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IT代工之王的财富传奇_第1页
全球IT代工之王的财富传奇_第2页
全球IT代工之王的财富传奇_第3页
全球IT代工之王的财富传奇_第4页
全球IT代工之王的财富传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全球IT代工之王的财富传奇谈笑间,强弩灰飞烟灭。”这是东坡居士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形容功过浮云,就好像竞争激烈如全 球IT产业,今天赢家虽潇洒风光,明天仍旧“俱往矣”。但是全球IT界仍聚集最多的英雄好汉、超级富豪,谁教江山如此多娇?2005年3月12日,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最新的全球富豪排名,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排 名第一百八十三名,取代了 2004年去世的国泰集团董事长蔡万霖成为“台湾首富”,身价 达三十二亿美元,约等于两百四十人民币,有人计算,郭台铭目前是五十五岁,他如果活到 一百岁,每年要花一百三十万人民币才花得完。他不但有钱,而且江山延绵。鸿海建厂的

2、速度,和征战市场领域一样快速。从台北板桥地区一个二十人小工厂开始,再到深圳龙华建立三百亩大本营,北上昆 山、松江、到杭州、山西等都有据点,台湾媒体称他是华人电子业的“成吉思汗”,主要 是指他在美国、捷克、芬兰、墨西哥也都有上千人的工厂,等于在全球三大洲都有出货据点, 现在更筹设南美洲巴西的生产基地美国商业周刊更指接称呼鸿海郭台铭为“代工之王”(The King Outseurcing )60-120 万哈尔滨40-60 万40-60 万山西内蒙40-60 万40-60 万40-50 万的办公室是由铁片屋顶搭成, 他,随着个人二十年发展、平时用的公事包是别人送的赠品,台湾媒体用“传奇”来形容内地

3、最近十年经济加速成长,上,以三十年的时间超越了台湾塑胶五十年创造的成绩, 亚洲的制造业最重要的一颗明星。他让鸿海公司一直昂首站在大浪头 也让郭台铭注定将成为未来三十年郭台铭早从1997年开始就登 上福布斯杂志的富豪排行榜,当 时就是台湾科技界最有钱的,虽然台 塑董事长王永庆及副董事长王永在也 分别排名第一百九十四和两百二十 一,两兄弟财富相加还是比郭台铭多, 但是郭台铭比他们年轻了三十岁、拼 劲头比他们犹过之而无不及,郭台铭但是除了如何打造财富耀眼的光环、除了如何在企业惨烈兼并中存活、除了神秘布 局和传奇生涯,为什么要非常要看郭台铭不可? 第一,他是当今最能掌握时代变动机会的人当中国每年以7%

4、经济增长速度崛起, 全球五百大企业竞相投资中国。2001年美国摩托罗马(Motorola )内地创汇最高的三资企业,但是2002年就被一家来自深圳的富士康所取代,富士康的母公司,正是台湾最大的民营制造公司鸿海精密。根据中国商业部 2002年公布的十大创汇企业中,富士康以海外贸易 56.7亿美元,创汇30 亿美元,相当于240亿人民币勇夺冠军, 这家一年生产全球十分之一桌上型电脑、 三分之二 PC零组件的科技公司,富士康也掌握了全球 PC的命脉,旧M副总柴就曾经留下一句名言,“深圳到香港的公路如果塞车,全球PC就会缺货。”而富士康的额,就占了整个深圳海关的十分之一。靠着内地的制造生产管理效率,鸿

5、海在2001年以约52亿美元营收,正式超越台积电,称为台湾第一大民营制造业。2003年鸿海精密营收约 6亿美元,相当于750亿人民币,也超越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旗下最大的企业“台塑石化”约72亿美元的营收。而最近三年鸿海成为台湾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不只是因为他够“大”,而是成长的够“快”。因为鸿海从 1997年开始,连续六年,每年都呈现50%的成长。郭台铭嗅觉得到别人看不见的机会,并且发现每一个成长的方向。从掌握了PC产品的普及化、布局深圳的地理优势、 利用内地的改革开放契机,郭台铭真的是先知吗?从鸿海的发展过程来观察,可以发现他做决策的方式和别人不同、行动的方式不同,结果自然也不同。.首先

6、,他的眼光放得相当长远。犹记 1980年时,当时鸿海成立才第五年,郭台铭累积了第一笔不到100万人民币的资金,当时台湾经济开始起飞,房地产开始价格飞涨, 有人建议郭台铭去买地炒作地皮,也有人建议他把资金拿去买原料囤积,价格好时大赚一笔。但是最后郭台铭却没有选择这两个发财机会,决定脚踏实地,把钱拿来买最先进的日本机器,发展精良的技术实力。 当时和郭台铭一起创业、 现任富士康总工程师陈一飞就回忆,每次经 过了当时没买下的土地, 果真大涨了十多倍, 反而是自己买来的机器好不容易组装完成、 新进人员还在摸索流程,必需每天辛苦的加班到深夜。“有时真不知道这个决定是不是太傻。 ”郭台铭说。 但又过了四年,

7、 鸿海就是靠长期发展训练的精良技术, 及扎根确实的生产能力, 从原本只会生产电视机旋钮的小企业, 接到了他们的第一笔美国公司电子零点订单。郭台铭目光长远的第二例证,是1989 年当台湾当局还不准企业到内地设厂投资时,鸿海就率先大举进军,利用内地土地和,并训练内地的人才,再一次奠定稳定的基础。跑得早,却不张扬。 再加上代工,本来就是挂别人的牌子,鸿海开始打造默默为客户服务的文化。 “郭台铭也开始收敛年轻时好动的个性, 把心思全心全意放在客户和生产上”一名他的老友说。不躁进,不随市场起舞, 每一步妻背后, 都充满了谋略。 像戴尔电脑的创办人兼执行长迈可戴尔就因为看过鸿海日夜运作内地厂房,啧啧称奇把

8、母板也交给鸿海。郭台铭也深知要做好代工,更要了解客户动态。他平时除了管厂,就是和全球大厂做朋友,了解这些全球IT 领袖想法,一方面也了解全球市场变气变化。这样也让鸿海能提前布局,现在,郭台铭是台湾公认最先知道全球景气变化的执行长,像2003 年年底,郭台铭认为光电产业不如预期,台湾股市马上大跌一百多点。第二,他也是最能克服困难的企业家 “过去的成功经验, 只会带来无知和胆怯, ”这是郭台铭的名言之一。 这位祖籍山西晋城的大汉,说话霸气却总饶富内涵。 .2001 年鸿海的营收正式超过台积电,台湾媒体最常拿他们和台积电比较, 郭台铭却说,“我们公司就像一个地瓜, 在田里默默长大, 外面都喜欢拿我们

9、和台积电比较,但是地瓜和苹果是不能比的。” 而熟悉台湾产业发展史,就可以了解郭台铭的话中含意。 1987 年创立的台积电,是台湾当局当初权力扶持的半导体行业,享尽土地税务减免优惠;而1974 年创立的鸿海,则是台湾最典型的白手起家、从中小企业开始成长的企业。鸿海创立时资本额不到十万人民币。有一次新加坡工商局长特别向郭台铭问道, 台湾当局到底用什么政策, 为什么台湾的中小型企业特别厉害、 能够走上世界舞台?郭台铭却苦笑回答: “新加坡政府把中小企业照顾得太好了, 所以企业经不起大风大浪; 而台湾当局什么都没做, 却让台湾中小企业有蟑螂一样的生存能力!” 台湾经济学家就曾指出, 大部分的资金及最好

10、的人才, 都被大企业及大财团用走了, 根本轮不到接济中小企业。 “二十年前我把公司设在台北土城, 就是因为土城有一间看守所, 是台湾专门关经济犯的地方, 要是有一天我因支票无法兑现被关了 (按: 当时台湾有票据交换法,违者有刑事责任、 入监服刑) , 我老婆还很方便来看我, 报告我公司状况, 让公司继续营运! ” 这是郭台铭最常讲的,却透露了几分台湾小企业为了求生存、调度资金的辛酸。 除了资金调度贷借不易, 还有人才问题。 “优秀的一流人才都想到大公司去上班, 谁愿意屈就一家小公司呢! ”郭台铭一语道尽白手起家的困难, 有钱都还不一定找得到好人才, 也让郭台铭什么都要学习, 而许多早期海外企业

11、经理人对郭台铭的好学就印象相当深刻, “他很想知道我们公司内部是如何运作的, 而且一问就是好几个小时。 ”德州仪器亚太区总裁程天纵回忆郭台铭当年充满了学习的热忱, 另外郭台铭还带干部在晚上一起到台大进修, 其实就 是加强自己管理知识的不足。第三,他知道如何打造全球最有效率的企业而鸿海不但生存下来了, 而且称为了一家“骁勇善战”的公司。 布局产品的成功及发挥中国 制造效率,带给了全球IT 产业新的冲击。1997年开始,鸿海就从韩国LG集团手上抢下苹果电脑订单。1999 年,鸿海从台商手上抢生意。包括思科及IBM 的服务器,鸿海目前已成为思科全球最大的网路设备供应商。2001年,鸿海拿到了日本新为

12、(SONY的防1戏Play Station 的订单。日本公司一项不把订 单交给境外公司制作,但是为了节省成本,只能求助鸿海。 .2002年,鸿海争取英特尔的P4连接器(Conner)订单。2003年鸿海更同时拿下两家手机市场死对手的订单;诺基亚摩托罗拉,竟都放心同时产品订单交给鸿海组装。即使是全球景气最差的 2002 年,鸿海也从三百六十亿元,成长到约六百亿元,一年成长了约 250 亿人民币。 鸿海之所以被台湾产业界人士尊敬的原因在于规模庞大之后, 还能维持成 长速度、没有停滞,值得许多企业在急速成长之后作为参考。花旗银行亚太硬体研究副总裁杨应超就指出, 包括欧美许多企业在内, 急速扩张之后,

13、 就像 “恐龙”一样变得迟钝,但是鸿海似乎正在打破这个“大就一定慢”的定律。“你知道成吉思汗快速征战的模式吗?士兵们前进时从不埋锅造饭吗,连夜在马背上赶路,饿了就抓起马坐旁的干娘, 渴了就喝马奶, 然后出其不易的出现在敌人的营长前面! ”一名和鸿海合作过的强调, 要深入了解这家公司, 不只以获利的角度来分析, 因为这家公司的运 作,等于是一个“兵团”。郭台铭自己工作十五个小时, 了解工厂的每一个细节, 从生产线的流程安排, 到人员的排班 和调度,他更要求每个经理都有手机,如果临时需要指令,在十五分钟内要回电话。军事化管理,凭借的是重赏赐重罚。制定每年成长30 的目标,郭台铭从来不打折扣,但是郭

14、台铭的奖励也相当大手笔, 只要达到目标, 每年年终不但可以分享上千万人民币的利润,而且还可以参加摸奖,像2004 年的大奖高达一千万人民币,让每年鸿海尾牙,都变成台湾头条新闻,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愿意“卖命”的原因。能建立制度、也会用人, 是鸿海“能打仗”的原因。事实上鸿海布局内地、 用高效率管理练兵,其实就是准备累积管理经验,为未来布局全球的决心。 2003 年 3 月,富士康正式把他们的四千人的工厂, 建在万里之遥的欧洲,而前三个月内就量产, 出货量达一百万台, 这也 是华人制造业目前最大规模的全球化经营。第四,他是全球少数能用最少的资源,做最大的创新的企业家低调和神秘,就称为了鸿海的特色。

15、 . 而走进郭台铭的办公室,一点都没有全球科技公司的华丽和气派, 郭台铭自己坐的是铁椅子, 用两张旧书桌拼凑成的大办公桌, 倒像是作战的临时指挥所,根据台湾媒体的报导,郭台铭生气的时候,直接叫人在办公室前面罚站。追求经济规模, 让富士康成长速度更快。 值得注意的是, 十年来鸿海已培养了一万四千名“模具”工人。自己开模具、自制零组件。鸿海现在不仅利用来自、等内地的便宜人力,现在更培养内地的研发人才、让内地不只具有低廉的低价人力,还有更省成本的高级研发能力。清晨四点, 来自深圳龙华厂的火柜车隆隆不绝的开向巩北关。 广深高速公路上两旁灯火通明,每小时都有货柜源源不停运来, “我们所有通关验关, 在二

16、十四小时内就可以完成, 而且不 用到一张纸,全部在电脑上完成!”鸿海的供应链人员指出。全球分工接力的源源不绝,正是鸿海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像鸿海在美国硅谷有小型工厂, 一名业务人员在硅谷按照客户要求、 修改完式样, 当欧美人 员睡觉时, 和亚洲因为有八小时以上时差, 富士康的内地厂已经继续接替修改工作, 明天重 新送回客户办公室,也是这种全球接力,富士康抢下更多订单。而另一方面,鸿海很早就开发电脑物流系统,也就是所谓的“ E 化”。鸿海不但全球二十四个工厂连结起来,还把研发、制造、采购、行政、法律单位连接起来,这也是鸿海最重要的中枢神经,保持企业反应灵敏的速度。更重要的是, 这条神经也和市场客

17、户连结了起来。 假设惠普向鸿海订了十万台组装电脑, 惠普不需要库存和提供各种零件, 因为鸿海早就把各种组装零件“模组化”, 放在自己库房之中,马上组装、出货到客户指定地点。简单的说, 就是让客户完全没有库存压力。 不过要做到这点, 一定要准确的估算、 快速制造,并掌握零组件的成本核使用数量,否则光是零组件价格变动,就让赚钱生意变成亏本生意,从零件到出货,这也是鸿海独创的“CMM”(Componet Moudel Movement )生产模式。 .不能只凭纪律、 还有创新。从自己掌握上游零件, 往下游的组装垂直整合, 让鸿海一步一步稳健成长。 鸿海今天已是一只灵敏的大恐龙, 抢夺别人的订单,让鸿

18、海在全球不景气时,成为全球前三大EMS (电子制造服务厂)。代工之王, 靠得正是内地作为后盾。 富士康在深圳的龙华厂, 登记名称是“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 有限公司”, 占地一千四百亩土地、 三万名工人, 是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组装基地,根据中国商业部2003 年 10 月 29 日的资料,鸿富锦投资额名列第三,投资金额三十八亿六千一百万人民币。有趣的是, 鸿海在每一个市场中, 决不是抢先第一家推出新产品的公司, 却能在最短时间内达到全球第一的出货量。“鸿海很清楚自己的优势,不在于先行开发市场,在于效率和成本, ”花旗银行杨应超分析, “等到科技产品进入标准化阶段及市场规模够大之后, 鸿海就毫不

19、留情的大举进军。” 第五,他知道如何创造伟大的梦想手机就是最好的例子。 1999 年手机已称为每一家咨询大厂争相投资的当红产业时,郭台铭却指出, “手机的制造成本只要还两百美元以上, 我就不会碰, ”但是当手机开始成为便宜,且大众化的产品时, 鸿海却一举枪下诺基亚和摩托罗拉的上千万只代工订单, 把鸿海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我观察这个老板把赚来的钱没有放进口袋, 却继续拿来投资生产设备和厂房, 让我们觉得跟对人了。 ”一名十七年前进入鸿海的员工指出, 郭台铭有海尔张瑞敏的严格、有序, 但是他的企图心和野心,“让鸿海不知会变得有多大!”郭台铭在五年前就拥有了二十亿美元的身价,但是至今还是一天工作十

20、六小时。鸿海最近更开始进行一连串全球并购。包括了以两亿三千万美元买下欧洲的芬兰艺模科技(全球第三大手机外壳制造厂)、墨西哥的摩托罗拉工厂及宏基旗下的网路公司国基电子,郭台铭骄傲的说:“我们台湾第一家完成三大洲并购的公司。” 鸿海规模虽大,但不完全是好消息。像外界紧盯着鸿海的获利能力,包括毛利率愈来愈低,从 15一路下降到 6, 而鸿海的税后盈余过去十年加起来大约是150 亿元, 但是台积电在景气最好的 2000 年可赚 125 亿元。这样也是为什么鸿海去年开始,开始要向纳米和液晶面板等高科技而挑战。去年三月, 富士康捐赠三亿人民币给清华大学, 成立纳米实验室, 再投资十亿美元成立以通讯卫主的高科技园区。 .去年六月, 鸿海也宣布投入了两百亿人民币, 积极跨入光电显示器的面板( TFT LCD) 领域,未来在台湾及深圳都会设厂。富士康最近加强研发能力, 2003 年台湾专利数以台积电第一,鸿海第二,但是到了 2004 年鸿海就以 1180 件专利,称为台湾专利数最多的公司。不过几乎所有的分析师都存有疑问; 鸿海的军事化的风格, 未来可以带领研发人员吗?而高科技业讲究的公开、 透明等公司治理等, 鸿海可以适应吗?最后, 花费十数亿美元并购了三大洲公司后,能不能发挥“一加一大于二”的功效,也是鸿海未来最大挑战。第六,他是目前全球IT 产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