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进步课件_第1页
农业技术进步课件_第2页
农业技术进步课件_第3页
农业技术进步课件_第4页
农业技术进步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农业技术进步第七章农业技术进步1第七章农业技术进步7.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内容与重要作用7.2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7.3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7.4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第七章农业技术进步7.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内容与重要作用2科学与技术历史上,Scienceandtechnologyinitiallywereseparated.(科学是哲学,而技术则是工匠们的实践。技术先于科学。)只有到了伽利略时代:与功利的技术有关的科学才找到了赢得人们关注和充分尊重的代言人!lateron,usingsciencetoreleasethebottleneckofinvention.当今,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日益一体化。科学与技术历史上,Scienceandtechnolog3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目的与任务成果形态与生产的关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客观世界纯知识形态间接关系潜在的生产力不能完全确定有较深远的影响改造客观世界物质形态直接关系直接的生产力能起直接作用确定性的作用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目的与任务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47.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内容与重要作用7.1.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点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不断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7.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内容与重要作用7.1.1农业技术5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农业技术进步是指一个固定数量的农业资源能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或者说,一个既定数量的农产品只需要比以前更少的农业投入。图描述了农业技术进步的情况。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6OX代表化肥投入量,OY代表小麦产量,t1表示采用传统品种的产量曲线,t2则为高产新品种的产量曲线。T2位于t1之上说明单位化肥投入上的产量增加了,技术进步体现在种子投入上。对此有两种解释:(1)采用新品种在相同的化肥投入条件下比旧品种有更可观的产出。(2)生产相同产量的小麦新品种比旧品种化肥耗用量少。如图1所示,p’与t2的切点位于p与t1的切点之后,表明新品种对化肥投入的边际产出大于旧品种。切线平行则表示两种条件下化肥使用的价格比率不变,化肥用量的变化与价格无关,而仅仅是受到了种子对化肥不同反应程度的影响。OX代表化肥投入量,7农业技术的分类广义的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生产技术即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经济管理即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狭义的农业技术进步: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主要是物化形态的技术,因而又叫硬技术进步。按技术进步的程度分为:技术进化:对原有技术或技术体系的改革创新技术革命:技术或技术体系发生质的变革农业技术的分类广义的农业技术进步:82.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

(1)渐进性

(2)系统性

(3)外生性

(4)复杂性

(5)周期性

2.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

(1)渐进性97.1.2农业技术进步的内容1.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进步2.农业生产条件的进步3.农业管理技术的进步4.农业生产劳动者与管理者的技术进步7.1.2农业技术进步的内容1.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进步107.1.3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1.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2.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3.提高农业经济效益4.改善和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5.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7.1.3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1.提供先进的农117.2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7.2.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力1.产量目标2.质量目标3.利润目标4.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目标7.2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7.2.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127.2.2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1.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2.城镇化的发展3.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4.农业现代化建设7.2.2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1.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137.3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7.3.1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诱导性技术进步的概念最早是由希克斯提出来的,其理论发展分为两个分支:希克斯—速水—拉坦—宾斯旺格假说:强调要素的相对稀缺性;施莫克勒—格里克斯假说:强调市场需求。7.3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7.3.1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141.要素稀缺性诱导的技术进步希克斯在《工资理论》一书当中讨论“经济进程的分配效应”时,首先引入了诱导性技术进步的概念。他认为经济进步受四种力量的推动——人口增长、工作意愿增强、资本增加和技术创新。一种创新只有当它的最终效果能够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时,才会被有力地采用,这是竞争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1.要素稀缺性诱导的技术进步希克斯在《工资理论》一书当中讨论151.要素稀缺性诱导的技术进步类型: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使资本边际产出增加大于劳动节约资本的技术创新:使劳动的边际产出增加大于资本中性技术创新:同比例增加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出1.要素稀缺性诱导的技术进步类型:16希克斯认为:技术创新偏向偏向劳动偏向资本要素的相对价格节约稀缺的要素(一般具有更高的边际产出)定义要素稀缺性诱导的技术进步希克斯认为:技术创新偏向偏向劳动偏向资本要素的相对价格节约稀17速水和拉坦:当价格能够有效地反映产品和要素供需变化以及农民、公共研究机构和私人要素供应商之间存在有效的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市场价格信号将引导技术变革沿着一条有效途径进行:即产品需求增长——资源禀赋变化——对相对昂贵要素的替代需求——公共机构开发新技术——供应商提供现代技术投入品——引导农民用相对丰裕的要素代替日益稀缺的要素——实现技术变迁。速水和拉坦:18第7章农业技术进步课件19速水和拉坦:一个经济中技术的发展是为了用相对丰富(因而廉价)的要素来替代相对稀缺(因而昂贵)的要素。基于诱导性技术进步类型的分析:美国:人少地多(农业机械化技术——石油农业)日本:人多地少(农业生物化学技术)速水和拉坦:202.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施莫克勒:长期经济增长取决于技术知识的积累,技术进步包括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发明和经济增长》

验证了不同产业资本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品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伸出三个命题:(1)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它与其它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2)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3)采用发明后的预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

2.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施莫克勒:21总之,是市场需求决定了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技术发明是为解决经济问题或把握经济机会,这一点具有深远的意义。很多人都把技术进步看成是外生的——不是由经济变量所控制,甚至是自发的。现在看来,技术发明从一种业余的、非常规的经济活动,逐渐变成一种连续的、规范的、企业化的经济行为。总之,是市场需求决定了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技术发明是为解决经22格里克斯在对杂交玉米的推广和使用中,指出市场盈利性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从而较早地提出了关于农业技术进步的市场需求诱导假说。

格里克斯也注意到杂交玉米技术成果推广的经济效益,他指出研究成果的地区分布和新品种的推广率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格里克斯在对杂交玉米的推广和使用中,指出市场盈利性是一个主要233.要素稀缺与市场需求假说的互补性质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并不是两种独立的假说,而是互相补充的技术进步理论。节约一种或几种要素的技术创新,如果不落实到某一种产品上,就无法被技术需求的微观主体所采用。

针对某一种产品的技术发明,如果不能够相对地节约一种或几种生产要素,也不会被技术需求的微观主体所采用。

微观主体的利润最大化行为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两种假说内在统一的基础和纽带。

3.要素稀缺与市场需求假说的互补性质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并不是244.关于公共农业科研体系的理论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导性假说为农业研究资源的分配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基本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由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场竞争机制来支配农业科研活动。(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农业科研的大多数成果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性质,具有使用上的非排他性和收益上的非独占性或外溢性,难以避免搭便车等问题的困扰。农业生产:无围墙的工厂4.关于公共农业科研体系的理论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导性假说25基本结论市场机制:能物化为商品的农业科技成果公共资金:基础性、公益性或公共产品性的科研和推广。基本结论市场机制:能物化为商品的农业科技成果267.3.2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1.劳动节约型技术指主要是通过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装备来提高劳动效率,从而使劳动消耗大量节约的技术。2.资源节约型技术指能使活劳动以外的其它经济资源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从而节约资源的技术。(如现代生物化学技术)

3.中性技术指使劳动节约型技术和资源节约型技术密切结合,取长补短,综合运用的技术。

7.3.2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1.劳动节约型技术277.3.3发达国家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1.先以劳动节约型技术为主,后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的道路(如美国)2.先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后以劳动节约型技术为主的道路(如日本)3.中性技术进步的道路(如西欧的英法意等)7.3.3发达国家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1.先以劳动节约型技术287.3.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大致可划分为二个相互联系的阶段: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7.3.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中29重点推进的农业技术进步1.尽快形成一整套农业生产技术体系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重视农田水利技术,有效改造中低产田3.因地制宜地推广农业机械技术4.进一步提高化学化水平重点推进的农业技术进步1.尽快形成一整套农业生产技术体系30开放条件下的我国农业技术进步

入世与农业技术外源供给的增长入世与农业技术内源供给能力的提高入世对农业技术需求的影响开放农业条件下的技术进步机构开放条件下的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入世与农业技术外源供给的增长31入世与农业技术外源供给的增长国外新产品引入与农业技术供给增长国际资本进入与农业技术供给增长国际农业科研的规模效应和知识外溢入世与农业技术外源供给的增长32国外新产品引入与农业技术供给增长从农业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竞争性和替代性农产品的技术进步效应“边干边学”: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可以加速以商品为载体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知识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使参与贸易的发展中国家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得到提高。国际贸易所引起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溢出效应”(技术模仿)。国外新产品引入与农业技术供给增长33国际资本进入与农业技术供给增长国际直接投资与任何其他国际资本进入都截然不同,将源头国家正在使用的生产技术直接引入。与国际农业直接投资相随的跨国农业组织的建立,会带来发达国家高技术人才的流动,从而产生以人力资本为载体的“技术外溢”。国际农业直接投资可以“把源头国现实的社会关系也一并带进”,实现资本接受国农业经济管理技术的进步。国际资本进入与农业技术供给增长34国际农业科研的规模效应和知识外溢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发明专利的比重,1967-1979年只有0.004,1983年下降为0.002。农业的开放,有利于世界整体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水平的提高,从而可以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加有利的农业技术供给的外部环境。对于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来说,一方面,农业开放可以扩大其消费者基数规模,产生对技术创新投资的潜在利益的刺激;另一方面,一部分无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可以将更多的资源从现期生产转向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中。这对发展中国家可能会产生两种相互矛盾的后果:在扩大了与发达国家农业技术之间差距的同时,增加了外源技术的供给。农业的国际化,会强化国际间这一制度的创新进程,促进不同国家在农业技术研究领域的合作。国际农业科研的规模效应和知识外溢35入世与农业技术内源供给能力的提高国外技术的消化与模仿型内源技术的生成创新条件改善与原创型内源技术的增长入世与农业技术内源供给能力的提高36国外技术的消化与模仿型内源技术的生成根据阿罗等人的“边干边学”模式,国外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是国内农民在实践中对新技术的学习过程,进而也是国内农业技术能力的提高过程。外源技术的“本地化”改造,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台阶。国外技术的消化与模仿型内源技术的生成37创新条件改善与原创型内源技术的增长农业的开放,也将有利于我国国内农业技术研究和开发水平的提高。第一,它可以使我国农业科研和技术创新获得外在规模经济,分享比在孤立状态下更大的技术知识基础。第二,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一项需要巨大投资的事业。农业国际化,在市场规模扩大诱发对农业技术研发投资激励的同时,又由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资本积累能力的增强,存在着扩大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投资的现实条件,从而有利于农业研究机构达到合理规模。创新条件改善与原创型内源技术的增长38入世对农业技术需求的影响农业开放对农业技术有利性的影响农业开放对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影响

入世对农业技术需求的影响39农业开放对农业技术有利性的影响在开放农业的条件下,农业技术产品的价格会由于供给的增长而下降,这从成本节约的方面提高了农业技术运用的有利性。农业国际对农业技术收益或产量的影响,首先与新技术所生产的产品的性质有关,同时决定于新技术所生产的产品市场份额的变化。农业国际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推动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第一,改变了农业企业的激励结构。第二,加大了农业企业的竞争压力。

农业开放对农业技术有利性的影响40农业开放对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影响较高的文化水平、运用新技术所需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是决定农民对新技术需求的重要因素。国际化进程中农业技术有利性的提高,必然刺激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同时激发农民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国外物质资本的进入,不仅要求国内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相配套,而且为国内人力资本的提高提供了现实途径。

伴随物质形态技术进步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提高。

农业开放对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影响41开放农业条件下的技术进步机构技术产品与普通产品之间存在着重要区别。罗默认为,技术或知识既不同于正常的竞争性物品,也有别于公共产品。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二者共同刻画了技术的特征。技术的非竞争性表现在,一个厂商或个人对技术的使用并不阻碍他人同时使用该技术,技术的复制成本可以视为零。技术的部分排他性保证了研究厂商可以从技术创新中受益。这说明,即使农业国际化可以创造出有利于国内农业技术供给的积极因素,也不意味着仅仅依靠竞争性市场力量就可以保证国内所需农业技术供给的有效增长。在国际化背景下的国内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政府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开放农业条件下的技术进步机构42开放农业条件下的技术进步机构国际化背景下国内农业技术政策的设计,应遵循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政府的政策不是去取代市场竞争原则,而是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第二,政策必须在国际规则、国际惯例的框架内建立。我国农业政策的重点应是加大农业部门的人力资本投资。开放农业条件下的技术进步机构43农业科技体系是指为推进农业技术进步而建立的一整套组织机构和方法制度的总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教育培训体系7.4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农业科技体系是指为推进农业技术进步而建立的一整套组织机构和方447.4.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1.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和方向主要任务:加快农业发展中关键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方向: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的整体素质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途径(1)调整和完善农业科研体系

(2)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3)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引进(4)搞好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5)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研究政策

7.4.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457.4.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1.农业技术推广的一般程序选定推广项目

推广试验

示范

推广

反馈和改进研究

7.4.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1.农业技术推广的一般程序46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一系列现实约束:载体约束资源约束动力约束环境约束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一系列现实约束:47载体约束农技推广的载体包括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各级政府推广机构、涉农企业、专业技术协会等。约束表现为:一是体系不完善,特别是经过最近十几年的大变革过程,推广体系普遍出现“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二是各种推广组织之间不协调,长期存在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和地区分割。三是各组织间的目标不明、分工不清、边界重叠,推广缺位与低水平重复并存。载体约束48资源约束技术源与资金是推广的重要资源。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型塑和惯性,致使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供给渠道单一,长期依赖政府举办的科研机构和学校。一方面,大量成果被束之高阁,转化率很低;另一方面,农民对先进适用技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推广资金严重不足农技推广总投资强度一直低于0.5%推广人员人均经费不到发展中国家的15%农民人均分享的农技推广投资为7.3元/年,不及低收入国家的一半农技推广经费的80%以上用于人员工资支出资源约束49动力约束农技推广的动力主要来自推广人员和农民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农技推广的主力军仍然是各级政府所属的事业机构人员。一方面,受自身专业知识、教育背景和能力素质的限制,使其难以有效发挥推广作用。

另一方面,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简单的市场经济办法无法对“事业单位”的推广人员实施有效的激励,从而导致公益性技术供给不足、经营性技术过度供给的局面。

农民对技术推广动力不足主要有如下原因:第一,农业生产比较收益下降,采用新技术增收幅度不大。

第二,农民的风险意识增强。

第三,农民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能力有限,难以充分发挥新技术的增产增收作用。

动力约束50环境约束农技推广总是在一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因此环境对推广行为具有一定反作用。

自然环境主要影响对技术类型的选择,而社会环境则更多地约束推广组织的行为。其中,市场和文化是影响推广机制的两个重要因素。

我国目前仍处于体制转型的过渡时期,与经济学家眼里的理想市场还有一定距离,市场体系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尤其是农业技术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明显滞后,不利于技术交易和技术传播的活跃,进而制约了技术拥有者和技术传播者的积极性。此外,在传统观念和现行法律中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足一直是比较突出而又未能得到改变的问题,对于建立新型的农技推广机制也不无影响。环境约束51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稳定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基础上,建设国家、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协会等办的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企业和农民专业协会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最终形成高效率转化农业科研成果的技术推广体系。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新阶段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523.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1)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

(2)坚持试验、示范与逐步推广的原则和发挥“科技户”的作用

(3)建立灵活高效的农业技术推广运行机制

(4)切实解决好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不足的问题

(5)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建设

3.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1)建立健全农业技术53新的农技推广机制应该包括如下主要内容:投资保障机制

分工协调机制

竞争合作机制

激励约束机制

新的农技推广机制应该包括如下主要内容:54投资保障机制

从根本上看,这种机制的建立有赖于国家法律与政策的制定和完善。从法律层面看,应该制定颁布《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细则》,将财政对农技推广的投资比重及其增长率明确规定,并确定相应的监督保障条款。从政策层面看,一方面是如何采取措施保证政府投资落到实处并真正用于农技推广事业;另一方面是如何通过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对农业的投资,尤其是吸引龙头企业积极投资参与农技推广,从而构建起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技推广投资体系。

投资保障机制55分工协调机制第一,确定组织间的职能分工,避免交叉重叠和责任不清。根据推广技术的基本性质划分为公益性技术和经营性技术两大类。前者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因此应该主要由政府型农技推广机构承担推广任务;后者一般具有排他性,因此应该主要由企业型推广组织承担推广任务。第二,对于不同性质的技术推广项目采用不同的管理手段。公益性技术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经营性技术主要依靠市场手段。第三,对于各推广主体之间的协调一般应该属于政府的工作职责,但为了避免政府机构借此“寻租”,可通过中介组织予以监督保证。

分工协调机制56竞争合作机制

建立公开透明的技术市场和交易规则,积极培育竞争主体,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就成为建立农技推广竞争合作机制的前提。一般而言,对于经营性技术的推广竞争应该限于非政府机构之间,也就是说政府型推广机构不应参与其竞争,避免“与民争利”;对于公益性技术的推广,我们认为它首先是政府推广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此领域不允许竞争存在,相反,农技推广新机制的重要方面就是在公益性技术推广中如何建立多主体、多形式的竞争关系。竞争合作机制57激励约束机制制定明确的政策或管理章程,把投资与收益、责任与义务、报酬与风险等给予规定,以便形成一种“努力—报酬”的行为激励机制和“偷懒—惩罚”的行为约束机制。

激励约束机制587.4.3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1.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目标2.加快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途径(1)大力普及农村文化教育

(2)切实加强农业技术教育(3)积极发展高等农业教育

7.4.3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1.农业教育培训体系建设的目597.4.4农科教相结合1.搞好统筹规划2.充分发挥农业主管部门和农科教结合示范区的作用3.组织引导鼓励农业科技人员直接进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参与农业重大项目建设及各种农业科技服务工作4.积极探索农业生产、科研、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形式

5.农村教育必须坚持面向“三农”的方向7.4.4农科教相结合1.搞好统筹规划60第七章农业技术进步第七章农业技术进步61第七章农业技术进步7.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内容与重要作用7.2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7.3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7.4农业科技体系建设第七章农业技术进步7.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内容与重要作用62科学与技术历史上,Scienceandtechnologyinitiallywereseparated.(科学是哲学,而技术则是工匠们的实践。技术先于科学。)只有到了伽利略时代:与功利的技术有关的科学才找到了赢得人们关注和充分尊重的代言人!lateron,usingsciencetoreleasethebottleneckofinvention.当今,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日益一体化。科学与技术历史上,Scienceandtechnolog63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目的与任务成果形态与生产的关系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认识客观世界纯知识形态间接关系潜在的生产力不能完全确定有较深远的影响改造客观世界物质形态直接关系直接的生产力能起直接作用确定性的作用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目的与任务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647.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内容与重要作用7.1.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与特点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不断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来代替落后的农业技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7.1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内容与重要作用7.1.1农业技术65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农业技术进步是指一个固定数量的农业资源能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或者说,一个既定数量的农产品只需要比以前更少的农业投入。图描述了农业技术进步的情况。

农业技术进步的内涵66OX代表化肥投入量,OY代表小麦产量,t1表示采用传统品种的产量曲线,t2则为高产新品种的产量曲线。T2位于t1之上说明单位化肥投入上的产量增加了,技术进步体现在种子投入上。对此有两种解释:(1)采用新品种在相同的化肥投入条件下比旧品种有更可观的产出。(2)生产相同产量的小麦新品种比旧品种化肥耗用量少。如图1所示,p’与t2的切点位于p与t1的切点之后,表明新品种对化肥投入的边际产出大于旧品种。切线平行则表示两种条件下化肥使用的价格比率不变,化肥用量的变化与价格无关,而仅仅是受到了种子对化肥不同反应程度的影响。OX代表化肥投入量,67农业技术的分类广义的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生产技术即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经济管理即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狭义的农业技术进步: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主要是物化形态的技术,因而又叫硬技术进步。按技术进步的程度分为:技术进化:对原有技术或技术体系的改革创新技术革命:技术或技术体系发生质的变革农业技术的分类广义的农业技术进步:682.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

(1)渐进性

(2)系统性

(3)外生性

(4)复杂性

(5)周期性

2.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

(1)渐进性697.1.2农业技术进步的内容1.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进步2.农业生产条件的进步3.农业管理技术的进步4.农业生产劳动者与管理者的技术进步7.1.2农业技术进步的内容1.农业生产技术措施的进步707.1.3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1.提供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2.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质量3.提高农业经济效益4.改善和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水平5.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整个农村的全面发展7.1.3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1.提供先进的农717.2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7.2.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力1.产量目标2.质量目标3.利润目标4.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目标7.2农业技术进步的动力机制7.2.1农业技术进步的内部动727.2.2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1.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2.城镇化的发展3.农业对外贸易的发展4.农业现代化建设7.2.2农业技术进步的外部动力1.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737.3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7.3.1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诱导性技术进步的概念最早是由希克斯提出来的,其理论发展分为两个分支:希克斯—速水—拉坦—宾斯旺格假说:强调要素的相对稀缺性;施莫克勒—格里克斯假说:强调市场需求。7.3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7.3.1诱导性技术进步理论741.要素稀缺性诱导的技术进步希克斯在《工资理论》一书当中讨论“经济进程的分配效应”时,首先引入了诱导性技术进步的概念。他认为经济进步受四种力量的推动——人口增长、工作意愿增强、资本增加和技术创新。一种创新只有当它的最终效果能够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时,才会被有力地采用,这是竞争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1.要素稀缺性诱导的技术进步希克斯在《工资理论》一书当中讨论751.要素稀缺性诱导的技术进步类型:节约劳动的技术创新:使资本边际产出增加大于劳动节约资本的技术创新:使劳动的边际产出增加大于资本中性技术创新:同比例增加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出1.要素稀缺性诱导的技术进步类型:76希克斯认为:技术创新偏向偏向劳动偏向资本要素的相对价格节约稀缺的要素(一般具有更高的边际产出)定义要素稀缺性诱导的技术进步希克斯认为:技术创新偏向偏向劳动偏向资本要素的相对价格节约稀77速水和拉坦:当价格能够有效地反映产品和要素供需变化以及农民、公共研究机构和私人要素供应商之间存在有效的相互影响的条件下,市场价格信号将引导技术变革沿着一条有效途径进行:即产品需求增长——资源禀赋变化——对相对昂贵要素的替代需求——公共机构开发新技术——供应商提供现代技术投入品——引导农民用相对丰裕的要素代替日益稀缺的要素——实现技术变迁。速水和拉坦:78第7章农业技术进步课件79速水和拉坦:一个经济中技术的发展是为了用相对丰富(因而廉价)的要素来替代相对稀缺(因而昂贵)的要素。基于诱导性技术进步类型的分析:美国:人少地多(农业机械化技术——石油农业)日本:人多地少(农业生物化学技术)速水和拉坦:802.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施莫克勒:长期经济增长取决于技术知识的积累,技术进步包括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发明和经济增长》

验证了不同产业资本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品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伸出三个命题:(1)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它与其它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2)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3)采用发明后的预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

2.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施莫克勒:81总之,是市场需求决定了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技术发明是为解决经济问题或把握经济机会,这一点具有深远的意义。很多人都把技术进步看成是外生的——不是由经济变量所控制,甚至是自发的。现在看来,技术发明从一种业余的、非常规的经济活动,逐渐变成一种连续的、规范的、企业化的经济行为。总之,是市场需求决定了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技术发明是为解决经82格里克斯在对杂交玉米的推广和使用中,指出市场盈利性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从而较早地提出了关于农业技术进步的市场需求诱导假说。

格里克斯也注意到杂交玉米技术成果推广的经济效益,他指出研究成果的地区分布和新品种的推广率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格里克斯在对杂交玉米的推广和使用中,指出市场盈利性是一个主要833.要素稀缺与市场需求假说的互补性质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并不是两种独立的假说,而是互相补充的技术进步理论。节约一种或几种要素的技术创新,如果不落实到某一种产品上,就无法被技术需求的微观主体所采用。

针对某一种产品的技术发明,如果不能够相对地节约一种或几种生产要素,也不会被技术需求的微观主体所采用。

微观主体的利润最大化行为是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两种假说内在统一的基础和纽带。

3.要素稀缺与市场需求假说的互补性质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并不是844.关于公共农业科研体系的理论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导性假说为农业研究资源的分配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基本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应该由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场竞争机制来支配农业科研活动。(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农业科研的大多数成果具有明显的公共物品性质,具有使用上的非排他性和收益上的非独占性或外溢性,难以避免搭便车等问题的困扰。农业生产:无围墙的工厂4.关于公共农业科研体系的理论要素稀缺和市场需求的诱导性假说85基本结论市场机制:能物化为商品的农业科技成果公共资金:基础性、公益性或公共产品性的科研和推广。基本结论市场机制:能物化为商品的农业科技成果867.3.2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1.劳动节约型技术指主要是通过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装备来提高劳动效率,从而使劳动消耗大量节约的技术。2.资源节约型技术指能使活劳动以外的其它经济资源的生产效率明显提高,从而节约资源的技术。(如现代生物化学技术)

3.中性技术指使劳动节约型技术和资源节约型技术密切结合,取长补短,综合运用的技术。

7.3.2农业技术的经济类型1.劳动节约型技术877.3.3发达国家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1.先以劳动节约型技术为主,后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的道路(如美国)2.先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后以劳动节约型技术为主的道路(如日本)3.中性技术进步的道路(如西欧的英法意等)7.3.3发达国家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1.先以劳动节约型技术887.3.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道路,大致可划分为二个相互联系的阶段:第一阶段应以资源节约型技术为主第二阶段应是资源节约型与劳动节约型技术全面发展和有机结合7.3.4中国农业技术进步道路的选择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中89重点推进的农业技术进步1.尽快形成一整套农业生产技术体系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重视农田水利技术,有效改造中低产田3.因地制宜地推广农业机械技术4.进一步提高化学化水平重点推进的农业技术进步1.尽快形成一整套农业生产技术体系90开放条件下的我国农业技术进步

入世与农业技术外源供给的增长入世与农业技术内源供给能力的提高入世对农业技术需求的影响开放农业条件下的技术进步机构开放条件下的我国农业技术进步入世与农业技术外源供给的增长91入世与农业技术外源供给的增长国外新产品引入与农业技术供给增长国际资本进入与农业技术供给增长国际农业科研的规模效应和知识外溢入世与农业技术外源供给的增长92国外新产品引入与农业技术供给增长从农业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竞争性和替代性农产品的技术进步效应“边干边学”: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可以加速以商品为载体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知识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使参与贸易的发展中国家的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得到提高。国际贸易所引起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溢出效应”(技术模仿)。国外新产品引入与农业技术供给增长93国际资本进入与农业技术供给增长国际直接投资与任何其他国际资本进入都截然不同,将源头国家正在使用的生产技术直接引入。与国际农业直接投资相随的跨国农业组织的建立,会带来发达国家高技术人才的流动,从而产生以人力资本为载体的“技术外溢”。国际农业直接投资可以“把源头国现实的社会关系也一并带进”,实现资本接受国农业经济管理技术的进步。国际资本进入与农业技术供给增长94国际农业科研的规模效应和知识外溢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发展中国家占世界发明专利的比重,1967-1979年只有0.004,1983年下降为0.002。农业的开放,有利于世界整体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水平的提高,从而可以使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加有利的农业技术供给的外部环境。对于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来说,一方面,农业开放可以扩大其消费者基数规模,产生对技术创新投资的潜在利益的刺激;另一方面,一部分无比较优势产品的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从而可以将更多的资源从现期生产转向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中。这对发展中国家可能会产生两种相互矛盾的后果:在扩大了与发达国家农业技术之间差距的同时,增加了外源技术的供给。农业的国际化,会强化国际间这一制度的创新进程,促进不同国家在农业技术研究领域的合作。国际农业科研的规模效应和知识外溢95入世与农业技术内源供给能力的提高国外技术的消化与模仿型内源技术的生成创新条件改善与原创型内源技术的增长入世与农业技术内源供给能力的提高96国外技术的消化与模仿型内源技术的生成根据阿罗等人的“边干边学”模式,国外农业技术的推广过程,是国内农民在实践中对新技术的学习过程,进而也是国内农业技术能力的提高过程。外源技术的“本地化”改造,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台阶。国外技术的消化与模仿型内源技术的生成97创新条件改善与原创型内源技术的增长农业的开放,也将有利于我国国内农业技术研究和开发水平的提高。第一,它可以使我国农业科研和技术创新获得外在规模经济,分享比在孤立状态下更大的技术知识基础。第二,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是一项需要巨大投资的事业。农业国际化,在市场规模扩大诱发对农业技术研发投资激励的同时,又由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资本积累能力的增强,存在着扩大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投资的现实条件,从而有利于农业研究机构达到合理规模。创新条件改善与原创型内源技术的增长98入世对农业技术需求的影响农业开放对农业技术有利性的影响农业开放对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影响

入世对农业技术需求的影响99农业开放对农业技术有利性的影响在开放农业的条件下,农业技术产品的价格会由于供给的增长而下降,这从成本节约的方面提高了农业技术运用的有利性。农业国际对农业技术收益或产量的影响,首先与新技术所生产的产品的性质有关,同时决定于新技术所生产的产品市场份额的变化。农业国际化可以从两个方面推动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第一,改变了农业企业的激励结构。第二,加大了农业企业的竞争压力。

农业开放对农业技术有利性的影响100农业开放对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影响较高的文化水平、运用新技术所需的相关知识和能力,是决定农民对新技术需求的重要因素。国际化进程中农业技术有利性的提高,必然刺激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同时激发农民对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所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国外物质资本的进入,不仅要求国内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相配套,而且为国内人力资本的提高提供了现实途径。

伴随物质形态技术进步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农民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提高。

农业开放对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影响101开放农业条件下的技术进步机构技术产品与普通产品之间存在着重要区别。罗默认为,技术或知识既不同于正常的竞争性物品,也有别于公共产品。非竞争性和部分排他性二者共同刻画了技术的特征。技术的非竞争性表现在,一个厂商或个人对技术的使用并不阻碍他人同时使用该技术,技术的复制成本可以视为零。技术的部分排他性保证了研究厂商可以从技术创新中受益。这说明,即使农业国际化可以创造出有利于国内农业技术供给的积极因素,也不意味着仅仅依靠竞争性市场力量就可以保证国内所需农业技术供给的有效增长。在国际化背景下的国内农业技术进步过程中,政府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开放农业条件下的技术进步机构102开放农业条件下的技术进步机构国际化背景下国内农业技术政策的设计,应遵循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政府的政策不是去取代市场竞争原则,而是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第二,政策必须在国际规则、国际惯例的框架内建立。我国农业政策的重点应是加大农业部门的人力资本投资。开放农业条件下的技术进步机构103农业科技体系是指为推进农业技术进步而建立的一整套组织机构和方法制度的总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教育培训体系7.4农业科技体系建设农业科技体系是指为推进农业技术进步而建立的一整套组织机构和方1047.4.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1.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任务和方向主要任务:加快农业发展中关键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方向:有利于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的整体素质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途径(1)调整和完善农业科研体系

(2)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3)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引进(4)搞好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5)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研究政策

7.4.1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1057.4.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1.农业技术推广的一般程序选定推广项目

推广试验

示范

推广

反馈和改进研究

7.4.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1.农业技术推广的一般程序106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一系列现实约束:载体约束资源约束动力约束环境约束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一系列现实约束:107载体约束农技推广的载体包括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各级政府推广机构、涉农企业、专业技术协会等。约束表现为:一是体系不完善,特别是经过最近十几年的大变革过程,推广体系普遍出现“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二是各种推广组织之间不协调,长期存在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和地区分割。三是各组织间的目标不明、分工不清、边界重叠,推广缺位与低水平重复并存。载体约束108资源约束技术源与资金是推广的重要资源。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型塑和惯性,致使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供给渠道单一,长期依赖政府举办的科研机构和学校。一方面,大量成果被束之高阁,转化率很低;另一方面,农民对先进适用技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推广资金严重不足农技推广总投资强度一直低于0.5%推广人员人均经费不到发展中国家的15%农民人均分享的农技推广投资为7.3元/年,不及低收入国家的一半农技推广经费的80%以上用于人员工资支出资源约束109动力约束农技推广的动力主要来自推广人员和农民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农技推广的主力军仍然是各级政府所属的事业机构人员。一方面,受自身专业知识、教育背景和能力素质的限制,使其难以有效发挥推广作用。

另一方面,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简单的市场经济办法无法对“事业单位”的推广人员实施有效的激励,从而导致公益性技术供给不足、经营性技术过度供给的局面。

农民对技术推广动力不足主要有如下原因:第一,农业生产比较收益下降,采用新技术增收幅度不大。

第二,农民的风险意识增强。

第三,农民自身的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