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电池教学案例_第1页
原电池教学案例_第2页
原电池教学案例_第3页
原电池教学案例_第4页
原电池教学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原电池原理的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1,学生: 中学 2,学科:化学3,课时:14,准备实验材料: 桔子 锌片 铜片 电线 小灯泡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并掌握原电池形成的原理及原电池的定义。2、能利用实验进行探究原电池形成的条件。3、能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知识的运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化学实验进行探究原电池原理和形成条件的能力。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对原电池原理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相互合作精神及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三、探究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四、探究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

2、值。五、教学方法思考探究观察分析:实验教学,合作探究,分析讨论,总结归纳。 六、探究过程【引入】电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电池?(学生踊跃回答) 电池对我们的生活如此重要,那么你知道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谁发明的吗?告诉大家世界上第一个电池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伏打于1799年发明的,又称伏打电池,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原电池【提问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呢?【展示】西红柿电池。(观看趣味实验,激发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欲望。)【转引】下面我们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验探究】介绍实验桌上的物品,指导学生做以下三个实验:实验1:把一块锌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测量溶液的温度

3、,分析能量变化情况实验2:把一块铜片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实验3:把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起来插入稀硫酸的烧杯里。要求同学认真观察现象,并思考原因【学生回答】1、锌片上有气泡,因为锌能和稀硫酸反应放出氢气化学能转化为热能2、铜片上没有气泡,因为铜不能和稀硫酸反应3、铜片上有气泡【教师设疑】铜不与稀硫酸反应,铜片上的气体是哪里来的?【学生讨论】学生激烈讨论的焦点问题有:1、铜片上的气体是什么?2、氢离子转变为氢气所需的电子从何而来?3、锌片有什么变化?溶液中氢离子浓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讨论结果:锌失去的电子通过导线转移到铜片上 ,氢离子在铜片上得电子转变为氢气【引导】怎样通过实验来证明锌片上的电子是

4、否通过导线转移到了铜片上?【学生回答】在铜片和锌片中间连接一个灵敏电流计,检测有无电流【实验验证】在连接锌片和铜片的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结论。【学生回答】电流计指针偏转说明导线中有电子流过,证明氢离子得到的电子确实是锌片失去,通过导线传递到铜片上的。【追问】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生答: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师生小结】原电池的定义:我们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负极:电子流出,较活泼,(锌片):Zn2e-=Zn2+ (氧化反应)正极:电子流入,较不活泼,(铜片):2H+2e-=H2(还原反应)【提问】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你认为构成原电池应满足

5、什么条件呢【实验验证】用下列实验用品:锌片、铜片、硫酸铜溶液、无水乙醇、稀硫酸、电流表、导线、碳棒、烧杯分析验证下列哪些装置可以构成原电池?【思考】若把B装置中的一个铜片分别换成铁片和碳棒后,能构成原电池吗?【学生小结】组成原电池的条件首先,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其次,满足下列条件:(1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2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3两极相连形成闭合回路【教师强调】构成原电池的条件:两极一液成回路【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给与补充【思考与交流】相同条件下,纯锌粒和粗锌粒与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的速率一样吗?为什么?七、板书设计1负极(Zn) ZnZn

6、2+2e- 正极(Cu)2H+2e- H2        总式    Zn +2H+ = Zn2+  +  H2 2、负极:还原剂-ne- 氧化产物(氧化反应正极:氧化剂+ne- 还原产物 (还原反应3、原电池形成的条件:两个电极,能导电。(强调:不一定是金属电极)电解质溶液或者熔融态的电解质,能提供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导电。(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形成闭合的回路八、课堂练习1、根据Zn+Cu2+=Zn2+Cu的反应原理设计一个原电池,当Zn为负极时,正极可

7、以选用的金属材料是: A 镁 B 石墨 C 铝 D 铅2、X、Y、Z都是金属,把X投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X的表面有Z析出, X 与Y组成原电池时,Y为电池的负极,X、Y、Z三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为: ( )A X>Y>Z B X>Z>Y C Y>X>Z D Y>Z>X3、电工操作规程中规定不能把铜导线与铝导线连接在一起,其中的化学原理是 。4、市场上出售的“热敷袋”中含有铁屑、炭粉、木屑和少量氯化钠、水等,热敷袋启用前,用塑料袋和空气隔绝,启用时打开塑料袋,轻轻揉搓就会放出热量。试回答下列问题:热敷袋产生热量的来源是 炭粉的主要作用是 加入NaCl

8、的作用 九、教学反思这节课的容量较大,主要解决原电池的基本原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是难点,通过干电池,水果电池,铜锌原电池,逐步过渡到原理的分析,形成认识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原理的掌握是可以的,在难点的突破上,注重技巧的指导,结合训练,归纳,总结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为研究新型电池做充分的理论准备。德育案例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应包括:虚心好学、肯于吃苦、热爱祖国、关心他人、勤俭朴素、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评价一个人的道德面貌,不是看他已经达到了怎样的道德认识水平,更重要的是看他有没有履行符合时代要求的道德的实际行动。而目前中学生存在着一些到的问题:其一是道德行为与道德

9、认知的悖反。这显示出他们在道德认知与行为之间存在巨大反差。其二是道德意志难敌眼前利益的诱撼。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在很多时候是难以舍弃或拒绝跟前利益的诱惑的。成人如此,何况中学生?对当代中学生而言,什么是眼前利益?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学业成绩及由此带来的其他成功与辉煌,二是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丰裕的物质生活及由此产生的种种诱因,三是看起来可以无尽挥霉的青春生命。其三是价值与尊严的重新定位。曾几何时,一个热爱劳动、体贴家长、尊敬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的孩子就能够让父母和老师感到欣慰满足。而如今这些都远远不够了,它们甚至退居极次要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能挤进重点小学、重点中学、名牌大学,这才是学生的自身

10、价值和人格尊严之所在。社会正是以此来评判学校教育的成败、教师教学的得失、学生本人的优劣的。那么在学生心灵的天平上,传统道德规范所赋予他们的价值观与尊严感无疑已被重新定位了。作为课任教师怎样在教学中进行品德教育呢。我认为我们的教学中有很多地方都隐藏着品德教育。学生准时上课的问题:预备铃声响准时进班、正式铃声响准时到达体育场或专用教室等,而我们的经常对这些现象熟视无睹了。学生之间彼此尊重问题:学生有没有倾听同学的发言、是否对同学的错误回答进行取笑、是否给同学起侮辱性或歧视性的绰号等,面队这些我们老师又是怎样面对的。同学之间合作问题:学生之间是否回产生不正常的嫉妒、遇到问题是否有互相交流探讨的习惯、

11、班级中的优秀学生是否会主动帮助困难学生(学习上、品德上、经济上等)等,我们的老师又是怎样去引导的。良好的学习习惯问题:学生是否会有效地利用时间(晨读、活动)、课前2分钟是否有固定的习惯、是否能及时订正作业、教师是否能及时讲评面批作业等,我们的教师又是怎么去规范这些的。同时利用不同学科进行更深层次的德育渗透。对于化学学科,可以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因为任何一个化学反映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意志决定的,通过质量守衡定律等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观,同时,根据学习内容还可以进行环保方面的教育。其实,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直接或见解地渗透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从最基本的品德教育做起

12、,再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也为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承担一名教师应有的责任。三公开活动反思三公开以来我听取了本学科的前辈及其他学科教学人员的公开课。感触颇多,收获更是多多。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

13、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而在自己参加公开课的过程中更是收获多多。同事前辈们帮助我进行案例的详细分析。在金属钠的性质和应用课堂教学中,师傅们帮助我设计了生动的教学过程。一开始做了“滴水生火”实验,这时学生十分惊奇,议论纷纷,水可以用来灭火,怎么生火?然后引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金属钠”,学生很想知道钠是怎样的一种物质。接下来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掌握了钠与氧气、水、盐溶液的反应。再通过投影进行问题讨论:为什么钠保存在煤油中?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实验时为什么钠不能用手直接拿?“滴水生火”的原因是什么?如果钠燃烧起来,能用水扑灭吗?多余的钠能否放回原试剂瓶?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