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儿科合理用药课件_第1页
章儿科合理用药课件_第2页
章儿科合理用药课件_第3页
章儿科合理用药课件_第4页
章儿科合理用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儿科合理(hélǐ)用药第一页,共六十七页。根据儿童的解剖和生理特点进行(jìnxíng)分期新生儿:系指胎儿从出生至生后28d的小儿。婴儿期:又称乳儿期,自胎儿娩出至1周岁。幼儿期:1周岁至满3周岁之前。学龄前期:自3周岁至6-7岁入小学前。学龄期:自6-7岁至青春期前(男13-14岁,女11-12岁)。青春期:又称少年期,为儿童过渡(guòdù)到成年的发育阶段(男至18-20岁,女至17-18岁)。第二页,共六十七页。2022/11/93第1节新生儿合理(hélǐ)用药第三页,共六十七页。4一、新生儿生理特点2022/11/9第四页,共六十七页。5新生儿的生理特点为适应外界生存环境,新生儿的生理功能进行了有利于个体生存的重大调整,在解剖生理上发生一系列重要变化(主要是肺呼吸的建立、血液循环的改变、消化和排泄功能的开始),约在一个月内功能逐渐趋于稳定和完善。脏器功能发育不全,酶系统发育尚未成熟,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sùdù)慢,随出生体重、胎龄及生后日龄的改变,药物代谢及排泄速度(sùdù)变化很大。病儿之间个体差异很大,在病理状况下,各功能均减弱。因此,新生儿所用药物剂量及给药间隔、途径等,应随小儿成熟程度和病情不同而异。2022/11/9第五页,共六十七页。二、新生儿药物(yàowù)代谢动力学特点ADME过程第六页,共六十七页。7药物(yàowù)的吸收与给药途径经胃肠道给药

药物的口服吸收主要取决于胃酸度、胃排空时间和病理状态。口服给药剂量难以估计:足月新生儿的胃液pH值达6~8,接近中性。但出生后24~48小时pH值下降至1~3,然后又回升到6~8,并持续2周左右。早产儿出生后一周内几乎没有胃酸分泌,胃液pH值也没有下降的过程。新生儿的胃排空时间约6~8小时,6~8个月龄时才接近成人水平。新生儿的小肠液pH值也较高,肠蠕动不规则,口服给药的吸收量难以准确估计。直肠给药比较方便,对于呕吐(ǒutù)或不愿吃药的新生儿和婴儿,直肠给药较为方便,也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止吐药、解热药(例如非那西丁)、镇静药(例如水合氯醛)、阿片类药物(例如氢吗啡酮)、抗惊厥药(例如地西泮)等可直肠给予。

2022/11/9第七页,共六十七页。8药物(yàowù)的吸收与给药途径经胃肠道给药

药物的口服吸收主要取决于胃酸度、胃排空时间和病理状态。胃酸缺乏会影响药物的溶解和解离,但因小儿多用液体剂型,对药物吸收影响较小。对不耐酸的口服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福平及维生素B2在pH值相对偏碱时,解离型增加,生物利用度降低(jiàngdī)。新生儿胆汁分泌较少,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较差。2022/11/9第八页,共六十七页。9胃肠道外给药:皮下或肌内注射、静脉给药、皮肤黏膜给药不推荐肌肉或皮下给药

原因是:新生儿皮下脂肪少,肌肉未充分发育,局部(júbù)血流灌注不足、肌肉血流量变化大影响药物吸收;当新生儿出现低体温、缺氧或休克时,肌内注射药物的吸收量减少;新生儿接受注射后,局部逐渐蓄积会产生“储库效应”,导致药物释放缓慢;早产儿肌肉注射后局部易形成硬结或脓肿。疾病时末梢循环欠佳,皮下注射给药吸收不良,故病情较重时应以静脉给药途径为首选。2022/11/9第九页,共六十七页。10胃肠道外给药:皮下或肌内注射(zhùshè)、静脉给药、皮肤黏膜给药危重患儿须静脉给药静脉给药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量-效关系相对直接、准确。但输液瓶或输液管道中的残留会影响实际给药剂量。

2022/11/9第十页,共六十七页。11新生儿静脉(jìngmài)给药时应注意①按规定速度给药;②有些药物渗出可引起组织坏死;③反复应用同一血管(xuèguǎn)可产生血栓性静脉炎,应变换注射部位;④避免用高浓度溶液。2022/11/9第十一页,共六十七页。12胃肠道外给药:皮下或肌内注射、静脉给药、皮肤黏膜给药药物透皮吸收较快新生儿和婴儿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角质层薄,皮肤粘膜给药易经皮肤吸收,药物经皮肤吸收的速度(sùdù)和程度比成人高;当皮肤有炎症或破损时,吸收更多。

如长期涂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甚至可以抑制肾上腺皮质;甚至婴儿穿戴用樟脑丸保存的衣物时,部分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可因萘经皮吸收,导致溶血性贫血的发生。2022/11/9第十二页,共六十七页。13特殊给药途径:哺乳给药、脐带血管注射给药某些药物如红霉素可浓集于乳汁中,母乳中红霉素浓度较母亲血浆中的血药浓度高出4-5倍,所以必要时可用哺乳给药方式来给药。一些弱碱性药物,如吗啡、丙硫氧嘧啶,在母乳中浓度也较母体(mǔtǐ)血浆中血药浓度高,哺乳后易造成新生儿呼吸抑制和甲状腺功能低下,需注意。2022/11/9第十三页,共六十七页。14胃肠功能对口服药物吸收(xīshōu)的影响胃容量:小,横位,肌层发育差,易溢乳或呕吐。胃排空:长达6-8小时。胃液(wèiyè)的酸度:刚出生,胃液PH>6,24h内酸度增加PH为1

,随后胃酸分泌渐减少,出生10天处于无酸状态,之后酸度增加,到3岁增加至成人水平。肠道蠕动:较快,下部尤甚。肠道微生物:菌群量较少。2022/11/9第十四页,共六十七页。新生儿消化道特点(tèdiǎn)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药名口服后对药物吸收量及速率产生的影响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氟氯西林较成人增加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庆大霉素、利福平、核黄素、对乙酰氨基酚较成人减少头孢氨苄、氨苄西林地高辛、地西泮、磺胺类、TMP、病理情况(腹泻),可减少吸收氯霉素吸收慢、不规则第十五页,共六十七页。16体液量大,新生儿体液总量为体重的80%,细胞外液占体重的45%,约为成人的2倍,使水溶性药物的分布(fēnbù)容积增大,峰浓度降低,消除减慢,作用时间延长。同时,由于新生儿细胞内液较少,药物在细胞内浓度较成人高,使水溶性药物能较快输送至靶细胞。脂肪含量少,使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降低,血浆中药物浓度升高,是新生儿易致药物中毒的原因之一。药物(yàowù)的分布与转运2022/11/9第十六页,共六十七页。17血浆(xuèjiāng)蛋白结合率低①血浆蛋白含量少;②蛋白与药物的亲和力低;③血浆中存在内源性配基(竞争抑制物),如胆红素、某种脂肪酸等。2022/11/9因此,即使(jíshǐ)某些药物有效血药浓度与成人相同,也较易引起中毒。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更是如此,如阿司匹林、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另外,药物与胆红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位点可使游离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发核黄疸,故1周内新生儿禁用磺胺类、阿司匹林等。第十七页,共六十七页。18血脑屏障发育未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使多种药物如镇静催眠药、吗啡等镇痛药、全身麻醉药、四环素类抗生素等易穿过血脑屏障,作用增强。另外,小儿在酸中毒、缺氧、低血糖和脑膜炎等病理状况,亦可影响血脑屏障功能(gōngnéng),使药物较易进入脑组织。2022/11/9第十八页,共六十七页。19

肝脏为药物代谢最主要的器官,药物代谢过程包括(bāokuò)Ⅰ期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反应)和Ⅱ期反应(结合反应)。新生儿肝内参与Ⅰ、Ⅱ期反应的酶活性均低,因此药物在肝内的代谢率减慢,半衰期延长,仅按公斤体重给药亦造成药物的蓄积作用,如氯霉素所致的“灰婴综合征”。代谢器官(qìguān)的发育对药物代谢的影响2022/11/9第十九页,共六十七页。新生儿肝微粒体酶发育不足,药物氧化作用降低,使药物的代谢过程障碍。需经氧化代谢的药物如苯巴比妥、地西泮、利多卡因等,或需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代谢的药物如氯霉素、吲哚美辛、水杨酸盐等,在新生儿体内代谢率均低,半衰期延长,若不调整剂量,可造成药物蓄积(xùjī)中毒。202022/11/9葡萄糖醛酸结合酶不足是磺胺药引起新生儿核黄疸的原因之一。若孕妇在分娩前一周始应用苯巴比妥,则可诱导(yòudǎo)新生儿的肝微粒体酶,促进葡萄醛酸结合酶增生,可防止发生高胆红素血症。第二十页,共六十七页。21药物(yàowù)的排泄肾是药物排泄(páixiè)的主要器官。新生儿肾组织结构未发育完全,肾小球数量较少。主要以原型由肾小球滤过(地高辛、庆大霉素)及肾小管分泌(青霉素)排泄的药物消除较慢。新生儿肾发育不成熟,肾功能较差,消除药物能力较差,尿pH较低,弱酸性药物排泄尤慢。因此,一些以肾排泄为主的药物由于在新生儿清除率降低,半衰期明显延长,血药浓度较高,使药物有效作用时间延长而可能蓄积中毒,如氨基糖苷类、林可霉素、磺胺嘧啶、SMZ、TMP、异烟肼、毒毛花苷K等。2022/11/9第二十一页,共六十七页。22新生儿肾对酸、碱与水、盐代谢调节能力差,应用利尿剂时,易出现酸碱及水盐平衡失调。小儿肾功能发育迅速,1年后甚至超过(chāoguò)成人,这是某些药物的小儿用量相对较大的一个原因。2022/11/9第二十二页,共六十七页。23总之,与成人的药动学相比,新生儿的药物分布容积(róngjī)较大,肝代谢和肾排泄药物的能力较差;通常幼儿和儿童药物的分布容积(róngjī)较大,消除速度也较快。因此,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用药剂量宜小、给药间隔时间宜长。一般出生1周内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大多间隔12小时给药一次;1周后的新生儿药物剂量应增加至每8小时给药一次。因此,为了达到相同的血药浓度,按体重计算的剂量在新生儿较小。2022/11/9第二十三页,共六十七页。新生儿药效学特点(tèdiǎn)2022/11/924第二十四页,共六十七页。251.药物敏感性增高 小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较迟,对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反应多较成人敏感。2.智力(zhìlì)发育障碍 长期应用中枢抑制药,可抑制小儿学习和记忆功能,出现智力发育迟缓或障碍。中枢神经(zhōngshūshénjīng)系统2022/11/9第二十五页,共六十七页。263.毒性(dúxìnɡ)反应

新生儿由于血脑屏障发育未完善,有些药物易致神经系统反应。抗组胺药、氨茶碱、阿托品可致昏迷及惊厥;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第8对脑神经损伤;呋喃妥因可引起前额头痛及多发性神经根炎;四环素、维生素A等可致颅内压增高、囱门隆起等。2022/11/9第二十六页,共六十七页。271.水、电解质平衡 新生儿及婴幼儿对泻药和利尿药特别敏感,易致失水,因而对某些药物耐受性差。2.钙盐代谢小儿钙盐代谢旺盛,易受药物影响。苯妥英钠可影响钙盐吸收。皮质激素除可影响钙盐吸收外还影响骨质钙盐代谢,如加快骨骼融合,抑制小儿骨骼生长。四环素能与钙盐形成(xíngchéng)络合物,可随钙盐沉积于牙齿及骨骼中,使牙齿黄染,影响骨质,使生长发育受抑制。水盐代谢(dàixiè)2022/11/9第二十七页,共六十七页。28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多在小儿期间首次用药时才发现。对如磺胺药、抗疟药、硝基呋喃类抗菌药、对乙酰氨基酚及砜类抗麻风药等可出现溶血反应。2.其他酶缺乏还有一些遗传性缺陷,影响药物在体内灭活代谢,易致药物作用及毒性(dúxìnɡ)增强。如乙酰化酶缺乏者异烟肼灭活缓慢;对位羟化酶不足者苯妥英钠灭活减慢。遗传性疾病(jíbìng)2022/11/9第二十八页,共六十七页。291.影响(yǐngxiǎng)内分泌许多激素和抗激素制剂能扰乱小儿内分泌而影响生长发育;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对抗生长激素,抑制儿童骨成长及蛋白质合成;应用影响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的制剂可影响性征发育,如人参、蜂皇浆等中药均可兴奋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使小儿出现性早熟;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及保泰松等可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造成生长发育障碍。内分泌及营养(yíngyǎng)2022/11/9第二十九页,共六十七页。302022/11/92.影响营养物质吸收药物可通过影响小儿的食欲、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和代谢等影响小儿的营养;有恶心(ěxīn)副作用的药物、抗胆碱药等可使小儿食欲下降;广谱抗生素等可影响维生素的吸收;抗叶酸药会影响小儿身体及智力的正常生长发育。第三十页,共六十七页。31新生儿体内有来自母体的一些免疫球蛋白,6个月以后逐渐消失。此时易受微生物感染。此后缓慢地产生各种抗体,微生物感染对此有促进作用。常用抗生素削弱(xuēruò)了婴幼儿的抗感染能力。因此,小儿轻度感染加强护理即可促进其自愈,以少用抗菌药物为宜。免疫(miǎnyì)反应2022/11/9第三十一页,共六十七页。32变态反应是经过后天接触后获得的异常免疫反应,首次用药不致发生,因此新生儿注射青霉素前不需作过敏皮试。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fāyù)成熟,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药物过敏反应的首次发生多在幼儿及儿童,且反应较严重,应引起重视。2022/11/9第三十二页,共六十七页。331.灰婴综合征新生儿应用氯霉素剂量大于100mg/kg/d时易发生,表现为厌食、呕吐、腹胀,甚至出现循环衰竭,全身呈灰色,病死率很高。近年来由于耐氨苄西林的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的出现,氯霉素在新生儿中再度应用,有条件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jiāncè),其治疗范围为10~25mg/L。其他(qítā)方面2022/11/9第三十三页,共六十七页。342.牙色素沉着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可沉积(chénjī)于骨组织和牙齿,引起永久性色素沉着。四环素还可抑制骨的生长发育。妊娠4个月后、哺乳期母亲、8岁以下的儿童除局部应用于眼科外都应禁用四环素。2022/11/9第三十四页,共六十七页。35影响新生儿用药(yònɡyào)的因素2022/11/9第三十五页,共六十七页。36母乳哺养(bǔyǎng)的新生儿用药哺乳期应禁用的药物(yàowù)

哺乳期应慎用的药物暂停授乳的药物2022/11/9第三十六页,共六十七页。37新生儿用药的特有(tèyǒu)反应对药物有超敏反应药物所致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高铁血红蛋白症出血神经系统毒性(dúxìnɡ)反应灰婴综合征2022/11/9第三十七页,共六十七页。38药物所致(suǒzhì)新生儿溶血、黄疸和核黄疸生理性黄疸易引起新生儿溶血或黄疸的药物药物引起黄疸或溶血的途径(tújìng)

胆红素脑病发病机制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2022/11/9第三十八页,共六十七页。39新生儿常见疾病的合理(hélǐ)用药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惊厥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黄疸(huángdǎn)和溶血2022/11/9第三十九页,共六十七页。40新生儿窒息(zhìxī)常见原因:胎儿窘迫、呼吸中枢(zhōngshū)受抑制或损害。新生儿窒息的药物治疗:1.纠正酸中毒2.心内注射强心剂3.给氧4.预防感染2022/11/9第四十页,共六十七页。41新生儿惊厥(jīngjué)常见原因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及低血钙。惊厥治疗主要是积极治疗原发病,纠正生化(shēnɡhuà)代谢失调和抗惊厥药物的应用。2022/11/9第四十一页,共六十七页。42新生儿惊厥(jīngjué)的治疗纠正生化(shēnɡhuà)代谢失调1.纠正低血糖2.纠正低血钙3.纠正低血镁4.纠正维生素B6缺乏或依赖抗惊厥药物的应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地西泮、水合氯醛2022/11/9第四十二页,共六十七页。43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的疑难重症,病死率较高。一旦疑为败血症,应及时取血培养(péiyǎng),立即治疗。新生儿病情进展快,须迅速控制感染。用药以静脉用药为宜。2022/11/9第四十三页,共六十七页。44新生儿败血症在病原菌未明前,在选用(xuǎnyòng)抗生素时,应兼顾球菌和杆菌;出生日龄大于7d者,可考虑选用阿米卡星加第三代头孢菌素,静脉给药。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功能差,处理不当,易发展为化脓性脑膜炎,其病死率高。提高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效果,加强支持治疗。2022/11/9第四十四页,共六十七页。45眼眶蜂窝(fēngwō)组织炎眼眶蜂窝组织炎究竟是何病,眼部一个小小的红肿居然能要了命。据了解,眼眶蜂窝组织炎是眶隔后眶内软组织的急性细菌感染,儿童眼球突出的最常见病因。不仅会严重影响视力,而且可引起颅内并发症或败血症而危及生命。临床上,这是一类较为常见的疾病,一般情况不重,挂水消炎就可以,但也有重症的。而该患儿的死亡可能是细菌通过海绵窦引发了颅内感染。据南京市儿童医院的一位老专家说,出现这么严重的情况还只有十年前曾经出现过一例。目前推断死亡的原因是海绵窦血栓,这种病非常凶险,尚没有抢救成功的记录。2022/11/9来源: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

2009年11月11日03:56一则题为《南京儿童医院医生上班忙“偷菜”害死五个月婴儿!》的帖子引起关注。帖子称,一名5个月大的患儿,因患眼眶蜂窝组织炎在南京市儿童医院救治无效死亡(sǐwáng)。卫生局调查称,医院对该患儿病情的凶险程度估计不足,当事医生已停职处理。但医生没有玩游戏、发牢骚。家属很气愤,他们表示卫生局调查时未与家属核实查证,真相被歪曲了…医生网上“偷菜”致患儿死亡(sǐwáng)续:医生当时写论文第四十五页,共六十七页。46新生儿呼吸(hūxī)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指出生后不久,出现的进行性呼吸困难,乃至呼吸衰竭。病因主要是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wùzhì)。病理特点是肺泡壁及细支气管壁上复以嗜伊红的透明膜和肺不张,又称新生儿透明膜病。2022/11/9治疗是保暖、给氧、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并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gǎnrǎn),伴水肿者给予降压。氧疗时,最好先雾化,以面罩给氧为宜,正压给氧时浓度以40%为宜,以间断给氧为宜。第四十六页,共六十七页。47新生儿黄疸(huángdǎn)的药物治疗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和尼可刹米抑制溶血过程泼尼松或氢化可的松减少(jiǎnshǎo)胆红素形成锡-原卟啉输注白蛋白1mg白蛋白可与10mg胆红素结合2022/11/9第四十七页,共六十七页。第2节婴幼儿合理(hélǐ)用药1婴幼儿生理特点2婴幼儿药动学特点ADME过程第四十八页,共六十七页。2022/11/949婴幼儿的生理特点婴幼儿期儿童体格发育显著加快,各器官功能趋于完善。生长迅速,有些药物将通过不同机制影响婴幼儿发育,如服用四环素、类固醇、某些含激素的制剂。中枢抑制药对智力的损害。婴幼儿对药物的毒性反应或过敏反应可明显或不明显,特别是CNS的毒性,如氨基糖苷类对婴幼儿很难反应出药物早期中毒的指征,一旦听神经受损,多会造成聋哑,终生残疾。呼吸道狭窄,炎症时黏膜肿胀(zhǒngzhàng),渗出物较多,应选用支气管扩张药和祛痰药,而不用镇静剂,除非咳嗽剧烈。此期易发生消化道功能紊乱或习惯性便秘。应选用饮食疗法、抗感染疗法,不宜过早用止泻药或缓泻药。此期母亲用药可使药物浓集在乳汁中(红霉素),需注意后果。第四十九页,共六十七页。第3节儿科合理(hélǐ)用药原则1选择药物2确定剂量3选择给药途径4选择剂型5个体化给药及监测第五十页,共六十七页。51新生儿用药(yònɡyào)选择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退热药对乙酰氨基酚镇静止惊药苯巴比妥水合氯醛镇咳止喘药祛痰(qūtán)药止泻药和泻药乳母用药新生儿和早产儿用药2022/11/9短期大量掩盖病情长期用抑制骨骼生长,影响(yǐngxiǎng)水盐代谢长期致肾上腺萎缩降低免疫力水痘患儿禁用长期用强效抗菌药---肠道菌群失调、耐药菌、二重感染;喹诺酮---影响软骨发育四环素---影响骨骼发育、牙齿黄染(8岁以下禁用)第五十一页,共六十七页。52儿童期用药(yònɡyào)的特点抗细菌感染(gǎnrǎn)药物解热镇痛药物激素2022/11/9长期用强效抗菌药---肠道菌群失调、耐药菌、二重感染喹诺酮---影响软骨(ruǎngǔ)发育四环素---影响骨骼发育、牙齿黄染(8岁以下禁用)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15岁以下禁用)不宜长期用糖皮质激素和雄性激素第五十二页,共六十七页。53小儿用药(yònɡyào)剂量的计算方法按年龄(niánlíng)计算2022/11/9月龄或年龄成人剂量的分数新生儿-1月龄1/241-6月龄1/24-1/126月龄-1岁1/12-1/81-2岁1/8-1/62-4岁1/6-1/44-7岁1/4-1/37-11岁1/3-1/211-14岁1/2-2/314-18岁2/3-全量第五十三页,共六十七页。54小儿用药(yònɡyào)剂量的计算方法按体重计算1-6个月小儿(xiǎoér)体重(kg)=3+月龄*0.77-12个月小儿体重(kg)=

=7.2+(月龄-6)*0.41岁以上小儿体重(kg)=

=年龄*2+8小儿剂量=体重*每日(或每次)每千克体重所需药量2022/11/9第五十四页,共六十七页。55小儿(xiǎoér)用药剂量的计算方法按体表面积计算体重<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0.035+0.1体重>30kg小儿体表面积(m2)=(体重-30)*0.02+1.05小儿剂量(jìliàng)=(成人剂量/1.73m2)

*小儿体表面积2022/11/9小儿剂量(jìliàng)=(成人剂量*2*小儿体重)/100第五十五页,共六十七页。能口服或经鼻饲给药的小儿,经胃肠给药安全;皮下注射给药可损害周围组织且吸收(xīshōu)不良,不适用于新生儿;地西泮溶液直肠灌注比肌内注射吸收快,更适用迅速控制小儿惊厥;由于儿童皮肤结构异于成人,皮肤黏膜给药易吸收,易中毒,需注意。选择(xuǎnzé)给药途径第五十六页,共六十七页。治疗指数窄的药物如地高辛、氨茶碱、苯妥英钠没有合适的儿童剂型,临床用量难掌握(zhǎngwò);有小儿剂型的药物不要使用成人剂量用分药来解决问题;如必须分药,尽量采用口服剂型来分;解决喂药困难,应采用糖浆剂及含糖颗粒加入水果香料改善口感;在安全性保障的前提下,可采用半衰期相对较长的衍生物,可减少服药次数和服药天数,可改善依从性;对于剂量受年龄影响显著的药品,用药尽量选用有多种剂量包装的药物。选择(xuǎnzé)剂型第五十七页,共六十七页。58新生儿药物监测(jiāncè)的重要性新生儿药物监测的常用药物个体化给药及监测(jiāncè)2022/11/9第五十八页,共六十七页。59新生儿药物(yàowù)监测的重要性日龄、胎龄、病理等因素使不同的药物代谢有较大差异。新生儿时期(shíqī)个体差别较任何年龄组均大。多数常用药物如抗生素、抗惊厥药等不能只根据治疗反应来决定用药。新生儿药物安全及中毒范围较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儿童及成人高2~3倍。2022/11/9第五十九页,共六十七页。60①血药浓度与疗效和毒性关系密切;②已有公认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和潜在中毒(zhòngdú)浓度;③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④毒性反应较大,采用个体化给药方案可明显降低其发生率;⑤机体药动学个体差异较大,从给药剂量难以预测血药浓度;⑥药物中毒表现与其所治疗疾病症状相似。应用(yìngyòng)指征2022/11/9第六十页,共六十七页。61需检测(jiǎncè)血药浓度的药物庆大霉素头孢噻肟钠地高辛苯巴比妥氨茶碱氯霉素2022/11/9第六十一页,共六十七页。新生儿及儿童(értóng)用药注意事项明确诊断,合理选药防止(fángzhǐ)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滥用选择适宜的药物剂型及给药途径严格掌握用药的剂量注意给药时间和间隔重视用药的依从性第六十二页,共六十七页。常见差错及易出错(chūcuò)药品2022/11/963常见(chánɡjiàn)的差错类型有药物剂量错误,这大约占新生儿不良事件的28%,占严重药物不良事件的34%。医护人员将住院患儿、药物、给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