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课件_第1页
中国戏曲课件_第2页
中国戏曲课件_第3页
中国戏曲课件_第4页
中国戏曲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戏剧第五章一、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脉络1.起源作为一门综合艺术,戏曲艺术中大致包括文学剧本、戏曲音乐和舞台美术三个部分。中国文学、音乐和美术的深厚积累为中国戏曲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元代戏曲在元代的戏剧舞台上演出的是以唱北方曲调为特色的北杂剧和唱南方曲调为特色的南戏。元代中叶前,北杂剧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戏剧形式。元中叶后,江南地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南戏吸收了北杂剧的一些优点后在艺术上进一步成熟,迅速发展起来。至元末南戏已经更为成熟。4.清代戏曲清代戏剧的声腔剧种基本上是承续明代而来,其中传统的雅部声腔逐渐由盛而衰,而代表各地方剧种的花部诸声腔却日益兴旺。明代中后期兴起的昆剧,到明末清初达到了成熟阶段,而且流传到各大城市和许多省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剧种。从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前期,昆剧趋于衰落,逐渐分化并加入到许多地方戏中去。二、中国古代戏曲的艺术特征(1)综合性中国戏曲一直保留了上古艺术诗、乐、舞不分的总体性特征。(2)写意性受中国艺术传统和戏曲生活歌舞化的制约,造就了中国戏曲写意性的艺术特征。写意性表现在舞台表演的程式化、时空处理的自由化和人物表演的行当化三个方面。(3)技艺性中国戏曲注重当场表演,戏曲作品能否吸引观众不仅仅取决于一个优秀的剧本,演员的演出更为重要。三、元杂剧体制与代表作家作品1.元杂剧作为成熟的戏剧形态,其体制较宋南戏更为成熟,形成了一套严格的格律制度,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体制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剧本结构、音乐体制和脚色与演出体制。元杂剧发展到中期,无论题材还是艺术风格,较前期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在题材方面,社会剧和历史剧已经减少了,呈现出文人剧、爱情剧和隐逸道化剧鼎立的情况;在艺术风格上,文采派占据重要位置。在元杂剧后期的作品中,作家开始有意识的承担起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劝化使命。秋胡戏妻四、明清传奇体制与代表作家作品1.声腔改造与剧本实践文人加入南戏的创作队伍,使南戏的剧本体制不断规范,音乐体制也逐渐格律化,剧本中的民间性格逐渐减少,而文人趣味则逐渐增加。嘉隆时代的昆山人魏良辅,在吸收南北曲诸腔的长处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改革了昆山腔。梁辰鱼按照改革后的昆山腔创作了《浣纱记》,一时靡然向风。自成化年间(1465~1487)至嘉靖二十六年(1547)是传奇的生长期。这一时期的的传奇作家从整理、改编宋元南戏入手,吸取北杂剧的优点,逐渐建立起篇目较长、分出标目、有下场诗等不同于戏文的规范化传奇体制。生长期的传奇作品,从题材上可分为伦理教化剧、历史剧和爱情剧。从嘉靖二十六年到约万历二十八年(1600)是传奇的形成期。这一时期,《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玉茗堂四梦》这些杰出作品分别在各自的题材、主题上为后代传奇树立了范式;魏良辅对昆山腔进行了革新;沈璟编纂于约万历二十五年的《南九宫十三调曲谱》为传奇的音乐格律确立了范式;文人作家开始在传奇中寄托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和人生感慨。所有这些,标志着传奇体制的成熟。万历二十八年直至明亡,是明传奇的繁荣期。这个时期是明传奇创作最为兴盛的时代,出现了孟称舜、冯梦龙、吴炳、李玉、阮大铖、范文若等众多名家。传奇的文体风格逐渐成熟,在创作上也有一些新的趋势。吴炳清代传奇从入清(1644)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延续明代的创作高潮,仍然十分繁盛。从康熙五十八年(1719)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逐步走向衰落。从道光元年(1821)开始,传奇走向它的尾声。吴伟叶清代传奇的高潮期由入清(1644)持续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出现了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以李渔为代表的风流文人作家群、以吴伟业为代表的正统文人作家和饮誉大江南北的“南洪北孔”(洪昇和孔尚任)等优秀作家。桃花扇文学革命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中心的一环。与此相关联,戏剧方面也出现了新的戏剧观:把戏剧作为传播思想、组织社会、改善人生的工具;提倡现实主义戏剧,要求戏剧取材于现实生活,描写普通人,打破“大团圆”结局。“五四”时期活跃在戏剧艺术上的作家作品主要有胡适、陈大悲、欧阳予倩等人的“社会问题剧”;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抒情史剧或诗剧;洪深早期试图将欧美戏剧表现形式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的剧作;田汉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品;丁西林讲求“趣味”的独幕喜剧等。30年代以“左联”成员为主的上海艺术剧社提出“普罗戏剧”(无产阶级戏剧)的口号,联合其他戏剧团体成立了“中国左翼剧作家联盟”。1936年为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了上海戏剧协会,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这时期出现了话剧史上第一个大师级的作家——曹禺,这标志着现代话剧的成熟。雷雨1949年以后,戏剧与政治、社会生活的关系进一步加强,更加直接、紧密。为配合政治运动和工厂、农村的斗争生活,产生了许多作品。在此号召下也出现了一些很有艺术价值的重要作品。“文革”十年,戏剧舞台一片凋敝,在“三突出”的原则下,只产生了《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龙江颂》、《杜鹃山》、《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八个“革命样板戏”,人为的公式化、概念化、标准化扼杀了戏剧的发展。红灯记三是把握时代生活旋律,呼吁体制改革,批判腐败现象;四是张扬作家主体意识,重视艺术思维与艺术形式的创新,探索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