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峨眉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四川省峨眉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四川省峨眉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四川省峨眉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四川省峨眉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内装订线内装订线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外装订线四川省峨眉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总分得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评卷人得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一环。诗经中直接出现“和”一词地方共 12 处,其内涵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西周至春秋时期 言“和”的几 种主要涵义。 但其“和”的意义不仅仅 从在语词方面 有体现,还蕴含在其整体 艺术形象中的,表现在其所确立的人 生态度和审美方式上。徐复观先生

2、说 ,中国文化“走 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这种人与自然 的亲和倾 向,最早在诗经中得到最 集中、最完整的体现。睹桃花灼灼,即感女之青春 和美艳(桃夭);观梅花盛 开而衰,即悲 青春和爱情之 流逝(摽有 梅);见风 雨鸡鸣,则有 亲人之盼(风雨)。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均成为诗人情感心灵的写照。诗经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已非常成熟,这正是诗“和”之审 美的重要意蕴所在,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理想和方式的形成,无疑也有重要意义。刘勰 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 基本的审美原型。言诗经之“和”,我们还必须看到,诗经

3、中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和关系把握,实与它所表现的人伦亲情和关爱是深刻统一的。诗经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这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感情,心灵对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那种 本源于周代礼乐文 化的对家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 关系的关爱,均在诗经 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小雅常棣是最早歌唱兄弟友爱的诗;大雅灵台则把君臣之乐渲染得无比温馨和谐;而王风葛藟 ,表达一个孤儿 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母,皆得不到帮助 、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 ,又不忍卒读。显然 ,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 情感,是不能写出的。 这种人伦亲情之“和”的表现,亦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4、晏婴、子产等人都曾言“和”,但均未进入人伦亲情这一领域。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应该说,这种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不然,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对关雎的评价上,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不少人认为,是孔子等提出的 “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若没有诗经这一类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由孔子提出的儒家“中和”理论,就很可能还是一个较为空 洞、抽象的理论原则,难以化成一种深醇、亲心相通的现实感受,也很难真正成为中国古代 艺术审美的重要方式 和原则。(毛宣国<诗经>美学论,有删改)1下列有关原文内 容的理

5、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要了解诗经“和”的意义,既要考虑语词涵义,又要考虑其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B诗经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已非常成熟的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 生命共感意识。C刘勰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 ,其基础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D诗经中包含深刻社会人伦内涵的根源是因为其诗歌具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2下列对原文论证 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诗经之“和”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意义。B文章通过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论证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与人伦亲情是深刻统一的。C文章写小雅常棣大雅灵台等

6、篇目,为诗经包含着深 刻的社会人伦内涵提供了例证。D文章写晏婴、子产等人事例是为了论证孔子“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3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中歌唱兄弟友爱,渲染温馨和谐的君臣之乐的诗篇,正是诗经具有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的体现 。B孔子提出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恰恰反映了诗经“中和”思想对孔子的影响。C氓一文中以“桑葚”起兴,鲜明地体现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更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 涵。D正是因为诗经等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使得“中和”理论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原则成为可能 。评卷人得分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7、。材料一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结果。数据显示,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我国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与2010年相比,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宁吉喆表示,我国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将继续存在。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劳动年龄人口逐年缓慢减少,经济结构和科技发展需要调整适应。宁吉桔指出,人口老龄化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这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

8、。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将减少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将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扩大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推动相关技术进步,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优势,发挥余热的潜力较大。”宁吉喆说。应该如何应对上述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结合供给侧和需求侧及其相互促进关系,中国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眆提出了老龄化条件下保持长期可持续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供给侧方面,蔡眆认为,在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长模式不再能够支撑合理增长速度的情况下,亟待推进相关领

9、域改革,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稳定潜在增长率。为了防止妨碍生产率提高的部门内资源配置僵化,需要通过改革,在实施产业政策中强化竞争性原则,建立有效的企业退出机制。在诸如户籍制度等领域,应通过推进改革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增加劳动力供给和促进资源重新配置,稳定传统增长动能。这样,尽可能使新的生产率提高效果抵偿,甚至完全弥补生产率下降的因素。在需求侧,蔡眆提出,关键是挖掘居民消费的潜力,稳定和扩大需求因素,以保障潜在增长率的实现。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需要从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显著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入手。针对我国特殊国情和面临的紧迫问题,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可作为优先选项。社

10、会保障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其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更具有针对性和紧迫性。目前,不同类型的基本养老保险存在待遇上的差别,特别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相对低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鉴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具有自愿参加、低缴费率和各级政府补贴的特点,从这一模式入手提高养老保险的普惠性,可作为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的可选路径。选自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布人口总量保持平稳增长顺应人口形势新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透视有删改材料二材料三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曾玉平分析称,从质量上看,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显著提

11、高。这次普查数据显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1年,比2010年提高0.83年。其中,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10.75年,比2010年提高1.08年。劳动年龄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达到了3.85亿人,占比为43.79%,比2010年提高了12.8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占比达到了23.61%,提高了11.27个百分点。“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向人才红利转变,人口资源的优势将得到有效发挥,并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人口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曾玉平表示,随着医疗服务体系覆盖面不

12、断扩大,人民身体素质日益改善,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据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选自顺应人口形势新变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透视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人口数量整体上处于增加趋势。B根据材料二,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一直处于下降状态。C曾玉平分析称,虽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但劳动年龄人口素质显著提高。D据此次统计,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

13、,这可能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将有所影响。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此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15-59岁人口数量为89438万人,与2010年相比,有所减少。B人口老龄化并不一定只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危机,我们也可以通过发展“银发经济”,为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C蔡眆认为,挖掘居民消费的潜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需要保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D我国现在的劳动年龄人口素质逐步提高,曾玉平认为这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提高。6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情,如何保持经济持续增长,请结

14、合材料提出合理建议。评卷人得分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端午的阳光熊红久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

15、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

16、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整

17、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就像枯枝间的芭蕾,渗漏出些许隐秘的春意。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三闾大夫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那种甜腻的感觉,一直泛舟舌津。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历史会在很多场合拐出一道弯来,就像屈原投江时所选择的河泊潭一样它是汨罗江注入洞庭湖口前的弯曲处。这种弯道,对河流而

18、言,只是改变了水的流向;对三闾大夫而言,却是以生命为笔,填充了历史的章节,引领了情感的走向。许多典故都停泊在河流的弯道,这些远航至此的细节,因为承载了有温度的夙愿,使得坚硬的历史柔软了许多。所以,更多的时候,是生命的结局让历史的叙述更具悲情。明白了这一点,再品尝粽子时,心情会沉重许多。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它让我们穿越两千三百年的距离,聆听到了一条河流古老的潮汐。这时候的端午,或许

19、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内心。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人民日报(2016年5月21)有删改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山河与文化血肉相连。B文中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充满张力,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用了借代的手法写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中开创性的作用。

20、C文章末段赞颂了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D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8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9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评卷人得分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乔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

21、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夏四月,公北救刘延。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后者,袁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公从之。绍果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绍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

22、将复白:“可上马。”公曰:“未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大破之,斩丑。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冬十月,绍遣车运谷,使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送之。绍谋臣许攸来奔,说公击琼等。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琼等望公兵少,出陈门外。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绍众大溃。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公收绍书中,得许都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至是公破绍,天下莫敌矣。        &

23、#160;                      (选自三国志·武帝纪,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B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C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

24、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D公急击之琼/退保营/遂攻之/士卒皆殊死战/大破琼等/皆斩之/郃等闻琼破/遂来降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年少机警。曹操年少时机警有谋略,但放荡不羁,不从事操行的修养和学业的研习,大家都不看好他,只有乔玄、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B曹操胆识过人。在延津南面,敌人的骑兵很多,属下建议撤回辎重守卫军营,曹操说这是诱敌之计,不能撤回去,他最终抓住战机,以少胜多。C曹操善于纳谏。曹操北上救刘延时,兵力不如袁绍,他听从荀攸诱敌分兵的建议,袁绍果然分兵西应,曹操日

25、夜兼程直奔白马,最终大破敌军。D曹操宽宏大度。袁军全面溃败后,曹操从收缴的袁绍的信件中,得到了一些许都和自己军中的人给袁绍的信件,他却把这些信件全部都烧了。12下列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干,天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都要适合,这叫“六合”。B孔雀东南飞里里“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黄昏”,指现在17时到19时,“人定”,指现在19时到21时。C诗经“

26、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D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2)良、丑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绍军大震。(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评卷人得分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

27、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14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轻松活泼的基调。B颔联中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描绘春晨山村晴景,极富生活气息,寄寓作者的内心情感。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农人忙春耕,共同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28、15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评卷人得分六、情景默写16名篇名句默写。(1)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日夜操劳,勤奋不已的诗句是:_,_。(2)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_,_。(3)离骚中表现诗人忠贞不移,即使肢解身体也不会改变志向的句子是:_,_。(4)观刈麦中,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的田间艰苦劳作的是:_,_。(5)陋室铭中表现陋室主人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受世俗羁绊的句子是:_,_。评卷人得分七、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先秦到南北朝期间,儒家独尊的地位被动摇,社会思想自由活跃,各种思想在相互冲击中不断交汇融合。诗人们围绕着诗

29、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可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        ),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诗经中有不少描述男女爱情的诗歌,记载了怨男痴女从_相逢相知到婚前的海誓山盟的恋爱过程,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的向往。离骚中主题表现为强烈的爱国情愫。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及奸佞掌权者的排挤压制,屈原宁愿_也不苟延残喘,长太息掩涕,哀民生多艰。胸怀大志的曹操,面对天下分裂、割据一方的形势,_,渴盼天下贤才能士齐聚身边,助己实现一统四海的霸业。面对官场的黑暗,五柳先生宁归隐山林也不与官

30、员_,如羁鸟、池鱼一般回归山林,实现“性本爱丘山”的夙愿。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黄发垂髫   客死   慨当以慷   同流合污B总角之宴   溘死   慨当以慷   同流合污C总角之宴   客死   慷慨陈词   随波逐流D黄发垂髫   溘死  

31、0;慷慨陈词   随波逐流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及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B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及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C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及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D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及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们以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可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B诗人们围绕着诗歌内容这个中心做出了大

32、胆的尝试和创新,创作出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可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C诗人们以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创作出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D诗人们围绕着诗歌内容为中心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作品。评卷人得分八、语言表达20被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改变的“成语”,显得特别有新意,还能给人以触动,合情合理请仿照示例,写两个创新的“成语”,并做解释。要求:所写创新“成语”与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相关,解释合理,有正面意义,句式不要求相同,字数不限。示例:“疫不容辞”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职责所在,疫不容辞。(1)(2)21简

33、要概括德国救援车辆从来没有因堵车而误事的原因。(不超过20字)德国交通法规定,如果遇到正在执行任务的消防车或急救车,“所有道路使用者必须立即让路”。在实际执行中,如果是双车道,则里道车尽量往里靠,外道车尽量往外靠,在中间给急救车让出一条路;如果是三车道或多车道,则紧急通道位于最里车道与紧靠其右侧的车道之间,最里车道的车辆往里靠,其右侧所有车道的车辆依次向右靠。德国人开车不随意并线、不加塞、不抢行。因此,从来没有发生过因堵车致救援车辆无法及时到达救护现场或医院而误事的情况。答: 评卷人得分九、材料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枝间的新绿汇成一汪溪流偃卧在心谷深处,掌灯的橘红铺展成一朵苞蕾

34、绽放在心田土壤。无论时光多么潦草,总有一抹色彩牵动我们的心灵;无论现实多么残酷,这世间还是令人如此期待。朱自清先生心中有宁静雅致的荷塘美景,郁达夫笔下有韵味悠长的北平秋景。我们每个人都曾走进过领略过无数的风景,在这片风景中都曾产生过拥有过有不同的情怀。请根据材料内涵,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拟标题,写一篇写景抒情或写人叙事的作文,字数不少于800字。试卷第12页,共12页参考答案:1A2D3B【解析】1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

35、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B项,“诗经的审美意蕴”错误,文中说的是 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C项,“其基础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错误,无中生有,诗经 中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并非基础。文章只说“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D项,强加因果,“诗经中包含深刻社会人伦内涵的根源”和“其诗歌具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故选A。2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是为了论证孔子中

36、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错误,是为了证明孔子提倡的“中和”论中包含着的对人伦亲情的重视与 诗经有直接的关系。故选D。3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B项,“反映了诗经中和思想对孔子的影响”错误,诗经“中和”思想是孔子提出来的,所以谈不上对他的影响。故选B。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

37、、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4B5A6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稳定潜在增长率。在实施产业政策中强化竞争性原则,建立有效的企业退出机制。挖掘居民消费的潜力,稳定和扩大需求因素。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解析】【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一直处于下降状

38、态”错误。1964年到1982年的人口年均增长率处于上升趋势。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A“与2010年相比,有所减少”错误。材料一第二自然段中“我国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与2010年相比,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比重下降,人口数量不一定下降。故选A。6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结合“在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长模式不再能够支撑合理增长速度的情况下,亟待推进相关领域改革,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稳定潜在增长率”分析,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稳定潜在增长率。结合“为了防止妨碍生产率提高的部门内资源配置僵化,需要通过改革,在

39、实施产业政策中强化竞争性原则,建立有效的企业退出机制”分析,不断改革,强化竞争性原则,建立有效的企业退出机制。结合“在需求侧,蔡眆提出,关键是挖掘居民消费的潜力,稳定和扩大需求因素,以保障潜在增长率的实现”分析,挖掘居民消费的潜力,稳定和扩大需求因素,以保障潜在增长率的实现。结合“针对我国特殊国情和面临的紧迫问题,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可作为优先选项。社会保障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其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更具有针对性和紧迫性”分析,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等。7B8写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汨罗江的事件,点明了屈原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纪念屈原的由来)。内容上,表现了屈原纯洁高尚

40、的品质,赞颂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2)结构上,它照应了题目,引发了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9它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端午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是历史的见证。它是屈原的精神之光、品德之光。它是端午节的文化之光。屈原的爱国、正直,屈原的纯洁、高贵,就像阳光一样映照进后人的内心。【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A.“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错误,作者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的目的并不是谈名家名作与名胜的关系,而是展现山河与文化之间血肉相连这一主题。C.“屈原伟大的品格无人能企及”错误,原文最后一段中的表述是“有些品格是无

41、法超越的”,并非所有品格。另外,“不断提升自己”没有依据。D.“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节粽子的浅薄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感到不满”错误,错在“惭愧”和“不满”,文中并无此意。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本题第一问要求分析概括前三段的内容,考生需要分别梳理三段的内容,最后进行总括。首段点明屈原沉江的时间及屈原得知楚国灭亡倍感失意;第二段写屈原决意沉江;第三段写屈原怀石自沉汨罗江,汨罗江永远被后人铭记,端午节由此而来。综上分析概括其内容即可。第二问考查前三段的作用,考生可从内容(人物和主题)和结构上分析。内容上,一般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比如本文的前三段主要写屈原在五

42、月初五的阳光下沉江这一事件,作者借此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高尚品质;并通过赞颂屈原以身殉国的爱国精神来揭示主题。结构上,一般是结合设题段在文中的位置分析设题段与上下文之间的关联,本题的设题段是前三段,一般是分析与标题的关联以及与下文的关联,与标题的关联一般是点题或照应标题,如本文就是以屈原在五月初五的阳光下沉江来照应题目“端午的阳光”,与下文的关联,一般是引出下文,比如本文就是引出下文关于端午节的感想。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从全文看,端午的阳光有几重含义?请简要分析”。首先分析标题的构成特点,比如本文是以物象为标题,中心词是“阳光”,修饰语是“端

43、午”,考生可以思考“阳光”有什么特点,“端午的阳光”有何特指,然后到文中找到直接涉及标题的内容。全文“阳光”直接出现有两次:第一次是第三段开头,“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这时的五月初五还不是端午节,“阳光”是屈原沉江的见证;第二次是倒数第二段的结尾,“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在这里,“端午的阳光”象征着端午节这一节日的文化内涵。间接出现的“阳光”有一次,第五段写屈原“在结束自己肉体生命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据此可知,“端午的阳光”不仅是屈原沉江的见证,还是屈原精神的化身,寓意屈原所具有的爱国精神和高贵品格。10A11B12B13(1)天下将要大乱,不是命世之才不能拯救,

44、能够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就是你吧!(2)颜良、文丑都是袁绍手下的名将,两次交战,都被擒杀,袁绍的军队非常震惊。(3)再加高我高高的帽子啊,再加长我长长的佩带。【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曹操急速进攻,淳于琼等退守营中,曹军就攻打他们的营寨。士兵都拼死作战,大败淳于琼等,把他们都杀了。张邰等听到淳于琼大败的消息,就来投降了曹操。“之”是代词,做动词“击”的宾语,“琼”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在“之”后停顿,排除C、D。后文中“之”是动词“斩”的宾语,“命等”做句子主语,所以在“之”后停顿,排除B。故选A。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曹操说这是诱敌之计,不能撤回去”张

45、冠李戴,原文中说“荀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选项将荀攸说的话理解成是曹操说的话了。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黄昏,指现在17时到19时,人定,指现在19时到21时”错,“黄昏”,指现在19时到21时,“人定”,指现在21时到23时。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济”,拯救;“安”,使安定;“其”,表示推测,大概。(2)“良、丑皆绍名将也”,判断句;“再”,两次;“禽”,通“擒”,此处表被动,译为被擒杀。(3)“高”“长”,加高,加长;“余冠之岌岌”,“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参考译文:魏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

46、,是汉代相国曹参的后代。太祖(曹操)年少时候机智警觉,有谋略,然而凭借勇力扶助弱小、帮助他人,放纵自己、不受约束,不从事正当的职业,因此世上没有人认为他不同寻常;只有梁国乔玄、南阳何颙认为他与众不同。乔玄对太祖说:“天下将要大乱(出现动乱的局面),不是闻名于世(没有治国之才)的人是不能拯救天下(拯救国家或挽救局势)的,能使天下(国家)安定的,大概只有您(就是你)了!”二十岁的时候通过察举孝廉被推荐为郎(帝王侍从官的统称),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又升迁为顿丘县令,被皇帝征召授予为议郎。夏四月,曹操北上救援刘延。荀攸劝曹操说:“我们现在兵少,敌不过袁绍,必须分开敌人的兵力才行。您到延津,做出好像要渡

47、河抄他后路的样子,袁绍必然要分兵向西接应,然后我们用轻装部队袭击白马,攻其不备,就可以捉住颜良。”曹操听从了他的建议。袁绍果然分兵西应。曹操于是带领军队加快向白马进发,还未到白马,距离十多里时,颜良才发觉,非常吃惊,慌忙前来迎战。曹操命令张辽、关羽为前锋,大破敌军,杀了颜良。于是解了白马之围。袁绍渡过黄河,追赶曹操直到延津南边。曹操统率部队安营在白马山南坡下,派人登上壁垒瞭望袁军,瞭望的人报告说:“大约有五六百骑兵。”过了一会儿,又报告说:“骑兵逐渐增多,步兵数不清。”曹操说:“不用再说了。”就命令骑兵解下马鞍,把马放开。此时,白马方面的曹军运输车队正行进在路上。将领们认为敌人骑兵很多,不如赶

48、紧回去保护营寨。荀攸说:“这正是用来诱敌的,为什么要离开呢?”袁绍大将文丑率领五六千骑兵追到了。曹军的将领们又说:“现在可以上马(出击)了。”曹操说:“还不行。”又过了一会儿,追来的骑兵越来越多。曹操说:“可以了。”于是全体上马。当时曹操骑兵不满六百,最终大败袁军,斩杀了文丑。颜良、文丑都是袁绍手下的名将,才打两仗都被打死,袁军大为震动。曹操回军驻扎官渡,袁绍则挺进守护阳武。冬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食,命令淳于琼等将领带一万多人护送。袁绍的谋臣许攸这时来投奔曹操,劝说曹操攻打淳于琼等。曹操于是留下曹洪守营,自己带领步骑兵五千人趁夜前去袭击。淳于琼等人见曹军人少,就出营列阵。曹操急速进攻,淳于琼等

49、退守营中,曹军就攻打他们的营寨。士兵都拼死作战,大败淳于琼等,把他们都杀了。张邰等听到淳于琼大败的消息,就来投降了曹操。袁军全面崩溃。曹操缴获了袁绍的全部辎重和图书珍宝,俘虏了他的大部分部队。曹操收缴了袁绍的信件,发现了一些许都的下属和军中的人与袁绍往来的信件,就全部都烧了。冀州各郡多有献城投降的。到这时,曹操打败袁绍,天下再也没有人能敌过曹操了。14C15(1)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用“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东风“知”我,桃花含“笑”,这是拟人手法,赋予“东风”“桃花”人的心理、神态,使“东风”“桃花”著上了人

50、的感情色彩。(2)远近结合。颔联描写远景,颈联描写近景,由远及近,展现山村风景的美好和生机。(3)动静结合。“竹篱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解析】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考生要注意认真理解诗句的内容,将诗句与选项进行比对分析。C“农人忙春耕”不在颈联,是尾联内容。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

51、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手法的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理解诗歌的内容,抓住手法的运用,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根据理解本诗,诗歌中运用的手法有: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用“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东风“知”我,桃花含“笑”,这是拟人手法,赋予“东风”“桃花”人的心理、神态,使“东风”“桃花”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远近结合。颔联描写远景,颈联描写近景,由远及近,展现山村风景的美好和生机;动静结合。“竹篱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

52、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16     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忳郁邑余侘傺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无丝竹之乱耳&

53、#160;    无案牍之劳形【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有:“夙”“寐”“靡”“忳”“邑”“侘傺”“犹”“惩”“炎”“案牍”“形”。17B18B19C【解析】17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第一空:总角之宴:幼年时期愉快地玩耍。“总角”指代幼年。黄发垂髫:老人和儿童。“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后常指老年人;“垂髫”,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所以垂髫指儿童。结合语境“记载了怨男痴女从相逢相知到婚前的海誓山盟的恋爱过程”,

54、所以第一处应选择“总角之宴”。第二空:客死:死在他乡或外国。溘死:突然死去。结合语境“屈原宁愿也不苟延残喘”,第二处应选择“溘死”。第三空;慨当以慷:充满正气,情绪激动。慷慨陈词:意气昂扬、情绪激动地陈述自己的观点与见解。结合语境“面对天下分裂、割据一方的形势渴盼天下贤才能士齐聚身边”,第三处应选择“慨当以慷”。第四空:随波逐流: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自己没有主见,随着潮流走。同流合污:随着坏人一起做坏事。结合语境“五柳先生宁归隐山林也不与官员”,第四处应选择“同流合污”。分析可知,B项词语全都恰当。故选B。18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

55、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分析原文,与前文内容照应,前文先分析社会思想变化,然后叙述诗人的尝试与创新。排除CD两项。弄清句间的因果关系,“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形成及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是“该时期诗歌艺术的发展”的原因。先有“社会思想多样化”,再有“诗人自身价值观的改变”。排除A项。故选B。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

56、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围绕着为中心”句式杂糅,排除BD两项;“可堪”词语重复,可去掉“可”,排除A项。故选C。【点睛】病句结构混乱的类型分析:、举棋不定作者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藕断丝连把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硬凑起来。3、中途易辙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4、反客为主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5、结构含混:往往是语序不当造成句子结构混乱。20(1)疫往直前明知病毒危险,但仍然选择奔赴抗疫第一线。(2)万无疫失全面部署,全面排查,全民动员,全体监督

57、,才能确保疫情防控取得胜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仿写要看示例,答题时弄清句式结构特点、前言语意,弄清句子所在的语境后,再予以针对性作答。一般说来,做仿写题的方法是:根据提供的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大方面入手进行仿写。本题要求仿照示例,写两个创新的“成语”,所写创新“成语”与新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相关,并且解释合理,有正面意义。要求比较宽泛,句式不要求与例句相同,字数没有严格的限制。例句中的成语“疫不容辞”,这个成语是从“义不容辞”仿用过来的,用的修辞手法是仿词;然后结合疫情对成语进行合理的解释。我们结合上面的分析先仿成语,再做解释就可以了。比如:“疫往直前”,这是仿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