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与经济全球化_第1页
产业转移与经济全球化_第2页
产业转移与经济全球化_第3页
产业转移与经济全球化_第4页
产业转移与经济全球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转移摘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产业链各个环节转移、外包、区域性集聚、跨国公司控制能力更强等新发展趋势。对此,我国产业发展要有新的思路:如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节能低碳为核心,积极发展新型重化工业;推进产业转移的双向移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国际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需要我们顺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握紧国际化发展新机遇。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产业转移发展方向正如孙中山先生的那句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经济发展的

2、新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美国产业向我国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高。我国承接美国产业转移的重点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转向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加工业,加工贸易增势迅猛,软件等新兴国际项目外包业务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成为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1全球化的潮流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

3、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本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持续高涨。主要表现为,首先,是国际贸易继续增长,2007年全球贸易额达到135700亿美元,是1994年的3.3倍;其次,是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增长,2006年全球FDI流入量达到13060亿美元,增长38%,其中流入发展中国家占30%,FDI流出量达到12158亿美元,增长45%,其中发达国家流出占84.1%;再次,三是国际并购活动持续上升,2006年全球国际并购达到8800亿美元,增长23%;最后,是国际化生产进一步增长,2006年全球78000家跨国公司和其780000家海外子公

4、司的增加值和出口,分别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0%和出口额的1/31。2产业转移理论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产业转移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区域间经济关系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并进而影响部分企业的战略决策。产业转移一词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但是学术界有关产业转移的一般性研究还不多见,产业转移的形式、动因等基本问题还没有明确的统一的认识。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

5、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一、行业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有时会扩展到某类产品甚至某类产业)。二、区域产业转移(国内)。三、国际产业转移(跨国)。3.产业转移条件(1)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由于世界各地的要素禀赋不同、制度环境不同,从而导致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发达国家(或地区)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主导产业存在明显的产业级差。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级差的存在促使产业转移的发生

6、成为可能。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由于产业转移通常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和跨区域贸易等方式实现,这就要求资本、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跨地区流动,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和产业规模。因此,生产要素能否在不同地区之间流动,以及流动的自由程度大小,决定着产业转移阻力的大小。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不同区域的经济体中,由于要素禀赋、市场结构、技术水平等不同,产业成长的利益格局也会不一致,正是这些区域间产业利益差,诱发并引导了产业转移以获取比较利益。产业竞争。垄断的产业不会发生产业转移,因为企业会通过垄断实现高额利润。只有产业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存在竞争,引发企业经营的成本压力和市场压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

7、积极寻求跨地区投资和跨地区贸易,最终导致产业转移成为可能。综上所述,区域间存在产业级差、地区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区域间存在产业利益差以及产业竞争是发生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然而即使这些条件都得到满足也并不必然会导致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转移的发生还需要动力系统的推动。口】4产业转移的结构动因产业转移是具有转移动力的经济主体的一种经济行为,在具备了产业转移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仍需动力系统的推动才能催生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企业追逐利润的本性是产业转移的内在动力。在经济发达的产业转出区,随着产业的集聚,在资本、劳动力、技术这些基本生产要素有限流动的使企业生产

8、成本上升,获得的边际收益递减,而土地、水、电等其他生产要素成本增加,资本、技术等要素与它们结合的难度增大;产业承接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经营成本也相对较低,存在成本的比较优势,出现潜在的产业利差。另外,产业的市场需求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进而存在潜在的产业利差。而区域之间的贸易壁垒,导致直接的跨区贸易难以完全实现市场的扩张,企业对利润的追求,致使产业向存在着比较收益的欠发达地区转移。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是产业转移的外在动力。区域经济结构的变迁,导致随着产业生命历程中兴起、发展、成熟和衰退周期性的变化,产业所获取的利润呈倒“U字形变化。3、生产要素供给结构

9、的变迁。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定区域在生产要素供给方面的相对优势会不断发生改变。虽然区域间要素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缓这一相对优势的改变程度,但由于市场的不完善性、社会制度的约束以及交易成本的增加,生产要素供给比较优势的转变难以根本扭转。(4)产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迁。各区域对产品市场的需求结构也是动态变化的。对于某一特定的区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的成本不断提高,该区域对产品的市场需求结构也会由低到高逐渐发生演化。政府政策影响。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不同地区政府颁布的法律法规、制定的政策、配套服务以及区域的基础设施等条件对产业转移的速度、

10、转移的方式以及转移的方向都可能产生重要影响。地域文化。另外,区域的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对产业的顺利转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有与产业转出地相近或相同的人文环境和风俗习惯能够加速产业转移的进程。1】因此,当存在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时,产业动力系统会促使产业或企业竭力调整自身的行为,寻找合理的转移方式,实现产业转移行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目前,世界已经完成三次产业转移:第一次发生在20世纪5060年代,主要是美国将淘汰的钢铁、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日本等国,成就了日本经济的辉煌;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6080年代,美国、日本等国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至东亚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亚洲四小龙”

11、第三次发生在20世纪8090年代,发达国家又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至中国东南沿海,成就了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当前第四次产业转移与的三次都不相同,受到新型国际分工的影响,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国际产业转移由产业的梯度转移逐渐转向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转移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一方面新兴工业化国家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后,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制造业生产能力,技术研发、创新能力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另一方面,在生产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寻找资源的最佳配置,必然寻找成本最低的国家和地区去生产。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不仅体现在不同产业上而且也体现在同一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上,这样发

12、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就再局限在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这种梯度性转移,而且向产业链两端即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价值链各个增值环节进行转移,在全球范围配置到满足其需要的最佳区位。我国接受国际化产业转移的机遇我国的国际化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成就,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整体提高,国际化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1)国际贸易进入转型升级阶段2007年我国出口商品总额为12180亿美元,保持了

13、持续增长。当前我国外贸仍然以工业品出口为主,加工贸易形式为主。2006年我国商品出口总额9689亿美元,其中工业制成品占95%。一般贸易额4162亿美元,占43%;加工贸易5103亿美元,占53%。服务贸易逆差下降。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914亿美元,增长23.7%,列世界第8位,逆差89.1亿美元,同比下降3.9%。服务贸易逆差下降主要是旅游、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其他商业服务顺差增加,逆差主要集中在运输、金融保险服务、专有权使用和特许费等行业。因此,加快我国贸易结构升级,加快服务贸易发展是当前我国外贸发展的迫切任务。(2)利用外资进入创新发展阶段新时期我国利用外资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吸引

14、外资数量继续增长,2007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827亿美元,位居世界前列,截至2006年,我国FDI存量已经达到6918亿美元;第二,外资质量逐步提高,外资结构高级化趋势明显,制造业外资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度提高,主要集中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其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其中高新技术行业外资占总量30%,同时服务业外资发展迅速,服务业外资比重达到30%左右,其中金融服务业成为外资进入意愿较高的行业;第三,跨国并购已经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新形式,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民营企业的发展,国际

15、并购在我国也得到迅速发展。(3)对外直接投资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迅速增长的势头。据统计,20022006年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高达60%。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187.2亿美元,相当于1990年的23倍,2002年的7倍,标志着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能力显著提升。对外投资的发展对于解决我国FDI流入与流出失衡、贸易与投资失衡问题,对于有效解决国际贸易摩擦,提高经济对外开放层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我国配置全球高端资源能力也有显著增强。截至目前,已有一批优秀企业在海外建立了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销售网络,地区总部,并逐步创建了国际品牌。如,海尔、华为、中

16、兴通讯、联想集团、天狮集团等。同时,国际并购能力也显著增强。2006年我国以并购方式的投资达82.5亿元,相当于2003年的近3倍。仅2004年间就有10余起重大的国际并购案发生,说明企业国际化经营方式日趋成熟。此外,我国对外投资结构更趋合理。200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采矿业占40.35%,商务服务、金融、批发零售、交通运输、房地产等服务业占51.6%。说明我国资源性企业海外投资发展迅速、现代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还有值得关注的就是投资范围更为广泛。目前,我国近万家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整体投资覆盖率为71%,基本形成了以亚洲为主,发展非洲,拓展欧美的多元化格局。最后,

17、我国对外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2006年国有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私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比重分别占总量的26%、33%、12%。而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增长尤其迅速。这一特征反映出我国企业海外投资活力增强,以市场为导向的投资趋势明显。中国在国际产业转移的地位越来越受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于拥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巨大市场潜力和良好的投资预期,成为吸纳国际产业转移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经过承接前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中国不仅扩大了出口规模,而且改善了商品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但也存在着外国直接投资领域不均衡、国内资源和环境负担较重,对国际市场依存度较高,产能过剩较严重等问题。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来临之际,对利弊进行分析,有利于提出应对。面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需要认清新趋势、新特点,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