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光阑和光束限制_第1页
第五章光阑和光束限制_第2页
第五章光阑和光束限制_第3页
第五章光阑和光束限制_第4页
第五章光阑和光束限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五章第五章 光阑与光束限制光阑与光束限制 实际的光学系统除了应满足前述的实际的光学系统除了应满足前述的物象共轭位置关系和成像放大率物象共轭位置关系和成像放大率的的要求外,还要有一定的要求外,还要有一定的成像范围成像范围 前面没有对光学零件的大小加以前面没有对光学零件的大小加以限制限制 组成光学系统的所有零件都有组成光学系统的所有零件都有一定的尺寸大小一定的尺寸大小 装夹透镜和其他零件的金属框的内孔边装夹透镜和其他零件的金属框的内孔边缘就是限制光束的光孔,这个光孔对光缘就是限制光束的光孔,这个光孔对光学零件来说被称为学零件来说被称为“通光孔径通光孔径”。光学光学中这种限制成像光束的光孔称为中

2、这种限制成像光束的光孔称为。 光孔的大小可变化的光阑称为光孔的大小可变化的光阑称为“” 第一节第一节 光阑的概念及其作用光阑的概念及其作用 光阑是实际光学系统成满意(完善)像光阑是实际光学系统成满意(完善)像必不可少的零件。必不可少的零件。 客观上任何光学系统的孔径角和成像范围总是有限有限的。2B1B1B2BOuuA限制孔径角和成像范围限制孔径角和成像范围 光阑分类(根据作用):光阑分类(根据作用): 1.孔径光阑孔径光阑限制轴上物点进入系统孔径角 u 的光阑,也叫有效光阑; 2.视场光阑视场光阑安装在物面或实像面限制成像范围的光阑,决定物平面或物空间有多大范围可以被光学系统成像; 3.渐晕光

3、阑渐晕光阑拦截轴外光束,产生渐晕现象的光阑; 4.消杂散光光阑消杂散光光阑不限制成像光束,只对非成像的杂散光起作用的光阑。对于一些高精度的仪器,消杂散光的好坏决定了仪器的性能和精度。第二节第二节 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孔径光阑,入射光瞳和出射光瞳两个光孔,O1和透镜框O2,孔径角 u1 比u2 小,所以 O1 是限制轴上物点孔径角的光孔,是孔径光阑孔径光阑。1O2O1u2uAA对轴上物点张角最小的光孔有些光孔无法直接确定对轴上物点张角的大小。OA2u1uA2u1P2P1P2P入射光瞳的确定从像方考虑成像到物方 入射光瞳是物平面中心进入系统光束的公共入口,其大小确定了进入系统参与成像的最大

4、孔径角。轴上物点发出的立体光束,只要能通过入射光瞳就一定能到达物面。 对像方空间可得到相同的结果。对像方空间可得到相同的结果。 出射光瞳出射光瞳孔径光阑被后面的光组成的像。 (这一限制(这一限制光束孔径角的光束孔径角的光阑)光阑)孔径光阑孔径光阑被其前面的被其前面的光组光组在光学系统在光学系统物空间物空间所成的像所成的像称为称为入射光瞳入射光瞳,简称,简称入瞳。入瞳。 v例例 已知一光学系统由三个零件组成,已知一光学系统由三个零件组成,v透镜透镜1其焦距其焦距 f1= - f1 =100mm,口径,口径D1 = 40mm;v透镜透镜2的焦距的焦距f2= - f2 =120mm,口径,口径D2

5、= 30mm,v它和透镜它和透镜1之间的距离为之间的距离为d1 = 20mm;v光阑光阑3口径为口径为20mm,它和透镜,它和透镜2之间的距离之间的距离d2 = 30mm。v物点物点A的位置的位置L1 = -200mm;v试确定该光组中,哪一个光孔是孔径光阑。试确定该光组中,哪一个光孔是孔径光阑。 解:由于透镜解:由于透镜1 1的前面没有任何光组,所的前面没有任何光组,所以它本身就是在物空间的像。以它本身就是在物空间的像。先求透镜先求透镜2被透镜被透镜1所成的像。因为所成的像。因为 f1= - f1 =100mm,l = 20mm,利用高,利用高斯公式:斯公式:100112011111111l

6、 fl lmml25180252011.l ly ymmy75.188 . 015 再求光阑再求光阑3 3被前面光组所成的像被前面光组所成的像。 必须注意:必须注意:为了求得光阑为了求得光阑3 3在物空间的像,在物空间的像,要使它对透镜要使它对透镜1 1、2 2成像。成像。 先求光阑先求光阑3 3被透镜被透镜2 2所成的像,再求所成的像,再求该像被透镜该像被透镜1 1在物空间所成的像。在物空间所成的像。mmll401201130122 求法如上,因为求法如上,因为l 2 = 30mm, y2 = D3 / 2 = 10mm,利用高斯公式,利用高斯公式得得 y2对透镜对透镜1来说是像,故来说是像

7、,故 y1 = y2 =13.33mm mm.yy,.llyy331375010750403022222222mmdl l602040121 因为因为l2 = l1 d1 ,所以,所以 再对透镜再对透镜1求此像所对应的物,仍利求此像所对应的物,仍利用高斯公式:用高斯公式:mmll1501001160111mm.yy,.l lyy3333403313401506011111111mm.yD6666213 求物平面中心点求物平面中心点A对各光阑像的张角对各光阑像的张角(在物空间的像)(在物空间的像) 物点物点A对光阑对光阑D1 的张角的张角102002020011.Dtgu083302257518

8、2.tgu0952035033333.tgu 对对D2 的张角的张角 对光阑对光阑D3 的张的张角角 u2 为最小,说明光阑像为最小,说明光阑像D2 限制了限制了物点的物点的孔径角孔径角,故,故透镜透镜2为孔径光为孔径光阑。阑。 -y -UPP1P2PP1P2UyQQ2Q出射光瞳出射光瞳入射光瞳入射光瞳孔径光阑孔径光阑L1L2U 物方孔径角物方孔径角U 像方孔径角像方孔径角 入射光瞳与孔径光阑是对孔径光阑前面的光学系统共轭的; 出射光瞳与与孔径光阑是对孔径光阑后面的光学系统共轭的; 入瞳与出瞳是对整个系统共轭的。 物方孔径角物方孔径角自物面中心A 到入瞳边缘的光线与光轴的夹角; 像方孔径角像方

9、孔径角自像面中心A 到出瞳边缘的光线与光轴的夹角。 主光线主光线轴外物点发出的通过入瞳中心的光线称为主光线,主光线必通过孔径光阑中心和出瞳中心。 孔径光阑在系统中是唯一的,入瞳与出瞳在系统中也是唯一的。 孔径光阑的大小,入射光瞳的大小是光学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如照像物镜和望远物镜用入瞳与焦距之比称为相对孔径表示镜头的性能等。 对目视光学系统来说,眼睛的瞳孔也是一个光孔,目视系统的光束限制必须把眼睛的瞳孔作为一个光阑来考虑。必须注意: 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只是对一定位置光学系统的孔径光阑只是对一定位置的物体而言的的物体而言的如果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原来限制光束如果物体位置发生变化,原来限制光束的孔径

10、光阑将会失去限制光束的作用,的孔径光阑将会失去限制光束的作用,光束会被其他光孔所限制。光束会被其他光孔所限制。 对于对于无限远的物体无限远的物体,光学系统的所有,光学系统的所有光孔被其前面的光学零件在物空间所成光孔被其前面的光学零件在物空间所成的像中,直径最小的一个光孔像就是系的像中,直径最小的一个光孔像就是系统的入瞳。统的入瞳。第三节第三节 视场光阑视场光阑 入射窗和出射窗入射窗和出射窗 视场光阑视场光阑限制光学系统成像范围的光阑。 为确定物方的成像范围,规定两点: 1.在确定成像范围时要找一个原点,这个原点就是入瞳中心; 2.主光线,是轴外物点通过入瞳中心的光线。按规定,以主光线为边界确定

11、光学系统的成像范围。 物面上能进入系统最边缘的各点发出的主光线与光轴的夹角决定了光学系统的成像范围,限制这些主光线的光孔就是视场光阑。入瞳出瞳入窗出窗物面像面ppAB成像范围 入射窗入射窗把光学系统中所有光孔转换到物空间去,以入射光瞳中心为原点,对这些转换到物空间的光孔像张角,其中张角最小的光孔就是入射窗。 与入射窗共轭的光孔就是视场光阑视场光阑。 入瞳中心对入窗边缘引的光线与光轴的夹角用W表 示,称为物方半视场角物方半视场角。它在物面上交点的高度用 y 表示,称为物方线视场物方线视场。一般对无穷远物体的成像范围用角视场表示,有限远物体用线视场表示。 入射窗与视场光阑对视场光阑前面的光组共轭;

12、 出射窗与视场光阑对视场光阑后面的光组共轭; 入射窗与出射窗对整个光组共轭。 三个光孔O1O2,Q1Q2和P1P2,把三个光孔被前面光组成像,就有O1O2 , Q1Q2 和P1P2 。P1 P2 是入射窗,W为物方半视场角,y是物方线视场。O是出瞳的中心, P1P2是出射窗也是视场光阑。W 为像方半视场角,y 是像方线视场。WWOyAAyO1Q2O2Q1O1P2P1P2P 实际光学系统,出射窗与视场光阑、入射窗与视场光阑可以合二为一;入射窗、视场光阑和出射窗还可以三者合一。 入窗与入瞳不可能共面,出窗与出瞳也不可能共面。 以上是把孔径光阑看成是无限小,仅仅以一条主光线决定视场,而不考虑轴外物点

13、进入光学系统的光束大小。实际光学系统的入瞳不会是无限小的,必然有一定的大小,我们以有限大小的光束的成像情况来研究轴外物点的光束限制情况。光学系统的渐晕光学系统的渐晕 B1点是轴外点能充满入瞳参与成像的最远点,在RAB1的圆内,是能使充满入瞳的光束参与成像的区域;以AB2为半径的圆周上只能以半孔径成像;以AB3为半径的圆周及其以外的区域的轴外点光束不能进入光学系统成像。 可见,从轴外B点开始到B3充满入瞳的光线被逐渐拦截,导致在像面上相应的圆环区域逐渐变暗,这种现象叫渐晕渐晕。出现渐晕区域叫渐晕区渐晕区。 渐晕用渐晕系数 K 来表示: 在上图中,B1是无渐晕区,B2是50渐晕区,B3是零渐晕区。

14、 如果 q = p,即物面与入窗重合,就不存在渐晕区了。 严重的渐晕是有害的,一般认为不超过50是允许的。qpqaBB 231%入瞳直径度轴外光束在入瞳上的线K%出瞳直径度出射光束在出瞳上的线K第四节第四节 光学系统的景深光学系统的景深 当被需要成像的物体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有深度的物方空间时,就需要引进一个新的光学参量景深。 现把光学系统简化成只有入瞳P1PP2和出瞳P1PP2的情况。1p2pp1pp2pAA A和A 是共轭平面,令A 为接收物方信息的像方平面。B1B2充满入瞳的光束必充满出瞳会聚于B1 B2 。这样,在A面上就形成弥散斑z1 和z2 B1和B2在A面得不到高斯像点。 A

15、称为景像平面。A称为对准平面A1称为远景,A2称为近景。 远景到对准平面的距离称为远景深度,用1表示; 近景到对准平面的距离称为近景深度,用2表示; 能在像平面上获“清晰像”的空间深度称为景深,用表示12 如果给出在景像平面上允许的弥散斑的大小,就可得出在怎样的一个深度得到“清晰像”。 z1 ,z2为对准平面上允许的弥散斑直径,z1 z2 为景像平面上允许的弥散斑直径,并有: 以照相机为例,若照片的弥散斑对人眼的张角小于人眼的分辨角 则相片是清晰的。 P为对准距离。1212zzzzzzzz(1 2) zPzP 令入瞳直径 2a=D 由图中关系得: 显然1 2paaPpDzDPp2222或paa

16、PpDzDPp2211或paPzDPzpp22111或paPzDPzpp22222或 在A和A 共轭面上有 令 ,相对孔径得倒数称为“F数”。可得 ,zfxPfzxzPzzffFD212PfPfz PF222PfPfz PF212z P Ffz PF 222z P Ffz PF 221242222 z P FffzP F 21222244aPaP 或由以上公式讨论几个问题: 1.要使对准平面至无限远的整个空间在景像平面上都有清晰的“像”,对准平面应该在何处? 此时, 这时的近景位置 这就告诉我们,照相机对准平面位置使远景P1为无穷大时,就得到最大的景深,这时,从 位置到无穷远的空间都能清晰。2

17、212,z P Ffz PFfz PF 有2fPz F22222 PffPfz PFz F2P 2. 如果照相机调焦到无穷远,即 时,近景距离P2有多远? 3.照相机镜头景深与那些因素有关? 由式 景深是与 F 数、相对孔径、对准平面位置 P、镜头焦距f 、允许弥散斑的直径有关。P 212z P Ffz PF 222z P Ffz PF 221242222 z P FffzP F FzfFzpffpFzffpp=+=+=222222第五节第五节 远心光路远心光路测量物体长度(根据放大倍率,由像高算物高)光学系统的示意图: 光学刻尺安装在导轨上,A1B1 是两刻线的的距离,O1O2是光学系统入瞳

18、和出瞳的中心。1u1u1B2u2A2B1A1B1A2A2B2u2B导轨移动方向OO物面移动产生的测量误差 安装刻尺的导轨移动时,由于导轨误差,导轨移动后,另两条刻线位于A2B2,像位置移到A2 B2 。在共轭点O和O 上的角放大率是常数: 因为 u1u2, 有u1 u2 , O B2 主光线在光屏上的投射点B2 与B1 不重合,这样相同距离的A1B1和A2B2投影的像的长度A1 B1 和A1 B2 不同,引起了测量的误差。 以上误差是由于物体物距变动使像方出射光线与光轴夹角变动,主光线是轴外物点光束的光束中心,主光线的变动会引起测量误差。 如果使物体(刻尺)的物距变动时进入光学系统的主光学的方

19、向不变,则像的方向及大小也不变,从而消除这一误差。1212uuuu 为了克服上述误差,在光学系统的像方焦平面出安置孔径光阑,孔径光阑的中心位于像方焦点处,它也是出瞳。入瞳中心在物方无限远的轴上点。 这样,刻尺前后移动时,像方出射的主光线并没有改变,在投影屏上的投射点B1 位置不变,从而消除了物距变化引起的测量误差。 物方远心光路物方远心光路入瞳中心在无限远轴上点所发出的同心光束,称为物方远心光路。1B1BF2B2B2A2B2B1B1B1A2A1A分划板位置前后变化时引起的误差(测距系统)分划板位置前后变化时引起的误差(测距系统) O和O 是入瞳、出瞳中心,物方标尺BB不动,用像方分划板 上的值来进行测量,分划板因对焦不准等原因没有位于准确位置B B 而是在B B 上,这样使同一物体在分划板上测得的“像”大小有差别,引起误差。B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