了物的异化,具有了能够决定物的超自然的力量。天才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马克思对其进行了空前绝后的分析,其不朽名著《资本论》在逻辑上的严密性和分析上的精辟,至今还足以给我们以思想上的启迪。2引子资本的优势资本社会之所以超越了封建社会,是因为与土3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普遍规律是:比较早的实现了资本积累。尤其是在现代人类文明发展初期,不少国家都利用残酷的掠夺性的原始积累方法,如在国内对农民进行剥夺,对工人进行剥削,在国外抢占殖民地,掠夺资源和拓展市场。这样的办法容易很快的形成发展的资本。在当代社会,由于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一个国家要获得资本积累,不可能再使用野蛮的手段形成资本积累,所依赖的是各种类型的社会储蓄资源。闲散的、似乎没有多大数量的民间资金转变为资本后,其巨大的生命力便能够显现出来。资本是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载体,已经成为社会运行的细胞。要发展经济,快速的形成资本成为一条必经之路。3现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普遍规律是:4本章提要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章首先界定了资本形成的内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并进行了实证考察,然后重点介绍了有关资本形成理论。最后,本章对资本形成的来源、储蓄及其构成、以及投资决策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4本章提要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5第一节资本形成的作用资本一般分为三种形式。物质资本(PhysicalCapital)金融资本(FinancialCapital)人力资本(HumanCapital)5第一节资本形成的作用资本一般分为三种形式。6一、资本与资本形成从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看,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认为,资本相对于自然条件、资源、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所起的作用更大,因此,资本稀缺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最首要的原因。6一、资本与资本形成从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看,早期的发展经济学71.资本的内涵一般没有特别说明,指物质资本。所谓物质资本,是指在社会生产过程中能够长期存在的生产物资形式,如机器、设备、厂房、建筑物以及各种原料、加工过程中的货物、制成品库存的存货等等。物质资本的显著特点:投资(即资本形成)过程的最终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本期、即现有的生产能力;同其他互补性生产要素结合,代表未来时期的生产能力。71.资本的内涵一般没有特别说明,指物质资本。82.资本形成通常综合地考察储蓄、投资和资本积累的过程。资本的来源是储蓄,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减去消费后的余额。从再生产的角度来看,国民收入减去消费后的储蓄又称为资本积累。从国民收入均衡公式I=S来看,由于储蓄全部转化为投资,因此投资过程就是资本积累过程。资本形成应该是净投资或净资本形成。但是宏观分析中通常使用总资本形成(GrossCapitalFormation)的概念。资本形成与资本积累或投资的概念相通。82.资本形成通常综合地考察储蓄、投资和资本积累的过程。资9二、资本形成的作用1.资本形成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资本形成率越高,未来潜在总产出增长率就越高。在一定条件下,资本形成的大小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因而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或约束条件。斯密早就已经认识到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率成正比;凯恩斯主义肯定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正比关系;哈多模型作为论述增长与资本形成的关系的简单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罗斯托的起飞理论认为,要顺利实现经济起飞,即初始的经济发展,资本积累率必须达到10%以上。9二、资本形成的作用1.资本形成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102.资本形成作用的实证分析(1)美国经济学家麦迪逊(Maddison,A.)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人力资源、资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三大类。所考察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平均增长率为5.55%,其中人力资源平均增长率为1.9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5%;资本平均增长率为3.0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55%;资源配置效率平均增长率为0.5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0%。资本投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展中国家要大于发达国家;资源配置效率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达国家要大于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投入的增加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102.资本形成作用的实证分析(1)美国经济学家麦迪逊(M111950~1965年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分析(%)地区经济增长率人力资源增长资本增长资源配置效率阿根廷3.201.052.80-0.65巴西5.202.353.05-0.20哥伦比亚4.701.802.90-0.10印度3.502.352.30-1.20马来西亚3.502.081.80-0.35墨西哥3.701.701.850.15秘鲁5.601.203.401.00菲律宾5.002.402.550.05南朝鲜6.202.902.201.10泰国6.302.703.400.20土耳其5.201.702.500.95委内瑞拉6.703.104.65-1.05平均5.551.943.060.55111950~1965年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分析(%)地区经济12纳迪里(Nadirl,M.)的类似研究:纳迪里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4大类: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全部要素生产率、资源流动对全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发展中国家中,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因素是投入量(资本和劳动)的增加,其中主要是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全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明显小于要素投入量增加所做的贡献。共同结论是,资本形成是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12纳迪里(Nadirl,M.)的类似研究:纳迪里把影响经济131950~1965年发展中地区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地区年代收入增长率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全部要素生产率资源流动阿根廷1950~19623.191.581.430.180.18巴西1950~19625.491.441.661.390.39智利1950~19624.201.050.322.830.11哥伦比亚1950~19624.792.351.041.400.33墨西哥1950~19625.972.412.850.740.44秘鲁1950~19625.631.401.402.830.36委内瑞拉1950~19627.742.592.043.110.56希腊1951~19615.292.801.630.860.60印度1950~19604.471.861.551.06-菲律宾1947~19655.952.241.012.50-131950~1965年发展中地区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地14第二节资本形成理论14第二节资本形成理论15一、纳克斯循环[美国(Nurkse,R.)](ViciousCircleOfPoverty)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贫困,不是因为国内资源不足,而是存在着一个使贫困国家贫困的多种力量的循环集。其中最重要的是低水平资本积累的循环集,发展中国家资本缺乏,资本形成不足。发展中国家形成贫困恶性循环的原因是人均收入低,人均收入低的原因是资本稀缺,而资本稀缺的根源又在于人均收入低。15一、纳克斯循环[美国(Nurkse,R.)](Vicio16双重恶性循环及其突破纳克斯循环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Acountryispoorbecauseitispoor)两个恶性循环:从资本的供给方面看:“低收入——低储蓄——低资本形成——低生产规模——低收入”。从资本的需求方面看:“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诱致不足——低资本形成——低收入”。打破恶性循环,必须采取平衡增长方式,增加储蓄、扩大投资,在许多行业同时大规模的投资,形成各行业之间的相互需求,扩大市场容量,以保证投资成功。16双重恶性循环及其突破纳克斯循环命题:一国穷是因为它穷。17二、纳尔逊陷阱[美国(Nelson,R.R.)]OA为维持生计的最低收入水平。在A、B之间的任何一点,人口增长率大于国民收入增长率。收入增长被较高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人均收入水平退回到维持生存的水平上,并且固定不变,形成低水平陷阱。当人均收入超过OB后,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人均收入会相应增加。要跳出低水平陷阱,达到OB以上的人均收入,必须使人均收入有一个大幅度增加。17二、纳尔逊陷阱[美国(Nelson,R.R.)]OA为18结论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只有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资,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才能冲出陷阱,从而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度提高和经济增长。强调资本稀缺对经济增长的障碍,说明资本形成的重要性。18结论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迅速提高的陷阱。19三、缪尔达尔循环[瑞典(Myrdal,G.)]在一个动态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联系和影响,互为因果,呈现一种循环累积的发展态势: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另一个因素的相应变化,产生第二级变化,强化原先的因素,导致经济发展过程沿着原先的因素发展,这种发展关系是不均衡的。CDABEFG19三、缪尔达尔循环[瑞典(Myrdal,G.)]在一个动20假设两个地区开始时的发展水平相当由于一个外部的冲击,使得某一地区的发展进程比另一个地区要快。造成了一种不平等,经济和非经济的力量倾向于使有利的地区的累积扩张,以牺牲另一个地区为代价,并导致后者状况的更加恶劣,发展迟缓,不平等状况更加强化。市场力量倾向于累积地加剧国际间的不平等,在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的必然结果是,发展中国家走向贫困和停滞的累积过程的开始。在欠发达国家,由于人均收入水平低,将形成这样一种累积性循环困境,即“人均收入水平低——人口质量、劳动力素质低——劳动生产率、生产效率低——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总是陷入低收入与贫穷的累积性循环困境之中,其中收入水平低是导致贫穷的主要原因。20假设两个地区开始时的发展水平相当由于一个外部的冲击,使得21正循环积累因果运动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实现收入平等,增加穷人的消费,以提高投资引诱,同时增加储蓄以促进资本形成,使生产率和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一旦人均收入提高,便可得到一个“正的循环积累因果运动”,即“高人均收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出水平提高——人均收入进一步提高”。21正循环积累因果运动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教育等方面的改22四、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

[美国(Rosenstein-Rodan,R.N.)]经济活动存在着最小经济规模问题,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活动存在着不可分性或互补性,即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活动在投入与产出、供给与需求上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在需求方面,市场规模必须扩大到一定程度才能满足最小经济规模所要求的投资量的产出,保证经济活动的获利性。在供给方面,投资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互相创造与吸收规模经济与外部经济。22四、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

[美国(Rosenstein-23要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实现经济发展,只有在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通过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全面发展才能达到。小量的投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只有全面地、大规模地在各个工业部门投入资本,通过这种“投资的大推动”,来冲破经济停滞的困境,推动整个工业部门的全面、迅速地发展,从而达到经济增长。比较:中国的大跃进是不是大推进?23要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实现经济发展,只有在整个国民经济各部24五、莱宾斯坦临界[美国(Leibenstein,H.)]莱宾斯坦认为,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低收入水平的循环中,其国民经济的内在推动力量过小。低下的收入水平决定了他们即使不断增加投资,也难以超越收入水平低下的束缚,资本形成的规模难以达到经济起飞所需要的临界最小数量。发展初期,只有通过大规模的投资,才能迅速突破莱宾斯坦临界最小努力,以巨大的投资力量推动经济走出低收入与贫困的恶性循环,才能使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24五、莱宾斯坦临界[美国(Leibenstein,H.)25第三节资本形成的来源25第三节资本形成的来源26一、储蓄及其构成1.储蓄。储蓄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般指1年)国民收入中扣除消费后的剩余,是放弃现期消费的结果。如果用Y表示国民收入,C表示消费,S表示储蓄,I表示投资,那么用公式来表示就是S=Y-C如果国民收入处于均衡状态,那么S=I。即I=Y-C26一、储蓄及其构成1.储蓄。272.储蓄的构成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国内储蓄率在投资率中占的比重越大,贫穷国家的投资则较大程度上依赖国外储蓄。国内储蓄=家庭(个人)+企业+政府国外储蓄=外国官方储蓄(外援)+外国私人储蓄

=外债+外资国内总储蓄=家庭储蓄+企业利润+政府税收收入S=SH+SB+SG272.储蓄的构成人均收入水平越高的国家,国内储蓄率在投资28储蓄的形成途径自愿储蓄(VoluntarySavings)比如企业和家庭的储蓄;强制储蓄(CompulsorySavings)政府采取强制手段非自愿地产生储蓄税收通货膨胀28储蓄的形成途径自愿储蓄(VoluntarySaving293.家庭(个人)储蓄(1)影响家庭储蓄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收入水平的高低。储蓄与收入水平存在着正函数关系。要增加家庭储蓄首先要提高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一般情况下,收入水平越高,收入用于消费后的剩余就越多,家庭储蓄额就越大。从整个国家来看,高收入国家的储蓄率比低收入国家的储蓄率要大。在一个国家内部,高收入者(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大于低收入者(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家庭(个人)储蓄=家庭的可支配收入—现期消费293.家庭(个人)储蓄(1)影响家庭储蓄的最主要的因素是30(2)收入分配与家庭储蓄分配状况与储蓄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收入集中能增进储蓄:凯恩斯(Keynes,J.M.)的消费理论认为,低收入阶层消费倾向高,高收入阶层消费倾向低,因此,低收入的人储蓄少,高收入的人储蓄多。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多(Kaldor,N.)认为,资本家阶级依靠财产得到高收入,因此其储蓄倾向比靠工资生活的工人阶级要高得多。库兹涅茨(Kuznetz,S.)、刘易斯(Lewis,W.)等认为,既然储蓄主要来自富人,因而在经济发展初期可以采用扩大收入差别的办法,来增加富人的收入,以增加储蓄,增加资本形成,这时不必强调收入分配平均,否则会影响储蓄增加和资本形成。30(2)收入分配与家庭储蓄分配状况与储蓄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31相反观点扩大贫富差距,会加剧贫困,贫困则会使社会消费不足,而社会消费不足又会引起投资引诱减弱,投资引诱减弱必然导致经济发展缓慢。提出相对收入假说的杜森贝利(Duesenberry,J.)就认为,收入差距过大并不一定有利于储蓄。因为影响消费的不是绝对收入水平,而是相对收入。人们的消费行为具有示范效应和攀比心理。如果使收入分配平均化,可以减少示范效应和攀比心理,从而有利于增加储蓄。主张采取收入均等化政策,使社会大量的穷人提高收入水平以提高全社会的消费能力,以此增加投资引诱、扩大社会生产,社会生产力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收入水平也相应提高,储蓄便会自然增加。31相反观点扩大贫富差距,会加剧贫困,贫困则会使社会消费不足324.非个人储蓄(1)企业储蓄来自企业利润。上交企业所得税,支付给投资者所得,剩余的是企业的未分配利润,即企业储蓄,可转化为投资。投资分为总投资和净投资,总投资包括资本折旧和重置资本,余下的就是净投资。企业扩大生产,提高获利能力,必须增加利润并将利润用来进行再投资。324.非个人储蓄(1)企业储蓄来自企业利润。上交企业所得税33(2)政府储蓄主要来自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政府的经常性支出后的余额。政府储蓄可以转化为政府投资,从而实现资本形成。提高税率、增加税种以增加税收是扩大政府储蓄,形成政府投资的重要途径。政府还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增加货币发行量等措施增加政府储蓄,以促进资本形成。33(2)政府储蓄主要来自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政府的经常性支34二、非常规储蓄:通货膨胀34二、非常规储蓄:通货膨胀351.通货膨胀的本质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上升。通货膨胀首先会改变货币购买力,即引起一定货币量的购买力下降。实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税收,可以称为通货膨胀税。或者说,通货膨胀是一种强制储蓄的手段,因而有利于资本形成。351.通货膨胀的本质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上362.通货膨胀与资本形成在累进所得税制条件下,税收的收入弹性大于1,即当收入增加1%时,税收的增加大于1%。这样,在通货膨胀过程中,人们的名义收入水平会提高,但增加的收入中更多的部分转移到政府手中,政府利用增加的税收进行公共设施的建设,如修建公路、桥梁和港口等。这样也可使部分消费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增加了资本形成。362.通货膨胀与资本形成在累进所得税制条件下,税收的收入37两方面的意见(1)赞成者的理由。收入水平低,自愿储蓄率低,通过通货膨胀集资的成本也低于征税,政府收入的边际投资倾向要大于私人部门。适度通货膨胀是使发展的车轮得到润滑的手段。(2)反对者的理由。①适度的通货膨胀率难以把握。②通货膨胀会引起实际收入的下降,工人必然要求提高工资。③通货膨胀会使国民对本国货币失去信心,导致资本外流,从而会使国内储蓄减少。37两方面的意见(1)赞成者的理由。38三、农业隐蔽储蓄38三、农业隐蔽储蓄391.纳克斯的观点农业中隐蔽失业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也包含着一定的储蓄能力,在土地上干活的不生产的剩余劳动力是靠生产的劳动力养活的。生产的劳动力实际上是在进行储蓄,他们生产的比他们消费的要多。但这种储蓄被浪费掉了,被那些不生产的劳动力给消费掉。如果把这些不生产的劳动力转移到资本建设工程去干活,并继续从生产的劳动力那里获得衣食,那么,农村生产的劳动力的储蓄就可以成为有效的储蓄。391.纳克斯的观点农业中隐蔽失业状态在某种程度上也包含着402.刘易斯的观点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存在着大量的边际产量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即零值劳动力。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农民的平均收入。城市工业部门在既定工资率下可以吸收到扩大生产所需的劳动力。工业扩张过程中,工资不变,利润可大幅增长,创造更多剩余,增加资本形成。对于没有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那部分剩余劳动力,如果组织得当,这些剩余劳动力可以转化为资本形成。比如,把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开发,如修筑堤坝、开拓道路、建设港口等使劳动力转化为资本。402.刘易斯的观点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存在着大量41四、资本形成的过程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时,的主要障碍可能不是缺乏储蓄,而是制度中存在的某些环节,或者不容许进行投资,或者投资风险太大等。资本形成不愿投资:文化传统(如轻视经商)对投资风险的估计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必要条件储蓄生产剩余不能投资:投资环境缺乏为某种有利可图的资本形成所必需的生产要素的供应。41四、资本形成的过程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时,的主要障碍42资本形成的3个阶段。储蓄储蓄集中投资将资金贷给厂商,用以购置机器设备、建设厂房、基础设施等,以增加资本存量通过使零星的储蓄汇集起来把产出的一部分节省下来,不用于消费金融机构真正形成资本42资本形成的3个阶段。储蓄储蓄集中投资将资金贷给厂商,用以43第四节投资决策筹集到资金后,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使用资金。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节约资本并增加收入。历史经验表明,很多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往往并不是资本不足,而是其资本使用不当,造成资源大量浪费。43第四节投资决策筹集到资金后,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地44一、投资决策标准投资决策的依据取决于投资主体所要达到的目标。如果投资主体不同,投资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同,则对投资标准的选择也应不同。44一、投资决策标准投资决策的依据取决于投资主体所要达到的目451.均等边际报酬资本的边际报酬是指在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资本投入所增加的报酬。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可知,资本的边际报酬会随资本投入量的增加而减少。为了实现总报酬最大的目标,当把一定量的资本分配给不同项目时,如果所有项目的边际报酬都相等,则表明资本的分配最佳。主张采用这一资金分配标准的理由是:均等边际报酬实现时,一定数量的投资可以使社会达到最大产值,收入也可以大量提高,将加速资本形成,进而推动经济更快发展。但个人成本与效益和社会的成本与效益往往不一致。很多私人投资会对社会造成外部经济或外部不经济的影响。这些外部效应常常使市场机制失灵,以致个人的边际报酬与社会的边际报酬产生差异。451.均等边际报酬资本的边际报酬是指在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462.资本-产出比率资本-产出比率是指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量。把这一指标作为分配资金的标准,就是应该对那些能使每单位投资得到最大产出的项目(或能使每单位产出所需投资最少的项目)进行投资,即投资决策者应当选择资本—产出比率最低的项目进行投资,将有限的资源,包括人力和物力集中到这些项目上来,这样才能使落后国家最稀缺的生产要素得到最合理的应用。增量资本-产出比率是指资本增量与产出增量之比,或者说是边际资本与边际产出之比。462.资本-产出比率资本-产出比率是指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473.资本-劳动力比率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一般都很严重,不但存在公开性失业,而且还有大量隐蔽性失业。为了有效地解决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失业问题,在投资决策上应考虑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替代稀缺的资本和动员就业不足的劳动力参加生产。一般应该选择资本—劳动力比率较小的,即等量资本吸收劳动力较多的项目,也就是在投资决策上按照就业最大化标准。资本吸收劳动力的多少往往用资本的劳动力吸收率这一指标来衡量。所谓资本的劳动力吸收率是指劳动力用量增加率与资本用量增加率之间的比率。473.资本-劳动力比率484.内部收益率考察项目运营期内的资金流动,有收益流和成本流两个方面,收益流是现金的流入,成本流是现金的流出。通过对全部收益流的现值之和,与全部成本流的现值之和进行比较,可以确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首先来确定内部收益率。内部收益率是使项目收益流和成本流之差的净现值等于0的贴现率。一个简单的计算方法是:首先根据经验确定一个内部收益率的初始值,用该初始值来计算净现值。若净现值大于0,则提高初始值;否则,降低初始值;直到净现值等于0,这时就得到了内部收益率。然后,对内部收益率和现期贷款利率进行比较,如果内部收益率大于等于贷款利率,项目可行;如果内部收益率小于贷款利率,则投资项目不可行。484.内部收益率考察项目运营期内的资金流动,有收益流和成本49二、投资项目决策所谓项目评估,是指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的角度,对投资项目的计划和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技术经济论证和评估,从而确定项目未来发展的前景。这种论证和评估从正反两个方面提出意见,并力求客观、准确地将与项目执行有关的资源、技术、市场、财务、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基本数据资料和实际情况完整地汇集起来,呈现于决策者面前,以便最终给投资决策者提供是否选择该项目进行投资的依据。49二、投资项目决策所谓项目评估,是指在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础501.财务评估财务评估是指按照国家现行财务税收制度和市场现行价格,从企业财务的角度出发,分析项目的费用、效益、获利能力、清偿能力及外汇效果等财务状况,以判别投资项目财务上的可行性。财务评估一般应包括两种基本计算和分析,一是编制现金流量表,计算项目内部收益率,作为向上级部门和贷款机构提供项目经济效益的综合性指标;二是编制资金平衡预测表,计算贷款偿还期和投资,分析和预测工程项目资金活动状况,评估项目建设的财务可行性。财务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弄清项目实施后企业可以得到多大的利益,同时也可为企业开办项目作出资金的筹措和安排。由于这种评估所研究的范围相对较小,所以也称之为“微观经济评估”。501.财务评估财务评估是指按照国家现行财务税收制度和市场512.国民经济评估国民经济评估是指从国民经济的宏观角度出发,在市场、技术、资源和财务评估的基础上,从国家的立场上来考察、研究和预测项目在建设中和投产后国家付出的代价,以及对国家的贡献。是用一套参数包括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影子汇率等,计算、分析项目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净效益,以评价项目经济上的合理性,目的在于论证项目在宏观经济上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国民经济评估是项目评估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是投资决策的主要依据。由于这种评估所研究的方面较多,范围较大,所以也称之为“宏观经济评估”。512.国民经济评估国民经济评估是指从国民经济的宏观角度出523.社会评估社会评估指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评价项目对整个社会所做的贡献和社会为项目所付出的代价,如对经济增长速度、收入分配状况以及环境生态的影响等等。经济的增长称为增长目标,有时也称为效率目标,它是指项目在建成投产后所能带来的国民收入的增加。社会评估以经济增长为目标,也就是追求国民收入的最大化;收入的公平分配称为公平目标,它是指项目在投产后所得的国民收入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合理的分配。所谓“时间”上的分配,是指对这种收入在现在和将来之间的分配,即在目前消费和积累(再投资)之间的分配。所谓“空间”上的分配,是指这些收入在社会各个阶层、集团、部门和地区之间等的分配。523.社会评估社会评估指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评价项目对整个社53复习思考题:1.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何?2.试对资本形成理论进行综述分析,并进行比较。3.资本稀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4.如何看待利用通货膨胀促进资本形成?5.比较均等边际报酬、增量的资本-产出比率与资本-劳动力比率的内容及其应用。6.投资项目决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53复习思考题:1.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何?54第六章人力资源作为社会中的主角,人既是经济发展最终要满足的目标,也是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因素。54第六章人力资源作为社会中的主角,55引子:人多力量大的哲学含义世界上迄今为止最为杰出的政治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经常谈到:人多力量大。人多了是否力量就大?这可以从两角度考察。55引子:人多力量大的哲学含义世界上迄今为止最为杰出的政治家56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在封建社会,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面积基本固定,要增加社会财富,除了缓慢的技术进步外,就要依赖劳动投入的增加。这时候的劳动投入,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劳动,人多力量大的命题是完全正确的。即使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多力量大的命题还大量存在。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侵略者,不但要掠夺殖民地的物质资源,还大量掠夺劳动力,为他们从事一些艰苦的劳动。所以过去的异族侵略,多采取安抚和愚民政策,统治和剥削失败者。56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在封建社会,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57从内在本质分析。人多是力量大的一个必要条件,但非充要条件。高素质的人多了,力量肯定大。同样素质的人,多了总比少了强,这就是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人的劳动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来源,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一切。进一步的认识,可以分析一下一个假设:如果全中国的9亿农民现在都是大学本科毕业,中国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要做到人多力量大,必须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同时还要不断的培育、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57从内在本质分析。人多是力量大的一个必要条件,但非充要条件58本章提要本章是全书的重点。本章首先介绍了著名的马尔萨斯人口论,然后对人口转折理论、人口生育理论进行了分析。接着对于就业和劳动力充分利用、促进就业等问题进行了说明。在本章第三部分,对于本书的重点——二元结构和劳动力迁移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必须掌握的有刘易斯模型;费一拉模型;托达罗模型。本章的最后一部分对人力资源开发、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重点分析,还介绍了教育方面的有关问题。58本章提要本章是全书的重点。59第一节人口理论在整个20世纪,世界人口经历了急剧的增长。20世纪初,世界人口只有16亿1950年上升为25亿1987年突破50亿,在20世纪末,世界人口突破60亿。预计到2040年将达到100亿,而到21世纪末,全球人口数将接近地球承载能力的极限:300亿。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爆炸性增长的结果,也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59第一节人口理论在整个20世纪,世界人口经历了急剧的增长60一、马尔萨斯人口论英国马尔萨斯(Malthus,R.T.)。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给了人们一个明确的认识和警示,不能不顾经济发展条件而盲目鼓励人口增长,控制人口增长应该成为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60一、马尔萨斯人口论英国马尔萨斯611.两个公理(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2)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从这两个公理出发,马尔萨斯又引出两个级数。假定与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的能力相比,人口增殖力是无限的巨大。在无所妨碍时,人口会以几何级数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如按2%的增长速度估算,到2600年世界总人口将达到1000万亿!那时平均每人仅有0.5m2的地方!到公元4000年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将达到光速,即30万人/秒!因此,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611.两个公理(1)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622.自然的人口法则(1)人口增长必然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2)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一定会坚定不移地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制力量的阻止。(3)这些抑制与那些遏止人口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全部可以归纳为道德的抑制、罪恶和贫困。622.自然的人口法则(1)人口增长必然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633.人口陷阱马尔萨斯把这种由于维持生存的收入水平客观地制约人口数量的思想称为“低水平均衡人口陷阱”,简称马尔萨斯“人口陷阱”(PopulationTrap)。当人均收入提高时,人口增长速度必然随之提高,结果人均收入又会退回到原来的水平上,除非投资规模增长能够提高到超过人口增长的水平。由于人口增长有自然的极限,人均收入才能超过人口增长率上升。因此,在最低人均收入水平增长到与人口增长率相等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有一个“人口陷阱”。在这个陷阱中,任何超过最低水平的人均收入的增长,都将被人口增长所抵消。落后国家要摆脱“人口陷阱”,不外乎两条,或者是大规模投资,使其超过人口增长速度。但这样做对落后国家来说是相当困难的。或者通过有效措施抑制人口增长。633.人口陷阱马尔萨斯把这种由于维持生存的收入水平客观地644.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缺陷(1)许多前提和假设条件过于简单化,并不符合现实。忽视或根本没有考虑到技术进步的巨大力量,科学技术进步的力量足以抵消人口迅速增长所造成的阻力。从理论上,科学技术进步对生产的促进而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增长率会高于人口增长率,致使人均收入可以逐步增长,避免陷入人口陷阱。从实践上讲,有不少国家摆脱了人口陷阱,做到了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良性循环。644.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缺陷(1)许多前提和假设条件过于65(2)马尔萨斯将人均国民收入看成是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因素,好像人口的增长就是依据生活资料的状况决定的,这过于简单化。当今发达国家的生活资料无疑是充裕的,而人口增长率却较低;许多发展中国家生活资料最困难,却是人口增长率高的国家。实际上人口问题还同社会经济关系、社会形态、民族习俗、文化传统等因素有关。65(2)马尔萨斯将人均国民收入看成是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的甚66二、人口转折理论所谓人口转折(DemographicTransition),是指从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稳定人口转向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的稳定人口。由于人口增长率等于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所以在通常情况下,人口增长率的增加基本上都是由于死亡率的降低引起的。66二、人口转折理论所谓人口转折(DemographicT671.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的阶段根据西欧发达国家的历史资料,将人口的增长区分为4个阶段,671.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的阶段根据西欧发达国家的历史资料,68(1)第一阶段: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人口增长率非常低。(2)第二阶段:死亡率下降,但出生率居高不下,人口增长率急剧上升。随着产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发展了,死亡率因国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以及医疗条件的改善而逐渐下降。(3)第三阶段: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仍在下降,但下降速度减慢,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这一阶段大致反映了20世纪初到50年代期间的人口增长情况。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妇女受教育的程度提高,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增多,社会保障制度的日臻完善,出生率开始下降,并且出生率的下降幅度大于死亡率的下降幅度。(4)第四阶段:低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人口增长率低。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下降都基本接近极限,低出生率伴随低死亡率,人口变动逐渐趋于稳定。68(1)第一阶段: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人口增长率非常低。69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折模型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折模型与西欧。由于科学的进步带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药费用降低,加之国际的援助,使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有的已经灭绝,从而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发展中国家人口死亡率的大幅度下降并不是建立在国内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而是在脱离国内经济发展与国民收入增长的情况下从外部嵌入的,是在国际援助下医药卫生和保健事业发展的结果。69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折模型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折模型与70在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比如新加坡、韩国、泰国、斯里兰卡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出生率开始下降,因而这些国家处于人口转折的第三阶段甚至已进入第四阶段。在大多数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由于长期贫困、收入水平较低,占主导地位的仍是陈旧的经济结构、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传统的生育观念,因而仍保持高的出生率。高出生率和下降的死亡率使人口增长过快,基本上处于人口转折的第二阶段。发展中国家出生率分两类情况:70在先进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比如新加坡、韩国、泰国、斯里兰71三、人口生育的微观理论模型71三、人口生育的微观理论模型721.生育理论孩子被视为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在发展中国家,被视为是一种特殊的投资),从而使消费者(家庭)对于孩子的需求,就像对其他消费品的需求—样,成为一种经济的、理智的选择。可将这些关系用数学式表述如下:DC=f(C,Y,Px,T)式中:DC

表示对孩子的需求量,C表示养育孩子的净价格或净成本,Y表示家庭的收入水平,Px表示所有其他商品的价格,T表示相对于孩子、家庭对其他商品的偏好程度。721.生育理论孩子被视为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在发展中国家73(1)孩子的净价格或净成本是指养育孩子的预期成本减去预期收益。其中:(1)预期成本包括:①母亲时间的机会成本。是指母亲抚养和照料孩子所放弃的工作机会,如果母亲不生养孩子而把这些时间用来工作,将会获得收入。②孩子的养育费用。指养育孩子所花费的一切支出,包括衣、食、上学等的支出。(2)预期收益包括:①孩子在未成年之前为家里劳动带来的收入。②孩子将来对父母的赡养费。这一因素对孩子需求的影响是反向的,即孩子的净价格越高,对孩子的需求就越小。73(1)孩子的净价格或净成本是指养育孩子的预期成本减去预期74家庭收入水平与对孩子的需求增加,这种正向关系的成立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孩子的价格不变。如果价格上升,既定的货币购买力下降,就没能力养育更多的孩子。②父母的生育观不变。实际上,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养育孩子的成本也同时增加,父母的生育观也会变化。这必然产生以孩子的质量代替孩子的数量的趋势。因此,收入增加会引起对孩子需求的增加是一个与现实不符的假设。(2)家庭收入水平74家庭收入水平与对孩子的需求增加,这种正向关系的成立必须具752.生育理论的应用(1)发达国家出生率的迅速下降。原因:传统的大家庭纷纷解体,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养儿防老的后顾之忧不再存在。妇女教育水平提高、就业机会增多,生育、抚养孩子的机会成本不断提高。孩子的抚养费、教育费不断上升,同时孩子在未成年前没有机会为家庭赚钱,导致养育孩子的净成本增加。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多子多福,无后为大的传统观念已不存在,使得对孩子的偏好程度下降。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父母已不必因为担心孩子的夭折而生育很多子女。752.生育理论的应用(1)发达国家出生率的迅速下降。原因76(2)发展中国家情形完全不同。孩子低成本、高收益,造成人口出生率长期居高不下。生产力水平较低,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健全。因而,孩子成为资本品,预期收益较高。孩子大多是家庭劳动力的来源,有些很小就参加各种生产劳动,为家庭增加收入。特别在农村,这种现象更普遍。孩子成为父母养老送终的惟一依靠;妇女受教育的机会少,就业机会少,即使就业,收入也很低,还不如在家生儿育女。——母亲时间的机会成本很低;人民的生活水平低,孩子的抚养费和教育费用也比较低,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有些生产劳动文盲或半文盲即可承担,所以很多家庭并不打算让孩子上学。76(2)发展中国家情形完全不同。孩子低成本、高收益,造成人77人口出生率的微观理论模型表明:发展中国家出生率过高并长期居高不下,是人口过度增长的主要原因。——经济停滞不前是最根本的原因。国家越穷,人口越多;人口越多,国家越穷。这种经济与人口的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几乎成为了一种客观规律。如不迅速扭转经济落后的状况,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口过度增长的境况。发展中国家农村出生率高、城市出生率低的差异。在现代化的城市地区,由于城市居民养育子女成本较大,对子女偏好较小,因而出生率低。在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民养育子女成本较小,对子女偏好较大,因而出生率高。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农村地区。77人口出生率的微观理论模型表明:发展中国家出生率过高并长期78第二节就业与劳动力充分利用78第二节就业与劳动力充分利用79一、劳动力利用不足1.劳动力利用不足的表现(1)公开失业:包括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自愿失业是指一些人不愿接受能够得到的就业机会而造成的失业;非自愿失业是指积极寻找工作但仍无工可做的劳动者。(2)就业不足:指实际工作时间少于他们能够并愿意工作的时间。(3)职业损伤。有些人由于营养不良,缺乏必要的医疗保健条件而受到伤害,从而不能全日工作。(4)不生产的工人。指工作小时较长,但由于缺乏技术和资本,生产率极低,产出甚至还不能补偿生活需要。79一、劳动力利用不足1.劳动力利用不足的表现80(5)表面上有工作但又利用不足①伪装的就业不足,许多人表面看来全日在工作,但实际上他们所提供的劳务只需更少的时间就可完成。②隐蔽性失业,指有些劳动者因找不到工作而选择了非就业活动,比如,家庭主妇找不着工作而只好从事家务劳动,毕业的学生没有就业机会再继续上学。③提前退休,在许多国家,随着寿命的延长,退休年龄反而下降。这主要是为了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80(5)表面上有工作但又利用不足①伪装的就业不足,许多人表812、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率国家198019901995199619971998菲律宾4.88.18.47.47.99.6智利10.45.74.75.45.37.2尼加拉瓜-11.116.914.913.313.3波多黎各17.114.113.713.413.513.3委内瑞拉6.210.410.311.811.4-泰国0.82.21.11.10.93.4哥伦比亚-10.28.711.912.115.0厄瓜多尔-6.16.910.49.211.5墨西哥4.5-4.73.72.62.3中国4.92.52.93.03.13.1812、发展中国家的失业率国家198019901995199823.劳动力利用不足的原因供给方面:

(1)劳动力迅速增长。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出生率过高和死亡率过低。(2)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也使城市劳动力供给日益增加。特别是受过教育的农村青年纷纷涌向城市现代部门寻求就业机会,加剧了这些部门的就业压力,也使农村宝贵的人才不断减少。(3)家庭妇女加入劳动力队伍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多。只要有适当的工作机会,她们会随时出现在劳动力市场上。降低劳动力的供给是很困难的,惟一有潜力的途径是降低人口增长率,减少劳动力供给,这是一个漫长过程。823.劳动力利用不足的原因供给方面:83需求方面(1)城市工业部门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较低。工业部门使用的是现代的资本密集型技术,这种技术的特点是刚性要素比例,不管要素价格如何变动,这种比例不会发生变化。因此,要增加劳动就业,不能靠调整要素价格,而只能依靠更大的资本投资。失业是由于资本投资不足。(2)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扭曲了要素价格,阻碍了要素的充分就业。工会的压力、最低工资法、雇员的各种津贴、跨国公司的高工资政策等等,都倾向于把工人的实际工资推到市场决定的均衡工资以上。而放宽折旧范围,低利率贷款,税收减免等一系列鼓励投资的政策,却导致了资本的价格低于市场供求决定的均衡价格。要素价格扭曲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鼓励现代工业部门使用资本密集型生产技术。因为资本相对于劳动更便宜。83需求方面(1)城市工业部门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较低。84二、发展中国家就业战略1.减少劳动力的供给(1)降低人口增长率是最根本的措施。持之以恒,坚持降低人口增长率的政策,如实行控制下的生育,提高婚育年龄、增加生育的间隔时间。(2)通过增加教育时间,缩短劳动供给的时间。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事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劳动力的素质普遍较低。通过延长学习的时间,增加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等,既能够提高综合素质,又可以降低劳动力在当前的供给数量。(3)鼓励劳务出口。劳动力在国际间的流动有利于调剂劳动力余缺。发展中国家大量非熟练的剩余劳动力,鼓励他们到国外工作,既可以增加收入,又可以解决就业问题。84二、发展中国家就业战略1.减少劳动力的供给852.增加劳动力的需求(1)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消除要素价格扭曲。(3)选择适宜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技术。(4)调整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提高教育投资效益,使受教育人才在规模上、质量上与经济发展相适应。852.增加劳动力的需求(1)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收入差86第三节劳动力迁移理论不发达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传统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占很大比重,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也很高。因而,人口由传统农业部门流向现代工业部门,由乡村流入城市,成为经济发展的标志和重要内容。人口流动问题成为研究发展中国家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86第三节劳动力迁移理论不发达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传统农业87一、二元结构理论87一、二元结构理论881、刘易斯模型刘易斯(W.ArthurLewis)威廉·阿瑟·刘易斯

(1915-1991)生于美国。获诺贝尔奖年度:1979年。父母均系安提瓜(Antigua)移民。GreatBritainPrincetonUniversity

Princeton,NJ,USA

881、刘易斯模型刘易斯(W.ArthurLewis)威廉89重要著作《经济计划原理》(PrinciplesofEconomicPlanning)《营运成本》(OverheadCost)《经济增长理论》(TheTheoryofEconomicGrowth)《经济发展面面观》(SomeAspectsofEconomicDevelopment)《国际经济秩序之演化》(TheEvolutionoftheInternationalEconomicOrder)89重要著作《经济计划原理》(PrinciplesofE90自传我从来不曾想过当经济学家。家父原本希望我当律师,但他在我7岁那年就撒手人寰,所以在决定我一生出路的重要时刻,他已无从表达意见。那是1932年,我获得路易斯(St.Lucia)政府的奖学金,可以选择进入任何一所英国大学就读。我不想行医,也不想当老师,所以我感到十分彷徨,因为在那个年代里,只有律师、医生、传教士与教师,是黑人青年能从事的工作。我一心想成为工程师,但是当时的殖民地政府以及制糖业却不可能雇用黑人工程师。至于家母,对我所作的任何选择都无条件地支持。事实上,如果不是她老人家,我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90自传我从来不曾想过当经济学家。家父原本希望我当律师,但他911.刘易斯模型刘易斯(Lewis,W.)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具有两种不同性质的部门,即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化部门和农村中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现代化部门生产规模大、生产和管理技术较先进,生产的动机是为了谋利,产品多在市场上销售。传统部门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生产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消费,产品很少在市场上销售,而且存在着大量的失业人口,农业人均收入低。911.刘易斯模型刘易斯(Lewis,W.)认为,发展中国92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的投入要素是土地和劳动,没有资本投入,而土地十分有限,随着农业人口的增长,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甚至为零。他把边际生产率低下的那部分劳动力称之为“过剩劳动力”。这种情况下,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非常低,一般只能维持自身及家庭生活最低限度的需要。而城市现代化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远比传统农业部门高,其工资水平也当然高于农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92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的投入要素是土地和劳动,没9393949495OS代表农业部门的收入,OW代表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这种差异正如刘易斯指出的“看起来不像一个海滩,而像一个峭壁”,正是这种工资差异促使传统农业部门的过剩劳动力向现代部门流动,形成完全弹性的劳动供给。WN1Q1代表最初阶段的剩余,因为一部分剩余用于再生产,所以固定资本量增加了,因而边际劳动生产力线由N1Q1右移至N2Q2,劳动雇佣量则由L1增加到L2。现在剩余和工业部门的就业都增多了,继续再投资把边际劳动生产力线提高到N3Q3、N4Q4,就能使劳动雇佣量增加到L3、L4。只要农业部门有剩余劳动,这个过程就能会继续下去,直到剩余劳动完全被吸收到现代工业部门中去,这个过程才会停止。95OS代表农业部门的收入,OW代表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这种962.费-拉模型横轴为劳动量供给,纵轴为农业产出,OCAB为农业总产出OB为农业部门总消费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生产率低下,故OB为最低生存费用消费线,叫做不变制度工资。962.费-拉模型横轴为劳动量供给,97费景汉和拉尼斯把过剩劳动力分为两部分,向现代工业部门首先转移的是第一部分L2L3,叫零值劳动力,即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劳动力。由于这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为零,尽管农业部门的劳动力由L3减为L2,但农业的总产出不变。随着L2L3部分劳动力外流,农业部门形成一部分剩余产品AB,这恰是不变制度工资水平上形成对流入工业部门就业的那部分劳动人口的粮食供给。(1)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第一个阶段97费景汉和拉尼斯把过剩劳动力分为两部分,向现代工业部门首先98(2)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第二个阶段继零值劳动力之后,非零值劳动力L2L1向工业部门转移。农业总产出开始发生变化,这时农业部门所提供的剩余产品数量,不可能与工业劳动力的增加同步,逐渐无法在不变制度工资水平上满足工业部门的农产品需要。农产品价格上涨,促使工业部门提高工资,工业部门的无限劳动供给结束。由于在超过L2点后,整个粮食供给短缺,所以L2点被称为粮食短缺点。98(2)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第二个阶段继零值劳动力之后,非零值99(3)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第三个阶段农业劳动力减少到L1点以后,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开始大于不变制度工资,农业部门的收入水平不再取决于不变制度工资,而是由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出决定,这意味着农业商业化了。L1点被称为商业化点。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过了L1点,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性质发生变化,进入稳定增长的发达经济。99(3)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第三个阶段农业劳动力减少到L1点以100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Todaro,M.P.)依据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实,对刘易斯、费景汉和拉尼斯的理论提出了批评意见,创建了自己的人口流动模型。100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Toda1011.托达罗模型的背景托达罗认为,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释放出来,促进了工业化,也促进了城市化。尽管城市中的失业和就业不足现象在不断加剧,仍有大量的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人口流动基本上是一种经济现象,不论城市中失业状况如何,准备流向城市的人们还是可以做出合理的决策。1011.托达罗模型的背景托达罗认为,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释1022.托达罗模型的内容农民所关心的,与其说是城乡现实的收入差距,还不如说是城乡预期的收入差距,无论已经开始流动的人口,还是准备流动的人口,都是把农村的现得收入,与如果进入城市后找到工作机会的预期收入作比较,再决定其行为。影响农民预期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城乡实际工资的差异估计有多大;二是在城市找到工作机会的可能性有多大。在比较城乡现实工资差异的同时,还需要权衡进入城市后有多大风险,会在多长时期内处于失业或就业不足的状态。1022.托达罗模型的内容农民所关心的,与其说是城乡现实的103城乡收入的差距将逐渐扩大,这将引起大量农民盲目流入城市,而且流入的数量远远大于工业的需要,托达罗估计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将会有2至3个农民流入城市。因此,城市创造的新的工作岗位愈多,失业问题反而愈趋严重。托达罗认为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不能单纯指望工业扩张,而应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政府应当改变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增加农业投入与发展科技,在农村扩大就业机会。此外还要取消人为造成的过大差距,例如政府应取消规定的最低工资法和限制工会的权力等。103城乡收入的差距将逐渐扩大,这将引起大量农民盲目流入城市104第四节人力资源开发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从量上说是劳动力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质上说是劳动者的素质差,高素质劳动力的短缺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104第四节人力资源开发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源,105一、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TheodoreW.Schultz

西奥多·舒尔茨

1902年生于美国USAUniversityofChicago

Chicago,IL,USA1902-1998105一、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TheodoreW.Schu1061.人力资本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舒尔茨(Schultz,T.)认为,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尤其应当对人力资本予以高度的重视。如果发展中国家的人的能力不能同物质资本保持齐头并进的协调关系,如果物质资本的增加离开了人力资本的增长,要想取得现代化农业和现代化工业的长足发展是不可能的。缺乏人力资本是造成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和限制其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至少和物质资本一样重要,舒尔茨从3个方面说明了这一点。1061.人力资本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1072.人力资本的构成人力资本是靠对人的投资和受教育时放弃的收入(机会成本)所形成的资本。人力资本实质是人力投资在劳动者身上的凝结,具体体现为人的工作智能和技能。人力资本包括量和质两个方面:量是指有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在有用工作岗位上的数量;质是技艺、知识、工作熟练程度、管理水平等等。1072.人力资本的构成人力资本是靠对人的投资和受教育时放1083.人力资本的来源正规的初等、中等及高等学校教育支出;人力投资的主要来源是教育投资。保健设备和服务的各种开支;在职训练;厂商所组织、举办的成人教育训练,特别是在农村推广教育,也是人力投资的一项内容;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支出;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提高企业职工劳动能力方面的投资。1083.人力资本的来源正规的初等、中等及高等学校教育支出1094.教育投资教育不是消费活动和福利开支。教育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投资,显然增加了无形的积累。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各国人口的先天能力是趋于平衡的、相近的,但后天获得的能力,各国却大不一样。各国人口质量的不同,主要取决于后天的能力,是教育的结果。舒尔茨指出,当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正是人力资本量不断增加的结果。从长期看,教育投资比物质投资会获得更多的利润,进而持续推动经济发展。资本积累的重点应当从物质资本的积累转向人力资本的积累。物质资本的边际收益率是递减的,只有人力资本的边际收益率是递增的,教育投资比物质资本收益率高的情况将持续下去。1094.教育投资教育不是消费活动和福利开支。1105.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计算某一阶段教育的收益率,其具体方法是:先测定不同学历的毕业生所得收入之差,算出各教育阶段的毕业生的收入差额,这一差额与该阶段的教育费之间的比率,即是该阶段的教育收益率。计算人力资本的成本要加上学生在上学期间放弃的收入;对教育的收益要进行长期的计算。讨论:当前,上大学合适否?1105.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计算某一阶段教育的收益率,其111二、教育1.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1)教育投资大幅度增长,但人均占有水平仍然很低。左表是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2)入学人数增长迅速,但辍学率高。拉美100个小学生中有60个退学。在亚洲和非洲,小学辍学率分别为54%和20%。国家和地区19951996

世界总计5.2-

中国2.52.5

印度3.33.2

印度尼西亚1.41.4

菲律宾3.03.2

泰国4.14.8

韩国3.7-

美国5.4-

日本3.6-

德国4.84.8

英国5.3-

法国6.16.0

加拿大6.9-

澳大利亚5.5-111二、教育1.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国家和地区19112(3)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体制大多是照搬发达国家的,而没有很好地研究分析本国的经济文化条件和具体国情,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要不完全相符。从教育结构来看,发展中国家教育的投资偏好于高等教育,而忽视了扫盲和基础教育。扫盲、基础教育等关系到国民的整体素质,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应该投以较多的资金和精力。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投资严重不成比例。例如,一些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与初等教育的教育费用比是88:1。这就是说,在发展中国家,一个大学生一年的教育费用可以使88个适龄儿童受一年的初等教育。在有些非洲国家,这个比例更高达283:1。在教学内容上,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同样脱离实际的需要。112(3)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体制大多是照113发展中国家农村的中小学教育应该与农村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但是中小学教育很少向学生传授农村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思想。农村学校成了孩子和父母心目中通往城市丰厚薪水职业的途径,而不是培养农村经济发展人才的基地,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对大批新型农民的需求。大学教育也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脱节,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是按照发达国家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课程安排都是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而很少考虑到这种教育体制是否符合发展中国家自身的特点,造成许多毕业生学非所用或毕业即失业。113发展中国家农村的中小学教育应该与农村发展密切结合起来,114(4)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发展中国家由于就业机会有限,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使得一些即使是受过较高教育的劳动者也只能找到低一级的工作,而雇主们也倾向于雇佣文化程度更高的劳动者从事本来可以由文化程度较低的劳动者从事的工作,这种现象就称为“教育过度”。由于“教育过度”又使受过较低层次教育的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日益降低,就业更难了,他们为就业所迫,又要追求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人们的这种需求又迫使政府增加各级学校教育。结果是每一次教育的扩大,不是缓和了劳动者的就业矛盾,而是导致了新的一批受教育者的失业。这种由于教育的扩张超过经济发展需求而产生的受教育者的失业就称为“知识失业”。114(4)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发展中国家由于就业机会有限,115(5)智力外流现象严重。智力外流是指发展中国家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国内完成学业后流动到别的国家,为别的国家服务。一是使发展中国家损失了本国投入的大量人力资本。在发展中国家,教育成本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国家负担,教育等级越高,国家负担的开支越大。当受过较高教育的人才迁往国外,对于迁出国来说是大量的人力投资付之东流。二是减少了发展中国家关键性专门人才的供给,阻碍了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高级专门人才若留在国内进行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工作,不仅可以促进国家的科技进步,而且会带动、培养出一批技能较高的劳动者。115(5)智力外流现象严重。智力外流是指发展中国家的高级专116隐性智力外流即人虽留在国内,思想却流向了国外。这些人不把精力集中在研究思考本国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上,而是把眼光转向国外,热心于研究发达国家需要解决的问题,以获得国际同行的认可和赞誉,并以此作为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准。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把这种外流称为“内在的智力外流”。这种内在的智力外流比明显的人才外流危害还要严重,因为他的一切消费均为国内供给,却不为国家办事。116隐性智力外流即人虽留在国内,思想却流向了国外。1172.人力计划理论人力计划理论:根据一国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比例来计划该国的各种教育发展比例的理论。发展中国家本来就比较穷,教育投资很有限,而现在投资效率却很低,尤其是知识失业和智力外流,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犹如雪上加霜。提高教育投资效率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如何使教育投资所培养的人才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经济计划,某行业在什么时候要有什么样的发展,那就可以预测出计划期内对受过某一级别教育劳动者的需求量,根据这种需求可以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增长计划。这样既可以避免人才短缺,又可以避免知识失业和人才浪费。1172.人力计划理论人力计划理论:根据一国所需要的人力资118人力计划理论的核心是对人力需要进行预测。预测的方法就是根据国民生产总值的目标来确定行业结构变化,计算各行业的就业量。由此确定就业的职业结构,再把职业需求转换成教育需求以确定教育体系结构。一般情况下,随着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因而尽管某一行业发展了,但劳动力的需求并未相应要求增加。在现实中也不存在惟一的教育——职业关系,有些职业所需的技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并非一定要通过教育机构培训。118人力计划理论的核心是对人力需要进行预测。预测的方法就是1193.教育成本—收益分析理论(1)教育成本。显性成本是指教育费用支出;社会或政府提供的公共费用个人或家庭提供的私人学费。隐性成本是指学生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2)教育收益。经济方面的收益;个人收益是指通过接受更高的教育能获得更高的收入,社会收益是指通过教育提高了人们的生产技能,使人们具备或提高发明创造能力,从而改善生活和生产条件,扩大就业机会,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推动经济发展。非经济方面的收益,比如教育会使受教育者有较高的道德风范,社会责任感提高等。1193.教育成本—收益分析理论(1)教育成本。120复习思考题:1.试述人口转折理论的主要内容。2.造成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利用不足的原因何在?3.试述二元经济中劳动力流动的理论模式。4.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有何重要作用?5.发展中国家教育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120复习思考题:1.试述人口转折理论的主要内容。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影响成败态度决定一切122第五章资本形成1第五章资本形成123引子资本的优势资本社会之所以超越了封建社会,是因为与土地相比,资本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