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高中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必修2_第1页
江苏省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高中语文《月是故乡明》教案必修2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用心爱心专心- 1 -月是故乡明”教学整体设计专题内涵解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 一般而言, 故乡就是自己的出生地。 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 中的许多岁月都是在故乡度过的,这里不但有自己的家、亲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记忆。可以 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 出发地和归宿。因此,一个人拥有故乡,不仅是具体的、有形的。 ,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无 形的。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 在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的今天, 培养中学生的家国情感 故乡之思,是语文教学应有之要义。【教学构想】本专题建议以“文本研习”为主的教学课型,包括五篇文章, “漂泊的旅人”板块三

2、篇课文 想北平我心归去乡土情结 ,“乡关何处” 板块两篇课文 前方今生今世的证据 在教学时,根据选文风格和学生的喜好,尝试选用不同的文本组合方式,重新组元。建议从 读本中选择优美的散文如故乡的榕树 ,让学生自行阅读,进行点评。五篇文章不必都教, 可选择其中三篇,另外两篇学生自读。 想北平前方作为重点篇目,反复评析语言,认 真敲打情感。与初中学过的采薇等诗篇联系,做到激活所学和生活经验。【课时安排】两周 8 8 课时,另外两课时写作和讲评。【教学目标】 1 1通过文本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人的 精神世界的滋养。2 2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作者和老

3、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 感受。3 3通过学习,能进一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点。 4 4能借鉴写法,综合运用散文的写法展开写作实践。【分课时安排】第一、二课时想北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1研读文本,与文本和作者展开积极对话,感受作者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2 2品味老舍散文天然成趣直白如话的语言特点,对文章尤其是文章的语言进行评点交 流。3 3了解衬托手法,体会衬托的作用。4 4学习老舍借助细节描写和选取日常生活中平凡事物来表达自己感情的手法。课型课时】1 1文本研习、对话交流。2 2在预习的基础上, 1 1 课时完成课内教学。【教学过程】一、引入有一首诗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就是:床前明月光是的

4、,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始终在用心爱心专心- 2 -召唤着一个地方, 无论你是浪迹天涯的孤独的游子, 还是功成名就的天之骄子, 这个地方的 名字就叫做故乡,她是我们生命的根,是我们情感的归宿,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有一位 作家,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 ,他的长篇小说 ? ?骆驼祥子 ? ?畅销美国,话剧? 茶馆? ?震动欧洲,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 (师板书课题)二、探究 ? ?欣赏 ? ?交流( 一 ) 与作品对话,把握文章的内容 首先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和我一起来朗读这篇文章。 在欣赏完文章之后, 请大家谈 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

5、文章的结构内容。师读 1 1、2 2、3 3 段 ,学生读 4 48 8 段。(读完)师评学生朗读情况。 好了,下面该由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文章的大致结构了。(总结)经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文章的思路1-31-3段:我爱北平但说不出来。4 47 7 段:爱北平的理由(北平的特点、北平的美)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8 8 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想得落泪) 。板书:爱到说不出(第 1 1 3 3 閔爱的理由(第 4 4 7 7 段)想得落泪(第 8 8 段) 爱到说不出爱得深沉北平的美爱的表达 想得落泪爱的极致教师小结: 欣赏文章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

6、内容, 看看文章写了什么。 我们可结合文章的 标题、段落的总起句与总结句、过渡句、主旨句等标志性语句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二) 与作家对话,体悟作家的情感1 1 文章是写出来的,标题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 ? ?提示:“写”只是客观的介绍、 描写,情味淡了。“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 一个“想” 字,不仅点明了作者与北京的距离,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无尽的爱、深沉的爱。(写北平重点在写,想北平重点在想)那下面就让我们与作家对话,体悟作家的情感。2 2作者想北平想到什么程度?哪一段讲到?齐读文章最后一句:好,不再说了。要落 泪了,真想念北平呀。3 3讨论、交流:那么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

7、念”北平呢?那个令作者如此想 念的北平又有哪些特点呢?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再读文章,可以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北平?为 什么?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有哪些特点?在描述北平特点时, 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当然你们感到值得思考的问题也可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现在请大家先自由大声地朗读, 然后再讨论。( 1 1)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北平?为什么?A.A.第 一 自然段: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 “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只是牛的一毛。“我用心爱心专心- 3 -的”两个字就很好的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因为老舍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他的血液中流

8、淌着北平的细微东西,北平,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作者心中的北平。“我的”两字看似平常,实则深情。谢谢这一组同学的分享。B.B. 第二段中:将自己对北平的爱比喻为儿子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与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师补充: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他曾说过: “我一生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 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 )C.C. 第三段中: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的浸在自己的血液中,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作者不是诗人, 他是小说家, 而诗歌是最能表现人的情感的, 为了传达自己的思念,

9、 他愿意成为诗人。 古代有个叫杜宇的国王被人放逐到山中后,很想念他的故国,就化做杜 鹃鸟,日夜的啼叫,并啼出了鲜血,用在这里写出了对家乡极度的思念。D.D.“可是,我真爱北平”,为什么后面多次说到这种爱“说不出”? 要点:老舍先生“说不出”这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爱太为浓厚,太为强烈。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犹如舒婷在思念一诗中所说: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 的却只有两滴眼泪。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 有的可以说, 可以唱, 甚至可以画。 但有的情感却无法诉说。 即便是柳永,尽管他才华横溢,词赋甲天下,在友人分别之际,也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 无语凝噎” 。(2 2)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有

10、哪些特点?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 法?A.A.特点概括:动中有静(我的) 北平T布局匀调贴近自然B.B. 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文中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将北平和伦敦、巴黎、罗马等历史都城相比较的作用是什么? ?是不是真的它们都比不上北平 ? ?这是作者以他特别的方式强化他对北平的爱。 这种对比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老舍向我们 袒露的是一种毫不掩饰的偏爱。用这种毫不掩饰的执拗的偏爱来表达他对北平的深情。因为 它是“我的北平” 、 “它在我的血里” 。所以,我真想念它,想得都要落泪了。C.C. 你们觉得都已 3838 岁的老舍是不是太矫情了?是不是老舍写作的时候有

11、什么特殊的事 情发生了?提示:这篇散文写于 19361936 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在青岛教书。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 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危急。北平北平,可北方不太平呀!我们文化的古 都可能就要成为侵略者的肥肉, 我的北平可能不再属于我了! 亦正如诗人艾青所言: 为什么 我的眼中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 、老舍的想北平、 以及吴伯箫的话故都 ,都写于 19361936 年前后。D.D. 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比如人人都知道的故宫、圆明园、 地坛等,老舍为什么只写“我的北平”? 而多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普通北京 人的院

12、子墙根,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用心爱心专心- 4 -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要点: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只有那些融入到他血液里的细小的事物和景物才能承 载他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切和深刻的。(三) 与自己对话,情感深层熏陶 是啊,一枝一叶总关情,作者虽然(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是选择普通北 京人的院子、墙根,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却写出了如此纯净、亲切、深入人心的文 字。让我们也学习这种写法,与自己对话,用心品味我们的情感,表达我们的情感。仿照想北平的写法,以想 _为题,写一个片断( 200200 字左右),把你对家或母校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三、小结第三、四课时 前方【教学目

13、标】1 1了解摄影散文这一新文体的特点。2 2理清文章思路,能批注重点语句。3 3体会文中的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教学重点】1 1联系语境体味“路” “家”“远方”的含义2 2体会文中的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教学难点】1 1 准确把握“家”精神家园的含义。2 2把握立意上的反弹琵琶的写法。3 3 学会批注,养成做批注的习惯。【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作者及摄影散文。1 1、 引导学生观察正文开始前的照片, 畅谈感受与理解。问题提示: 这是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的名叫 前方的照片,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想想 照片中的人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从人物的表情看他在想什么?见过这

14、样的带照片的 散文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 们不仅有文字印刷, 还有围绕图像、 声音创造出的广播、 摄影、电影、 电视、电脑、 互联网, 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 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 由此导入新课 - 摄影散文前方 (板书课题前方)。2 2、摄影散文简介 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它是由摄影和散文构成的。它兼具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 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的特点。3.3. 作者简介二、文本研习 (一)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划出关键语

15、句,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用心爱心专心- 5 -1.1.教师提示 :关键句指中心句、首括句、总结句等。2.2.学生自读课文,划出关键语句及难以理解的句子,在对话栏批注感受深刻 的句子。3.3.小组内交流自读情况。(二)演习文本,班内交流。1.1.找出第一段的中心句。“他们正在路上” 。2.2.从全文内容看,全文的中心句是那一句?“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这是文章的文眼。3.3.这是否和人们的乡土情结相悖?这是否有悖于人之常情?试结合全文内容,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先进行小组内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发言。(1 1)教师精讲、点拨: 本文从反面立意,说的是离家,有反弹琵琶的味道,但是这并非

16、有悖常理,作 者从反面落笔,谈归结的仍然是对家的追寻: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 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而在于走向前方、 到处流浪时, 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 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 “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 只是这里的家不仅仅是现实的生养之地,更是精神的寄托。(2 2)读第 3 38 8 节,看文章如何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的?抓住每段的关键句,分类组合分条回答。第三节: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第四节: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第五、六、七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 一是外面世界的诱惑。要求学生想

17、一句歌词,来表达文中“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 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的意思。 ( 例如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 无奈”的顺序颠倒一下即可)二是出自无奈( “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三是“对前方的幻想” ,即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 ,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 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以上谈的是人的离家行为。以下转入对人生的思考。4 4 重点语句、疑难语句探讨。5 5 1 1、方法点拨:对于重点词句、疑难语句的含义的准确把握,应结合语境,即 全文的立意,作者的感情倾向,语句所在段落以及前后段落内容的叙述,这些内容可以 帮你找到问题的答案。2 2、结合语境,联系

18、现实,质疑讨论。过程设计为先由学生质疑或教师提出问题,然后 指导、组织学生探究、交流。(1 1)“路”“家”“旅途”“前方”等词语的含义的理解。 找到文中的相关语句:第九段中“路连着家与远方” “人们借着路,向前方流浪” “是命 运把人抛在了路上” “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 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 路”。用心爱心专心- 6 -这些句子中的“路” “家”“前方”等有的是本义, 有的是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 简言 之, 凡与“命运” 、“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精神

19、的归宿,理想的皈依之所。 “漫无尽头的路上” 与“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 指人生之路。“前方” 指未经历的人生。 第 1010 段中的 “旅途” 也是如此。(2 2)读文中举的例子后,再结合现实谈谈对“无家可归”的理解。 例如现实中的人们生活贫困的时候,为了解决温饱问题,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生活充 实。一旦生活富裕奔小康,忽然感到生活没有了奔头, 不知何处是归程,心中茫然而惶然有了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其实这是人类精神和理想无所皈依的现实状况,一种灵魂的 空虚感和焦虑感。这种信仰危机在学生亦有,如“星座占卜” 。 从这个层面上,文章用“无家可归”其实揭示的是人类精神状况中的三重悲剧:一、人 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二、“人无法还家” ;三、“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作者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3 3)“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的含义。 人生旅途之所以是一场苦旅,是因为理想难以实现,精神难有归宿。人在外流浪,总在 惦念家园,可回到家,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揭示了人精神无处寄托的悲剧。( 4 4)“即便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这句话的含义。是指人们找不到精神的归宿, 找不到精神的栖身之所。 就如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