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案_第1页
《醉翁亭记》教案_第2页
《醉翁亭记》教案_第3页
《醉翁亭记》教案_第4页
《醉翁亭记》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逸夫中学 邵红梅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游览山水的乐趣。 3、学会在精美的文辞中感悟人的思想。 4、学习别具一格的句式,体会其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清叙事写景的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结合写作背景与作者生平,把握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之情。 2、学会在精美的文辞中感悟人生。 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对醉翁亭记进行了解词和翻译,要求大家课下熟读成诵。有几个同学课下跟我说这篇文章很难背诵,甚至表达了不喜欢本文的想法。大家知道吗?这篇游记一出,滁州城的人唯恐失之,就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来又嫌字小,怕日久磨灭,又请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写重刻,往来文人墨客乃至商贾都争相摹拓,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其中,可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今天,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醉翁亭,或许能让大家有新的认识和感受!(板书课题、作者。醉翁亭记欧阳修 )复习:学生思考: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自号

3、为“醉翁”? 师:激励、点评、补充。 明确:太守自谓也。(就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饮少辄醉,而年由最高(喝的不多就醉了)。怎么喝的不多就醉了?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 出示问题:太守为什么而醉? 赏美景(活动一)二、合作探究 (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1、请同学们依据自己读书的感受,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讨论后指名试答。) 投影明确: 板书: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2、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找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1)学生在屏幕前给大家介绍,老师补充明确: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望渐),

4、从整体到局部。 化静为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视觉和听觉。 明确告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把这种陶醉寄托在喝酒上。 (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 琅琊秀色图 酿泉流水图 溪亭展翅图。) 过渡语:听了同学们的分析,我们渐入佳境,我们眼前呈现出一幅幅画面。仿佛被带入一个郁郁葱葱,鸟鸣山更幽的氛围中,我们不自觉地吞吐着清新的空气,感觉神清气爽。处在这样的环境中,确实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真可谓,醉于山水,乐于山水!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还写了什么景,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描绘了几幅画面? 讨论后指名试答(地点的转换,是空间,第二自然段呢?)明确:出,归 动态,作者在这欣赏的时间长

5、了,观察出了规律。这二字很富有表现力,好像景就在我们眼前似的。山中的云多变化(可举例去旅游的景点) 一季一特点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过渡语: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怪不得因欣赏而作者发出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奠定了全文的基调。达到了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的境界。 (3)再读写景文字(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当琴键上下跳动时,似乎让我们看到了阳光透过交错的树叶,斑驳的影子洒在身上一样。 探民风(活动二)

6、3、领略文中的人欢。 提示学生: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话(一个“也”字作结一句),若每一句话为一幅图时,我们可命名为:滁人游图、太守宴图、众宾欢图、太守醉图。这四个场景都是在写人的活动。 思考:(1)、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每一个画面 讨论后指名试答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过渡语: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2)、这几幅图画突出了怎样的民风呢?(提示:可以联系时代背景思考) 明确:周围的人情事物无一不让他

7、愉悦动情,驼背弯腰的龙钟老人,天真活泼的少年儿童,络绎不绝的游人,一切都那么有生气有色泽。 写宴饮之乐,故意宕开一笔,不直接写宴席无论是酒还是鱼,不论是肉还是菜,就地取材。意在夸耀物资富足,野餐的简朴。 宴饮之乐,没有王公贵族府第的高雅,没有管弦助兴,大家推杯换盏,这种野趣,也是朱门高第得不到的欢乐。 作者以简笔勾勒出了“醉翁”自画像(颓然乎其间者),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 总之,这里的民风淳朴,一派祥和。 悟真情1.在第四自然段中,列出了一系列的“乐”,分别是什么? (明确:分别是

8、山林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2.很显然,文章着意表现的是“太守之乐”,结合全文来看,请你总结他的“乐”所包含的具体内容。 (明确:太守的“乐”有目接山水之乐而乐,耳听禽鸟之声而乐,眼见滁州游人之乐而乐。他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作为被贬至滁州的太守,作者娱情山水排遣内心的郁闷,确也得到山水之乐,更主要的是在他所治理的滁州这一方水土,可谓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快乐无比,太守自然也就乐得其醉了,他沉醉于这方山水之乐,也更沉醉与民同乐之中,“与民同乐”是他的理想,这正是他在失意中仍坚守自己的理想之后所得到的心理慰

9、藉。这种“乐”也许并不为别人全知晓,也不需要别人都知晓,而他自己却愿意自得其乐。)看来文章中的醉与乐是统一的,乐才是文章要点明的中心。 3.补充欧阳修的另一别号:六一居士 析美文这篇文章历来被传诵,在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讨论后指名试答) 投影明确: (1)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 (2)句式灵活,骈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3)设置悬念,引人入胜。(设问句)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 (4)情景交融,多种表达。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