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报业社会影响分析_第1页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报业社会影响分析_第2页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报业社会影响分析_第3页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报业社会影响分析_第4页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报业社会影响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报业社会影响分析摘 要: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阶段,经济上占主要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媒介资本规模及其强势话语霸权的冲击,我国近代报业幡然醒悟,改良派与革命资产阶级报业纷纷出笼,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运作模式与近代国际接轨。关键词:辛亥革命 报刊 社会发展 Abstract: Before the Opium War, China is in the stage of feudal society, the dominant economy is self-sufficient economy, politi

2、cal the imperial supremacy the autocratic monarchy. Since the 1870s, along with the impact of the size of the foreign media capital and its dominant discourse hegemony, China's modern newspaper came to their senses, reformist and revolutionary bourgeois newspaper came out one after another, to a

3、n unprecedented scale and mode of operation with moder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Keywords: Revolution newspaper and social development1、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近代的中国,被动接受的是殖民化的媒介话语,西方传教士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面纱,携媒介经营理念以虚伪面孔出现,但内质却是赤裸裸的文化渗透;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媒介资本规模及其强势话语霸权的冲击,我国近代报业幡然醒悟,改良派与革命资产阶级报业纷纷出笼,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运

4、作模式与近代国际接轨。而国际传播并非现代媒介外部生存环境的专有词,它和近代的“西学东渐”一脉相承,在中国报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它一直为媒介提供了丰富的时代背景,也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报业汇入世界传媒潮流的进程。 外人办报是近代报刊冲击中国大门的开端,担任这些报刊编撰的主力是传教士;这些报刊大多得到了商人和外交官的支持;这时期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主旨不在报业经营,而是一种政治性很强的宣传和情报工作。 2.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鸦片战争前,中国处于封建社会阶段,经济上占主要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政治上是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此时的官办邸报,民间报房的京报,没有新发展,流于程式化,长期处于主

5、要抄传谕旨,奏折等官文书的状况。内容、形式僵化。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严禁传教,英国传教士因无法在中国公开活动,便转往东南亚一些华人聚居地区开展工作,以期起到渗透和过渡作用。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在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的出现。关于中国近代报刊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一是内因。一方面由于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为报业提供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社会形势的急剧变化,特别是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这促进各种报刊不断涌现;二是外因。主要因素是西方报业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促使西学东渐,本文主要从后者即以国际传播为背景进行历史性考察与分析。中国近代的报刊业源于鸦片战争前西方

6、传教士的传教活动,传教士在南洋和东南沿海一带共办有6家中文报刊11家外文报刊。鸦片战争后的半个世纪里,传教士创办的中外文报刊近170种,约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正是这些报刊在内容编辑、印刷、发行等方面都带动了中国近代民族报刊的诞生。1825 年西方各国发生了第一次经济危机,更加急切地向外扩张、开拓殖民地、打开中国紧闭的大门之愿望更强烈,传教士与资本主义列强“同乘一条船”的面貌日益明显。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中文近代报刊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最早采用京报材料的报刊)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主编:郭士立。 3.中国报业发展的历史阶段 中国近代报刊的时间,一般认为是从1815年(

7、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出版)到1915年(新青年杂志在上海出版)。1我国国人独立创办报刊,最先是艾小梅于1873年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但此报存在时间很短。随后,1874年1月,由我国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在香港主持创办循环日报,同一时期,报人容闳在上海创办中国大陆第一份由中国人主办的中文报纸汇报。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实质性标志应是康有为等人于1895年在北京创办的中国大陆最早的政论性杂志中外纪闻。自19世纪50年代起在香港、广州、上海、汉口、福州等地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批中文报刊,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的萌芽。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

8、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近代化报刊,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该报为中文月刊,它采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作。办报宗旨:“阐发基督教教义为根本要务、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阐发教义之辅”。2、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报业发展在文化思想方面,由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的展开和激化空前热烈,所以辛亥革命时期文化的时代主题较为鲜明,即发扬民族主义精神、鼓吹爱国主义、提倡民权平等、批判封建主义。不得不提的,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自古以来,皇帝即为天子,皇帝之言即为奉天承运,皇权的至高无上在漫漫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深入每个中国人得脊髓。然而至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也可

9、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被抛弃?辛亥革命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阀门。1、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在境外的兴起与发展 戊戌变法失败后,历史进入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成了办报的主角。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报刊在海外大批涌现,不仅数量超过改良报刊,而且舆论上也占到了主导地位.。庚子国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政治斗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崛起。留学生和近代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民族资产阶级越来越迅速地发生分化,逐步形成了两股主要的政治力量:一股是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他们主张实行“开明专制”、“君主立宪”制度。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

10、运动蓬勃兴起后,他们极力反对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逐渐由维新派、改良派堕落成保皇派。另一股政治力量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主张用暴力推翻封建制度、推翻满清政府。在整个辛亥革命期间,两股力量创办了大量报刊,宣扬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有较多的办报实践,一直把办报作各政治斗争的主要方式,在办报主张上,他们比革命派进行了更多理论探讨和思辨,发表论述较多,影响较大。提出报刊任务“两大天职”说,即“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以“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为办报原则,在国外创办了清议报后来成为保皇会的第

11、一个机关报。清议报1898年12月23日至1901年12月21日,梁启超主编在日本横滨,该报以时事评论为主,其办报宗旨是“主持清议、开发民智”。 这是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份报刊。1902年2月8日至1907年11月,在横滨,梁启超主编新民丛报,以“开民智、造新民”为宗旨,以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军事、文教、宗教等各个方面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学说为内容。具有保皇立宪的倾向。 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报人,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开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明确提出办报的目的是为了革命。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宣布自己的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

12、,大力宣传党的纲领和主张。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报纸应该反映民意、影响舆论和指导舆论。 1900年1月25日,:中国日报在香港正式创刊。揭露清政府无能,鼓吹反清革命。宣扬天赋人权,赞美共和制度。 与保皇派报刊论战。2.清末新闻法制的建设与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晚清新闻法制建设是从戊戌变法运动开始的,随着新闻业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完善的。中国近代新闻业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在戊戌变法之前,报刊还属于萌芽状态,还未能对晚清政府的统治构成威胁,而且那时的晚清政府惧怕外国人,不敢过多的干预当时的办报办刊活动。 官书局报明确规定“不准议论时政,不准臧否人物,专译外国之事”,开始对报刊的言论进行限制。189

13、8年7月,工部尚书孙家鼐提出针对报馆的三条官报章程,限制报刊刊载的内容和开办经费,对官报言论的限制更加严格。1898年8月,康有为提出采译各国报律。 1901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大清律例增修统纂集成,其刑律完全继受了大清律例中刑律盗贼类“造妖书妖言”条的内容。1908年8月,晚清政府在钦定宪法大纲中允诺给臣民以言论、着作、出版、集会、结社等多项权利。它们的制定与颁布,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初步形成,对于中国近代新闻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906年7月,清廷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对报刊的注册、审批、处罚等都作了严格规定。同年稍后又颁布了报章应守规则,作为前一法律的补充。1908年颁行大清报

14、律,由批准制改为注册登记制加保证金制。出版官报官书局报,官书局报的章程中就明确规定“不准议论时政,不准臧否人物,专译外国之事”,开始限制官报言论。1898年7月,工部尚书孙家鼐在议复是否将时务报改为时务官报时,提出针对报馆的三条官报章程,对报馆主笔、刊载内容、开办经费进行限制,进一步扩充了对官报言论的限制。光绪帝认为孙家鼐“所拟章程三条,均尚周妥,着照所请,将时务报改为官报,派康有为督办其事,所出之报,随时呈进”。 光绪帝的批复,使孙家鼐提出的三条官报章程具有了法的性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标志着近代新闻法制的萌芽。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近代报刊的发展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中国新闻事业史

15、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3.辛亥革命时期新闻理论与业务的发展 鸦片战争后,一些有识之士发表文章,较为系统的论述了报刊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一系列办报主张。而这些主张就是我国新闻学理论的雏形。汇集这些论述的文章主要有:洪仁轩的资政新篇(有关部分),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日报,王韬的论日报渐行于中土,陈炽的庸书报馆等。他们提出了一系列办报的主张,主要有: (一)关于报刊的地位和作用 (二)报刊应议论时政,监督舆论,主张言论自由 (三)反对外报垄断,呼吁允许国人自由办报 (四)关于新文体、文风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主张 他们对新闻学做出的贡献:为我国新闻学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源泉,特别是他们关于报刊性质、功

16、能、任务、作用等方面的论述,成为后来人们认识新闻事业性质和功能的重要依据。他们关于新闻事实、新闻快捷、新闻伦理、新闻文风等方面的论述,也成为后来新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辛亥革命时期,特别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兴起后,新闻业务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在内容上,报纸一般已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要素。新闻报道成为报纸的主角。新闻报道体裁也日益增多。 (2)评论工作进一步改进。报纸评论的形式逐渐多起来,有“社论”、“时论”、“时评”、“编者按”等。 (3)编辑工作进步,有的报纸庄、谐并重,版式有了很大改进,促进了文艺副刊的发展。 (4)在形式上,大多数报纸已由近代形态发展成为现代形态,结束

17、了“报”、“刊”不分的时代。 虽然辛亥革命后曾出现过政党报纸相互攻击的时期,但以革命派为主导的报刊活动推动了革命的发展,丰富了新闻理论,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其业务大体奠定了现代报纸的雏形。4.中国报业在不同地区的发展 留日学生的革命宣传活动,1902年开智录在日本横滨诞生。它是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也是留日学生团体开智会的机关刊物。由郑贯公、冯自由、冯斯栾创办,郑贯公主编。以“开通民智”为宗旨,印刷、发行要依附清议报,内容和清议报相似,后有革命倾向。东京还出版创办了译书汇编、国民报、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等,其中1901年5月秦力山等创办出版的国民报揭露康粱,抨击

18、封建制度,提出暴力推翻清王朝主张。 沪杭地区的革命报刊,1、上海的地区的大陆、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等。大陆:1908.年2月出版,以政认为主,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历史等方面。国民日日报1903年8月-1903年12月3日,重点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坚持革命主张,批判改良保皇。警钟日报:1904.2-1905.3,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为宗旨。2、白话报刊,中国白话报杭州白话报,安徽俗话报。安徽俗话报1904.3-1905.9,陈独秀在芜湖创办,其目的是是人“通达学问,明白时事”。中国白话报以爱国救亡,注意到下层人民力量为内容。1903年12月林白水,在上海出版。辛亥革命时期影响最大的白话报是

19、杭州白话报,改良后倾向革命,揭批清王朝,呼吁救亡。同时也是辛亥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白话报刊。3、苏报。“苏报案”起因:与苏报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直接导火索是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的发表。经过1903.6,从日回国邹容出版革命军,苏报刊文对其加以大力介绍和鼓吹。1903.6.29,以显著地位刊登了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文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批驳康有为的“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的谬论,同时,还以轻蔑口吻直呼光绪皇帝为小丑。毫无忌惮鼓吹革命在社会上引起空前震动。清政府会同租界逮捕了章太炎、邹容等人,查封苏报。在租界法庭上,章太炎、邹容驳拆清廷的指空,慨然阵述革命

20、观点,把法庭变为宣传革命的讲坛。结果,1904年5月21日,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苏报以市井琐事与社会新闻为内容,宣传改良与保皇,后期支持革命。“苏报案”经广泛报道,极大的扩大了革命的影响,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3、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报业产生的社会影响 辛亥革命大背景使清朝被蛀空、变法不畅,两千多年的封建思想已经在国人的心里深深的扎根,很多人在其中苦苦的挣扎,却寻不到前方的道路。然而,在此时,外国的文化侵袭却不知不觉的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很多国家的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大陆上越来越频繁的活动。人们深深的陷入了一场文化的“保卫战”之中 中国近代报纸的发展,不管是它的宣传效

21、应,还是它的产业模式,无不深深打上西方传播观念或媒介资本运营理念的烙印。这主要来源于辛亥革命时期思想冲击和社会变革。1. 对国民的影响 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为被封建统治者长期禁锢的中国读者,打开了一扇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窗口。所刊载的商业信息,也为新生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利用。介绍的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中国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都不同程度受到外报宣传的影响 。辛亥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对政府的影响 晚清新闻法制的出台既是晚清政府对新闻报刊属性的重新认识与新闻业发展的结果,又是清末修律运动中言论出版自由在法律上的具

22、体体现。对于长期处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中国来说,它的社会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在政府内部,也出现了自觉防止报刊为政府所控制的声音。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带来了近代报刊理念,体现了民主观念,冲破了封建王朝对办报的种种束缚,客观上为国人办报提供了生存基础。3、中国报业发展在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影响 中国报业在国内外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国外,日本留学生的革命宣传活动,主要以横滨和东京为主。国内同盟会成立前后,革命派在广东掀起办报高潮,发表革命言论,主张抵制美货,抨击时政。沪杭地区的革命报刊,上海的大陆、国民日日报、警钟日报,杭州地区的白话报刊,以中国白话报杭州白话报,安徽俗话报为代表。四、对辛亥革命时期

23、中国报业影响的总结1、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报业发展为民众思想启蒙起到作用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带来了近代报刊理念,体现了民主观念,以革命派为主导的报刊活动推动了革命的发展,丰富了新闻理论,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其业务大体奠定了现代报纸的雏形。1833年,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了中国内地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5年,它发表这么一段有启蒙意义的“新闻”:“英吉利国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商工,未知尽力竭力矣。” 这里说的“ 国之公会”是

24、国会最早的译名,而“自主”就是自由的意思。1838年,该刊又发表自主之理的文章,进一步阐明有关的道理:“自主之理者,按例任意而行也自帝君至于庶人,各品必凛遵国之律例至于自主之理,与纵情自用迥分别矣欲守此自主之理,大开言路,任意无碍,各语其意,各著其志。至于国政之法度,可以议论慷慨。若官员错了,抑官行苛政,酷于猛虎,明然谏责,致申训诫敬,如此露皮漏肉,破衣露体,不可逞志妄行焉。” 这是“民主”“共和”思想最早的提出。 辛亥革命既是一次文化革命也是一次政治革命,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的一次革命。辛亥革命产生于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和震荡,中西文化的冲突是中国必然要进行一次革命来改变

25、这种现状。 宣传和传播最有效快捷的方式就是通过报刊进行传播。广泛影响朝廷官员和平民百姓,并达到了后期的办报高潮。并且那些办报知识分子也非常清晰的认识到,只有先利用报刊“廓 清”民众旧的思想,培养民众新的国民意识,使民众在 “民智” 、“民德” 、“民力”诸方面合格后,再推行民主政体,所以这一时期的国人报刊起 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2、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使中国的新闻理论与业务得到发展 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在当时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转型时期,报业发展经历了一个“高低高”的“马鞍型”的起落变化过程。中国报业发展的第二次高潮就发生在辛亥革命期间。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到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26、,革命派在发动武装起义的同时,也广泛地开展办报活动,在港、澳及日本、美洲、东南亚和内地20多个省市先后创办了约120种报刊,其中日报60多家,期刊50多家,期发行量最高达两万份。于右任一人就办了3份,即1909年创刊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1910年创刊的民立报。中华民国成立后,报业盛极一时。据统计,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年前的100多种陡增至500种。1912年2月以后,向北京民政部门进行登记要求创办的报纸就达90多种。新报纸多数集中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浙江、湖南、武汉等地。其中,北京出版的多达50多种,占1/9,居首;上海出版的有40多种,天津为35种。此外,1912年至1918年间,新创办的通讯社不下20家。 梁启超著名的报纸“两大天职”论:“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