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讲义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详解课件_第1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讲义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详解课件_第2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讲义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详解课件_第3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讲义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详解课件_第4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讲义4(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详解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陈红兵 博士第1页,共38页。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第2页,共38页。(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 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善思维方式变革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第3页,共38页。科技经济科技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第4页,共38页。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第一,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需要通过技术转化,在生产、工程实践的具体运用即“物化”过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第二,科学技术通过对生产力各要素发挥作用而体现其生产力的职能;第三,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

2、是最主要的作用。第5页,共38页。科技生活方式科技交往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休闲方式第6页,共38页。科技思维方式古代自然经济近代科技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狭隘落后的思维方式思想启蒙和解放特征趋势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精确性创造性数学化模型化形式化第7页,共38页。科学社会进步科学技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第8页,共38页。科学技术人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人的个性解放物质与精神相统一人与社会相统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第9页,共38页。(二)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科学技术在一定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异化”问题 科技发展所表现出的“去技术”倾向 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加大 一定程度上的价值伦理观混乱 第

3、10页,共38页。“异化”分析主体客体产生支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异化现象宗教异化金钱异化权力异化技术异化第11页,共38页。“去技术”化分析技术本身的发展,例如智能化提高,会造成劳动者的去技术化。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生产设备,这些技术装备本身具有“高技术”特征,承担着越来越复杂的工作,许多方面甚至超过人类的水平。人只能是服从高技术设备的服务者和附庸,自动化生产线上的一个被动执行者。机器越来越智能,人却越来越愚蠢。而这对人们的就业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生产的发展并不需要更多的人力,机器取代了人类的工作,许多人将无法就业。马克思指出:“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具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

4、饿和过度的疲劳。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和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 第12页,共38页。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迄今为止,人类创造的许多技术成就和工程都是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基础上取得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进步”是以生产更多产品为目的、以高效率为手段,因此,更多的产品制造需要耗费更多的资源,这无疑加大了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由此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和资源问题。因此我们看到,几乎与一切技术进展相伴的都有其消极的副产品。化学工业的出现带来了化学污染,核工业带来了核污染,电子工业带来了电子污染和电磁污染。 第13页,共38页。一定程度上的伦理价

5、值观混乱影片表达的是人们关于现代通讯手段是“手机”还是“手雷”的困惑。 20世纪末,生命科学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基因重组工程获得重大突破(80年代)、人体基因关联图谱被绘出(1996),克隆羊的成功(1997)等等。而当这些科技还末用于人类之时,就已经产生了许多社会伦理问题。 第14页,共38页。案例分析:信息与通信技术对其前景和利害关系的想象性展望 “进步”的七种利害人们希望和期望的奇迹引起的恐惧与令人担心的恶果1克服局限性的力量:人变自由了还是被奴役?痛苦的、卑下的、重复的劳动的结束;无产者(出现了没有工人的工厂)的消失令人厌烦的家务劳动的消除(电子控制住房,智能机器人)空间上的自

6、主权(有了手提式微电脑);废除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电子通信);无所不在性为个人的创造赢得了时间个人命运可以选择,少数派有了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通过广播和电视)信息通讯专政(大哥大);电脑加强了官僚体制,军事帝国主义人成为机器人的奴隶(教师变成了教学机器的服务者;人变成电脑化工厂的看管者)2知识:人变聪明了还是缺少文化?对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掌握(巨大的电脑、数据库);技术文化人工智能为人服务,使人达到越来越高的复杂水平,更多的聪明孩子走向电脑思想水平的下降(变成电脑孩子)第15页,共38页。3死亡:人长命了还是失去了人身安全?永久的集体性记忆(影像图书馆等等)电脑失败(核子启示录)测远仪的失误(灾

7、难)家庭音像技术对隐私权的侵犯4社会公正:社会是公平的还是不公平的?进步不受金钱和文化的障碍,降临到一切人身上微电脑价格不断降低,国家财政对远距离通信的拨款,电脑使用自然语言,在学校就开始成为学徒在获取经济信息和文化信息时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信息科学,微电脑通信)5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兄弟般相处还是变成了社会虚空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网络)邻里之间的密切关系重新恢复(通过影像和地方信息通信网,社区电视)整个区域的非中心化(乡村生活中也装备了远程通信网络)信息通信技术使万人空巷;荧屏间景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信息科学对那些独自在电视机前消磨时光的无理性的工人造成压制第16页,共38页。6

8、充分享受:最福利国家还是危机四伏的国家?满足了人们的一切欲望:成本和花费减少,造成了需求和欲望的增加消除污染和节能工业的建立文化工业走出危机,新的种植区的出现失业状况恶化,欧洲衰落,价值系统危机7全球大团结:是发展?还是对第三世界的蹂躏?不发达国家可以走技术的捷径,赶上西方国家技术战壕扩大了国际劳工的分裂电脑化摧毁了文化多元化(资料来源:Victor Scardigli,Imaginaire Progres, Paris:CNRS-MCD Report,1987.转引自邢贲思主编:当代世界思潮,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8月版,第157158页。) 第17页,共38页。科学技术之所以

9、产生消极社会效应的原因 (1)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具有的有限性。(2)在一定意义上讲,科学技术没有阶级性,但是科学技术的运用却受到主体的影响。(3)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受到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 第18页,共38页。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社会制度第19页,共38页。(一)经济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例如,近代科学16、17世纪在欧洲兴起,就是因为近代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而在当代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富裕国家,对健康医疗有着强烈的社会需求,所以它们在与医学有关的科研领域具有突出的相对优势;中国对发展工业有着很强的社会需求,所以在物理、化学、工程技术等应用科研领域表

10、现出相对优势。恩格斯认为:“几乎一切机械发明都是由于缺乏劳动力引起的。” 今天我们尽管不能说技术的发展是由于缺乏劳动力,但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无疑是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因。 经济的需求科学技术工程第20页,共38页。社会、国家或政府对科学、技术的经济支持,通常可以用两个指标来反映:一是全社会对研发(R&D)经费的投入总量(GERD);二是全社会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或地区近年R&D/GDP的比例,一般在2%3%之间,而发展中国家一般在1%以下。 经济突出地表现在经费的支持上科学技术经济对工程的影响更是突出。我们今天所进行的许多工程项目,过去不是说

11、人们对它们不需要,而是缺少工程建设的经费。尤其是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项目,所需资金量极大,没有社会一定的经济发展程度是无法开展的。如我国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整个工程的建设就需要数千亿人民币的资金。 第21页,共38页。(二)政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 政治制度(political institution)是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 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示意图第22页,共38页。(三)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是培养知识生产者的基地 。教育可以使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得

12、到普及,为最广大的公民所掌握,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教育是知识生产的基地。第23页,共38页。(四)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文化是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关联的。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是首先决定那一定形态的文化的;然后,那一定形态的文化又才给予影响和作用于一定形态的政治和经济。”文化的本质即人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历史过程中,赋予物质和精神产品以人化形式的特殊活动,是人类所创造的“人工世界”及其人化的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

13、、技术和工程都可以看作是人类的文化或文化的物化成果。但如果把一般的文化与科学、技术和工程区别开来,我们可以发现其它文化现象对科学、技术和工程有着特殊的影响。 第24页,共38页。中国传统文化科学技术积极因素消极因素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S6)是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庄子强调用自然的原则反对人为。他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他认为自然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人为的一切都是不好的。因此,不要以人的有目的活动去对抗自然命运,不要以得之自然的天性去殉功名。庄子以自然为自由的观点有两重性:一方面要人完全顺从自然

14、命运的安排,认为“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这是一种乐天安命的宿命论;另一方面也包含着人只有遵循自然规律而活动才会感到自由的合理因素。庄子还对逻辑思维能够把握宁宙发展法则的观点提出了种种责难,并认为以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庄子的责难揭露出逻辑思维中的矛盾,促使人们去思考,有积极意义。但他得出不可知论的结论,却是错误的。 第25页,共38页。(五)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社会制度分为3个层次:第一,总体社会制度,或称社会形态,如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第二,一个社会中不同领域里的制度,如经济制度、教育制

15、度等;第三,具体的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如考勤制度、审批制度等。我们所说的社会制度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影响,主要指前两种意义上的社会制度。而对科学、技术、工程产生直接影响的是一个社会的科技制度或体制,因为它是组织、实施和评价科学、技术和工程活动的规范体系。 社会制度(social institution)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它是由一组相关的社会规范构成的,也是相对持久的社会关系的定型化。第26页,共38页。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第一,当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发展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相一致时,就会得到其支持。例如,与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和社会制度相比,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更加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因为

16、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能够为资本家和社会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获得更多的利润。 第二,当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发展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不一致时,统治阶级就会通过各种手段(包括科技制度或体制的设置)来制约其发展。例如,中世纪欧洲教会给科学研究设置禁区,甚至用暴力手段对科学研究横加干涉和镇压,造成了对科技事业的严重破坏和社会的倒退。而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社会制度的影响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第27页,共38页。三、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第28页,共38页。(一)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机制 科学技术社会化 社会的科学化、技术化 科学、技术和工程越来越摆脱“纯粹”的技术特征,与社会其它方面的联结越

17、来越广、越来越紧密。社会的科学化、技术化。即人们越来越按照科学、技术的运行模式和操作方式来从事社会性的活动。第29页,共38页。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特征作用方向双向性或多向性作用影响多面性作用程度复杂性第30页,共38页。(二)科学技术与社会转型 马克思主义从所有制的性质出发,进而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划分人类社会的一般进程,将人类社会历史划分为五个基本阶段或五种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低级阶段为社会主义社会)第31页,共38页。不同学者的社会“阶段”论吉登斯狩猎和采集社会农耕社会游牧社会非工业化文明社会工业化社会贝尔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托夫勒史前时期

18、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农业社会第32页,共38页。科学技术社会转型科学技术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动力 科学技术赋予各个社会形态以阶段性的特征 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社会技术形态是对以生产关系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经济形态范畴的补充。但是,仅仅是社会技术形态还不能完整地把握一个社会的全貌。我们在理解马克思上述论述时千万别忘了在这段话之前的一段论述,即“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特征,对认识社会的发展程度,尤其是发现生产力的发展动向具有“指示器”的作用。但不能以此取代社会形态作为区分社会性质的根本标准。 第33页,共38页。社会转型因素的多样性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自然环境社会制度社会观念社会心理文化传播第34页,共38页。(三)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社会现代化(social modernization)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过程,一般指社会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带动下,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逐步脱离传统社会的发展过程。狭义的社会现代化指的是工业化和民主化。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一般认为开始于171 8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19世纪扩展到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