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背景的基本礼节习俗-附:手指语(拼音)_第1页
不同文化背景的基本礼节习俗-附:手指语(拼音)_第2页
不同文化背景的基本礼节习俗-附:手指语(拼音)_第3页
不同文化背景的基本礼节习俗-附:手指语(拼音)_第4页
不同文化背景的基本礼节习俗-附:手指语(拼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不同文化背景的基本礼节习俗一、语言问候礼节常识1.什么是语言问候礼节语言问候礼节是指接待客人时所用的亲切、热情而又有分寸的关切、恭候、致意的问候语。例如,初次见到客人,你热情迎上去亲切地问一声:“您好,见到您很高兴。”主动打招呼问候,就是向客人示意:我乐意为您服务或者我们欢迎您的到来,在这一瞬间,你与客人之间就建立了感情联系。若客人远道而来,初次见面还可以说:“欢迎您到我们酒店来,先生(夫人)”;对于曾在酒店下榻过或在酒店用过餐的客人则可以说:“欢迎您回来,先生(夫人)”,“重新见到您十分愉快。”当客人到你工作处时要问:“早晨好!”,“晚上好”,然后问:“您有什么事需要我办吗?”分别时说:“再见”、“祝您一路顺风”、“欢迎您再来”、“谢谢您来我们这里住,请您以后再来”等等。2.不同情况的问候语问候语除了要注意用语得体之外,还要根据客人的不同情况来使用相应的问候礼节。如运动员参加比赛可以说:“祝你们比赛取得胜利。”对演员可以说:“祝你们演出成功。”如果是节日可问候:“祝您圣诞节快乐”、“祝您新年快乐”。如知道客人住宿本酒店,也可说:“祝您在这儿过得愉快,”当客人因长途旅行而显得疲劳可说声:“祝您睡好”等等。如果酒店员工根据客人的不同情况而致以亲切的问候,客人就会感到十分愉快。3.不同国籍的问候语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惯问候语。例如,欢迎问候语,我们中国人的习惯,一般见到客人后的问候语是:“您路上辛苦了”之类的话;若对外宾用这种欢迎用语,外国人就不习惯,他觉得我一路的旅行都非常愉快,没有一点儿的辛苦,到底为什么事你这样说呢?会觉得奇怪难以理解,所以我们应该这样说:“你一路很愉快吧?欢迎您到广州来。”又例如,当我们看见朋友面色苍白时,就会关心地问:“你是否病了?”而西方人则往往会说:“你脸色有些苍白,你挺好吗?”由此可见,我们是从担心朋友健康的角度表示关心,而西方人则从祝愿朋友健康的角度表示关心,言殊意同。如果对方表明身体不太舒服或感冒,我们就会关心地说:“多喝些开水,穿暖和点,不要再着凉”等,但若你对西方人士这样说,他们会认为你带着父母腔讲话或以监护人高高在上的语气教训人。这对于有强烈独立意识的西方人士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可以说:“听到你病了我很难过。我真诚希望你很快会好起来。”如果对方否认自己身体有任何不适,就不宜继续谈这个话题,免得使对方不愉快。4.问候语要切合情境切合情境是指问候语运用要与所处的语言环境和空间相切合、相适应,还需作文化背景的思考,要注意不同文化所带来的语言运用、理解方面的明显差异性。在远古时代,人们使用的工具极其粗糙简单,无法抵御毒蛇猛兽的侵袭和吞噬,因此人们相遇的问候语是“无它乎?”古时候“蛇”与“它”相通,“它”象征毒蛇猛兽,这在当时是最大的关心,“无它”则对彼此都是一种莫大的安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具更新,已相对能抵御毒蛇和猛兽了,“恙”即疾病对人类的威胁又上升到主要地位,人们的问候语遂以“无恙乎”取代“无它乎”,直到解放前在民间仍流传着这样的俗语,“穷人无病就是福”。又过了若干年,医学医药发展了,人们对疾病的防治能力大大加强了,温饱又成了主要的问题,于是人们见面时的问候语又变成了“吃过饭了吗?”现在,在我们的同事、朋友或邻居间问“一早到哪儿呀?”、“饭吃过了吗?”我们习以为常地认为这是问候打招呼,会使人感觉到亲切友好,甚至能起到联络感情的作用。但如果你见到一些外国友人,你也问他们:“一早到哪儿呀?”、“饭吃过了吗?”外国友人听起来却会引起误解和不快。问他(她)吃过饭没有?会认为你要请他们做客吃饭,可是我国仅作问候,并无下文,问他一早上哪里去,他会认为你干预他的私事。另外,我们中国人送客的时候,主人说“慢走”,客人说请主人“留步”,这些话你如果直翻过去,也会使外国人感到困惑,心想,我就要走了,怎么还叫我慢走,是不是叫我不要走呀?这样就会感到有疑问。同样,英国人、美国人习惯说“soLong”(到此为止),也就是再见的意思,如果我们想solong就这么长?也会感到困惑,所以我们在跟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最好是用国际上习惯的打招呼用语,与世界潮流“接轨”,否则就难以适应世界各国的交流。5.国际上习惯用的见面招呼用语早上:Goodmorning!(早上好)中午以后:Goodafternoon!(下午好)晚上:Goodevening!(晚上好)晚上分别的时候:Goodnight/Goodbye!(晚安/再见)6.各国习惯用的招呼用语(1)阿富汗。阿富汗人无论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在偏僻的乡村,亲友、熟人相逢时,说的第一句话是:“愿真主保佑你!”(2)日本。日本人平时见面以“您早”、“您好”、“请多多关照”、“拜托您了”、“失陪了”等短语互相招呼,但不能问“您吃饭了吗?”(3)蒙古。蒙古人主客相见是互相询问:“牲畜好吧?”同辈相遇说声“您好”。(4)老挝。老挝人相见常用的祝词有:“愿您像鹿的角、野猪的颚骨和象的牙一样强壮”、“愿你活到千岁,象、马、粮食,应有尽有,金玉满堂”、“倘若你得了寒热病,愿它消失!”、“愿你在世上万能”、“愿你长寿、健康、幸福而有力量!”等等。(5)土耳其。土耳其每当亲戚朋友相会时,双方必须互道平安,然后说一句尊敬的客套话“托您的福”,否则对方会不高兴。当客人离去的时候,主人必定要说一句:“请下次再来玩。”一个初到土耳其的异邦人士,只要你会一些土耳其语,即使只会说一句话,主人对你就会显得格外亲热。(6)阿尔及利亚。阿尔及利亚是一个比较开放的阿拉伯国家,客人和朋友相见时总喜欢说一句“真主保佑你”。(7)突尼斯。突尼斯人的问候语也是“真主保佑您”。(8)美国人。美国是极其重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的国家,人们连使用日常用语也注意节约时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人们见面打招呼说:“Howdoyoudo?”四个音节,后来变成一个单词“Hello”,只有两个音节,现在就干脆简单地说一声“Hi(嗨)”。如用英语问候,切忌用“Hello”或“Hi”,因为这只是熟人之间随便的问候语,如用于服务人员问候客人,就显得不够尊重。二、动作问候礼节应知握手礼在交际场合也是最常见的。握手是一种友好的表示,它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礼节,现在它已经成为国际上通用的礼节,有代表性的问候动作。1.握手的渊源握手礼在今天已经是最平常的礼节,它起源于很久的古代。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人们用以防身和狩猎的主要武器就是棍棒和石头。传说当人们在路上遭遇陌生人时,如果双方都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的东西,伸开双手让对方抚摸掌心,以示亲善。这种表示友好的习惯沿袭下来就成为今天的握手礼。另一种说法认为,握手源于中世纪,当时打仗的骑兵都披挂盔甲,全身除了两只眼睛外都包裹在盔甲中,如果想表示友好,互相接近时就脱去右手的甲胄,伸出右手表示没有武器,消除对方的戒心,互相握一下右手,即为和平的象征。沿袭下来到今天,它成为一种国际通用的相互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握手是当前社交场合最常用的一种礼节,如何握手,这里面有许多学问,尤其在国际交往场合,更要注意握手的技巧和礼仪。2.怎样握手(1)伸手。握手一般要用右手来与别人握手,不能用左手,伸左手一般不礼貌,因为一些国家认为左手是不洁的,是脏的。握手用右手,左手可加握,也就是双手握对方右手,以示恭敬和热情,但男子对女子一般不用此种握法。握手还可右手握其右手,左手抓住对方的右前臂或右肩膀,这种握法更表示亲密的关系,但英美等国最忌拍肩搭臂,认为是失礼的。(2)站立。握手时一般要站着握,除因重病或其他原因不能站立者外,不要坐着与他人握手。如果你坐在办公桌后面,不要隔着办公桌与客人握手。(3)握法。正确的握法是伸出右手,五指齐用,四指并拢,拇指张开,稍微一握。握手时,如果掌心向下握住对方的手,显示着一个人强烈的支配欲,无声地告诉别人,他此时处于高人一等的地位,应尽量避免这种傲慢无礼的握手方式。平等而自然的正确握手姿势是两人的手掌都处于垂直状态,这是一种最普通、最稳妥的方式。(4)轻重。握手时轻重要适度,正确的握手是在相当于手掌高处结实地握一下。有力,表示诚意、决心和感激之情,握得愈紧愈能表现出握者的热情和信任,但不可握痛对方的手。握手时需要上下轻微地摇手,不要一握不动,也不要抓住对方的手使劲摇动。握手不宜太紧,尤其是和戴着戒指的女性握手时,把人家的骨头几乎握碎的握手法与其说是粗野,不如说是不关心人的行动。握手轻重要适宜,要有度但又不能太重、太紧,同时又不能太轻、无力。有些不懂交际礼仪的人在握手时只伸几个指头,漫不经心,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力度,这不仅对别人是一种轻蔑,而且也表现了自己缺乏教养。行握手礼是双方的事,不管谁先伸手,只要握上去,就是代表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愿望,自己的态度。因此,与人握手时不能有气无力,显得过分柔弱,不可手指轻轻地触碰一下对方的手掌算作握手,这样有可能使对方产生错觉,认为你是虚伪地敷衍,或者感到你是一个拘谨或者傲慢无礼的人。(5)时间。握手时间太短,表达不出热烈的情绪,彼此两手一接触随即松开,表明双方没有交往或进一步加深关系的欲望,纯粹是一种客套或应付。但如果时间过长,会使人感到局促不安。礼节性的握手时间大约有两、三秒钟就足够了。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如果关系亲近的,则边握手边问候,两人双手可以长时间地握在一起。但如果在路边,男子握着女子的手,只顾热情地说话,长时间不放,那是很令人讨厌的。(6)身体的弯度。在外交场合,握手一般身体要稍稍向前欠一下,以示恭敬。与地位相等的人握手,除非需要特别表示谢意,一般不必弯腰,要表现出不卑不亢的态度,切忌那种又点头又哈腰的握手动作,如果这样,别人会以为你太卑贱,有失身份。对长者或身份高的人,要求弯腰握手,以表尊敬。有些人跟人握手时腰板笔挺,像块铁板,昂首挺胸凸肚,给人造成傲慢无礼的印象,认为你架子大,旁若无人,难以接近。(7)表情。握手本是亲热、友好和感激的表示,除了手上的动作与身段的配合以外,还应以脸上的表情给以辅助。首先,态度要自然,面带微笑。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激情,喜形于色会使人望之可亲,假若面无表情、冷若冰霜,那会令人望而生畏,感到不安。其次,握手时精神要集中,注视对方的眼睛。但不能过久地不停地打量对方,盯着对方眼睛,一动不动,特别是对女子,尤其不可盯着不放,贯注太强烈的感情。最后,不要一边握手,一边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或者和第三者说话,或手拿香烟,这些都是不礼貌的。3.握手的常识(1)同一天多次见面不必握手。如果在同一天不同的场合,人们多次见面,就不一定要再握手了,可以点头致意,可以打个招呼,也可以微微一笑或者说句客套话:“喂,我们又见面了。”(2)戴手套时应摘下右手手套。握手时如果戴着手套,男子应先摘下右手手套,再握手。如因故来不及脱掉手套,应向对方说明原因,并表示歉意。例如欧美的传统礼仪,穿大礼服、戴羊皮手套者,因不易脱下,按习惯可以不脱手套握手,但须请求对方原谅。按国际惯例,身穿军服的男军人是可以戴着手套与女子握手的;另外,女子戴着礼服手套,穿着晚礼服的时候,可戴着手套握手,这些是例外。一般来说,戴着手套与人握手是不礼貌的。在大多数国家内,戴着手套与人相握既不礼貌也是对对方的侮辱,应注意避免戴着手套同他人握手。(3)人多时握手。在日常生活中,不是经常都只有两个人在握手,而是常常会碰到很多人在一起握手。比如说,碰到什么大的宴会,晚会等等,开场或结束时会有很多朋友,那么大家同时在握手,这个时候,就要特别注意了,遇到若干人在一起要握手致意时,握手的顺序应是:先贵宾、老人、后同事、晚辈,先女后男。在众多的下级面前,可以只与主人及熟识的人握手,而其余的人则点头示意。还须注意的是,不要几个人竞相交叉握手,即越过另一双握着的手与另一个人握手。每逢热烈兴奋的气氛中,有些人容易忽略这一点,要特别注意,自己伸出手的时候,如果看到别人已经伸出手或者已经握住的时候,就要马上把自己的手缩回来,说一声对不起,然后等别人握完后,自己再伸出手去。俄罗斯人最忌讳形成四手交叉,这样会认为是十分不吉利的事。另外,也不要在跨门槛甚至隔着门槛时握手。(4)戴帽子时握手。男子在户外,如果当时戴着帽子,如果是擦肩而过,把帽子轻轻地抬一抬就可以了。如果要停下来谈话的时候,就要把帽子摘下来,拿在手里,然后再跟别人握手,等谈完了话,告别了,再戴上帽子离开。军人戴军帽与人握手时,应先行举手礼,然后再握手。(5)在公共场所或者马路上握手。在公共场所或者马路上,熟人相见,彼此距离比较远,就不一定要跑过去握手,可以点点头,笑一笑,或者举起手来,打个招呼就可以了。(6)注意手的干净。在社交活动中,除了应注意自己仪容的整洁之外,同时也应该注意保持双手的卫生,以不干净或弄湿的手与人相握,是欠礼貌的。如果老人或者贵宾来到面前,并主动向你伸出手来,而你又恰巧正在干活,比如洗涤东西,擦弄油污之物等,你可以一面点头致意,一面亮出双手,简单说明一下情况,并表示歉意,以取得对方的谅解,同时赶快洗好手,热情招待。另外,如右手有皮肤病,包扎等不便,可以说明,点头致意。4.不同国家(地区)握手的差异(1)美国。现在美国人比较不拘礼节。他们之间第一次见面不一定与人握手,只是笑一笑,说一声“Hi”或“Hello”,并不正正经经地握手。(2)日本。日本男子往往一边握手,一边鞠躬,而日本女子一般不与人握手,只行鞠躬礼,因为在日本人看来,触及女性身体是失礼的。(3)菲律宾。菲律宾的一些原始部落人,他们握过手就转身向后走几步,意思向对方表明身后没有藏刀,是真诚的握手。(4)非洲。中非黑人彼此见面,不是和对方握手,而是用自己左手握右手,挥动几下,就代替了握手。有些非洲地区的人握手之后,还将手指弄出清脆的响声,以示自由。握手可以说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打招呼方式,一般都是习惯轻轻地握。在非洲不同,握手时如果握得有气无力,被认为是“礼貌不周”,他们会生气的,尤其在阿尔及利亚,握手愈用力愈受尊敬,他们认为用力的程度跟对方友好的程度是成正比例的,最好握得他们手都感到麻痛。尼日利亚人在握手前要用大拇指先在手上轻轻地弹几下,然后再握手。坦桑尼亚人,见面时先拍拍自己的肚子,然后鼓掌,再互相握手。(5)法国。法国人处处勿忘握手,多握几次更好。(6)德国。德国人与法国人正好相反,他们一天之内一般只握一次,如果和德国人频频握手,他们会感到惶恐不安。(7)英国。英国人平时很少跟人握手,一般只是在至爱亲朋,初次相识,朋友间久别重逢或长途旅行告别前才握手。三、服务员应熟悉的八种礼节1.称呼礼称呼礼是指日常服务中和客人打交道时所用的称谓。入住的客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各国、各民族语言不同,风俗习惯各异,因而在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上有很大的差别,如果称呼错了,职务不对,姓名不对,不但会使客人不悦,引起反感,甚至还会闹出笑话和产生误会。(1)一般习惯称呼。在国际交往中,无论是外国人,还是华侨、港、澳、台胞等,一般对男子称“先生”,对已婚女子称“夫人”,未婚女子统称“小姐”,对不了解婚姻情况的女子可称“小姐”,对戴结婚戒指和年纪稍大的可称“夫人”,也可称“太太”。(2)按职位称呼。知道学位、军衔、职位时,要在“先生”“小姐”前冠以职衔,如“博士先生”、“议员先生”、“上校先生”等等。2.应答礼应答礼是指同客人交谈时的礼节。(1)解答客人问题时必须起立,站立姿式要好,背不能倚靠他物。讲话语气要温和耐心,双目注视对方,集中精神倾听,以示尊重客人。对宾客的问话或托办事项没听清楚时要同客人说:“先生,对不起,请再讲一遍好吗?”或者“对不起,先生,我再把您的留言重复一遍好吗?”这样就可以避免在服务工作中出现差错。(2)服务员在为宾客处理服务上的问题时,语气要婉转,如果客人提出的要求及某些问题超越了自己的权限,就应及时请示上级及有关部门,禁止说一些否定语,如:“不成”、“不可以”、“不知道”、“没有办法”等。3.迎送礼迎送礼是指服务员迎送客人时的礼节。(1)宾客来到服务机构,接待人员(服务员)要主动向客人打招呼问好,笑脸相迎。在为宾客服务的过程中,应按先主后宾,先女宾后男宾的顺序进行服务。对老弱病残客人,要主动搀扶。(2)当重要外宾和友好团体来店或离店,要组织管理人员、服务员在大门口排队迎送。迎送人员的服装要整洁,姿式要端正,鼓掌要热烈,使客人有一种亲切感。4.操作礼操作礼主要是指服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礼节。(1)服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着装整洁,注意仪表,举止大方,态度和蔼。工作期间不准大声喧哗,不准开玩笑,不准哼小曲,保持工作地点或客房的安静环境。进宾客房间时,要敲门。敲门时,要注意既不能猛敲,也不能相隔很长时间再敲门,要有节奏地轻敲。轻敲一下后如没有人回答,稍隔片刻再缓敲两次,待客人同意后再轻轻开门进入,并用温柔的语调对客人说:“对不起,打扰您了,”“我是楼层服务员,现在可以为您整理房间吗?”征得客人同意后再整理、打扫房间。搞完卫生,退出客人房间时,要面对客人说“谢谢,再见”。(2)服务人员在打扫房间时,要既轻又快,搞完卫生后不可在房间停留。搞卫生时不能随意翻阅客人的书刊、信件等,更不可以动用客人的录音机、录像机、照相机等。5.鞠躬礼(1)行鞠躬礼时必须先摘下帽子,用右手(如右手持物,可用左手)抓住帽前檐中央;如戴高级小礼帽时,应拿帽顶中央前部,将帽取下,手垂下后,用立正姿势,两目注视受礼者,身体上部前倾约15°左右,而后恢复原来姿势,脱帽时所用的手和敬礼的方向相反,例如:向左边的人行礼,则用右手脱帽;向右边人行礼,则用左手脱帽。行礼时要微带笑容,如果与对方谈话,不可戴帽子。行鞠躬礼必须注目,不可斜视。受礼者亦同样。当然,上级或长者还礼时可以欠身点头或同时伸出右手,不鞠躬也可以。(2)日本人行鞠躬礼,迎客时要鞠躬30°,送别时要45°鞠躬,并眼睛向下看表示敬重。下级对上级行鞠躬礼越深越好(90°)。一般行鞠躬礼15°左右。6.接吻礼接吻礼是西方的一种礼节。据传说在欧洲古罗马帝国时期,严禁家中妇女饮酒,男子外出归来,常常先检查一下妻子是否饮酒,便在妻子的嘴边闻闻,这样沿袭下来便成了一种礼节。由于国度不同,我国没有行接吻礼的习惯,同时西方在行使这种礼节时有诸多讲究,因此,酒店要求自己的员工一般不与客人行接吻礼,这里只是简单介绍接吻礼的有关知识。接吻礼由于对象和场合的不同,一般有两种情况:(1)接吻礼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朋友之间或夫妇之间表示亲昵、爱抚的一种礼节。一般多采用拥抱、吻脸或额头、贴面颊、吻手或吻唇等形式。接吻不完全是高兴或有喜事的时候,在悲伤时候,也可接吻,以示慰问。(2)在公共场合,彼此见面时,一般女子之间可以吻面颊,男子之间可以抱肩、拥抱,男女之间可以贴脸颊,长辈可以吻晚辈的脸或额头,男子对尊贵的女宾往往只吻一下手背以示尊重。我国的传统礼节中没有接吻、拥抱等礼节,在酒店的接待工作中也不使用这种礼节,但在涉外交往中如果客人出于生活习俗使用此礼节,为了尊重对方,也可以灵活运用此礼节。7.举手注目礼举手注目礼是军人的礼节。军人在室内可以行鞠躬礼,但在室外则必须行举手注目礼。行此礼时,应举右手,手指伸直并齐,中指及食指于帽沿的右侧,手掌微向外方,右上臂与肩齐高,身体呈立正姿势,两目向受礼者注视。待受礼者答礼后,方可礼毕将手放下。对于长官或长者,每次相遇,都应照常敬礼,并且做到即使长官或长者未见敬礼人时,也照常敬礼,待长官或长者过去后再礼毕。目前有的酒店在接待贵宾时,酒店保安人员在工作岗位亦使用举手注目礼。8.致意礼点头、致意是同级或平辈之间的礼节。在公共场合或在路上行走遇到相识的朋友、同事,在不便打招呼的情况下,一般点头致意即可。距离较远可举起右手打招呼。西方的男子多戴礼帽,见面时还可以施脱帽礼,两人相遇后还可以脱帽点头致意,离别时再戴上帽子。有时用手将帽子掀开一下即可,与相识者在同一场合多次见面时,不必再次问好、握手,只须点头、微笑致意即可。四、正确理解手势语1跷大拇指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跷大拇指手势是搭车旅游者示意搭车的手势,这是一种善意的信号。英美人士还习惯于将两个大拇指不停地有规律地互相绕转来表示自己目前无事可做,闲极无聊之意。意大利人从1数到5时,他们用拇指表示1,食指就成了2。西方人还用拇指指向朝下表示“坏”或“差”。希腊人跷拇指,意思是要对方“滚蛋”。在中国跷大拇指是个积极的信号,通常指高度的称赞、夸奖、了不起、“老大”的意思;跷小拇指则表示蔑视、贬低、“差劲”之意。如果一个中国人按着本国习惯使用这一手势去夸奖一个希腊人的话,那就会闹出笑话或产生不愉快的结局。在日本,跷大拇指是表示“老爷子”,跷起小尾指是表示“情人”。2“V”型手势相同的手势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意思。中国人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二”,而这个动作在欧美表示胜利和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曾在一次演讲中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构成“V”的手势来表示胜利。从此,这一手势就广为流传,凡庆祝胜利或成功时,人人都喜欢打这个手势。然而在丘吉尔当时使用这一手势时是手心向外,在世界其他地方,现在人们往往是把手背朝外,这一手背朝外的“V”手势,在英国却是万万使不得的,因为它所表示的意思不是胜利,而是伤风败俗。在希腊,不仅这一手势不能使用,而且即使用丘吉尔的手势也会惹起麻烦,尤其是在打这一手势时千万不要把胳膊伸得太长,否则就是对人不恭了。3挥动手中国和日本招呼别人过来,是伸出手,掌心向下挥动,但在美国,这是唤狗的手势。欧美国家招呼人过来的手势是掌心向上,手指来回勾动,而在亚洲,这却是唤狗的手势。4圆圈O和另外三个指头用大拇指和食指构成一个圆圈,再伸出其他三指,这是起源于美国的“OK”手势,表示赞扬和允诺等意思。这一手势在欧洲也被普遍采用,在学生中间更为流行,体育潜水员在水下也使用。然而在法国南部、希腊、撒丁岛等地,这一手势的意思恰好相反。法国南部的葡萄园工在向客人斟献葡萄酒时,要是看到客人的“OK”手势,他马上会露出不悦之色,因为这一手势在这里不是夸耀酒的醇美,而是表示劣等品的意思。要是到了马耳他、希腊等地,这一手势所表示的意思就更糟了,它是一句无声而恶毒的骂人话。而在日本,这个手势是表示钱的意思。在巴西,是引诱女人或侮辱男人的意思。在中国内地,OK手势是零的意思。难怪一位西方客人在内地做此状表扬一位女服务员,这位女孩子不解其意,误解为评价她的工作等于“0”,而急得当场要哭鼻子。5搔头皮有些人初次遇到较正式的场面或没有思想准备而出现在一些人面前时,往往有点不知所措,不由自主地会用手去搔头皮。这种下意识的手势动作反映了人的窘迫心理,在中国是表示为难的意思,在日本是表示愤怒,在西方大多数国家表示不懂或不理解,示意对方重新予以解释。6WC日本人用大拇指与食指组成一个有缺口的圆形、其余三个手指张开表示WC,向伙伴示意,表示上厕所的意思。7敲额头在德国,人们常常喜欢用食指敲敲额头,以表示某人的思想或行为不正常。这一动作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这样,在荷兰,用食指敲敲额头,你越敲他越高兴,因为荷兰人认为敲太阳穴是表示很有头脑的意思。8四指压着大拇指拳头状在德国,人们喜欢用其他四指压着大拇指这种拳头状的动作来表示祝愿某人幸福或成功。9手指放在喉咙上俄罗斯人手指放在喉咙上表示“吃饱”。日本人做这动作表示被人家“炒了鱿鱼”。10鼓掌日本人和欧洲人同样鼓掌,其意思各不相同。日本人鼓掌时用手指击拍,表示欢迎。在英国看戏或听音乐会,如果也是这样鼓掌,则意味着演出不受欢迎,演员最好还是及早退场。11双手与头并齐,掌心向观众在英、美等国的公共场所演讲,演讲人要想使听众保持安静,就得举起双手与头并齐,掌心向着观众,可是这种手势要是在希腊照样做,那就会被人们认为是投降的姿态,是最丑恶的现象。12摸胡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胡须可能洋洋自得,要是他在希腊、南意大利和南撒丁岛得意时摸摸胡须,那么他是要吃亏的。在主人请吃饭时,看到这个动作就不会给他斟酒,因为这个动作,在那里表示“够了,我不要了”的意思。13点头、摇头点头表示肯定,摇头表示否定,世界多数国家如此,但也有不少例外。意大利那不勒斯人表示否定不是摇头,而是把脑袋向后一仰。要是表示强烈的否定,还用手指敲敲下巴来配合。这一否定动作在希腊、土耳其的部分地区、南斯拉夫、南意大利、西西里岛、马耳他、塞浦路斯和地中海岸国家是很普遍的。有些地方,如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希腊、土耳其、伊朗和孟加拉国,摇头则表示肯定的意思,即点头不算摇头算。这种动作要是频率缓慢,在德国则表示犹豫不决,不停地摇头则表示否定。14用食指扒自己下眼皮意大利人在提醒某人会有某些危险时,是用食指把自己的下眼皮微微往下扒。一位法国姑娘在意大利的饭店认识了一个意大利人,意大利人表示愿意用车送她一程,姑娘也表示同意。然而服务员看见这种情况后就用食指把自己的下眼皮往下一扒,向她暗示有危险,但她领会不了这种暗示。对于这种暗示,不同地方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英国人会理解成他们干的某件事情被人看穿了。拉丁美洲人则会把这一动作看成殷勤的客气的表示。一个英国人或法国人要是向意大利人使用这一动作,那么这个意大利人就会左顾右盼,看看周围有什么危险,而英国人在这种情况下所要表示的却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认为这个意大利人绝不是一个正派人物。15欢迎的手势太平洋群岛上的波利尼西亚人见面时,边拥抱,边抚摸对方的后背;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用拳头捶打熟人的头和肩;瑞典的拉普兰人互擦鼻子;萨摩亚人彼此嗅闻对方;埃及人问好动作像敬礼——把手举放在额边;一些非洲民族见面时,相互拥抱,把面颊贴在一起。这些都是欢迎的手势。16.不可乱用手势在社交中、工作中应当注意自己的手势,不可乱用,宁缺勿滥。接待新的客人应格外留神,最好事先了解清楚客人家乡的风俗习惯与忌讳事项,因为万一搞错,便会产生误会,甚至会酿成大错。有人曾向许多日本朋友问过一个相同的问题:“在你和中国人交际时,如果那个中国人说的日语中有许多语音、语法方面的错误,或者他做出一些令日本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动作,那么你觉得语言、语法错误难以容忍呢?还是那些不可思议的动作难以容忍?”回答的一致简直令人吃惊,所有的日本人认为,语言、语法错误可以容忍,因为对方毕竟是外国人,但对奇怪的身体动作则难以容忍,因为那可能是不礼貌的。总之,不同的手势传递不同的信息。同时要讲究的是手势动作的准确与否、幅度的大小、力度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时间的长短,这些都很有讲究。手势能体现人们的内心思想活动和对待他人的态度,热情和勉强在手势上可以明显地反映出来。五、部分少数民族生活习俗1回族回族人口约800多万(1990年),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主要聚居区,其次是甘肃、河南、青海、新疆、陕西、山东、河北等省区,全国绝大多数县市都有回族人口分布。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回族人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有密切的联系。回族衣着与汉族基本相同,但也保留着自己的特点,男子有戴白布软帽,妇女有戴白色、绿色或黑色盖头的习俗。在饮食方面,回族有许多讲究和忌讳。特别是对肉类食品选择比较严格。严禁食猪肉和不按伊斯兰宰牲方式宰杀的动物,也不食用自死的禽畜和一切动物的血。回族人日常喝水不动用别人的杯碗,喜欢沐浴。聚居区的回族人平常洗脸、洗手一般不用脸盆而要用“汤瓶”(带嘴的水壶)。开斋节是回族的传统节日(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回族丧葬习俗一直保持伊斯兰教教规,实行土葬。2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人口700多万(1990年),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多数信奉伊斯兰教。维吾尔族的衣食起居等生活习俗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维吾尔族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戴一顶漂亮的小花帽,这是一种美丽的装饰,也是这个民族富有特色的象征。除此之外,维吾尔族的传统衣着也相当别致、鲜艳。男子身穿短衣、长裤,外罩一件斜领无扣的“袷袢”长袍,系以腰带。妇女一般穿宽袖连衣裙或西式短上衣和裙子。维吾尔族以面粉、大米为主食,肉食以羊肉为主。常见的面食为“馕”,喝奶茶、吃烤馕是最常见的吃法。喜庆节日或待客吃“抓饭”。抓饭是用蔬菜、水果及肉类做成的甜味饭,由于是用手抓着吃,故称之为抓饭。烤全羊和烤羊肉串是维吾尔族驰名的风味食品。维吾尔族喜爱音乐和舞蹈,在维吾尔族聚居地区,男女老少几乎人人能歌善舞。歌舞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维吾尔族具有信奉伊斯兰教民族所共有的饮食禁忌。此外,还忌讳穿短裤在户外活动。睡觉时,禁忌头东脚西,接受物品或给别人敬茶时,要用双手,忌用单手,更不能用左手。维吾尔族节日与宗教有密切关系,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最为隆重。3蒙古族蒙古族人口480多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从事畜牧业。蒙古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是与草原密切相关的。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的传统住所。由木栅栏和白毛毡构成。蒙古包易于拆装,便于搬运,因此适用于草原牧场使用。蒙古袍是蒙古族富有特色的传统服装。随季节不同而有所区别。冬、春两季一般是皮袍,夏、秋两季多为夹袍。肥大的蒙古袍既便于骑马放牧,又可以护膝防寒。穿上蒙古袍的牧民,腰间还要系上红、绿或桔黄色的绸腰带,据说用这种长腰带,在骑马时可以保持腰部的垂直和稳定,还可以御寒保暖。蒙古族男子还常在腰带上佩挂一把十分美观的蒙古刀,它既是实用品,又是一种装饰品。蒙古族的传统食品分为“白食”和“红食”两种。“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是牛、羊、马、骆驼的奶制品。“红食”蒙语叫乌兰伊德,即牛、羊等牲畜的肉食品。“白食”是蒙古族的敬客食品,有奶皮子、奶酪、奶豆腐等,按照蒙古族的习惯,白色表示纯洁、吉祥、崇高。因此,用白食待客是最高的礼遇。饮料主要有奶茶、奶酒、酸奶等。蒙古族人性格豪放直爽,热情好客,大多数喜欢饮酒。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节日,蒙古族人也常用献“哈达”这一礼节。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大年、“那达慕”大会、祭敖包等。“那达慕”大会最具民族特色,内容除传统的射箭、赛马、摔跤外,还有套马、下蒙古象棋以及举办各项展览、开设贸易市场等。敖包是牧民用来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青年男女也借机相约,故有“敖包相会”之说。4藏族藏族人口450多万(1990年),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省区。由于藏族人民多生活在高原地带,因此他们的生活习俗多与高寒气候有关。又因为藏族群众普遍信仰藏传佛教,故他们的生活习惯等也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藏袍是藏族人民的主要服饰,基本特点是袍子长及脚面,袖子宽大并长出手指一、二十厘米,既无口袋,也无纽扣,只在腰间束一条带子。为便于活动,常袒露右臂或双臂。藏族喜饮酥油茶、青稞酒,并有弹酒的礼俗。主食为糌粑、牛羊肉等。糌粑是用炒熟的青稞或豌豆磨成的面粉,用酥油或茶水拌食。藏族人能歌善舞,勇敢淳朴,尚礼好客。献“哈达”是藏族最常见的一种礼节。“哈达”是藏族人民在迎送、馈赠、敬神及日常交往礼节上使用的纱巾和绸巾,多为白色。将“哈达”赠送给对方,表示敬意和祝贺。藏族的葬仪分塔葬、火葬、天葬、水葬、土葬五种。藏族主要节日有藏历年、雪顿节和望果节等。藏历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藏历年期间,各地都要演藏戏,藏戏是一种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深受藏族群众喜爱。5傣族傣族人口约102万(1990年),主要聚居在我国西南边疆的云南省,大多生活在山川秀丽、气候温和、雨量充足的亚热带地区。多信奉佛教。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冷天外披毛毯,大多用白布或蓝布包头。妇女的服饰很有特色,但各地差异较大。如西双版纳傣族妇女上身多穿白色、天蓝色或绯色紧身内衣,外面套以大襟或对襟的圆领窄袖短衫,下身穿颜色艳丽的长筒裙。一般将长发盘结于头顶,形象婀娜多姿,优美动人。竹楼是傣族传统的住宅,以西双版纳地区最有特色。竹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是堆放杂物和关牲畜用的。傣族人以大米为主食,西双版纳等地爱食糯米。喜酸味食物,喜嚼槟榔,不吃羊肉,男子喜欢喝酒。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时间是在农历三月中旬即清明节后的第七天。节日期间,大家要互相泼水。傣族认为以清水互相泼洒,是祝福,可以消除病魔。泼水节一般要欢度好几天,除泼水外,还要开展划龙船、演出文艺节目等活动。6朝鲜族朝鲜族人口约192万(1990年),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其余散居在内地的一些城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朝鲜族最大的聚居区。朝鲜族的住房多是平房。每栋住房的正面都要开三到四扇门,这些门同时又当窗户使用。房内一般分为寝室、客厅、厨房和仓库。客人来访时,要脱鞋进屋,盘腿而坐。屋内的摆设井井有条,看上去十分舒服。朝鲜族喜欢穿素白的衣服,所以有“白衣民族”之称。男子一般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坎肩,下穿肥大的裤子,妇女也多穿素色的短衣、大长裙。朝鲜族家常便饭包括米饭、汤、菜等。汤是餐餐必备的,日常喜喝大酱汤,三伏天多凉汤。菜肴种类颇多,喜欢吃牛肉、鸡肉、海鱼等,还特别喜欢吃狗肉。泡菜是他们冬季必备的副食品。特别的风味食品,除大酱汤外,还有打糕和冷面。口味以咸辣为主。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而且喜爱体育运动。朝鲜族非常注重礼节,礼貌待人是他们传统的习惯,特别是尊老爱幼的美德受到各族人民的称赞。六、常见客源国的生活习俗1.日本日本人性格内向,感情细腻,注重礼节,讲究礼貌。大多信奉道教和佛教。鞠躬礼是日本人的传统礼节。日本人在交往谈话时,经常使用自谦语,特别是妇女,在与人交谈时总是语气柔和,面带微笑,躬身相待。日本人最常用的敬语有:“拜托您了”、“请多多关照”等。日本人日常饮食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传统的日本饮食方式,又称“和食”。第二种是中餐。第三种是西餐。他们常以米饭为主食,副食以海鲜和蔬菜为主,喜吃生鱼片、生瓜果蔬菜,喜喝酱汤,泡菜几乎每餐必备。日本人的口味多为咸鲜、清淡少油、稍带甜酸和辣味。日本人忌讳“4”和“9”(在日语中与“死”、“苦”同音),上菜道数、安排客房均要避开这两个数字。在日本,荷花常用于丧事,因此一般不要送荷花,也不要赠送带有荷花图案的物品。菊花是日本皇室专用花卉,一般不得随便使用。日本人喜爱仙鹤和龟,因为这是长寿的象征。而对饰有狐狸和獾图案的物品很反感,认为它们是贪婪、狡诈的象征。2.泰国泰国是佛教王国,有“千佛之国”、“黄袍佛国”之称。在泰国,9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男子成年后,必须削发为僧出家一次,否则,不仅会遭到社会的蔑视,而且会受到家人的冷漠。出家人可终身为僧,也可随时还俗。僧侣有许多特权。泰国人以大米为主食,副食以鱼、虾和蔬菜为主。喜欢吃富有刺激性的调味品,如辣椒、葱、蒜、姜等。不吃海参、牛肉。食物中不习惯放糖,餐前有先喝一大杯冰水的习惯。僧人们每天早晨四五点钟起床,参加完早课后便三五成群托钵外出化缘,家家户户将食品放在门前,任僧侣领回庙中食用。僧侣不禁肉食。泰国人很讲礼貌,传统礼节为合掌礼。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有时也行握手礼,但男女间不能握手。与泰国人交谈要回避政治、王室等话题,绝不能讲对佛教、国王不敬的话语。可以询问个人情况,接受礼品不当面打开。泰国人认为左手不洁。不能用左手递物或接物。泰国人认为头是最神圣的部位。不能随意摸别人的头,小孩子的头只能让国王、高僧或父母摸,别人是不能摸的。睡觉时,忌讳头向西方。到寺庙烧香拜佛或参观游览时,必须衣冠整齐,进佛殿要脱鞋。妇女要避让僧人。3.美国美国人多数信仰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美国人谈吐幽默、性格开朗,对人有礼貌,但没有过多的客套,以不拘小节而著称。美国人独立性很强,充满自信。他们讲话没有自谦之词,从来不谈自己不行。美国人崇拜强者,不同情弱者。美国人大多怕热不怕冷,旅游时喜欢房间设备齐全,注意室内外卫生。美国人饮食习惯比较随便,他们喜欢食用含脂肪很高的牛肉、猪肉、鸡、鱼、虾、蛋及各种蔬菜、水果。口味清淡,对菜的要求是量小、质高、咸中带甜。美国人不吃蒜,忌食各种动物的内脏,没有食醋的习惯,喝饮料时,大都喜欢加冰块。美国人站立谈话时,习惯保持一定的距离。在表示惊讶时,不要伸舌头,否则会被看做是侮辱人的举止。美国盛行“女士优先”。美国人忌讳“13”,反感别人打听他们的年龄、收入等个人问题。视蝙蝠为凶恶之物,厌恶带蝙蝠图案的物品。4.加拿大加拿大人热情、好客、朴实、随和,很容易接近,熟人见面可握手或拥抱,人们喜欢直呼其名,不加“先生”、“太太”称呼,以示友善亲近。加拿大人以肉食为主,面包消费量较少。主食有牛肉、鱼、鸡、土豆、胡萝卜等。烤牛排是加拿大的名菜,也是家常菜。口味清淡,一般不用蒜味、酸辣味的调味品,不吃辣味菜肴。喜饮啤酒,饭间多饮矿泉水、果汁。很多人喜欢中国菜。加拿大人不随便送礼,一般遇有同事分别、朋友生日或结婚才送礼。收到礼品必须当面打开,并表示感谢。忌讳数字“13”及“星期五”。对年纪大的人称为“高龄公民”,忌说“老”字。忌送白色的百合花(系葬礼用花)。5.英国英国人墨守成规,少言寡语,不爱交际,忌打听私事,也不喜欢将自己的事情随便告诉别人。尤其是妇女的年龄,从不许别人过问。议论天气和新闻是英国人见面时最普遍的话题。当英国人给你提意见或谈正经事时,要态度严肃,认真听讲,否则会引起误会。安排英国客人的住房时,要注意他们喜欢住大房间并愿独住的特点。英国人见面时,互相握手问好,一般不行拥抱礼。有“妇女第一”、“女士优先”的社会风气。英国人不大讲究烹饪,普遍喜欢快餐。口味清淡,菜肴量小而精,注意营养成分,喜欢喝茶,尤其喜欢中国的祁门红茶。喝茶时,一定要先倒一点儿冷牛奶在茶具里,然后再冲热茶,加一点糖,假如先倒茶再放牛奶就被认为是没有教养。在英国忌讳数字“13”和“星期五”,忌一根火柴点三枝烟。忌用大象图案,认为大象是愚蠢的象征。6.法国法国人开朗热情,讲话直率,讲究礼貌,在举止行动上处处体现“女士第一”。法国人见面时常亲面颊或贴面颊。长辈对小辈亲额头。鲜花是备受法国人欢迎的礼物,但是到朋友家做客,忌送红玫瑰(情人的礼物)和菊花(表示对死者哀悼)。法国人如同信奉天主教的其他欧洲人一样,对结婚纪念日颇为重视。法国的烹调享誉世界,法国菜是西餐中的佼佼者,其特点是香味浓厚、鲜嫩味美,讲究色、香、味,注重营养的搭配。法国人以肉食为主,面包是法国最普及的食品,而且特别注重面包的味道。奶酪消费量占世界第一位。法国人吃饭时大都饮酒且喝酒比较讲究。喜饮矿泉水,不喜欢吃辣。法国人与陌生人交谈时,和欧美其他国家的人一样,一般不询问年龄等个人私事,忌讳数字“13”。忌送香水给法国女性(在法国送香水给女人意味着求爱)。认为核桃是不吉利的东西。7.俄罗斯俄罗斯是一个好客的民族,用面包和盐接待贵宾,以示热烈的欢迎和崇高的敬意。面包要放在铺着绣花面巾的托盘上,面包上面放一小包盐。亲吻、拥抱和握手是俄罗斯的重要礼节。尊重妇女是俄罗斯的社会风尚。俄罗斯人的主食是面包和肉类,大多喜食黑面包。以吃冷饮和凉菜而闻名,多数人喜饮烈性酒。最喜欢的热饮料是红茶,习惯在茶中放糖。俄罗斯人口味浓重,喜咸酸味,不怕油腻。“13日”和“星期五”被俄罗斯人认为是不祥之日。俄罗斯人喜欢用单数,如送花要送一枝、三枝、五枝等,双数反为不吉利。数字“7”意味着幸福或成功。他们认为红色象征吉祥与幸福,而黑色表示肃穆和不祥。与俄罗斯人初次谈话时,不宜问生活细节,尤其对妇女,不能当面问她们的年龄。应邀到朋友家作客,不能坐床,坐床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七、世界三大宗教知识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它们各自的教规知识有着极大的差别。1.佛教(1)佛教的创立与发展。佛教大约起源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代印度。创始人乔答摩·悉达多,后人尊称为释迦牟尼。大约公元前4世纪佛教逐步分裂为不同部派,并且不断向印度国外传播,一支称为北传佛教,先传中国,再传日本、朝鲜、越南;一支称为南传佛教,南传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以及我国云南省的傣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还有一支称为藏传佛教,东传我国西藏与当地古老宗教(本教)相结合,形成一个新支派。目前,世界上有佛教徒2亿多人,主要分布在亚洲(特别是南亚、东南亚一些国家)。世界性佛教组织“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的总部设在泰国首都曼谷。(2)佛教经典与教义。①佛教的经典著作为佛经。包括经(佛教教义的汇集)、律(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对佛教理论解释的汇集)。②佛教的基本教义可归结为两个字:“空”与“苦”,强调人世间充满了苦难,论述了造成人生痛苦的原因及灭“苦”的方法,要求人们自我净化,修身养性,脱离苦海,以达到作为佛教理想的最高境界——涅槃。此外,佛教还宣扬“因果报应”论。佛教供奉的对象为佛、菩萨、罗汉等。(3)佛教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势力扩展到全国,到隋唐时期,佛教在我国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我国佛教基本上可以分为汉族地区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傣族等地区佛教三大派系。2.基督教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公元11世纪中叶,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两大教派。16世纪,天主教内部又派生出一些脱离天主教的新教派,统称“新教”。所以基督教是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的总称。据统计,现有教徒15亿以上。(1)基督教的经典与教义。①基督教的经典著作是《圣经》。它是基督徒信仰的依据和宗教生活、日常生活的规范,是西方思想、文化、艺术的重要源泉。《圣经》包括《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部分。《旧约全书》主要记载了天地万物的来源、有关以色列人祖先的传说及犹太教的法典和教义等。《新约全书》主要记载了耶稣的生平、言行和早期教会的活动等。据统计,《圣经》是世界上流传最广、译本最多、最受人重视的书。②基督教的教义包括:上帝创世说、原罪救赎说、天堂地狱说。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天地万物和人;宣扬人们从一出生就必须忍辱负重,只有依靠救世主耶稣为人赎罪,才能得到死后的好运。十字架为基督教信仰的标志,以此表示信仰耶稣的主张和学说。(2)基督教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一般认为,基督教于公元635年传入我国,称为景教。200年以后,景教在中原中断。进入元朝后,景教又传入中原,随着元朝衰亡,景教在中国绝迹。1582年,天主教传教士意大利人利玛窦再度到中国传教,使天主教在中国得以传播。1727年,东正教进入我国。新教于19世纪初传入。在我国,人们常常将“新教”称之为基督教或耶稣教。解放前,我国基督教长期受到外国教会的利用和控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督教各教派逐步摆脱了外国势力的影响,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提倡自治、自养、自传,使我国基督教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我国著名天主教堂有北京的南堂(宣武门内)、北堂(西什库堂)和上海徐家汇堂;东正教堂有上海新乐路堂;新教教堂有上海国际礼拜堂和北京崇文门教堂。(3)基督教的重大节日。①圣诞节:每年12月25日,是纪念耶稣诞生的节日。圣诞节的主要庆祝活动有:圣诞礼拜或圣诞弥撒、欢度圣诞夜、演唱《平安夜》、圣诞老人送礼物、植圣诞树、赠送圣诞贺卡和圣诞节晚餐。②复活节: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是纪念耶稣复活的节日。3.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产生于7世纪初的阿拉伯半岛,创始人穆罕默德。(1)教义。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是宣扬信仰安拉(真主)是惟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要求每个穆斯林在思想意识方面必须心口如一地坚持六大信仰,即信真主、信天使、信经典、信使者、信前定、信后世。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