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教学设计_第1页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_第2页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_第3页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4课红军长征教学设计(岳麓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理解长征精神。2、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阅读红军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2、从红军胜利一一失败一一胜利的史实中培养学生找出因果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关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红军长征

2、的原因及红军长征的意义【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红军长征的精神并能以实际行动向红军学习【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首先让全班同学齐读长征七律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略加解释。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渲染课堂气氛,引入新课:第14课,红军长征(屏幕显示标

3、题)二、合作交流、探究问题(新课讲授)教师:红军在根据地好好的,而且根据地发展形势很好,红军为什么要离开根据地长征呢?那一定是根据地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先来探究红军为什么要离开根据地进行长征。一、长征开始(屏幕显示)出示问题1: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69,思考归纳: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学生思考回答:红军第五次反围巢厂失败。)师:对。通过前面学习我们了解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而且,很快中国革命形成了燎原之势。随着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敌人十分惊恐,从1930年10到1933年春,国民党连续对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反革命围剿”。(1、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四次围剿”(屏幕显示)教师

4、提问:这四次围巢厂怎么样?它们是由谁领导取得胜利的?采取了什么样的作战方针?(学生回答)师:前面四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不甘心失败,于是又纠结100万军队对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屏幕显示)继续提问:为什么第五次反围巢会失败呢?(学生回答)师归纳、明确:客观:敌强我弱;主观: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教师要简单的解释什么是"”倾错误,以及它的危害。强调倾错误实质就是脱离实际,不讲究实事求是。)过渡:由于博古和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巢/失败,于是党中央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大转移,进行长征。3、红军长征的开始及初期失利(屏幕显示)教师展示红军

5、长征路线示意图,指导学生了解长征开始时间(1934年10月),以及在图上找到出发地点江西瑞金、福建长汀等地。教师提问:红军长征初期情况怎么样?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得到:竺”倾冒险主义错误的领导和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是造成红军长征初期失利的主要原因的认识。过渡提问红军过了湘江后,准备去哪里?(湘西)摆在红军面前的又是什么危险?(敌人布下口袋)红军有没有钻进敌人的口袋?出示问题2: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是什么?为什么?二、遵义会议(屏幕显示)课件播放长征中遵义会议的视频片段。(学生分四个小组分别从遵义会议的背景、内容、意义、影响等方面讨论分析。各组推选代表发言,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老师再进行

6、补充和归纳。)三、红军主力胜利会师(屏幕显示)教师用课件演示遵义会议后红军长征路线。边演示边指出长征中重大战役的意义。比如:四渡赤水一一打乱敌人围追计划,也最能体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巧渡金沙江一一跳出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等。1、红一方面军继续长征及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屏幕显示)提问:红一方面军什么时候到达陕北?他们一路上克服了哪些困难?(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恶劣的自然环境;敌人的围追堵截;左”倾错误;物资的匮乏等)过渡提问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是否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2、红二、四方面军的长征及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屏幕显示)教师演示红二、四方面军长征路线以及三军会师路

7、线。并强调:红军三大主力1936年10月在会宁大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四、长征的意义(屏幕显示)出示问题:(展示李尔伯评价长征的一段话: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也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深远地影响世界事迹的事件了。”)那么是什么力量支持着红军走完了艰难的历程?红军长征胜利有什么意义?(学生讨论回答)师总结: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展示)1、历史意义(引导学生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总结)(1)红军长征,是历史上的壮举。长

8、征的胜利,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2.现实意义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一长征精神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什么是长征精神?出示资料:据美国斯诺统计:红军一共爬过了18条山脉,其中5条终年冰雪覆盖;渡过24条河;经过11个省份;占领62座城市;突破10个地方军阀组织的包围,此外还打败或躲过追击的中央军。平均每天行军71华里,一支大军及它的辎重要在一个地球上最险峻的地带保持这样的平均速度,可说近乎奇迹!【畅所欲言】根据材料,你认为红军长征体现了什么精神?(课件展示)长征精神:坚定的信念、忠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

9、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三、联系现实,讨论分析生活在战争年代的红军战士为了美好的生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可生活在当今和平时期的我们当中有些人却不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周围: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夜不归宿,欺骗父母,欺骗老师;有的学生,吃饭时有意倒掉饭菜,浪费粮食;有的人甚至为了口角之争而打伤他人等等这样的现象很普遍,跟以往的革命战士相比,难道你们不感到羞耻吗?有的人也许会说,长征对我们新世纪的一代太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我们可以不学长征精神。同学们你们说对吗?长征精神是革命前辈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

10、精神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和前赴后继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这种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揣摩。我们要把这种精神在学习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这祖国的建设中发扬,要把长征精神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四、小结巩固、感悟领会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并谈今天这节课的收获。在音乐长征歌MTV中结束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再次感受到长征中所经历的千辛万苦,想像到长征中所创造的可歌可泣的辉煌战绩,从而领会到长征中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学生升华对课文的理解和对长征精神的体会。五、课堂反

11、馈、应用迁移(多媒体显示反馈练习)1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A.敌人的力量强大B.武器落后,敌众我寡C.远离基地,缺少后援D.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2 .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放弃去湘西转向()A.贵州B.广西C.云南D.江西3 .长征红军跳出敌人包围是()A.四渡赤水河B.巧渡金沙江C.抢渡大渡河D.飞夺泸定桥4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行军路线正确的顺序是()A.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B.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河抢渡大渡河C.四渡赤水河一一抢渡大渡河一一巧渡金沙江,D.抢渡大渡河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5 .现在甘肃会宁城有个会师门,它的命名所依据的重大事件是()A.毛泽东同朱德的军队会师范B.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会师C.红军三大主力会师D.红一和红四方面军会师二、问答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三、材料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诗歌是为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所作?2 .诗的后半部涉及到课文中的哪些事?3 .在诗句中描写的哪件事之后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4 .诗中的三军”是指哪三军?5 .这首诗反映了红军的什么精神?参考答案:一、选择1.D2.A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