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_第1页
n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_第2页
n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_第3页
n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_第4页
n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报批稿)DesignRegulationsforAt-gradeIntersectionsonUrbanStreet2001年上海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规程(报批稿)DesignRegulationsforAt-gradeIntersectionsonUrbanStreet主编单位:同济大学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参编单位: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上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批准单位: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施行日期:2001年上海本规程是根据上海市建设委员会沪建建(97)第0413号文通知的要求,由同济大学、市公安交通巡逻警察总队会同有关单位编制

2、而成。道路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的“节点”,其规划、设计与管理得如何,直接影响到道路交通网的通畅与安全。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新建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改善现有的平面交叉口,使之达到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经济适用的目的,已成为上海道路交通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规程就是在此背景下立项编制的。编制组广泛参考了相关的文献及资料,吸收借鉴了国内外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的先进技术。本着“规划为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等原则,充分结合上海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特点,对新建、改建及综合治理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中的各项内容作了严格、细致的规定,旨在确保今后具体工作中的规范性

3、、科学性。规程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符号3.一般规定4.平面交叉口规划5.平面交叉口设计6.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及附属设施7.交通信号配时设计及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附录J、附录Ko规程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至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道交系,邮编:200092,以供修编时改正。本规程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编单位:同济大学上海市公安局交通巡逻警察总队参编单位: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院上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要起草人:杨佩昆滕生强杨晓光陈炳生张雁参加起草人:孙明正王茜陈奇苏郁朝鸣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化办公室二OO一年四月1 总则62 术语、符号

4、72.1 交叉口部分术语72.2 交通信号配时部分术语92.3 符号93 一般规定144 平面交叉口规划175 平面交叉口设计215.1 一般规定215.2 平面设计215.3 进出口道设计215.4 地面公交停靠站的设置235.5 公共交通专用道在交叉口进出口道处的处理265.6 行人过街横道275.7 非机动车交通处理295.8 对干道平面交叉口有影响的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匝道的处理306 平面交叉口交通管理设施及附属设施错误!未定义书签。6.1 一般规定错误!未定义书签。6.2 交通信号灯的设置错误!未定义书签。6.3 交叉口交通渠化设计及交通岛的设置错误!未定义书签。6.4 平面交

5、叉口标线与标示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7 交通信号配时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7.1 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内容与程序错误!未定义书签。7.2 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时段划分错误!未定义书签。7.3 定时交通信号配时设计的设计交通量错误!未定义书签。7.4 交通信号相位设定错误!未定义书签。7.5 信号周期时长错误!未定义书签。7.6 信号配时及绿信比错误!未定义书签。7.7 最短绿灯时间错误!未定义书签。7.8 服务水平评估错误!未定义书签。7.9 信号配时图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A交叉口设计基本参数汇总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B信号交叉口通行能力与饱和流量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C饱和流率(附起

6、动损失时间)现场观测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D延误及交叉口服务水平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E新建交叉口进口道渠化与配时设计算例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F交叉口上行人横道通行能力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G交通信号配时设计计算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H饱和流量校正系数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J饱和流量与通行能力计算表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K延误及服务水平估算表错误!未定义书签。1总则1.0.1为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设计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使之达到技术先进、安全高效、经济适用的目的,特制订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城市新建与改建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规划、设计和原有道路平面交叉口的治理设计;公路平面交叉口可

7、参考本规程执行。1. 新建道路平面交叉口的规划和设计必须按照本规程的规定执行;2. 改建平面交叉口的规划和设计,应符合本规程规定的基本要求;3. 改善原有平面交叉口、进行综合治理设计,受具体条件限制,个别标准达不到本规程规定时,经技术经济分析,可作合理调整。1.0.3平面交叉口应按照城市规划确定的相交道路性质、类别等进行规划与设计;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方案应综合考虑各种交通流量和流向的交通需求、交通环境、交通组织、用地面积与投资数额等技术、经济因素。1.0.4平面交叉口的规划和设计应贯彻“公交优先”的方针,改善公共汽(电)车的站点设置,方便乘客换乘,并减少其对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1.

8、0.5平面交叉口应妥善考虑无障碍设计,以方便残疾人及行动不便者过街。1.0.6平面交叉口的规划和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术语、符号2.1 交叉口部分术语2.1.1 交叉口设计范围及各部分名称(图2.1.1)鱼肥枕导螭最L非机好遣岷吩曷岛询计苑园(迄3口造期皎财还-l-rTbnu.L'Hu格圾苴古含用较一6行会一捕专用林T失分"*史见40$m5.3)图2.1.1交叉口设计范围及各部分的名称2.1.2 高峰小时周期平均到达交通量早高峰小时或晚高峰小时内,所有周期到达车辆数的平均值。2.1.3 渠化设计以消除交叉口各向交通流间的相互干扰、使交通流

9、顺畅和安全为目的,运用标线、标志和实体设施对交通流按流向作分流和导向设计,设计内容包括:车道功能划分、导向标线和导向岛等。2.1.4 支路本规程将支路区分为I,II(出)级,I级表示交通性支路,II(出)级表示商业性和生活性支路。2.1.5 交通岛为渠化、分隔交通流和提供行人过街驻足而设置在路面上的各种岛状设施。一般用混凝土围砌成高出路面的构筑物,也可用标线在路面上画出岛状空间。按其功能可区分为:导向岛、分隔岛和安全岛等。2.1.6 公交车辆到站频率单位时间内公共汽(电)车到达所考察停靠站的平均车辆数,是确定公交停靠站站台长度和线路容量的参数,一般可选用公交高峰时段(15分钟)的到站频率进行设

10、计。2.1.7 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出口道流入交叉口的车道为进口道、流出交叉口的车道为出口道(图2.1.1)。2.1.8 非机动车左转二次过街非机动车左转车辆,由进口道流入交叉口后,在靠近对向进口道人行横道及右侧相邻道路非机动车进口道前方适当位置等候,待相邻进口道非机动车获得通行权时再通过交叉口的通行方式,适用于(包括人行道空间在内的)交叉口范围较大,或左转交通量适中条件下采用,有利于提高交叉口的交通安全性和通畅性。2.2 交通信号配时部分术语2.2.1 信号周期:交通信号灯各灯色显示的一个完整过程。2.2.2 信号周期时长:信号完成一个周期所需的时间,以秒为单位。2.2.3 信号相位:交通信号

11、轮流给各方向的车辆或行人分配通行权的信号显示。2.2.4 绿灯间隔时间:上一信号相位绿灯结束到下一信号相位绿灯启亮之间的时间间隔,以秒为单位。2.2.5 信号损失时间:未能供车辆通行使用的时间,以秒为单位。2.2.6 红、绿灯时长:红、绿灯启亮持续的时间。2.2.7 有效绿灯时长:在给定相位中,获得通行权的车辆能够有效通行的时间。2.2.8 绿信比:有效绿灯时长与周期时长之比。2.2.9 有效红灯时长:有效禁止车辆通行的持续时间。2.2.10 流量比:信号配时设计交通量与实际饱和流率之比。2.2.11 总流量比:组成周期的全部信号相位的各个最大流量比之和。2.3 符号A黄灯时长(s)B自行车交

12、通量(v/h)b行人过街长度(m)bl前后行人间距(m)bL绿初左转自行车数(v/cyc)bT直行自行车每周期平均交通量(v/cyc)bTs红灯期到达停在停车线前排队的直行自行车交通量(v/cyc)v/cyc)bTD绿灯期到达接在排队自行车后直接驶出停车线的直行自行车交通量(C信号周期时长(s)Co最佳周期时长(s)CAP通行能力(pcu/h)CAPi第i条进口车道的通行能力(pcu/h)CAPL左转专用车道通行能力CAPLR左右合用车道通行能力CAPR右转专用车道通行能力CAPT直行车道通行能力CAPTL直左合用车道通行能力CAPTLR直左右合用车道通行能力CAPTR直右合用车道通行能力d每

13、车平均信控延误(spcu)dA进口道A的平均信控延误di进口道A中第i车道的平均信控延误dI交叉口每车的平均信控延误d1均匀延误d2随机到达附加延误d3初始排队附加延误ds饱和延误du不饱和延误e单个交叉口控制类型校正系数fa绿灯期车流达到率延误校正系数fb自行车影响校正系数fL左转校正系数fg坡度及大车校正系数fLR左右合流校正系数fp行人影响校正系数fpb行人或自行车影响校正系数fr街角转弯半径校正系数fs短车道相邻车道校正系数fTL直左合流校正系数fTR直右合流校正系数fW车道宽度校正系数fx专用车道短车道校正系数G道路纵坡Ge每信号周期的总有效绿灯时间(s)gej第j相位的有效绿灯时间

14、(s)gj第j相位的实际显示绿灯时间(s)gmin最短绿灯时间(s)gp过街行人消耗绿灯时间(s)HV重车率ht车头时距(s)i进口道的各条车道I绿灯间隔时间(s)j一个周期内的信号相位数k一个周期内的绿灯间隔数Kl合用车道中的左转系数KR合用车道中的右转系数l行人损失时间(s)la行人与右转车间最小安全距离(m)lb公交车辆长度(m)ld进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m)ld1“鱼肚”形标线前段长度ld2“鱼肚”形标线后段长度ld'出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m)lj第j相位的起动损失时间ls进口道展宽段长度(m)lv换算车辆长度(m)l2“过渡区”标线两渐变段端点A、B间距L交通信号总损失时间(

15、s)La进口道长度(m)Lb公交停靠站站台长度(m)Lp行人过街道长度(m)Lpcu排队中一辆小轿车的平均占位长度(m)lq进口道实际可供待行排队长度(m)Lr要求排队长度(m)Ls起动损失时间(s)m周期内到达行人均值N高峰小时每一信号周期的左/右转车的平均排队车数(pcu/cyc)n公交停靠站同时停靠公交车数P绿灯时间到达车辆占整周到达量之比pf右转绿灯期间中过街行人干扰右转车降低率(PHF)mn信号配时时段中,进口道m、流向n的高峰小时系数qA进口道A高峰15分钟的交通流率qd计算交通量(pcu/h)qdmn信号配时时段中,进口道m、流向n的设计交通量(pcu/h)qi进口道A中第i车道

16、的小时交通量换算为其中高峰15分钟的交通流率(pcu/15min)qL合用车道中左转交通量qpm对向干扰后人行过街道通行能力(人/mh)qpp一条人行过街道实际通行能力(人/mh)qpT一条人行过街道理论通行能力(人/mh)qR合用车道中右转交通量qT合用车道中直行交通量qL合用车道中的左转当量qTo对向直行交通量(pcu/h)qTO对向直行车流量(pcu/h)qT合用车道中的直行当量Q高峰小时交通量(pcu/h)Qb延误分析期初始积余车辆数(辆)Qbr通过人行过街道的右转自行车交通量Qmn信号配时时段中,进口道m、流向n的高峰小时交通量(pcu/h)pcu/15min )Ql5mn信号配时时

17、段中,进口道m、流向n的高峰小时中最高15分钟的流率(Qr通过人行过街道的右转车交通量r街角缘右转弯半径(m)R横向车辆红灯时间(s)Rp车流成队率Sbi第i条进口车道的基本饱和流量(pcu/h)SbL左转专用车道有专用相位时的基本饱和流量SbR右转专用车道有右转专用相位时的基本饱和流量SbT直行车道基本饱和流量Sd设计饱和流量(pcu/h)Sf经各类校正后的估算饱和流量Si第i条进口车道的饱和流量(pcu/h)SL左转专用车道有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SLR左右合用车道饱和流量SL左转专用车道无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SR右转专用车道有右转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量SR右转专用车道无右转专用相位时的饱和流

18、量SS停车视距(m)ST直行车道饱和流量STL直左合用车道饱和流量STR直右合用车道饱和流量STS红灯期到达排队自行车绿初驶出停车线的饱和流量STD绿灯期到达直接驶出停车线自行车的饱和流量s2周期内到达行人的方差T延误分析时段的持续时长(h)t制动反应时间(s)tb二辆右转自行车同时驶过人行街道的时间(s)tr一辆右转车占用一条人行带的时间(S)ts车辆制动时间(s)tT直行自行车绿初驶出停车线所占用的时间(s)tu在延误分析期中积余车辆的持续时间(h)ua车辆在进口道上的行驶车速(m/s)kmh)Ub接在红灯排队车队后连续驶出停车线自行车的车速(V 路段计算行车速度(km/h)v进口道计算行

19、车速度(km/h)V p行人过街步速(m/s)1_一.vp行人受对向干扰时的步速Vr右转车通过人行过街时的车速(m/s)W车道宽度(m)Wb自行车道宽度(m)AW展宽车道横向偏移量(m)x饱和度y流量比yj第j相位的流量比Y组成周期的全部信号相位的各个最大流量比y值之和z停车线到冲突点距离(m)“车辆干扰行人折减系数a1右转机动车折减系数a2右转自行车折减系数3行人不均到达折减系数3b自行车左转率Y对向行人干扰折减系数Y)使用专用车道的车辆比率E对向直行车道数的影响系数入i第i条进口车道所属信号相位的绿信比入j第j相位的绿信比潮湿系数。粗糙系数3一般规定3.0.1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的范围是指

20、构成该交叉口各条道路的相交部分及其进口道、出口道,包括进出口道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所共同围成的区域(见图2.1.1)。3.0.2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车型取大型车与小型车两种车型,两种设计车型尺寸见表3.0.2。表3.0.2设计车型尺寸表车型尺寸(m)长(m)宽(m)大型车122.5小型车51.83.0.3平面交叉口计算车速应视车流行驶方向而定,直行车在进口道部分的计算车速一般宜取路段车速的0.7倍,左右转车辆的计算车速宜取路段车速的0.5倍。3.0.4平面交叉口设计交通量视具体规划和设计项目而定,当确定进口道车道数及划分车道功能时,应考虑高峰小时周期平均到达量;设计信号配时应考虑高峰小时内高峰1

21、5分钟的到达量等;新建道路交叉口,在没有实测交通量的情况下,可采用规划上的预测交通量。3.0.5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须使进口道通行能力与其上游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并注意与相邻交叉口之间的协调。3.0.6平面交叉口进口道车道及渠化设计:1.各进口道部分的车道数一般应多于相应道路路段的车道数;2.应根据其流入交通的流量、流向及相交道路类别确定讲口道车道数、划分车道功能.并作渠化设计。(强制)3.0.7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应注意节约用地,合理拆迁。3.0.8平面交叉口几何设计必须与交通信号控制及交通标志、标线等管理设施设计同步进行。3.0.9平面交叉口应按远景20年交通需求一次性规划,并根据该交叉

22、口所处地理位置、动拆迁情况以及该交叉口属新建、改建还是治理等条件,一次实施规划或分步实施规划。新建、改建道路交叉口,在无动拆迁情况时,应一次实施规划;有动拆迁时,设计年限取10年;治理交叉口设计年限取5年。3.。10新建平面交叉口的视划不得出现超过四个讲口道的多路交叉口、畸形交叉口;斜交交叉口的交角不得小于45度;n级支路以下的道路不应与城市主干路相交。3.0.11改建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应在分析现状交通问题的基础上,按远景交通需求做出改建方案,并尽可能把畸形交叉口改为正规交叉口。3.0.12治理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应在原交叉口的平面布局和现状交通流量的基础上,调整交叉口的渠化设计、信号灯的配时和

23、相位以及其它交通设施,以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3.0.13新建、改建交叉口渠化与配时设计,宜根据预测通车时的交通需求先作一试行方案,试用一阶段作定期“跟踪”观察后,再调整设计,确定最终方案。3.0.14平面交叉口范围内的平面与竖向线形应尽量平缓,满足车辆安全、通畅行驶的要求;妥善处理地下管线与地上设施的矛盾。3.0.15平面交叉口的设计应考虑行人的通行,并符合残疾人、儿童、老人等交通弱者的通行要求。3.0.16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合行驶的交叉口,应妥善处理这两类不同性质交通流间的相互干扰。3.0.17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流程可按图3.0.17的规定进行,基本程序分为:收集资料、判断分析问题的准备工

24、作阶段;规划阶段;方案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3.0.18新建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基本参数包括:道路等级、红线宽度、车道数等,可按附录A表A1要求的内容进行调查。3.0.19改建平面交叉口规划和设计基本参数包括与现有交叉口以及改建相关的几何参数,可按附录A表A2要求的内容进行调查。平面交叉口规划与设计所需的基础交通资料交通量、交通事故等按附录A表A2的要求进行调查分析。基础资料的收集、分析准备工作阶段方案设计阶段详细设计阶段现场踏勘明确或诊断问题规划、设计条件的整理和基本方针的探讨11基于设计规程对交叉口W形状的探讨4,儿何构造构成要素的参数值确定及初步设计.交通控制万法的修正交通控制方法与通

25、行能力的讨论*讨论的内容及其存在问题有再讨论事项的整理确认.几何结构的修正各可行方案的比较,选定详细设计方案.n布结构的修正1F详细设计1JLL交通控制方法的修正从交通控制管理方面加以调整r有无问题、讨论内容、方案比较,要修正有无必须修正事项*修正事项及方法的整理、确认确7E最必冬设计不要修正图3.0.17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规划、设计流程4平面交叉口规划4.0.1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按相交道路类别可分为:1 .主干路与主干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2 .主干路与次干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3 .主干路与支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口;4 .次干路与次干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5 .次干路与支路相交形成的平面

26、交叉口口;6 .支路与支路相交形成的平面交叉口,叉口、支n(出)一支n(山)交叉口;7 .与快速道路衔接的上述各类平面交叉口。,简称为主主交叉口;,简称为主一次交叉口;,简称为主一支I交叉口和主一支n(出)交叉,简称为次次交叉口;,简称为次一支I交叉口和次一支n(m)交叉简称为支i支I交叉口、支I一支n(出)交8 .0.2平面交叉口的应用类型可分为:A型一交叉口展宽及信号控制交叉口;B型一设有让路标志或停车标志的优先控制交叉口;C型一不设控制交叉口;D型一环行交叉口;E型一干路中心隔离带封闭、支路只准右转通行的交叉口;F型一交叉口不展宽及信号灯交叉口。9 .0.3规划平面交叉口的应用类型,主要

27、根据城市道路网规划的相交道路类别确定(表4.0.3)。表4.0.3规划平面交叉口应用类型相交道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I级n(m)级主干路AAA、EE次干路AAA、B、E支路I级A、B、DB、C、D、Fn(出)级B、C、D、F注:1、 应避免n(出)级支路与主干路相交,确实无法避免时可按E型交叉口规划。2、 丁字交叉口不应设置环形交叉口。4.04平面交叉口转角处规划红线应做成圆曲线或切角斜线、并须满足视距三角形要求。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高出道路平面标高1.2m的视线障碍物。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见图4.0.4-1及图4.0.4-2。(强制)图4.0.4-1正十字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图4.0.4-2

28、畸形平面交叉口视距三角形注:图中Ss停车视距4.0.5平面交叉口转角处路缘石转弯半径应满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行驶要求。路缘石最小转弯半径见表4.0.5。表4.0.5路缘石转弯半径右转弯计算车速(km/h)30252015无非机动车道路缘石推荐转弯半径(m)35-4025-3015-2010-15有非机动车道路缘石推荐转弯半径(m)30-3520-2510-155-104.0.6当平面交叉口为非机动车专用路交叉口时,路缘石转弯半径可取510m。4.0.7平面交叉口进口道应根据4.0.3规定的交叉口类别,确定规划设置展宽段,当规划阶段无法确定时,表4.0.3中各类相交道路的交叉口有展宽要求的,应按

29、展宽要求规划设置展宽段;当进口道设置公交车站时,应设置展宽段。4.08平面交叉口进口道规划红线的长度和宽度:须根据表4.0.8确定平面交叉口规划红线宽度和长度。表4.0.8新建平面交叉口进口道规划红线宽度增加值和长度道路父义口规划红线宽度增加值(m)进口道规划红线长度(m)展宽段长度(m)展宽渐变段长度(m)主干路次干路支路I主干路次干路支路I主干路次干路支路I主一主交叉口1015一一80120一一3050一一主一次交叉口510510一701005070一20402040一主一支交叉口35一355070一30401530一1530次一次交叉口一51050701530次一支交叉口一3535一40

30、603040一15301530支一支交叉口3520401530注:1 .相邻两交叉口之间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长度之和接近或超过两交叉口的距离时,应将本路段作一体化展宽;2 .跨河桥梁两侧亦应作相应展宽,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长度,按道路类别参照执行。4.09平面交叉口出口道规划红线应增宽3m,增宽长度视道路等级取6080m,渐变段为3050m,干路取上限,支路取下限。当相邻两交叉口之间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长度之和接近和超过两交叉口的距离时,应将本路段作一体化展宽。(强制)4.0.10进、出口道展宽段及渐变段规划红线长度和街区地块出入口距交叉口的距离,应从交叉口转角缘石曲线的端点起向上、下游计算(图4.

31、0.10)。出入口距交叉口距离进口道展宽段规划红线长度转角缘石曲线的端点/进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转角缘石曲线的端点出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出口道展宽段规划红线长度图4.0.10进、出口道展宽段及渐变段规划红线长度4.0.11平面交叉口应根据下列要求规划人行天桥或地道:1 .快速道路的过街设施必须修建为人行天桥或地道;2 .城市主干路及次干路(进口道单向3车道以上,且无中央分隔带道路)的行人过街设施,视行人过街交通及其相交的汽车交通流饱和度而定,当行人过街交通及其相交的汽车交通流饱和度,人均待行区面积和待行时间同时满足表4.0.11.2的条件时,应考虑规划行人过街天桥或地道;表4.0.11.2城市主次

32、干路设置行人过街天桥或地道的基本条件道路性质行人过街交通平均饱和度机动车交通平均饱和度人均待行区面积待行时间主干路>0.85>0.7行人待行区人均空间<0.6m2/人超过一个周期次干路>0.85>0.75注:行人待行区人均空间可用行人待行驻足面积(m2)除以待行行人数得到。3 .商业区道路交叉口,或道路两侧存在大量人流来往的大型建筑物,可结合实际条件和需要设置人行天桥或过街地道。4.0.12在地区详细规划或城市设计中,地块出入口不应设置在主干路或次干路上,确需在干路上设置时,不应设置在交叉口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范围内。如由于受地形条件限制确需在交叉口展宽段和展宽渐变

33、段范围内设置出入口时,主干道上距离平面交叉口不应小于80m或设在地块离开交叉口的最远端。次干路上距离平面交叉口不应小于50m或设在地块离开交叉口的最远端。支路上距离与干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不宜小于30m,距离与支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不宜小于20m。同时,干路上地块出入口的交通应采取与干路交通同方向行驶的管理措施。4.0.13地面公交终点站的规划和设置:1 .新建平面交叉口,进出口道为主、次干路的交叉口范围内,不得规划、设置公交终点站;(强制)2 .改建平面交叉口,进出口道为主干路的交叉口范围内,不应规划、设置公交终点站;3 .改建平面交叉口,进出口道为次干路的交叉口范围内,不宜规划、设置公交终点站

34、。4.0.14交叉口处规划设置公交中途停靠站,宜设在交叉口的出口道;转弯公交线路的停靠站,应设置在相交的横向道路出口道上。4.0.15当交叉口处有轨道交通车站进出口时,应在原交叉口规划展宽的基础上,做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换乘规划。5平面交叉口设计5.1 一般规定5.1.1 新建平面交叉口,应以本规程确定的交叉口红线为依据,根据相交道路的类别以及设计车型、车速、交通流量流向,并考虑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进行设计。5.1.2 改建平面交叉口,应以现状或已规划的交叉口红线为依据,基于改善后的要求、现状的实测设计参数,并结合周边可能的条件进行设计。5.1.3 治理平面交叉口,可在原交叉口平面布局的基础上,根

35、据现状交通流量,作局部改善并调整交叉口进出口道的车道数、渠化设计、信号灯相位和配时设计以及其它交通设施设计。5.1.4 平面交叉口设计包括:进出口道车道数、进出口道车道宽度和人行道宽度;车道功能划分、交通流导行轨迹线、公交停靠站、停车线位置和行人过街横道宽度和位置、交通岛等交通渠化设计;视距三角形;竖向设计;各类标志布置以及信号配时基本方案设计等。5.1.5 各类道路交叉口的进出口道应为行人安全过街或方便残疾人使用和通行提供必要的条件,包括过街空间、过街信号、交通安全岛、缘石坡道、触感盲道等。5.1.6 交叉口的竖向设计应符合行车舒适、排水迅速和美观的要求,其标高应与周围街坊标高相协调。5.2

36、 平面设计5.2.1 交叉口范围内道路平面线形宜采用直线;当采用曲线时,其曲线半径不宜小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圆曲线半径。5.2.2 交叉口平面设计中应考虑交叉口视距要求,交叉口转角部分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高于1.2m妨碍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停车视距可按式5.2.2确定。-3.6254S停mVT-VI(5.2.2)式中:V交叉口计算车速,其值可按3.0.3的规定取值t制动反应时间,取2.5秒一一潮湿系数,按不利情况取值为0.46粗糙系数,其取值范围为0.030.05高架路或人行天桥桥墩及台阶等必须设在交叉口附近时,应做视距分析,且桥墩宽尽可能缩小,台阶宜通透。5.3进由口道设计5.3.1 交叉

37、口讲口值车值数应根据讲口值通行能力同路段通行能力相兀配的原则增加:讲口道应确保增加车道数所需的宽度;确定进口道的宽度及车道数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 .新建交叉口讲口道展宽段的宽度.应根据预测各交通流向的流量所需的车道数来决定;无交通流量数据时,应按表4.0.8规定的值确定;(强制)2 .改建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的宽度,应根据实测或预测各交通流向的流量所需的车道数来决定;(强制)3 .治理交叉口进口道展宽段的宽度,应根据实测的各交通流向的流量及可实施的治理条件来决定。(强制)5.3.2 进口道每条车道的宽度可较路段上略窄。内环线以内、新建及改建交叉口,一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3.0m;治理性交叉口,在用

38、地受到限制的地方,一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2.75m。内环线以外、新建及改建交叉口,一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3.25m;治理性交叉口,在用地受到限制的地方,一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3.0m。交叉口范围内可不设路缘带。5.3.3 进口道展宽段应尽可能为左转、直行和右转车辆分车道行驶创造条件,特别是设置有专用箭头灯时,必须设置相应的专用车道。改建及治理交叉口,当每信号周期左传车平均流量超过2辆时,应配以专用车道;在有中央分隔带的进口道上,应充分利用分隔带空间展宽成进口车道,剩余宽度应满足行人过街驻足空间的要求。5.3.4 进口道设计时,右转车道宜向进口道右侧(靠非机动道或人行道一侧)展宽,左转车道宜向进口道左

39、侧(靠道路中心线一侧)展宽。5.3.5 进口道长度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 .进口道长度La由展宽渐变段长度ld与展宽段长度ls两部分(图5.3.5.1)确定,其中图A为左侧车道的展宽,图B为右侧车道的展宽;(B)右侧车道展宽图5.3.5.1进口道展宽段设计不意图Id和Is分别按公式(5.3.5.1-D和(5.3.5.1-2)计算:,vwld(5.3.5.1-1)3式中:v进口道计算行车速度(km/h);w横向偏移量(m)。ls=10N(5.3.5.1-2)式中:N高峰每一信号周期的左转或右转车的平均排队辆数2 .无交通流量数据时,新、改建交叉口进口道长度应按本规程表4.0.8设计;(强制)3

40、 .治理性交叉口用地有限,无法满足5.3.5第1款要求时,应采用表5.3.5.3的数据确定进口道的最小长度;(强制)表5.3.5.3治理性交叉口进口道(La)的最小长度路段计算行车速度(km/h)最小长度(m)6060505040404 .在向右侧展宽的进口道上设置公交停靠站时,应利用展宽段的延伸段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但应追加站台长度。5.3.6交叉口出口道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 .新建及改建交叉口的出口道车道数应与上游各进口道同一信号相位流入的最大进口车道数相匹配,并按出口道总宽展宽;出口道每一车道宽不应小于3.5m;治理性交叉口,条件受限制时,出口车道数只可比上游进口道的直行车道数少一条

41、;治理性交叉口出口道每一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25m;2 .出口道为干路.相邻讲口道有右转专用车道时.出口道必须设置展宽段:(强制)3 .出口道设有公交停靠站时,按港湾停靠站要求设置展宽段;在设置展宽的出口道上设置公交停靠站时,应利用展宽段的延伸段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4 .出口道的总长度由出口道展宽段和展宽渐变段组成。出口道展宽段长度由缘石转弯曲线的端点向下游方向计算,不设公交停靠站时,长度为6080m;设置停靠站时,再加上公交停靠站所需长度,并须满足视距三角形的要求。出口道展宽渐变段长度ld应按式(5.3.6.4)计算:(强制)ld'=(30-20)Aw(5.3.6.4)条件受限制

42、时,不应小于30m。5.4地面公交停靠站的设置5.4.1 交叉口附近设置公交停靠站应保证候车乘客的安全;方便乘客换乘、过街;降低对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有利于公共汽(电)车安全停靠、顺利进出;根据公交线路走向、道路类别与所在交叉口交通状况,结合站点类别、规模与用地可能条件合理布置公交停靠站。5.4.2 新建交叉口.公交停靠站须布置在交叉口的下游。(强制)5.4.3 改建或治理交叉口,公交停靠站应布置在交叉口的下游;在下游布置停靠站有困难时,可将直行或右转线路的停靠站设在交叉口的上游。5.4.4 新建、改建交叉口,公交停靠站应设置在平坡或者坡度不大于1.5%的坡道上,当地形条件受限制时,坡度最大

43、不得超过2%。5.4.5 公交停靠站设置在交叉口上游时,离开停车线的距离按如下原则确定:1 .进口道右侧有展宽增加的车道时,停靠立应设在该车道展宽段之后至少15m处,并将拓宽车道加上公交站台长度后作一体化设计;2 .进口道右侧无展宽增加的车道时,停靠站位置应在右侧车道最大排队长度再加15-20m处,停靠站长度另外按照实际需要确定。5.4.6 公交停靠站设置在交叉口下游时,离开(对向车流进口道)停车线距离:下游右侧展宽增加车道情况下,应设在展宽段向前至少15m处;在下游右侧不展宽但设停靠站时,停靠站在干路上距停车线不应小于50m,支路不应小于30m。5.4.7 停靠站台的布置方式,按其设置的位置

44、,分为沿人行道边缘及沿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分隔带设置两种;按几何形状又分为港湾式和非港湾式两类。停靠站台的布置方式选择原则如下:1 .机非混行道路,采用沿人行道边布置的停靠站或专设机非分隔带布置停靠站;机动车专用道,采用沿人行道边布置停靠站;有机非分隔带的道路,沿分隔带设置停靠站;2 .新建交叉口,公交停靠站应布置成港湾式;3 .改建交叉口,在进出口道为干路的道路上设公交停靠站,应布置成港湾式:4 .改建交叉口,在进出口道为支路的道路上设公交停靠站或治理交叉口,在条件满足5.4.9第1款规定的港湾停靠站最小尺寸(图5.4.9)的情况下,公交停靠站宜布置成港湾式。5.4.8公交港湾式停靠站类型:机

45、非混行道路或机动车专用道路,可沿人行道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见图(5.4.8-1)所示;)<)(>i匚>二»S1二,图5.4.8-1沿人行道设置的港湾式停靠站机非混行道路,利用人行道多余宽度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间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见图(5.4.8-2)所示;QOoO一。匚、_-大M一rrm此Tr、事后上一一卡机动车通图5.4.8-2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间设置的港湾式停靠站沿机非分隔带设置公交停靠站,在分隔带宽度4m时,港湾式停靠站设置方法见图(548-3)所示;在分隔带宽度v4m而人行道有多余宽度时,港湾式停靠站设置方法见图(548-4)所示;人行道军机动率

46、道轲恸车逋图5.4.8-3沿机非分隔带设置的港湾式停靠站形式一图5.4.8-4沿机非分隔带设置的港湾式停靠站形式二1.1.9 公交港湾式停靠站的几何尺寸见图5.4.9:I2-15n.5a*)|祈#耻,30加图5.4.9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设计尺寸1 .公交停靠站候车站台的高度宜取1520cm;站台的宽度应取2.0m,改建及综合治理交叉口,当条件受限制时,最小宽度不应小于1.25m。2 .为区分公交停靠站的停车范围,在公交停靠站车道与相邻通车车道间,按国标设置专用标线。一辆公交车停车长度以1520m为准,多辆公交车停靠的站台长度可按下式确定:Lb=n(lb+2.5)(5.4.9-2)式中:Lb公交

47、停靠站站台长度;n公交停靠站同时停靠的公交车辆数,当无实测数据时,取n=公交线路数+1;lb公交车辆长度。3 .新建交叉口,公交停靠站车道宽度为3.0m;改建或治理交叉口,受条件限制时,最窄不得小于2.75m;相邻通行车道宽度不应小于3.25m;4 .人行道宽度确有多余时,可压缩人行道设置公交停靠站;人行道的剩余宽度应保证大于行人交通正常通行所需的宽度,最小宽度不宜小于2.50m,必要时可在停靠站局部范围内拓宽道路红线。1.1.10 当无轨电车与公共汽车在同一进出口道设站时,应将电车站布置在公共汽车站台点的刖万。1.1.11 多条公交线路合并设站时,应根据公交车到站频率和站台长度确定最多并站的

48、线路数,最多不宜超过5条,特殊情况下不应超过7条。当线路数超过规定的要求时,应分开设站,站牌间距应满足下游停靠站台长度加上25.0m长,以保证不影响上游公交车停靠站的要求。1.5 公共交通专用道在交叉口进由口道处的处理1.5.1 进口道处的设置公交专用道宜沿最右侧机动车道设置,公交专用道在交叉口进口道处的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1 .当无右转机动车交通流,或另设右转专用车道时,公交专用道可直接设置至停车线;当右转交通量较大时,可采用图5.5.1-1所示的方法设置公交专用道和右转专用车道;当公交专用道设置在外侧且相邻交叉口间距无法满足右转专用道车辆与公交车交织段长度图5.5.1-1设置在右转专用道左

49、侧的公交专用进口道要求时,可按图5.5.1-2所示的方法设置公交专用道和右转专用车道;图5.5.1-2设置在路侧的公交专用进口道2 .当有右转机动车流且流量不大时,公交专用道设置至进口道右转车道末端,如图2.1.1- 3所示,其中交织段长度宜大于40m。若右转车受信号控制时,进口道右转车道的长度应不小于右转车的最大排队长度加上右转车过度到右转车道的长度(按5.3.5.3确定)。在没有流量资料的情况下,进口道右转车道的长度应大于50m。图5.5.1-3公交专用道与右转车道结合布置1.5.2 出口道处的设置lr(如图5.5.2所示),应大3050m;交织段长度宜出口道公交专用道的起点离开对侧进口道

50、停车线延长线的距离于相交道路进口道驶入的右转车辆变换车道所需的距离,一般可取取40m。图5.5.2设置在路侧的公交专用出口道1.6 行人过街横道1.6.1 行人过街横道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应设在车辆驾驶员容易看清楚的位置,尽可能靠近交叉口,与行人的自然流向一致,并尽量与车行道垂直;2 .进出口道机动车道达6条时.应在中间设置行人安全岛:新建交叉口岛宽应大于2.0m.改建、治理交叉口应大于1.0m;(强制)3 .行人横道的宽度与过街行人数及信号显示时间相关,顺延干路的行人横道宽度不宜小于5m,顺延支路的行人横道宽度不宜小于3m,以1m为单位增减;4 .行人横道位置应平行于路段人行道的延长

51、线并适当后退(见图5.6.1-1中的a=1m部分),在右转机动车容易与行人发生冲突的交叉口,该后退距离宜取34m(见图5.6.1-1的b=34m部分);5 .步行道的转角部分(见图5.6.1-1的c部分),长度应不小于小车的车身长6.0m,并应设置护栏等隔离设施;6. 有中央分隔带的道路,行人横道应设在分隔带端部向后12m处(见图5.6.1-1的d部分);7. Y型交叉口可结合导向岛设置行人横道(见图5.6.1-2),若行人流量较少时,可不设A段行人横道;8. T型交叉口的行人横道布置可如图5.6.1-3所示,当交通量或行人较少时,可不设A或B段行人横道;9.高架路桥墩设在平面交叉口附近,在条

52、件受限制时,应在桥墩所处的分隔带上如图 5.6.1-4所示设置行人横道,必要时,增设行人(两次过街)专用信号。图5.6.1-2 Y形交叉口行人横道设置示邕=12mc>6.0m行人过街横道的设置示意图 5.6.1-1图5.6.1-3T形交叉口的行人横道设置示意jnrnirr图5.6.1-4高架路下的行人横道设置示意1.1.2 行人过街横道及与之衔接的人行道或交通岛交接处应做成坡道,且不得有任何阻碍行人行走的障碍物。1.1.3 行人过街横道进出口两侧沿路缘石30120m的距离内,宜设行人护栏,或采用具有分隔作用的灌木带等设施,将行人与车辆在空间上分离;干路取上限,支路取下限,次干路取中间值。

53、1.1.4 行人穿越城市主次干路的流量较大而又不宜设置行人过街天桥或地道的交叉口,在机动车流大于表4.0.11.2所列平均饱和度的情况下,可设行人过街专用相位,相位时长应根据过街行人所需过街时间而定。5.7 非机动车交通处理5.7.1 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的流量较大且用地条件许可时,宜采用两次过街的方式处理;左转非机动车待行区的设计,应在面积上满足非机动车停车的需要,位置上应安全,符合自行车行驶轨迹的要求,且不应影响其它各类交通流的通行。5.7.2 左转非机动车的流量较小时,可利用行人过街横道两次过街;行人过街横道须相应增加必要的宽度。5.7.3 在右转非机动车流量较大,且交叉口用地条件许可时,应给右转非机动车交通流划出专用通行区或通行车道,以绿化岛、交通岛或隔离墩等与其它非机动车的行驶空间加以区分,见图5.7.3;非机动车右转专用道入口离交叉口停车线的距离,视红灯期间直行及左转非机动车排队等候长度而定。图5.7.3非机动车专用道示意图5.8 对干道平面交叉口有影响的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匝道的处理5.8.1 规划、设计高架道路、地道或互通立交时,其匝道出入口宜远离附近干道的平面交叉口。5.8.2 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