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课件_第1页
第二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课件_第2页
第二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课件_第3页
第二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课件_第4页
第二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两汉文学批评两汉文学批评首先,人们的文学观念越来越明晰其次,两汉文学理论批评集中于对《诗经》、楚骚和汉赋的研究与讨论首先,人们的文学观念越来越明晰第一节《诗大序》及封建正统文学观的确立第二节司马迁的文学思想第三节依经立论的汉代辞赋批评第四节王充的文学批评思想第一节《诗大序》及封建正统文学观的确立第一节《诗大序》及封建正统文学观的确立第一节《诗大序》及封建正统文学观的确立四家诗:鲁之申培生、齐之辕固、燕之韩婴、鲁人毛亨传毛苌

四家诗:鲁之申培生、齐之辕固、燕之韩婴、鲁人毛亨传毛苌郑玄《诗谱序》谓“《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则认为是后汉卫宏所作郑玄《诗谱序》谓“《大序》是子夏作,《小序》是子夏、毛公合作《诗大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诗大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诗大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周文王妃太姒孔颖达《毛诗正义》:言后妃性行合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诗大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也。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毛诗序》的主要文学思想:1,诗的特征——情志合一与诗乐舞三位一体《毛诗序》的主要文学思想: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2,诗的社会作用——诗政相通与“诗教”功能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民困;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政乖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先王以是经夫妇,成教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2,诗的社会作用——诗政相通与“诗教”功能3,诗的创作原则与方法——“发乎情,止乎礼义”与“主文而谲谏”3,诗的创作原则与方法——“发乎情,止乎礼义”与“主文而谲谏4,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六义”说“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政有小大,故有大雅焉,有小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返回4,诗歌的体裁和表现手法——“六义”说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第二节司马迁的文学思想司马迁(约前145—前86),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我国汉代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其主要著作有《史记》一百三十卷。第二节司马迁的文学思想司马迁游历图司马迁游历图一、“成一家之言”的独创追求一、“成一家之言”的独创追求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计,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与挚伯陵书》:“迁闻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言功,其次立言。”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天下放失旧闻,考略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天下放失旧闻,考略其事,综其终究天人之际探究天人之间的真实关系天人关系

道家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消极被动的

荀子提倡“制天命而用之”,即利用自然规律造福人类董仲舒: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就是探寻历史的规律,把古与今联系起来,从中认识盛衰之理,兴亡之道董仲舒“天不变道亦不变”、“奉天法古”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汉书董仲舒传》)

一是历史进化思想二是原始察终,见盛观衰的辩证思想

通古今之变:就是探寻历史的规律,把古与今联系起来,从中认识盛成一家之言,强调了他的独创性

成一家之言,强调了他的独创性二、“发愤著书”的创作思想《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二、“发愤著书”的创作思想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第二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课件二、“发愤著书”的创作思想《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二、“发愤著书”的创作思想1、发愤著书说的形成A:诗“可以怨”;屈原《楚辞》:“发愤以抒情。B:现实生活的遭遇1、发愤著书说的形成2、发愤著书的基本精神主张文学要抒写怨愤之情,表达讽刺之意“实录精神”《汉书·司马迁传赞》:“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2、发愤著书的基本精神3、发愤著书说的意义第一点意义:涉及到创作发生的理论,即“创作为什么发生”第二点意义:揭示了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之所在—悲剧美。第三点意义:就是对后世的影响,韩愈“不平则鸣”、欧阳修“穷而后工”3、发愤著书说的意义三、关于屈原的独立见解1、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屈原列传,保存了屈原生平最详细的原始资料

三、关于屈原的独立见解2、司马迁对屈原的高度评价。《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司马迁对屈原的高度评价。3、对屈原创作“盖自怨生”和“直谏”精神的见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返回3、对屈原创作“盖自怨生”和“直谏”精神的见解。返回第三节依经立论的汉代辞赋批评一、扬雄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仿《论语》而作《法言》、仿《周易》而作《太玄》、又有语言学著作《方言》

第三节依经立论的汉代辞赋批评一、扬雄1、征圣、宗经的主张

《法言·吾子》篇说:或曰:人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将谁使正之?曰:万物纷错,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或曰:恶睹乎圣而折诸?曰:在则人,亡则书,其统一也。1、征圣、宗经的主张“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惟圣人得言之解,得书之体。”(《法言·问神》)舍舟航而济乎渎者,末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弃常珍而嗜乎异馔者,恶睹其识味也?委大圣而好乎诸子者,恶睹其识道也?

“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难矣哉!惟圣人得言之解,得书之2、对屈原的评价首先对屈原及其作品提出批评并表示对传统评价不满的是扬雄。班固的《汉书·扬雄传》曾说扬雄“以为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过以浮”、“蹈云天”

2、对屈原的评价“过以浮”、“蹈云天”扬雄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也有肯定、赞扬的方面

《汉书·扬雄传》“悲其文,读之未尝不流涕也”。“如玉如莹,爰变丹青。”(《法言·吾子》)

扬雄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也有肯定、赞扬的方面3、论赋早年喜爱汉赋,对辞赋的讽谏作用,充分肯定

《答刘歆书》:“心好沉博绝丽之文”

桓谭《新论》说扬雄作《甘泉赋》“思虑精苦,赋成遂困倦小卧,梦其五脏出在地,以手收而内之。及觉,病喘悸,大少气,病一岁。”

3、论赋孝成帝时,羽猎,雄从。以为昔在二帝三王(尧舜夏殷周),宫馆台榭,沼池苑囿,林麓薮泽,财足以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而已,不夺百姓膏腴谷土桑柘之地。……故因校猎,赋以讽之。———《羽猎赋序》是时农民不得收敛。雄从至射熊馆,还,上《长杨赋》,聊因笔墨之成文章,故藉翰林以为主人,子墨为客卿,以风。———《长杨赋序》欲讽而反劝孝成帝时,羽猎,雄从。以为昔在二帝三王(尧舜夏殷周),宫馆台晚年则多所批评,甚至趋于否定,认为“劝百讽一”。《法言·吾子》: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曰:壮夫不为也。”“或曰:赋可以讽乎?曰:讽乎?讽则已;不已,吾恐不免于劝也。”

晚年则多所批评,甚至趋于否定,认为“劝百讽一”。二、班固班固(公元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是东汉前期著名的思想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二、班固1、对屈原的评价班固对屈原及其作品作了异常激烈的批评

1、对屈原的评价且君子道穷,命矣。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蘧瑗持可怀之智,宁武保如愚之性,咸以全命避害,不受世患。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

《离骚序》

一、批评屈原不能全身避害、明哲保身且君子道穷,命矣。故潜龙不见是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二、认为屈原的批判精神是“露才扬已”,其自杀行为是“贬洁狂狷景行之士”三、班固不同意刘安认为屈原作品“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说法,认为“斯论似过其真”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班固对屈原作品艺术特征的批评也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衡量文学创作的局限性,排斥浪漫主义.《离骚》“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

班固对屈原作品艺术特征的批评也反映了儒家文艺思想衡量文学创作《离骚赞序》,其云: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是时周室已灭,七国并争。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上陈尧、舜、禹、汤、文王之法,下言羿、浇、桀、纣之失,以风。……又作《九章》赋以风谏,卒不见纳。不忍浊世,自投汨罗。原死之后,秦果灭楚,其辞为众贤所悼悲,故传于后。《离骚赞序》,其云:2、论赋班固着重强调汉赋在反映封建帝国大一统的繁荣昌盛,以及维护礼教、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方面所起的作用

2、论赋《两都赋序》中说: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大汉初定,日不暇给。至于武、宣之世,乃崇礼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署,外兴乐府协律之事,以兴废继绝,润色鸿业。是以众庶悦豫,福应尤盛。……故言语侍从之臣,若司马相如、虞丘寿王、东方朔、枚皋、王褒、刘向之属,朝夕论思,日月献纳。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宽、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刘德、太子太傅萧望之等,时时间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

《两都赋序》中说:《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中说:“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

他认为辞赋的创作一则是文辞华丽,二则是蕴有讽谕之义,三则还可以“多识博物,有可观采”(《汉书·叙传》)《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中说:“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三、王逸《楚辞章句序》对《楚辞》的评论王逸,字叔师,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县)人

三、王逸《楚辞章句序》对《楚辞》的评论1、对屈原的评价批驳了班固等人“明哲保身”的庸人哲学1、对屈原的评价且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若夫怀道以迷国,佯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耇,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

且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批驳了班固诬陷屈原“露才扬已”的谬论,肯定了其“忠贞之质”和“绝世之行”第二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课件2、对屈原作品的评价《楚辞章句序》中说: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大雅·抑》)风谏之语,于斯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

认为它并不违背“温柔敦厚”之旨,也更没有越出“礼义”规范

2、对屈原作品的评价认为它并不违背“温柔敦厚”之旨,也更没有3、对屈原作品艺术特点的论述《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3、对屈原作品艺术特点的论述第四节王充的文学批评思想王充(公元27—97?年),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后汉书·王充传》记载,他年轻时曾“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记,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第四节王充的文学批评思想王充(公元27—97?年),字仲谶纬神学

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

谶纬神学《图录》:“亡秦者胡也”

一、“泰山有大石自起立。”二、“上林有柳树,枯僵复起,虫食叶成文:公孙病已当立。”

《图录》:“亡秦者胡也”《论衡》的中心是批判谶纬神学

第二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课件第一、提倡真实,反对虚妄—文学的真实性《对作》:“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佚文》篇中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衡》篇以十数,亦一言也,曰:疾虚妄。

第一、提倡真实,反对虚妄—文学的真实性“世俗之性,好奇怪之语,说虚妄之文。何则?实事不能快意,而华虚惊耳动心也。是故才能之士,好谈论者,增益实事,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听者以为真然,说而不舍;览者以为实事,传而不绝。不绝则文载竹帛之上,不舍则误入贤者之耳。至或南面称师,赋奸伪之说;典城佩紫,读虚妄之书。明辨然否,疾心伤之,安能不论?”王充所说的“真实”,指科学的真实而非艺术的真实“世俗之性,好奇怪之语,说虚妄之文。何则?实事不能快意,而华对于文学创作中的虚构、夸张和真实关系的认识问题,比较集中地反映在《论衡》的“三增”(即《语增》、《儒增》、《艺增》三篇)对于文学创作中的虚构、夸张和真实关系的认识问题,比较集中地“言审莫过圣人,经艺万世不易,犹或出溢,增过其实。增过其实,皆有事为,不妄乱误,以少为多也。”“《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言鹤鸣九折之泽,声犹闻于天,比喻君子修德穷僻,名犹达朝廷也。言其闻高远,可矣;言其闻于天,增之也。”

“言审莫过圣人,经艺万世不易,犹或出溢,增过其实。增过其实,“其鹤鸣于云中,人从下闻之,如鸣于九皋,人无在天上者,何以知其闻于天上也?无以知,意从准况之也。诗人或时不知,至诚以为然;或时知而欲以喻事,故增而甚之。”“其鹤鸣于云中,人从下闻之,如鸣于九皋,人无在天上者,何以知《诗经·大雅·云汉》:“《诗》曰:‘维周黎民,靡有孑遗。’是谓周宣王之时,遭大旱之灾也。诗人伤旱之甚,民被其害,言无有孑遗一人不愁痛者。夫旱甚,则有之矣;言无有孑遗一人,增之也。夫周之民,犹今之民也。使今之民也,遭大旱之灾,贫羸无蓄积,扣心思雨。若其富人谷食饶足者,廪囷不空,口腹不饥,何愁之有?天之旱也,山林之间不枯,犹地之水,丘陵之上不湛也。山林之间,富贵之人,必有遗脱者矣,而言靡有孑遗,增益之文,欲言旱甚也。”

《诗经·大雅·云汉》:“《诗》曰:‘维周黎民,靡有孑遗。’是王充对于先秦儒家的经典和其他个别著作的夸张作出了正确的解析,但对大部分书籍、文章中的夸张描写都当做“虚妄之言”而加以否定。

尧若腊,舜若腒

桀、纣“垂腴尺余”

王充对于先秦儒家的经典和其他个别著作的夸张作出了正确的解析,第二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课件王充对于真实与夸张的认识矛盾,原因有三点:一是因为谶纬学说泛滥,王充对很多书籍抱不信任态度;二是王充对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之间的区别,对文学作品的特征认识不足;三是虚构夸张有时和“虚妄之言”的界限颇难区分王充对于真实与夸张的认识矛盾,原因有三点:“儒书言卫有忠臣弘演,为卫哀公使,未还,狄人攻哀公而杀之,尽食其肉,独舍其肝。弘演使还,致命于肝。痛哀公之死,身肉尽,肝无所附,引刀自刺其腹,尽出其腹实,乃内哀公之肝而死。”《儒增》第二章两汉经学时代的文学理论批评课件“人以刃相刺,中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