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_第1页
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_第2页
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_第3页
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_第4页
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数学认识角教学反思在开始上这之前,我对本进行了简单的教学分析。本的重难点应该是理解: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跟角的张口有关,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在教学前,我思考了各种各样的方式,试图让孩子们理解角的大小跟张口有关。但我的内心始终担心:孩子们会不会理解不到这一点?会不会到最后还是老师直接灌输这句话――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跟开口有关。带着这样的担心,我走进了教室。首先,我呈现教材试一试的第一个问题:下面的两个角,哪一个大?孩子们不假思索的回答:"蓝色的。""是的,我们通过观察,一眼就可以看出右边的角大。当然,我们还有一个更精确的比较方法――重叠法。把两个角的顶点对齐,其中一条边对齐,看哪个角的另一条边在外面,谁在外面谁就大。"我一边说,边用进行演示,将两个角重叠到一起。接着,我问道:"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本质上是在比较什么?大家想一想。""是在比较角的长度",生1抢着回答道。"你所谓的‘长度’是什么意思呢?上指给我们看一看吧!"孩子走上台,伸出双手指了指角当中呈水平方向的那条边的两端。"你的意思是比较角的边的长度,是吗?""对。""既然如此,那我把绿角的两条边延长。现在哪个角大?""还是蓝色的大,绿色的边变长了也比不过,那个蓝边还是在外面。"有学生高声叫道。"也就是说,虽然绿角的边变长了,但是绿角却没有变大。那就说明角的大小跟边长没有关系,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比较边的长短。那该比较什么呀?""比较两个角的高度",生2说道。"你所说的‘高度’是什么意思呢?请到黑板上,指着这两个角给我们比划一下。"他用两只手在角的两条边上比了比。"大家看明白他所指的.‘高度’了吗?谁还有不同意见?"生站起说道:"我认为是在比较角的‘宽度’。""你所说的‘宽度’又是什么意思呢?上给我们指一指。"孩子走上讲台,也用两只手在角的两条边上指了指。"从这两位同学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所说的‘高度’‘宽度’,实际上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自己的说法不一样而已。是的,我们比较角的大小,实际上是在比较角的‘宽度’或者说‘高度’。在数学上我们有专门的称呼,叫做角的张口度。"我一边说,一边用两只手呈鸭子嘴状比了比。"蓝色角的张口大,角就大。"然后,我拿出一个用两条卡纸做成的活动角摆在讲台上。"谁能帮我把这个角变大?"我指名一个孩子上。他把活动角的两条边向外掰了掰。"为什么要这样呢?""把这个角的张口变大,角就会变大了。""谁又能帮我把这个角变小并?说说理由。"孩子们纷纷举手,我指名一个小朋友上台。这次她把活动角的两条边往中间聚拢,然后说道:"把这个角的张口变小,角就会变小。"最后,我把活动角固定住,拿出剪刀分别从两条边上剪下一小段。问道:"我减掉了一段,现在这个角该变小了吧?""没有,没有",一个孩子着急的大叫道。"为什么没有变小呢?都剪了一段了呀!""因为张口没有变小,所以角是不会变小的。""哦,原是这样呀!"我感叹一声道。"那我再剪狠一点吧!"说着,我从两条边上分别剪下了一长段,只剩下小拇指一般长的边。"现在,这个角总变小了吧?"我装作得意洋洋的说道。"还是没有",孩子们大叫道:"张口还是没有变,角没有变小。""那也就是说角的大小是跟角的张口有关,与角的边长无关。"我总结道。其实,在孩子们进入状态认真思考"比较角的大小,实际是在比较什么"这一问题时,我的担心就慢慢消失了。如果他们的思考方向错了,就以错误的方向为"反面教材",在认知冲突中回到正轨。在程结束的时候,我大力的表扬了那个‘比较边的长度’的孩子。我告诉孩子们:"虽然罗XX没有说对,但正是因为他,我们才排出了一个错误的思考方向,离对的更近了。我们应该感谢他才是!"罗XX听了,咧着嘴笑着用书遮住自己的脸。数学不就是这样吗,错着错着就对了;数学教学不就这样吗,堂生成(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是最好的教学资。

第一篇:《角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平,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习为基本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以下几方面。一、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本节课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来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恰到好处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近,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论的体现。二、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但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知发展,更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摸角。无一不是学生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学生的全员参与,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三、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操作,体现出活动的教学思想。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鲜明特征,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动脑又动手,可以使学生手脑结合,心灵手巧。本节课自始自终贯彻了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绪,教师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己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跃起来。好的教案是本节课成功的前提,这样的教案说清楚了一节课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的问题,对教师准确理解教材,吃透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教师在写教案过程中,要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理论联系实际,对培养研究型的教师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我校“八个一”校本研训形式不断深入,“教案”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符合学校教师的实际,能积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第二篇: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角的认识教学反思一、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用数学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为学生能否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感觉到,数学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又用得上的学科,再也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游戏,是我这节课考虑的最大的问题。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离不开数学。但如何运用这些条件,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是要我们教师作出进一步思考的。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二、在活动化的课堂中做数学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自愿参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的特点是“听过了,便忘记了;看过了,便记住了;做过了,便真正掌握了。”三、共同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然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四、寻找生活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为了加深对角的特点的认识,我们又安排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摸一摸的活动过程,既能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能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五、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这里,提供给学生好多的材料,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六、比较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设计了“比较角的大小”的环节,这里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与小结,将学生的方法加以及时提升,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水平。从教学的情况来看,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很多,也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整课的设计,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的活动过程,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与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第三篇: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角的认识》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本节课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了学习的全过程。《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上,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去获取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应给学生留下一片空间来,让学生去看、去想、去说、动手操作、讨论、质疑问难、自学、暴露自我,以取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几个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如: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同时拓宽了学生的思路,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个性,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经历了认识角的过程。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放手,才有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真正会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等)的演示,导出生活中的角。并让学生观察,让学生触摸,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营造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从生活中的角到平面的图形去追索,去发现,去总结,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然后让学生触摸三角板上的角,有什么感受。同时讨论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再利用课件演示画角的步骤,并要求学生亲自动手画角,在画好的角上标上边和顶点,并联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物体有角?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与边的大小无关时,我利用学生的三角板与老师教学用的三角板中一样大的两个角,先让学生猜猜它们的大小,然后再通过演示,验证角的大小与角的张口有关与边的大小无关。这一情景的创设为后面的体验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不足之处是不应该勉强给角下一个死定义,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本节课只是对角进行初步的认识.

第四篇:《角的认识》教学反思十二月教学反思《角的认识》——柳林镇中心学校周莎一、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用数学本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而这些“数学上的角”跟学生“经验中的角”存在一定的差异,也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也正是这种冲突将激励着学生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比较与发现中。二、在活动化的课堂中做数学弗赖登塔尔曾经说过:“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自愿参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学生的特点是“听过了,便忘记了;看过了,便记住了;做过了,便真正掌握了。”三、共同观察讨论,建立角的正确表象通过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建立了角的初步形象,接着我们安排了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然后及时设计“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通过多种方式的参与体验,引导学生深化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四、寻找生活中的角,巩固对角的认识。1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为了加深对角的特点的认识,我们又安排了“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摸一摸的活动过程,既能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还能让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性,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能及时对某些错误的认识进行纠正与弥补。五、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与理解。“动手做一个角”是本课浓墨重彩的部分,这里,提供给学生好多的材料,学生可以借助这些材料做出角,学生展开活动时,老师参与学生中间,即时采集有用信息,为教学服务。有的学生用一种材料不止做出了一个角,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这个过程也是学生思维层次的展示天地,也看到了孩子们多向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不断地闪现。六、比较角的大小、发展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设计了“比较角的大小”的环节,这里注重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与小结,将学生的方法加以及时提升,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水平。从教学的情况来看,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很多,也很有创意,从中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与层次性。整课的设计,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通过“摸一摸、找一找、指一指、做一做、比一比”的活动过程,在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初步认识角。倡导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示与交流,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第五篇: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我将观察、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说一说等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此外,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应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学生的眼脑手口协调活动,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积极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去创造角,看谁创造角的方法多,有的同学用纸折角、有的同学用铅笔摆角,有的同学用展开了尺子的活动角,还有的同学用身体做动作创造角……我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通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二、创设有趣的数学情境

第一篇:认识角教学反思大全《认识角》教学反思李凤兰《认识角》这一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第一课时的内容。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的空间观念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主要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学生的空间观念还不强,所以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动手中发现数学。通过让他们找角----摸角----认角----画角----玩角----比较角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现对本节课具体反思如下:一、情境创设。《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密切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上课伊始,我采用图片出示各种平面图形,让学生辨认。这样吸引他们的视线,让学生开始就全面参与,促进课堂听的效果。这里除了角之外,都是同学们过的平面图形,在辨认过程中,引出这位新朋友----角。二、找“角”。紧接着让学生在自己身边的物体上找角,在老师出示的物体图片中找角,让学生动起来,大大加强了学生课堂倾听的注意力。通过观察感知实物上的角,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生活中数学的兴趣。三、摸“角”。让学生动手摸角的各个部位,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受,调动学生课堂倾听的积极性。摸的过程中认识角的顶点尖尖的,角的边直直的、平平的特点。引领学生总结出角的组成及特征。这一特征,是学生自己通过摸一摸,感知得到的,比起老师直接给予要印象深刻得多。效果大不相同。但是此环节由于同学们的三角板准备的不够充分,所以不是全体同学都有感受,只是部分学生摸到了。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效果。四、画“角”。让学生动手画角,在掌握角的画法的同时,进一步巩固角的各部分组成。在让学生通过区别所画的各种不同的角时,引出角的命名和读写法。新知识的引入自然,让学生感到顺理成章。五、“玩”中思数学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开口有关,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为了突破难点,我放手让学生在玩活动角中发现这一规律,让学生体验“角的张口可大可小”从而体验角有大有小,知道角变大变小的方法。再利用剪刀剪角的两边,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化,从而发现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由于我在这一环节操之过急,引导的不到位,所以学习效果不佳。教学难点没有突破。总之,这节课采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的教学手段,促使学生倾听。应该说除教学难点外,对于角的基本认识学生应该是掌握了。

第二篇:《认识角》教学反思星期一匆匆从湖州赶回来,一堆棘手的事情等待去完成,包括星期四的公开课,这也是本学期数学组第一次教研活动。此次湖州执行学习了几何画板,因此此次开课选择了《角的初步认识》,一节几何课,也让自己尝尝鲜。首次尝试用几何画板上几何课,也是很值得回忆的。一、由熟悉的图形引入备课前翻阅各版本教材,多是由操场情境引出角,这样安排确实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生动形象。但我的这帮孩子们,这个学期才见到素未谋面的操场,且生活经验缺乏,能按老师的要求乖乖地、准确地找出角吗?既然数学教学要摸清学生已有基础,于是,我基于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三角形、长方形、五角星等有角的图形的基础,选择以“露出角,猜出背后的图形”为切入口引题,并从图形中抽象出角。二、运用口诀,简化难题朗朗上口的口诀,有时可以将复杂的步骤简单化,学生也喜欢。在本课中,我想了两个口诀:①当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后,我出示“角有一个尖尖点,它的名字叫顶点;角有两条直直线,它的名字叫做边”,突出角的尖尖点和直直边;②在画角时,也出示了一个口诀,简化步骤。平时在教学中我也常用口诀,比如在算进位加、退位减时,编出了一个顺口溜,学生学得很开心。三、巧用画板,变不可能为可能以前在执教《角的分类》时,一直纠结于在PPT中如何让边旋转起来,而今运用几何画板,一切都显得轻松了。①两条不相交的线,想要变成角,直接拖动来得更简单,就不需要PPT的动作路径;②利用不同角度旋转,让角不断改变朝向,但始终是角,通过直观对比感知,深化角的本质特征;③设置旋转,让角随意变大变小。通过两角比赛,让大小比较富有生命力,在几何画板的依托下,能让学生大脑中建立角的大小观念。当然,遗憾总存在于课堂中,由于准备匆忙,课堂必备的语言没有用心思考,思路也有些混乱。①内容安排过密,学生学起来并不轻松。②忽视学生独立参与活动的细节。③练习有些难,可能想让练习设计的出彩,却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反思也点到即止,匆匆而过,此次开课有欢喜亦有汗水。首尝画板之喜悦,意犹未尽;首见学生之配合,难能可贵;首当其冲之课堂,犹为珍贵!

第三篇:认识角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有以下几个比较成功的地方: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探索的动机。课的开始,教师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寻找角开始,接着,通过摸一摸、说一说,寻找三角板的角,逐步抽象出角的形状。密切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亲切感,自然地就会产生了一种乐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二、巧设数学活动,激励积极参与。这节课中,我为学生的探索设计了一系列活动。首先,寻找生活中的角,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认识角的特征;其次,画角,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然后从形式多样的图形中标出角,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最后,通过玩角,比一比角的大小、形状,激发学生寻找角的秘密互相交流。整个过程,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兴趣浓厚,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这样获得的概念,理解是深刻的,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体现了课改中数学“活动化”的要求。三、巧用多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在初步认识角时,我运用多媒体,先在实物上描出角,再去除实物中非本质的属性,抽取出角的本质属性,引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清晰地建立了角的表象。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总是教然后才知不足,经过思考,总结如下:1、画角和比角前应给出操作的要求在本节课对画角的处理中,只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出的角的特点来自己画角,如果在画之前有要求,比如,比谁画得快,画得多,在画的过程中挑选画的好的和画的不对的,这样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就会更积极,对角的认识就会更深刻。比角大小时应该给学生多加点思考性,比如,比谁做的角最大,比谁做的角最小,这样既为后面学习比较角的大小做了铺垫,还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了思维。2、应该强调课堂教学的效率本节课总体的课堂教学效率比较高,但是在一些细节上有欠考虑的地方,比如,在学生找角的时候,应该让学生先集体找,再单独汇报,这样学生就全员参与了,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更高。

第四篇:《认识角》教学反思《认识角》教学反思商万群本节课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是一个抽象图形,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动手做中发现数学的课堂。通过让学生感知角、找角、画角、做角演示角、欣赏角一系列活动来进行,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感悟:一、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角”这一内容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在我们生活中学生都能找出角,“陌生”是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是角,在学生脑中的表象只留在生活中的实物上,没有一个具体的几何图形的概念。因此我结合教材内容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出发,让学生来初步感知角,并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离不开数学。这一节课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中的角”逐步提升为“数学上的角”。因此,在唤起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动态的过程把这些角抽象出来,学生感知数学上的“角”的形象。二、数学离不开细心观察在从具体物体上抽象出角后我引导学生及时的观察、对比与发现,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引导学生得出角各部分的名称――顶点、边(边是直直的)。逐步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角的完整表象――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然后再来指导学生正确的指角的方法。然后及时完成“判断”练习,通过辩认与说理,再次加深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三、数学离不开有序活动通过“找一找、指一指、说一说、画一画”的体验活动,让他们在身边的书本上、三角尺上寻找角,并通过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的活动过程,再次加深了学生对角的本质特征的认识。“动手做一活动角”是本课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做一个角,然后再来指一指这一个角,这里巩固了角的各部分的认识,然后再通过引导学生想办法把手里的角做得大一些或变小一些来体会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最后再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活动角:即扇面(或剪刀)上角的大小与扇子(或剪刀)的打开与合拢有关。本节课我始终坚持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不仅主动获取新知,坚持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角的大小比较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与语言来描述比较的方法,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当学生在个别问题的回答上语言表述还不完整不精确时,老师没有及时指出和纠正,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晰,理解的不是很透彻。二是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个别同学比较活动角时学生思考、交流组织不够高效,因此在今后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三是教师的数学语言不够精炼严谨,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不断积累和探索。

第五篇:认识角教学反思《认识角》教学反思认识角是二年级下册的知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认识角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认识角教学反思。但是,低年级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我采用以下一些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1、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而是要把这些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所以本节课我创设了找平面图形老朋友的情境,想帮助学生回顾旧知,然后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三角形,拿走其中的一根小棒,剩下的图形就是——角,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知三角形中有角,而且对角的样子有了初步的感知。2、《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本节课我也创设了图形老朋友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在后面的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指角、折角,充分的利用了情境,使整体的教学更加连贯,使情境的创设更具实效性,更好的为教学的展开服务。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这一核心,所以在教学中我充分开展操作活动,并与小组活动相结合。从最开始的摆角、指角、折角、画角、标角再到后来的玩活动角等活动,我努力让学生在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生成的过程。同时在教学中关注每个活动开展的实效性,及时与学生沟通,对学生予以及时的指导、评价、总结。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兴趣更浓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了。4、新课改力求改变以知识传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教具对学生兴趣和思维的培养、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习和生活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益处。本节课为了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我也为学生准备了很多教具,方便让学生指角的平面图形,边长不一的活动角,三角板、两张大小相近的透明的角等等,通过这些教具的使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尤其是活动角的使用,我设计了边长不同的活动角,让学生摆出同样大小的角,再通过观察发现不同之处,很好了帮助学生突破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教学难点,教学反思《认识角教学反思》。而且在使用教具的过程中,学生听教师的要求统一应用,很好的培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