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古诗文诵读教案_第1页
五年级古诗文诵读教案_第2页
五年级古诗文诵读教案_第3页
五年级古诗文诵读教案_第4页
五年级古诗文诵读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硕   鼠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简单了解在奴隶社会时期,劳动人民备受剥削与压迫的情况。3、初步了解诗经内容,激发学生课外读书的兴趣。教学过程:一、 导入 你们对老鼠的印象又如何呢?是啊,如果没有卡通片中那个可爱的小老鼠形象,我们对老鼠的印象实在是太差了。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做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一直以来,我们都把老鼠当作害虫。而且把不劳而获的人也比喻成老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老鼠有关的一篇文章硕鼠。 二、解题。师板书“鼠”,齐读,思考: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 猜想题目的意

2、思。(大老鼠) 三、介绍诗经相关知识。 1、先请大家读提示部分,初步了解诗经。 2、补充: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国风"中的诗歌,许多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3、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

3、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但像七月氓溱洧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鄘风·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变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夭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

4、貌。又如邶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买椟还珠教学目标:1. 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 联系现实,探究寓意。重点难点: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多角度探究寓意。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好文言文字典。教学过程:一、引入:什么是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什么?你熟悉的有哪些寓言故事呢?二、请一位学生带读课文买椟还珠。三、学生讨论,借助工

5、具书和书下注解读懂课文。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有哪些不理解的字是借助字典查到的。然后让学生进行逐句翻译,理解全文。四、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 五、联系现实,课外拓展。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什么前提下买下匣子,退还珠宝呢?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六、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七、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训练与评价:整节课学生们一直在动,调动了他们的听、说、读、查的能

6、力,学生通过查字典来读懂文言文的习惯得到培养,独立理解文言短文的能力也有所提高。课文联系现实也很好,学生们多角度思考,见解独特。归纳出从买东西一直到看一个人,都要看其本质的道理。可以说思想性落实得相当到位。布置的课后新买椟还珠的作业也较有创意,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较大。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好比大海,而老师是岸。总体这节课体现了二期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塞翁失马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2加深对寓言的认识,尝试续编和创作寓言。3培养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兴趣。教学难点:对“祸福相倚”的认识,即在一定条件下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的哲学思想的理会。并能举出生活

7、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例子来。教学重点1学会查字典注音释词,学会用多种方式读懂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2掌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文言文翻译方法。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教学用具  准备多媒体课件,内容切合实际,精简实用。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说一个生活中的故事,引出淮南子里塞翁失马。2.讲解课文出处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门人编写的淮南子,故事精短,有较强的思想性,哲理性。3.教师范读课文。提出背诵要求。教师可亲自背诵课文,以作示范。以激励学生背诵课文的信心。4.学生分组研读课文,屏幕投影打出生字注音,重点词语的释义填空题。学生查字典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弄清字词音义,为

8、下步分析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屏幕上投出故事原文抽掉标点的塞翁失马,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样的好处,叫同学用心记住课文的停顿,并学会文言文句读,感悟文言虚词作为停顿标志,揣摩句意。5.请一个同学上台来主持,全体同学做图配文活动。电脑屏幕打出十幅剪纸塞翁失马图片。每打出一幅,请一个同学根据原文和画面,配套写出有关解说词。时间10分钟。6学生在答出原文之后,主持人要学生口头翻译文言文语句。如果有困难老师和同学们可以帮助之。要提醒同学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语句要通顺,字字落实是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要训练学生字字对译的能力。7.引导学生初步理清文意,概括塞翁失马的寓意。明确: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祸与福是可

9、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能变成坏事。8、课文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是:失马将马堕马保马(父子相保)情节一波三折:失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将马贺之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堕马吊之此何遽不为福乎?它表明的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祸福可以转化的。明确:文章可以分为四层。分别在其父曰“此何遽乎?“之后,和最后。层意如线索而所归纳的,可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概括。下面请几个同学谈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塞翁失马”,可以放开来谈。不要局限于校园生活。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耳闻目睹的事。这是一个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活动。教师要尽量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发言的乐趣。不要把学生思维固定在

10、坏事变好事,好事变坏事这一个思维模式上讨论后,叫学生写寓言。教师要引导学生概括学了寓言四则后,寓言的特征。、提供几个参考题目:塞翁新传可以发挥同学们的想像,写出课文之外的故事来。塞翁之子可以塞翁儿子的身份,联想其后来跛腿之后的生活,他有没有继承塞翁的衣钵。也成为了一个“善术者”呢?他是不是也明白了生活中的祸福关系呢?也可以写其他的寓言故事.但是要求写出“祸福相倚”这样大致相当的主题。三、布置作业。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思考和练习题,然后,课外阅读一本书中国寓言作品选可向学校图书馆借。收集学生作品归类整理,以便向学校推荐。后羿射日教学要求:1、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3

1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后羿是怎样射日的,使其喜欢神话故事。重、难点: 知道后羿是怎样射日的。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教师:我们中国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后羿射日就是其中一个。2、指导学生读题。二、学生质疑,导读课文1、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2、指名反馈,教师归纳问题,并出示:(1)后羿为什么射日?(2)后羿怎样射日?(3)结果怎样?3、鼓励学生读课文解决问题。三、学生自读,整体感知1、听录音,学生欣赏传说。2、学生借助拼音读课文。3、大家一齐读一读。 四、图文结合,学习生字,了解射日的原因1、指导反馈:后羿为什么要射日?2、导读第2自然段。3、齐读第2自然段。4、教师谈话:孩子

12、们,你什么地方亲眼看过这种景象?你的心怎样?(难过、同情)带着这种感情自由的练习朗读。5、教师小结:现在你们懂了后羿为什么要射日了吗? 五、继续学文了解后羿射日过程1、学生自由读4、5、6自然段,找出生字新词。2、学生借助拼音读生字。3、学生集体反馈记住这些汉字的方法。4、再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认读,说说后裔是怎样射日的? 六、了解结果,体会生活的美好1、教师导读,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空中只有一个太阳了,大地发生了什么变化?2、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3、对比读第2自然段,体会后羿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感受生活的美好。七、拓展延伸,讲故事1、教师小结:神话传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你们收集到

13、什么神话故事了吗?2、指名上台讲神话传说。3、教师小结。齐桓公求管仲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加强理解,并能根据人物对话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2、 掌握归纳词类活用的类型、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老马识途”这个成语,对同学们来说,可能并不陌生,据韩非子。说林上记载,齐国谋臣管仲跟随齐桓公攻伐孤竹,春往冬返,迷失途中,管仲献计,运用了老马的智慧,军队最终跟随老马找到出路。现在用来比喻富有经验的人对事物比较熟悉,在工作中起到指导作用。其实谋臣管仲也正是一匹擅长治理国家政事的“

14、老马”,那么齐桓公怎样如此幸运求得这匹千里马的呢?对于这一问题,我们将在今天所学的内容中求得答案。(板书 课题)二、国语的相关知识三种体例:编年体(春秋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24史)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比较善于选择历史人物的一些精彩言论,来反映和说明某些社会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鲍叔、齐桓公以及施伯等人的语言,并从中品味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和品质。三、整体感知,了解本文的内容及人物形象。(主要是学生自读自习,老师引导指导。)师:请同学用5分钟的时间结合文中注释及手中的助读材料自由诵读课文,理顺文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并试回答

15、“略读导悟”中的两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解答疑难问题。)学生自学,并质疑互相交流讨论。师:时间到!同学们应该对这篇课文有了整体的了解,那么我们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一起来朗读一遍,请注意一些生字词的读音,领略人物对话时的神情与语气。学生大声齐读。师:从文中第一句话我们得知,当齐桓公要让鲍叔做宰相的时候,鲍叔却推荐了管仲。鲍叔与管仲是怎样的关系呢?(学生可能齐答)对,原来他们是初为至交,曾经一起做生意,每每分金时,管仲总给自己多分点,但鲍叔牙从未有怨言,他只是说:管仲有老母,家境贫寒,这就是千载流传的管鲍分金的故事。因此,管仲常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可见他们的交情不一般。鲍叔深知管仲

16、之才,在他看来,他哪些方面不如管仲呢?学生个别作答。师明确:文中所提到的五个“弗若也”。师:由此可见,管仲的确是个能辅佐国君治国的奇才。那么我们能否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一下鲍叔谢绝太宰的官职而力荐管仲的原因?(教师可略作引导,方法:联系上下文)学生个别回答:“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师:回答完全正确,同学很聪明,借用了谁的话?(学生答:施伯)对,施伯何许人也?“施伯,鲁国之谋臣也。”原来,当齐桓公不计曾被管仲射中钩的前嫌,答应任用他的时候,管仲还身陷鲁国呢。迎回管仲的差事并不好做,因为鲁庄公身边有个施伯,他可是老谋深算的,他一语道破了齐桓公的用心“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17、,又曰:“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既然施伯对鲁庄公已经晓之以利害,那么鲁庄公为什么在“将杀管仲”之后还“使束缚以予齐使”呢?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可穿插引导:小白即位后,齐军击败鲁军,鲍子带兵入鲁国。)明确:“弱国无外交”,鲁国被迫妥协。齐使者的一番话旁敲侧击地警告鲁庄公不得违背齐桓公的意愿。迫于齐国的威力,鲁庄公不得不把管仲交给齐国使者。师:迎回管仲的工作终于划上了完美的句号,那么我们也来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个小短文讲述了什么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鲍叔牙和齐桓公怎样的品质?学生自由发言。明确:记叙了鲍叔牙深知管仲之才,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设巧计迎回管仲的故事;也体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

18、能的高风亮节和齐桓公重视人才、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师:现在再读课文,必有另番风味,但这次诵读时,除了去领略君臣们的高尚品质外,可不要忘了注意一些文言现象,这些文言知识可是我们提高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学生齐读。四、 读课文,学生找出自己认为重点的文言知识,并自由发言,然后老师归纳总结(幻灯打出相应例句),最后试完成精读训练。师:读完课文,想毕同学们心中已有些字字句句,现在利用2分钟时间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然后告诉同学们,你所认为的知识点。学生自由发言。师:同学们集思广益,所供知识点已经很全面了。现在老师归纳总结一下(看幻灯片):赵威后问齐使一、学习目标: 1明确本文结构,主要

19、是赵威后“问”齐使的三次讲话的内部结构和层次。2理解赵威后“民本思想”的含义。二、学习重点:通过赵威后的三次谈话的内部层次理解其“民本思想”。 三、教学器材: 幻灯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学习过程: 1 预习课文,初步自行解决字词问题。2 思考:如果自学这篇文章,学习重点在哪?3 解题:赵威后的“问”是什么意思?与齐使的“问”有何区别?难点:赵威后的“问”的含义4 齐读第一段,试背。5赵威后有几次“问”?分别问了什么?怎么问的?为什么要这样问? 培养自学习惯和能力明确学习重点,有目标学习了解文化常识,引出学习重点的分析课堂背诵深入分析赵威后语言,交给学生自学此类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学能力 制

20、作字词练习幻灯片其中130字直接描写赵威后的语言重点:分析其语言层次及其间关系赵威后:岁-民-王提问反问:“苟无” 关心之问(三人)齐使: 聘问(礼节)引导:找出赵威后问使者的地方,分析语言特征(疑问句)。带领学生分析第二段的“问”(主要分析钟离子,其他三人请学生分析,教师引导)难点:概括提问的主题怎么问深入分析赵威后的语言,交给学生阅读此类文言文的方法,锻炼自学古文的能力为什么这样问找出对齐国内政的批评6.逐层朗读(分角色),试背7齐读第二段,试背8 威后的民本思想与以前学过的哪些思想相通?9 做文言字词练习(幻灯片)10齐读全文,试背11作业:背诵全文管仲列传教案学习目标:了解管仲的民本主

21、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珍惜同学情谊,懂得同学、朋友之间相处贵在真诚,互相理解。教学重点:了解管仲的民本主义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 楹联:“相桓公一匡天下,交叔牙万古高风”,横批“挚交千古”。 友谊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历史上多少动人的知音故事,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友谊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是无私的关怀,宝贵的信任;是正直的忠告,热情的鼓励。友谊是对理想的共同追求,是前进征途上的精诚合作,是困难关头的相互支持,是人生道路上的神圣承诺。志同道合者可以成为君子之交、金兰之交、莫逆之交、患难之交、生死之交、刎颈之交、忘年之交。而这幅楹联的主角管仲,和友人鲍叔牙的故事,更是定

22、格为成语管鲍之交,成为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好朋友的代名词。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管仲列传。 二、解题和作者介绍 管晏列传是管仲、晏婴二人的合传,全传前半部分写管仲,后半部分写晏婴,二人不交叉;最后是司马迁对二人的赞词。课文节选的即是传中写管仲的主要内容。 管仲是春秋初期的政治家,他在齐国进行改革,使齐国日渐富强,国力大振,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读管仲列传,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务本求实、以民为本的为政才能,以及他因势利导、转败为功的政治家风范。司马迁自述写作管晏列传之缘由:“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

23、管晏列传第二。”指出虽然管仲的奢华与晏婴的节俭形成鲜明对比,但是二人同为齐国杰出政治家,管仲辅佐桓公成就霸业,勋业彪炳,晏婴协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绩显赫,一霸一治,泽被当代,垂范后世,二人虽隔百余年,但他们都是齐人,都是名相,又都为齐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所以将二人合传写成管晏列传。三、预习检查四、朗读课文 1、初读 读准字音,注意句读。(可由教师范读)2、默读 参照注释,疏通文意。3、观看投影,师生合作串讲。 五、品析重点语段(一)、从内容(写了那些内容)、感情(表达什么感情)、语言(语言表达有何特点)、传记写作几个角度赏析课文第二段(“管仲曰知我者鲍子也”)。整段文字是叙述管仲的一番话,内涵丰

24、富,语言很美,写得十分感人。从内容上看,是管仲对自己与鲍叔牙多年深交的回顾,从经商、谋事、出仕、做战、事君五个方面(管鲍合伙作买卖而管仲图利自我、管仲为鲍叔谋事未成、管仲从政频遭革职、管仲参战屡次逃逸、管仲未如召忽般于公子纠被杀后尽忠殉难)写鲍叔牙对自己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已”。从感情上看,“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管仲十分动情,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难能可贵。从语言上看,连用五个句式相近的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列叙自己在不同领域与鲍叔牙交往的事实,真切而又有层次感地展现了二人的友谊和感情,热情地赞美了自己的知心朋友,五个“

25、知”字的重复出现,更加凸显鲍叔真为管仲之知音。 从传记写作上看,司马迁用较多文字引述管仲的表白,一是对上段“鲍叔知其贤”“鲍叔终善遇之”内容的具体印证,二是借以交代管仲早期的坎坷生涯为其后来的任政相齐时的“顺民心”、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问题打下了坚实的人生阅历基础。 (二)、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主客观)主观因素: “上下相亲”“顺民心”的施政指导思想;有“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的施政才能。 管仲是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思想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顺民富民是强本之策,他以“与俗同好恶”为指导思想,围绕“顺民因俗

26、”而展开改革。 在管仲的政治实践中,社会治理,国家富裕,军队强盛,君主称霸,都系于民。因为人民是社会财富的生产者、创造者和积累者,要使他们承担起富国强兵的责任,必须使他们先富起来;富民的根本要义是“顺民心”;顺民心的根基所在是顺民欲、足民欲。欲望之于民,是根本的,满足民的根本性欲望,是顺从民的本性与意愿;只有顺从了民的本性与意愿,民们才可能脚踏实地地生产、劳动,创造财富和积累财富,才会心甘情愿地听从号令,遵守法律,拥戴君主,服从统治,服务国家。所以,民乃国之本,欲乃民之本:以民为本,即是以欲为本。顺民欲、足民欲,则民富,民富则国富兵强。要顺民心,就得推行“与俗同好恶 ”,必须实施“俗之所欲,因

27、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客观因素:1、 朋友知己之情。管晏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友朋相知。管鲍之交表示知心朋友,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亲密无间、彼此信任的关系。2、 君臣知遇之恩。 管晏列传中所阐扬的“知己”主题,呈现在君臣之间的遇合。 齐桓公是一个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君王。他即位后,不计前嫌,任用曾箭射自己的管仲为相,诚心接纳管仲之计谋。后来有人進谗言,中伤管仲,齐桓公不仅加以驳斥,而且对管仲更加信任,尊为“仲父”,明确“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这样,使得管仲能够施展他的聪明才智,作出一番事业。 在君权至上的时代,积极用世的士人想要有所作为,成

28、就非凡事业,关键更在于君主的知与不知、用与不用。桓公宽宏大量,不计前嫌,忘却一箭之仇,深知管仲才干而委之以重任,并且虚心纳谏,而管仲也真能洞悉桓公的心性,勇于进谏,多方劝说,以端正桓公的言行。桓公、管仲二人堪称互为知己,君臣之间的遇合成就了显赫的霸业。风云际会比喻有才能之士遭逢时会;也比喻君臣际遇。(三)、清代李晚芳读史管见中云:“太史遭刑,不能自赎,交游莫救,故作此二传,寄意独深,使当时有知管仲之鲍子知之,或可劝君解免,有知越石夫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赎。多鲍叔之知人,与执鞭所欣慕,皆情见乎辞矣。”如何理解? 六、课后作业:司马迁一、 教学目的: 1、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

29、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 2、报任安书重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有关文学常识,写法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行文反复曲折,跌宕生姿的特点,思想上深刻的内涵。多诵读多领悟。二、 教学重点: 通过本单元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及四篇传记文学的学习,了解司马迁百折不挠、发愤著书的精神,了解史记“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的文学性及史学性。三、 教学难点: 报任安书的阅读理解。四、 教学设想: 将报任安书放到本单元的第一篇进行阅读,有利于了解司马迁的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将初中、高一、高二学过的作品进行回顾,重在了解史记写

30、人物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的一篇知识短文,重在概括了司马迁史记的史学性与文学性。其他三篇的传记文学重在诵读,并引导学生领悟司马迁传记文学的特点。 还可引导学生在网上查找一些资料,以拓宽学习的渠道,最后让学生以司马迁的文学及精神的某一点,举行一次研究性学习报告会。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步骤: 一、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导入新课,学生明确,司马迁在李陵事件中受腐刑而坚持写完史记,他的这种精神在报任安书中充分进行了表述。作者借给朋友任安回信的机会,阐明自己受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感情复杂,悲痛、沉郁与慷慨激烈交织。

31、这里应明确:朋友任安之托实际上是让司马迁在武帝面前说情,当时司马迁隐忍苟活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史记,因此在文中反复的说明这个意思。 二、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悟其情感,并将难点做上记号。 三、学生参照注释,读课文,感悟文中所蕴含的情感。思考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 四、 第一自然段,引导学生翻译,明确: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再就答迟表意。 这一段还应明确:“推贤进士”是任安要求司马迁“说情”的婉转说法。“仆非敢如此也”是本段的核心,由此引出自陈心志。 五、 引导学生翻译第二自然段,主要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本段是全文的难点。可分为四层: 1、先说祖

32、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在说自己假如不选择受腐刑,而是“伏法受诛”,在周围人眼里,自己是罪有应得,并不能显示自己有什么气节。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承上启下,然后列举不辱、受辱的不同等次,说明自己受到了极大之辱。 3、接着用比喻、对比来说明人的志气在困辱的境地中会逐渐衰微的。 4、在举王侯将相受辱后不能自杀的例子,用来反复说明“士节”不可稍加折辱,自己若要死节的话,在受刑之前就应该自杀。 六、引导学生翻译第三自然段: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司马迁进一步申明,他并不顾念家庭,也不缺少“臧获婢妾,犹能引决”那样的勇气,但轻轻一死,也就同时断送了为之献身效

33、命的事业。对生命和事业,司马迁坦然自信地表示了自己的心意,他“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他的这种将个人价值置于历史长河中来衡量的宏阔眼光,终于使他超脱了庸常的“死节”观念的束缚,而选择了一条更为考验人的精神与意志的荆棘路。 七、小结:总之,这三段逐步说明了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八、学生熟读13自然段,进一步体味复杂的思想感情。 翻译46自然段,总结全文。 九、引导学生归纳:作者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以及他是怎样逐步说明这个原因的:第一层说自己和祖先的职务不为天子所重,且为世俗所轻,死了毫无价值;第二层说应该在受辱之前自杀,受刑以后

34、再自杀已经迟了;第三层说不自杀是为了让“文采表于后世”,完成史记;第四层进一步隐忍苟活为写史记的原因。 十、 引导学生翻译第六段,让学生找出照应前文的句子,是怎样表现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明确:本段是书信的结尾。司马迁在次向任安表述沉痛羞辱愤懑心情,并陈说他对余生的看法。司马迁说他不能“自引深藏于岩穴”,只能“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这种痛苦只有自己深知。“沉浮”“俯仰”“狂惑”等贬语,其实是作者寓悲愤于自贬。最后开端相照应,再次婉辞解说无从推贤进士的苦衷。 十一、 朗读46自然段,再次体味作者隐忍苟活、沉痛悲愤的心情。 十二 总结全文:报任安书见识深远,辞气沉雄,情怀慷慨,言论起

35、剀切,是激切感人的至情之作。其中叙事、议论、抒情,志气盘桓,交融一体。信中司马迁的崇高的人生信念和为史记献身的精神,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教育价值。苏武一、教学目标 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疏通文言知识。二、教学重点:目标1 三、教学难点:目标2 四、教学方法:点拨法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三)安小标

36、题,理清脉络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三、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3、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4、学

37、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2)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总结)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5、教师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

38、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5、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暮江吟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了解此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2、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3、能背诵、默写全诗。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教学准备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流程 一、感受美、进入美的环境1、解

39、题。师问:诗题交代了些什么?生答:交代了时间(暮傍晚)、地点(江边)2、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3、感知诗文,欣赏试吟。指名读。检查对三个生字“瑟、残、吟”的认读情况。生教读。二、赏析美、展示美的画面(一)介绍“挑战赛”规则。(二)第一关:“看美景、说其意”1、在观察讨论中领悟一番诗中有哪些景物?你认为什么景物最美?为什么?(教师适时点拨)2、汇报交流。第二关:“找字词、解其意”1、请同学们把重点的字词和不理解字词找出来,同桌或上下位解决,不能解决再提出。(1)小组领读(2)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个字或哪一句?(分组交流)(3)解答疑问。3、再读、领悟诗意4、抓住重点字词“可怜”等进行

40、小结5、生想象画面,复述诗意:傍晚( ) 夜晚( ) 天上( ) 地上( )三、诵读美、想象美的意境第三关:“悟情感、读其意”欣赏古诗重要的是进入诗的意境,感悟诗人感情,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白居易,谁来吟吟这首诗。1、师吟生想象画面。(配乐)2、生挑战:表演吟诵3、全班背诵4、师结合板书小结四、创作美、获得美的延伸第四关:“写美景、创其意”1、小练笔(课后任选一题完成):(1)见课件 (2)见诗签2、教师总结。3、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作业。(2)默写全诗。马诗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鉴赏等方式理解诗句内容,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2、通过朗读,感受塞外秋天的清朗。教学重难点:通过读古诗感

41、受塞外秋天的独特气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理解题目:马诗作者借咏马、赞马或慨叹马,来表现战士们内心的一种情感。2、简单介绍诗人李贺。二、品析马诗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2、指名朗读古诗。3、逐句理解诗的内容。(1)大漠沙如雪,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2)燕山月似钩。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3)何当金络脑,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4)快走踏清秋。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4、集体朗读,指导背诵。5、语言训练:秋天给大家一种怎样的感受,从那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秋天的气息。6、学生讨论,练说。三、课外拓展:1、指导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2、初步了解古诗意思

42、。3、回家读给父母听。山居秋暝教学要求: 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律诗的音韵美;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诗句化为画面,鉴赏品味“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鉴赏王维同主题及特色的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把握本诗所寄托的高洁情操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学习并鉴赏本诗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诗情画意浑然一体的艺术美。媒体设计:录音机、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王维,唐代大诗人,大画家,仕途较为顺利,官居高位,却选择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他的诗风直接继承了陶渊明,“似浅实深,似淡实腴”。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能体现其诗风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二、 鉴赏品味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

43、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2学生诵读:(1)采取多种诵读方式,体会律诗的音韵美。(2)结合本诗谈谈律诗的特点。提示:学生自读课前知识段落,掌握理解律诗相关知识,然后与本诗比照,谈谈本诗有几联,如何押韵,哪里对仗等等。3 鉴赏诗歌的意境美(1)找出最喜欢(你认为最美)的一联,给大家描述一番。提示:注意画面的布局、色彩的搭配等等。举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一幅动静结合、色调清淡的很美的画。皎洁的月亮把清晖洒向松林,在地上投射出斑驳的影;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发出极轻微的声音,仿佛它也不忍心破坏这诗一般宁静和谐(2) 如何理解本诗主旨?明确:尾联已表明心迹即使芳草衰败了,这里依然有

44、美好的景色,是王孙隐居的理想境地。另外,我们从前三联诗人对空山秋景的美好描绘中也能品味出诗人心志。三、延伸阅读提示:显示王维其他诗作进行比较鉴赏。四、布置作业 诵记本诗。 课外阅读王维作品,有兴趣的同学可写写读后感,比如谈谈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五、板书设计山 居 秋 暝雨后空山王孙可留景       情(清淡宁静) (淡泊出世)渭城曲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4个要求会写的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4、激起对祖国

45、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解诗题,知作者一、背诗导入:一列同学开火车背古诗。(教师给予赞扬和鼓励)二、 解诗题、知作者板书诗题:渭城曲 解诗题,知作者。 学生轻声读诗题。 师:读了诗题,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当评价。 再读课题2、 知作者关于王维你知道些什么? (王维的诗、生平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今山西祁县,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苏轼曾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抓

46、字眼、明诗意1、初读: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这首诗,圈出本课生字,注音的生字也要读准。一会我们分组解决。  2、指名读古诗,生评议;(抓住学生的优点对字音、节奏等方面作评价); 指名再读。 3、(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先说说怎么学习古诗)请大家自己读读这首诗,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也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记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汇报。说说自己的收获,看看谁知道的最多。(在说的过程当中指导朗读)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

47、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师:这一句你认为怎样读?指几名读。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舍:she四声,宿舍、校舍。多单字,还读三声,舍不得、舍己救人。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读

48、读这句。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板书:景)    (和前一句连起来读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君”读音,写时注意什么?    更尽:再饮完。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读出来

49、,好吗?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读一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要读出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板书:情)    :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及全诗的意思。 三、 多吟诵,悟诗情。1、 读一读古

50、诗,诗中哪些地方,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生自读古诗,小组讨论,比比哪个小组找到的依据多)教师点拨:(1) 元二,这个名字很特别。听起来非常亲昵,可以推断他们是好朋友。“故人”就是好朋友,知己的意思。“更”说明他们已经喝了许多杯,可能还要喝许多杯,可见他们的感情很深。 “尽”就是他们都一饮而尽,只有好朋友之间才这样。(2)你们注意到“酒”了吗?师:“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师:这是一杯离别的酒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

51、故人。”    师:这是一杯友谊的酒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师: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更为强烈。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能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教师点拨:    (1)雨,老天也

52、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也是老天想让元二多留一会儿。    客舍。王维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现在朋友也要离开家乡,他感到更加伤感了。    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2)师: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

53、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小结:在开始我们也通过资料知道了渭城离安西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阳关故址在金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古董滩附近,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之地,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艰辛寂寞。因此,临行之际 “劝君更尽一杯酒”,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的深情体贴和殷勤祝愿。(板书:依依惜别 深情体贴 殷勤祝愿) 

54、60;  五、总结    正因为这首渭城曲包含着依依惜别、深情体贴、殷勤祝愿之情,所以读起来真挚感人而不伤感,富于热情而乐观的情调,在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挚情的同时,也成功地表达了人们离别时的一种普遍的心情,被人称为赠别诗中的千古绝唱。下面请同学们体会朗读并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5、(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诗歌的情感。     (小组读、轮诵、表演读、唱诵 ) 别董大学习目标:1. 学会“曛”这个生字。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3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学习重难点: 

55、;   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介绍高适和董大:诗人高适的别董大送别的对象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期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正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2、别:分别、离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生再读题。 

56、0;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板书)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5上节课我们已经学过一首古诗,那谁来说说,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

57、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跟同伴交流等等。品悟诗的感情,怎样品悟诗的感情?多读,用心去悟)    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

58、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指出温故知新。“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10给点评,再提名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1 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么。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    2“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这就是景语(板书),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3自由读。    4提名赛读。评价: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    5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