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大桥工程沉降观测方案_第1页
高铁大桥工程沉降观测方案_第2页
高铁大桥工程沉降观测方案_第3页
高铁大桥工程沉降观测方案_第4页
高铁大桥工程沉降观测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铁大桥工程沉降观测方案目 录总则 3一、适用围 3二、工作依据 3三、工程概况 3第一章 组织管理 4工作程序 4第二章 测量要求 5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与精度要求 5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与建网方式 5三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7四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7五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8六沉降变形监测平行检测工作 9第三章 桥梁工程沉降观测专业要求 9(一)一般规定 9(二)墩台沉降变形观测 10(三)梁体变形观测 12(五)观测水准路线 13(六)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14(七)观测精度与观测频次 15(八)沉降评估 17第四章 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 18一、数据传输流程

2、 18(一)准备阶段:18(二)测量阶段 19ii / 60(三)评估阶段 20二、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 20(一)文件格式 20(二)文件管理规定 20(三)文件命名规则 21三、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 22(一)观测点编号 22(二)观测过程中的点号输入:23(三)观测点属性信息表录入要求 23(四)附表录入要求:24附件一: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流程图 26附件二:附表 29附表 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29附表 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 30附表 3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31附表 4 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32附表 5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 33附

3、表 6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 34附表 7 沉降设计值表 35iii / 602 / 60总则总则1、为规新建至铁路信江特大桥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工作,制定本细则。2、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的重点应是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信江特大桥桩基、承台、墩身、梁部沉降变形关系,制定沉降观测设计方案。3、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4、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观测” (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一、适用围一、适用围本方

4、案适用于新建至铁路信江特大桥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未包括的容,应按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规定执行或另行研究确定。二、工作依据二、工作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 (铁建设2006158 号) ;3 / 602、 高速铁路设计规(TB10621-2009)3.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 (铁建设2006189 号) ;4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 (GB128972006) ;5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 (JGJ/T8-2007) ;6 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 (铁建设2007183 号) ;7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 (TZ216-2007

5、) ;8 工程测量规 (GB002693) ;9.新建至铁路工程设计文件;10.铁道部有关规定。三、工程概三、工程概况况新建至铁路信江特大桥工程位于市灵溪镇,主要为上跨国际物流中心、货场、既有车站、站前二路、G320 国道、信江与其他低洼处而设。起讫里程为 DK469+156.09DK472+905.45,中心里程 DK471+030.77 全长 3749.36m,于 DK472+392.73DK472+633.2 处跨越信江,河流与线路大里程夹角为 58。 主要技术指标4 / 601铁路等级:客运专线2正线数目:双线3.正线线间距:5.0m4速度目标值:350km/h5.设计竖向荷载:“ZK

6、 活载”6轨道类型:CRTS I 型双块式无碴轨道第一章第一章 组织管组织管理理新建至铁路信江特大桥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其评估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参建各方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与评估结果的真实、可靠。严格按有关规、设计文件与建设单位要求做好各项工程施工过程的沉降变形观测,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5 / 601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与其保护工作。2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与其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3配置专业人员,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4观测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工作。5参与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方案的制

7、定工作。6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工作程工作程序序1根据工程概况编制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报监理单位批准后实施。6 / 602经监理按附表 1 核查同意后,根据批准的沉降变形观测作业指导书,按照设计文件要求,选派专业队伍和人员进行设备布设和观测。 3严格按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以与有关规定进行观测和记录,确保记录数据真实、可靠。每次的观测记录必须经监理专业人员进行签认。4每月提供观测原始记录文件给评估单位,按标段、项目分部、测量队、水准仪的顺序管理。5、每个单位(单项)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完成后,7 天提交评估申请(附沉降变形观测报告) ,经监理签认后,报建设指挥

8、部与设计单位,由指挥部通知评估单位进行评估。第二章第二章 测量要测量要求求新建至铁路信江特大桥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桩基、承台、墩身、连续梁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桥梁工点具体要求确定。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围一般不宜小于 4 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II 和水准基点。7 / 60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与精度要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与精度要求求本桥沉降变形测量等级与精度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三等1.00.56.0二沉

9、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与建网方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与建网方式式1垂直位移监测网(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与要求三等1.00.30.6n0.8nDS05 或 DS1 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与标志的作用8 / 60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

10、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其平面控制点一般应设有强制归心装载。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2)工作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 200m 左右时,可基本保证垂直位移监测需要。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

11、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桥涵专业布点要求进行。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按施工期 4 年考虑,计复测 8 次,每次观测水准路线长度往返按 932km。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与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

12、测量设计。2水平位移监测网(1)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作业要求9 / 60(mm)3000.71/250000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一等1.51501.01/120000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3001.01/120000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二等3.01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3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三等6.02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四等12.04002.51/4

13、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2)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水平位移监测网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与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网坐标的相互转换。三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三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求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其布设按下列要求: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 3 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10 / 602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对观测条件较好或观测项目较少的项目,可不设立工作基点,在基准点上直接测量沉降变

14、形观测点。3沉降变形观测点应设立在沉降变形体上能反映沉降变形特征的位置。四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四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求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的要求施测。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

15、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要避免直射,且在基本一样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11 / 60(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五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五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求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每次观测均形成闭合检验条件。2水准仪使用 DS05 或 DS1 型仪器,仪器与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

16、格检定期。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与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 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 (GB/T 12897-2006)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0 m(光学) ,1.5 m(电子) ;前后视距累积差3.0m(光学) ,6.0 m(电子) ;视线高度0.3m(光学) ,0.5m(电子) ;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

17、.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 DS05 或 DS1 级仪器,读记至 0.05mm 或 0.1mm;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 0.01mm。4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1)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12 / 60偶数站为前后后前(2)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5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6观测前 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数字式水准仪,进行不少

18、于 20 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 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7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8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 2.5kg 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

19、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9对于宽度较宽的河、湖水中的沉降测量,按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 (GB/T 12897-2006)跨河水准测量要求进行观测。10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主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13 / 60六沉降变形监测平行检测工六沉降变形监测平行检测工作作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 ,在施工单位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工作的基础上,还要委托咨询单位或专业队伍全过程对沉降变形进行平行观测,平行观测的数量,一般地段应不少于其沉降变形监测工作总量 10%,对于地质复杂、沉降变化大

20、以与过渡段等区段,平行观测的数量不应少于 20%,以确保线下工程沉降变形监测工作质量满足无砟轨道评估技术要求。第三章第三章 桥梁工程沉降观测专业要桥梁工程沉降观测专业要求求(一)一般规(一)一般规定定1.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桥涵基础沉降、梁体变形等符合技术标准要求。2.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3.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

21、析方法作技术储备。14 / 604.观测期,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 20与以上时,应与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二)墩台沉降变形观(二)墩台沉降变形观测测1观测断面布置观测断面布置对于柱桩或明挖基础,可隔墩设置承台、墩身观测标;对于摩擦桩基础,每个桥墩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2承台观测标承台观测标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 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 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3墩身观测标墩身观测标(1)观测点数

22、量每墩不少于 2 处,位于墩身两侧; 15 / 60(2) 桥墩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 1.0m 左右。当墩身较矮立尺困难时,桥墩观测标位置可降低或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图” 。16 / 60承台墩身沉降观测标设置图承台墩身沉降观测标设置图4桥台观测标桥台观测标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与背墙顶) ,测点数量不少于 4 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与背墙两侧(横桥向) 。具体设置位置见“桥台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17 / 60承台观测标-1桥台观测标-1桥台观测标

23、-2桥台观测标-4桥台观测标-350承台观测标-3桥台观测标-3桥台观测标-1桥台观测标-2桥台观测标-4顶 帽顶 帽顶 帽承 台承 台垫 石垫 石垫石垫石垫石桥台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18 / 60(三)梁体变形观(三)梁体变形观测测1 1现浇梁观测现浇梁观测现浇梁应逐孔设置观测标。对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 6 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可每 10 孔选择 1 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时,对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2 2观测点布置观测点布置(1)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 6 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与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

24、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与边跨 1/4 跨中附近设置,3 跨以上连续梁中跨布置点一样,详见附图。梁部测点横向布置示意图19 / 60连续梁梁部测点纵向布置示意图(2)钢结构桥梁梁部不存在徐变,为了观测变形,每孔设置 6 个观测标,分别在支点与跨中设置。(3) 对大跨度桥梁等特殊结构应由设计单位单独制定变形观测方案,施工单位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观测。(五)观测水准路(五)观测水准路线线1桥梁墩台桥梁墩台桥梁墩台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墩台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 6.1.8所示:20 / 60墩身观测标观测方向工作基点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

25、意图2梁体徐变梁体徐变桥梁梁部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与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 6.1.7 所示,其中测点 1,2,3,4 构成第一个闭合环,测点 3,4,5,6 构成第二个闭合环。所有观测线路在形成闭合环以前必须置镜两次以上,以保证不会形成相关闭合环。21 / 60梁体徐变观测标观测方向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六)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六)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求1承台观测标承台观测标沉降观测桩:选择 20mm 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埋置深度不小于 0.1m,高出埋设表面 3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完成埋

26、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22 / 60承台观测标设置2墩身观测标墩身观测标采用 14mm 不锈钢螺栓。见下图所示: 23 / 60204010020120202101014 墩身观测标设置3 3桥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涵洞观测可参考上图设置。桥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涵洞观测可参考上图设置。(七)观测精度与观测频(七)观测精度与观测频次次1观测精度观测精度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 0.01mm。2观测频次观测频次(1)墩台基础沉降观测一般根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24 / 60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备注墩台基础施工完成/设

27、置观测点,进行首次观测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 1 次或 1 次/周承台回填时,临时观测点取消架梁前全程1 次/周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 1 次预制梁桥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 1 次或 1 次/周制梁前全程前后各 1 次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 1 次或 1 次/周桥位施工桥梁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 1 次或 1 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 1 次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6 个月1 次/周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宜少于 2 个月无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 次/周03 个月1 次/月412 个月1 次/3 个月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1324 个1 次/

28、6 个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25 / 60月注:1、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与天气日照情况。2、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后观测:通过后第 1 天 1 次,隔 3 天 1 次,以后按上表正常进行。(2)梁体徐变变形观测自梁体预应力拉开始至无砟轨道铺设前,应系统观测梁体的竖向变形。预应力拉前为变形起始点,变形观测的阶段与频次要满足下表要求。梁体徐变观测频次梁体测量间隔表观测阶段观测周期预应力拉期间拉前、后各 1 次桥梁附属设施安装安装前、后各 1 次拉完成后第 1 天拉完成后第 3 天拉完成后第 5 天预应力拉完成无砟轨道铺设前拉完成后 13 月,每 7 天为一测量周期无砟轨道铺设

29、期间每天 1 次26 / 60第 03 个月,每 1 个月为一测量周期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第 424 个月,每 3 个月为一测量周期(八)沉降评(八)沉降评估估1评判标准评判标准(1 1)根据桥涵实际荷载情况与观测数据,应作多个阶段的回归分析与预测,综合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首次回归分析时,观测期不应少于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 3 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 1 个月。(2 2)墩台基础的沉降量应按恒载计算,其工后沉降量不应超过下列允许值:墩台均匀沉降量:对于有砟桥面桥梁30mm对于无砟桥面桥梁20mm(3 3) 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要求对于有砟桥面桥梁15mm对于无砟桥面桥梁5

30、mm超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除应满足上述规定外,尚应根据沉降差对结构产生的附加应力的影响确定。(4 4)框构、旅客地道与涵洞在铺设有砟轨道时其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 50mm,铺设无砟轨道时,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 15mm。27 / 60(5 5)处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粱,当墩台沉降值趋于稳定且设计与实测沉降总量不大于 5mm 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6 6) 利用两次回归结果预测的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 8mm。两次预测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 3 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 1 个月。(7 7) 桥梁主体结构完工至无砟轨道铺设前,沉降预测的时间应满足以下条件:S

31、(t)/S(t=)75%式中:S(t): 预测时的的沉降观测值;S(t=): 预测的最终沉降值。(8 8)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的残余徐变变形应符合以下规定:无砟桥面 L50m 时,梁体跨中竖向变形不应大于 10mm;L50m 时梁体跨中竖向变形不应大于 L/5000 且不大于 20mm。2评估方法(1 1)对于一座桥不仅要进行单个墩台的沉降分析,同时也要对全桥作综合评估,控制相邻桥墩的不均匀沉降。当桥长很大时可根据地质情况和施工进度划分部分区段。(2 2)对于单一墩台的观测数据分以下四个阶段进行归纳、分析:架梁之前、架梁后至铺设二期恒载前、铺设二期恒载后至钢轨锁定前、钢轨锁定以后。综合评

32、估时,对于预制梁桥,分桥墩台混凝土施工后、架梁前与架梁后三阶段进行;对于原位施工的桥梁与涵28 / 60洞,基础沉降应根据实际施工状态与荷载变化情况,划分为基础施工完成桥墩完成、架梁前后、架梁后至铺设钢轨之前、铺设钢轨至钢轨锁定之前、钢轨锁定之后至正式运营之前、正式运营之后等多个阶段。(3 3)桥涵沉降预测采用的曲线回归法参照路基执行。第四章第四章 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管理理一、数据传输一、数据传输流流程程(一)准备阶(一)准备阶段:段:1.1. 施工单位以标段为单位提交“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 、 附表 1 “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 ,要求将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同

33、步提交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2.2. 设计单位根据观测断面布设的位置,填写附表“沉降设计值表”中沉降设计值栏, 同步提供电子文件给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评估单位。3.3. 设计单位提交全线地质纵断面图电子文件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29 / 60(二)测量(二)测量阶段阶段1. . 组织要求:组织要求:每一阶段按照时间要求提供文件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具体文件格式要求详见后面容。2.2. 观测数据处理文件:观测数据处理文件:要求提供以下电子文件,每个月提交 1 次。1)电子水准仪原始观测数据:2)控制点文件3)观测手簿文件4)高差文件5)平差文件6)高差闭合差统计文件7)平差计算文件(8)平差成果文

34、件3.3. 成果输出文件成果输出文件:要求提供以下电子文件,每个月提交 1 次,要求每次数据均从观测原点开始至提交时间。1)桥梁承台沉降观测记录表2)桥梁墩(台)沉降观测记录表3)涵洞沉降观测记录表4)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数据录入表5)测点荷载时间沉降曲线与荷载时间沉降速率图。30 / 604.其它文件:要求提供以下电子文件:1)断链表:施工单位以标段为单位提供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2)沉降设计值表:评估单位将观测值与设计值相差较大的观测点数据电子文件提交设计单位,设计单位提供沉降设计值表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5.工作基点复测报告:对定期工作基点复测以与发现

35、异常变形后的工作基点复测情况进行详细说明。6.6.特殊问题报告:特殊问题报告:对观测过程中发生的沉降值异常、测点破坏后恢复等情况应与时提交报告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监理单位发现平行观测与施工单位观测存在较大差异时应与时提交报告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三)评(三)评估阶段估阶段(1) 评估单位将区段评估报告以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提供建设单位。(2)评估单位提供数据库电子文件给建设单位。31 / 60二、文件管理与格二、文件管理与格式式要求要求(一)文(一)文件格式件格式 数据传输要求有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其中电子文件表格要求采用 EXCEL(*.xls)格式,图形文件采用 CAD(*.dwg)

36、格式,报告采用 WORD(*.doc)格式;纸介质文件要求相关单位签署盖章。(二)文件管(二)文件管理规定理规定图 10.2.2 文件管理示意图32 / 60(1)由测量队负责处理观测数据形成文件,逐级上报给工区和标段项目部,以标段为单位汇总后按时提供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2)提交文件夹执行以下命名规则:一级文件夹以标段号命名,全线共 N 个标段,则分别命名为:“一标段、二标段N 标段” 。二级文件夹以观测时间命名,如包含 08 年 10 月到 08 年 11 月的数据,则命名为“0810-0811” 。三级文件夹以工区号命名,分别命名为:“一工区、二工区” 。四级文件夹以测量队命名,分别命名

37、为:“一测队、二测队” 。五级文件夹按测量日期命名,如 2009 年 3 月 4 日观测则命名为 090304;如当天有 4 台仪器观测数据需要处理,则按 090304(1) 、090304(2) 、090304(3)090304(4)命名。五级文件夹应包含电子水准仪的原始观测数据文件和控制点高程文件,以与观测数据处理过程中生成的观测手簿文件、高差文件、平差文件、高差闭合差统计文件、平差计算表文件、平差成果文件,说明文件。(三)文件命(三)文件命名规则名规则1.1.原始观测数据文件命原始观测数据文件命名规则名规则以“标段号-工区号-测队号-观测日期.后缀名”的格式为准。例:一标段、2 工区、4

38、 项目部在 08 年 10 月 11 日进行的观测文件,文件名可命名为“1-2-4-081011.dat 或 1-1-2-081011.gsi” 。 原始观测文件常见形式一种为 Leica DNA 系列仪器生成的后缀名为GSI 格式的文件,另一种为 Trimble Dini 系列仪器生成的后缀名为 DAT 格式的文件,两种文件格式不同。后缀名根据仪器型号的不33 / 60同由仪器自动生成,计算人员不得改变。2.2.控制点文件命控制点文件命名规则名规则控制点文件名应与相应的观测文件名同,仅在后缀名上加以区分,控制点高程文件以.BM1 为其后缀名。例:观测文件名为 1-1-2-081011.dat

39、 或 1-1-2-081011.gsi,其相应的控制点名应为 1-1-2-081011.BM1。BM1 文件的格式如下:点号 1,高程 1点号 2,高程 2点号 3,高程 33.其余文件命名规则其余文件命名规则其余文件均根据原始观测文件与控制点文件进行计算得出,文件名均与观测文件名同名,根据不同文件的类型定义其不同的后缀名。观测手簿文件:1-1-2-081011.xls高差文件:1-1-2-081011.hdf平差文件:1-1-2-20081011.in1高差闭合差统计文件:1-1-2-081011.gco34 / 60平差计算文件: 1-1-2-081011.ou1平差成果文件: 1-1-2

40、-081011.our4.4.其它其它说明测量时的天气情况,温度,另外对测量过程中发生的超限重测、测点破坏后恢复等特殊情况需要说明。要求以上文件以纯文本格式提供,详细要求见附件 3。三、数据录入与输三、数据录入与输出出管理管理(一)观测(一)观测点编号点编号观测点的编号是观测点的标识,简洁明了的反映该观测点所在里程、观测点的类型、观测点位置。为保证每个观测点的编号均为全线唯一的,同时便于在电子水准仪中输入,测点编号采用以下格式:里程测点类型编码测点位置编号里程采用 7 位阿拉伯数字,前 4 位为公里标,后 3 位为百米标(取整) ;测点类型编码采用 1 位英文字母;测点位置编号采用 1位阿拉伯

41、数字;测点编号共计九位。各种测点的测点类型编码与测点位置编号详见表 10.3.1。表 10.3.1 测点类型英文字母编码与测点位置编号表35 / 60测点类型测点类型编码测点位置与其对应的测点位置编号沉降板L基底(1)、路基面(2)观测桩G左(1)、右(2)、中(3)分层沉降观测点F中(1)位移边桩W左(1)、右(2)剖面管P基底(1)、基床底层顶面(2)承台观测标C观测标 1(1)、观测标 2(2)墩身观测标D左(1)、右(2) 桥台观测标T观测标 1(1)、观测标 2(2) 、观测标 3(3) 、观测标 4(4)梁体徐变观测标X左 1(1)、右 2(2)、左 3(3)、右 4(4)、左 5

42、(5)、右 6(6)涵洞观测标H左 1(1)、左 2(2)、中 3(3)、中 4(4)、右 5(5)、右 6(6)隧道观测标S左(1)、右(2)例如,DK40+100.25 断面的路基面左侧观测桩的测点编号为:0040100G1;DK500+315.23 的桥墩右侧观测标的测点编号为:0500315D2。桥梁承台和墩台的测点均采用相应墩台的中心里程;涵洞采用中心里程;梁体采用跨中里程。36 / 60(二)观测过程中的点号(二)观测过程中的点号输入:输入:1.1.在观测过程中,电子水准仪所有的点号均需要全名输入,不得有任何省略。2.2.所有转点均以“Z”字母表示,不得以任何其他类型的点号代替。(

43、三)观测点属性信息表录(三)观测点属性信息表录入要求入要求1 工程类型:桥梁2 测点的类型有:承台观测标、墩(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3 测点位置:按照下表输入:测点类型可选的位置属性说明沉降板基底、路基面观测桩左、中、右位移边桩左、右承台观测标观测标 1、观测标2观测标 1 指左侧小里程角处的观测标、观测标 2 指右侧大里程角处的观测标墩(台)观测标观测标 1、观测标2、观测标 3、观测标 4对于墩身:观测标 1 为左侧观测标,观测标 2 为右侧观测标。对于桥台设置四个观测标,观测标 1 设置在小里程左侧,观测标2 设置在小里程右侧,观测标 3 设置在大里程左侧,观测标 4 设置在大里程右侧。

44、37 / 60梁体观测标左 1、右 2、左 3、右 4、左 5、右 6左 1 指小里程端左侧,右 2 指小里程端右侧,左 3 指中间断面左侧,右 4 指中间断面右侧,左 5 指大里程端左侧,右 6 指大里程端右侧涵洞观测标左 1、左 2、中 3、中 4、右 5、右 6左 1 指线路左侧小里程的观测标、左 2指线路左侧大里程的观测标,中 1 指线路中心小里程的观测标,中 2 指线路中心大里程的观测标,右 1 指线路右侧小里程的观测标,右 2 指线路右侧大里程的观测标;隧道观测标左、右其他情况根据实际位置输入如剖面管可输入“基底” 、 “基床底层顶面” 。4 距线路中心:输入测点位置到中线的距离,

45、单位为 m。左侧为负值,右侧为正值,中心为 0。5 观测点处基底处理的类型,各种工程类型的基底处理类型按表 2.9 填入:基底处理类型表工程类型可选的基底处理类型路基强夯、换填、排水固结、搅拌桩、旋喷桩、CFG 桩网(板) 、管桩网(板)桥梁明挖基础、嵌岩桩、摩擦桩其它根据实际的地基处理类型填写7 压缩层厚度:输入观测点处基底压缩层的厚度,单位为 m。38 / 608 处理深度:输入观测点处基底处理的深度,对于换填输入换填厚度、路基桩基输入桩长、桥梁桩基输入桩长,单位为 m。9 工程名称:输入观测标所处工程段落的名(四)附表录(四)附表录入要求:入要求:1 观测期次观测期次整型数据,根据观测的

46、期次依次填入“1、2、3” ,观测期次必须连续。2 观测日期观测日期日期型数据,格式为“年-月-日” ,其间用英文短划线“-”连接,年为四位数,月和日是两位数,例如:2008-08-01、2009-06-12。3 两次观测间隔两次观测间隔整型数据,输入与前一期观测的时间间隔,单位为天。第一期观测时输入 0。4 累计天数累计天数整型数据,各期次观测间隔天数的累计,单位为天。第一期观测时输入 0。39 / 605 本次高程本次高程浮点型数据,本次观测的高程值,单位为 m,保留小数点后 5 位。第一期观测时输入的高程值即为该观测标的初始值。6 本次沉降本次沉降浮点型数据,本次观测的测点的沉降值,单位

47、为 mm,保留小数点后 2 位,第一期观测时输入 0。沉降值以向下沉为正,向上隆起为负。7 累计沉降累计沉降浮点型数据,各期次沉降值的累计,单位为 mm,保留小数点后 2 位,第一期观测时输入 0。沉降值以向下沉为正,向上隆起为负。8 沉降速率沉降速率浮点型数据,由“本次沉降”除以“两次观测间隔”得到,单位为 mm/d,保留小数点后 3 位,第一期观测时输入 0。沉降速率以向下沉为正,向上隆起为负。9 施工阶段施工阶段输入各期次观测时的施工阶段(施工状态或者工况) ,各种工程类型的施工阶段可按下表填写。施工阶段和沉降评估密切相关,必须严格按照表 10.3.6.1 格式填写。要求每次数据处理完成

48、后必须立即填写该项,以免时间久后发生错误。表 10.3.6.1 施工阶段录入要求表工程类型施工阶段路基填筑期间、填筑完成、堆载预压、堆载卸除、运梁车前期通过、40 / 60过渡段等待铺轨、铺轨完成等。桥梁桥墩台:(1)预制梁桥:承台施工、墩台身施工、等待架梁、运梁车前期通过、等待铺轨、铺轨完成。(2)现浇梁桥:承台施工、墩台身施工、等待制梁、制梁完成、运梁车前期通过、等待铺轨、铺轨完成。梁体:终拉前、终拉后 60 天、等待架梁、运梁车前期通过、等待铺轨、铺轨完成。涵洞涵洞施工完成、涵顶填土期间、涵顶填土完成、运梁车前期通过、等待铺轨、铺轨完成等。隧道等待铺轨、铺轨完成。 10 备注根据需要输入

49、备注信息。1111 填土高度填土高度浮点型数据,输入本次观测时的路堤填筑高度,单位为 m。1212 接管前、后高程接管前、后高程浮点型数据,对于沉降板,当本次观测与前次观测之间,沉降板进行接管时,要求在接管前后立即进行高程测量(可采用假设高程法直接测量) ,单位为 m,保留小数点后 5 位,接管长度即为两次高程差值。41 / 601313 本次水平位移本次水平位移浮点型数据,对于位移边桩,输入本次的水平位移,单位为 mm,保留小数点后 2 位。第一期观测时输入 0。向远离线路中心方向为正,反之为负。1414 本次总水平位移本次总水平位移浮点型数据,对于位移边桩,输入各次的水平位移的累计,单位为

50、 mm,保留小数点后 2 位。第一期观测时输入 0。向远离线路中心方向为正,反之为负。1515 位移速率位移速率浮点型数据,由“本次水平位移”除以“两次观测间隔”得到,单位为 mm/d,保留小数点后 5 位。第一期观测时输入 0。向远离线路中心方向为正,反之为负。附件一: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附件一: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流程图估流程图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工作分为准备阶段、观测阶段与评估阶段。阶42 / 60其流程图如下43 / 60建设单位委托第三方制定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人员培训设计单位提交观测断面、观测点布置、变形计算等设计资料给建设单位技术交底施工单位按单位工程编制变形观测实施方案和细则监理单位核查是否满足要求建设单位审批是否满足要求线下工程变形观测及评估项目启动施工单位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