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故都的秋7_第1页
2 故都的秋7_第2页
2 故都的秋7_第3页
2 故都的秋7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学校宁国中学设计者王燕学科(版本)语文人教版章节故都的秋学时一学时年级高一 教学目标了解郁达夫,品味本文写景的语言。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品味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措施教学重点: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鉴赏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作特点。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念之情以及自己的孤独悲凉的情感。措施:小组合作研讨并运用交互技术的荧光笔功能直观勾画圈点文章重要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意。借助交互技术的如批注、播放录音等等功能让同学知人论世理解文章主题和以情驭景的艺术手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学习者分析知识结构:故都的秋的写景状物很有

2、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而在必修模块中,写景状物的现代散文只有这一个单元,高一学生在对写景状物这一类文章以往接触的有限,鉴赏水平也有限,急需提高。学生特点:高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但参与意识课堂讨论意识不够强,教师应积极主动和学生展开合作讨论,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有效培养学生能力。教学语言应简单明白、深入浅出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设计活动目标媒体使用及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功能)一、情境导入播放音乐前门情思大碗茶剪切部分(1分钟左右时长),同时多媒体展示老北京相关图片,创设情境导入。引言:同学们刚才听到这个音乐,看到这些图片,想到了什么地方?北京。这首歌里表现的是一个归国华侨对北京深厚的

3、情感。北京,因为他独特的政治地位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一起走进故都的秋,欣赏郁达夫笔下的北京的秋天。 学生们欣赏音乐与图片。学生们踊跃发言。创设情境让学生很快进入老北京的氛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 激发学生的兴趣。前门情思大碗茶剪切部分的播放。同时老北京相关图片的展示。二、1文题赏析题目故都的秋写作于1934年,故都指哪里?北京,当时称为北平。为什么题目不写“北平的秋”师生共同探讨。“故”-诗句“落日故园情”“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旧的,老的,以前的。“故都”历史悠久,怀旧情绪,同时还有一种繁华褪尽,苍凉落寞之感。学生思考回答。从文题入手,以便更好的了解作者对故

4、都的情感。师生交流,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受能力。批注功能的运用。三、合作探究1、问题:作者为什么再次来到“故都”? “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在江南,“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特点:清、静、悲凉3、作者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这些特点的?(录音播放3-11段,学生跟读)秋景:秋院(牵牛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4、研读讨论这些景物怎样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学生分为两组,先从客观的秋色和秋声的角度想象景物,欣赏画面。秋色-冷色调-牵牛花的颜色(蓝色白色最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灰土、灰沉

5、沉的天、青布单衣、枣子的淡绿微黄等等秋声寂静驯鸽的飞声、秋蝉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悠闲缓慢的人声 (以动衬静)秋味悲凉作者的主观感受。细数漏下来的日光,灰土上扫帚的丝纹,清闲而落寞。处在冷清的环境里,寂静的天空下,怎能不油然而生出悲凉之情呢?明确:清冷清秋色静寂静秋声悲凉 秋味5郁达夫心中的故都的秋为何是悲凉的呢?特别的人生经历和个人气质黑暗的社会,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第12段“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有很浓厚的颓废色彩。)补充郁达夫少年艰辛个性抑郁善感漂泊多地此文写于1934年,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悲凉不仅是对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

6、人生的感悟。爱国抗日-看到如今的故都,更加有一种繁华褪去的沧桑感。悲凉之感更深。6作者心中有如此悲凉的秋天,那么他到底是悲秋还是颂秋的呢?最后一段。可见对悲凉的故都的秋深深的眷念与喜爱。一曲悲凉的颂歌。7北平作为曾经的都城,可以写的东西很多,有许多的风景名胜,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些非常平常的景物来写呢?一切景语皆情语帝都胜景游人云集,不够清静悲凉,不如民居家院,街头巷尾的秋味更足,更适合作者心境。这就是散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技巧。由此可见,散文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景物,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而对情感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和本人的气质小结全文郁文生来抑郁性,乱世流离更苦辛

7、。清静悲凉在心中,最爱故都秋天景。秋院秋蝉与秋雨,秋果落蕊遇闲人。以情驭景恋故都,悲凉颂歌万古新。8、作业家乡的秋天合作学习讨论交流。1、朗诵品味1-2段,感受作者想要品味的故都浓浓的秋味。 2、提取关键词,感受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的特点。3、感受景物的特点,探讨交流景物怎么表现情感的。4.具体分析景物描写。师生交流探讨。清,重点描写秋色。静重点描写秋声。悲凉,重点表现秋味。其中秋色与秋声更多写客观之景,而秋味乃主观之景。5理解郁达夫为何觉得故都的秋是悲凉的,同他个人的经历以及中国文人的悲秋情节有关。6仔细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7理解“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总结回顾全课,更好的理解课文。1、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2、提取文章关键语句,感悟情感。3、分工合作,探讨交流,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景物如何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4交流各自的观点,与老师共同探讨,更好的理解“清静悲凉”。5、探讨为何觉得悲凉,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能力。6 联系文本,品味作者对故都的眷恋。7学习写景的手法,感受作者选择平常景物之妙。学习每节课都有小结与反思的做法。8延伸拓展,学习写作写景散文。1、荧光笔勾画出关键词“秋味,秋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