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_第1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_第2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_第3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_第4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古诗三首》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7古诗三首导学案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 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望天门山。3. 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4通过诵读、解读、悟读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默写望天门山。2通过诵读、解读、悟读古诗,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课前准备1.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2. 搜集有关长江、西湖、洞庭湖的图片、资料、相关经典诗句,查找作者的相关资料。(

2、师生)3朗读古诗,自学生字。(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回忆诗文,导入新课(用时:2分钟)1.引导学生背诵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的诗句。2.了解诗人李白。3.揭示诗题,理解题目的意思。1.结合课前搜集的诗句进行背诵展示。2.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诗人李白,并互相补充。3.齐读诗题,结合注释理解题目。在介绍诗人时,教师对学生搜集的资料给予肯定或者适当补充,古诗背景以课件的形式出示给学生。二、合作探究,学习古诗(用时:13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古诗。(1)引导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 检查朗读情况,相机纠正字音,提示:“中”是多音

3、字,在诗中读zhn。(3) 教师范读,学生评议。(4) 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5) 指名读。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意。(1) 说说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2) 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引导学生结合字词和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试着画一画诗中描绘的景物。(3)想一想: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哪里看到的呢?你是怎么知道的?(4)引导学生交流:“相对出”是什么意思?青山为什么能出来呢?生活中你有过这种感受吗?(5)朗读感悟:诗人用字多么精妙哇!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这青山仿佛是在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1.自由读古诗。(1)用自己喜欢的方

4、式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同桌互相读一读。重点读好“中”的字音。(3)认真听教师范读,听清节奏。(4)朗读诗句:齐读、个别读、小组赛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5)大声朗读诗句。2.先小组交流理解: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字义,并在组内交流诗意,最后在全班交流诗意。(1)小组里交流、圈画诗中描写的景物。(2)结合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全班同学听,再动笔画一画诗中描绘的景物。(3)交流:从“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看出诗人是在船上看到这壮观的景色的。(4)交流:在语境中理解“相对出”的意思。理解:船随着激流前行,诗人望着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入眼帘,又向后移去,好像是

5、出来迎接自己。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交流自己坐在高速行驶的车辆上看到眼前的景物向后移的情景。(6) 在朗读中品味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1.理解诗句时,不要求学生字字对译,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大概意思即可。2.学生在想象画面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结合古诗插图来进行想象。3.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内容,想象画面,读出天门山的壮观景象,在朗读中感悟古诗的意境美。4.指导学生背诵时,也可播放视频或音乐,增强气势,学生可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 背诵积累。也可以小组为单位组织朗读比赛,在活动中背诵积累。三、运用方法,再学古诗(用时:12分钟)1.揭

6、示诗题。2.解释诗题。3.课件出示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4.自由诵读,初读感悟。5.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识记多音字“抹”,读出节奏和停顿。6.理解诗意。(1)自学。(2)小组交流。(3)全班汇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体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指导朗读。1.齐读诗题。2.说说诗题的意思。3.交流并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4自由读,再读给同桌听。5.大声读给全班同学听。6.(1)结合注释自学古诗。(2)小组里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还不明白。(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诗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情感。7.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西湖的美,读出

7、对西湖的喜爱之情。1.在解释诗题时,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可适当提示每个字、词的意思,再连起来理解。2.学生介绍相关资料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3.理解诗句意思时,引导学生注意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4.想象画面时,可以出示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美景。四、趣味背诵,丰富积累(用时:3分钟)1.引导背诵两首古诗。 2引导学生吟诵这两首古诗。(1)教师示范,模仿古人吟诵古诗。(2)播放这两首古诗的音频,引导学生唱读古诗。1.(1)独立背诵。(2)小组合作背。(3)小组里的成员采用接龙的形式进行比赛。2(1)模仿教师吟诵古诗。(2)和教师学唱古诗。1.背诵时注意梯度训练,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2模仿

8、老师吟诵或唱读古诗时,不必要求过高,学生只要了解古诗的诵读方法即可。五、巩固认字,提高书写(用时:10分钟)1.出示生字卡片进行检查。断、楚、至、孤、帆、饮、初。2.指导学生观察,总结书写要点。3.教师示范,重点指导:断、楚。4.指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5.投影展示进行评价。1. 认读生字,口头给生字组词。2. 观察字形,说一说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3. 观察教师的示范,掌握书写要点。4. 练习书写生字,把字写正确、美观。5对同学写的生字进行合理的评价,进一步掌握书写方法。1.教师要强调生字的书写要点,根据实际情况示范学生认为书写有困难的生字。2提醒学生注意正确的书写姿势。第二课时教学环节

9、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教学提示一、出示词语,揭示课题(用时:3分钟)1.课件出示描写湖面的词语: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朦朦胧胧清波荡漾2.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理解“望”的意思。3.课件出示诗人刘禹锡的资料。1. 读词语,积累词语。(个人读,齐读)2. 齐读课题,自由说说“望”的意思。(看、欣赏)3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简要介绍诗人刘禹锡。1.在齐读课题时,引导学生注意“望”与“洞庭”中间的停顿,体会古诗的韵味。2教师可根据学生交流的资料做适当的补充。二、初读古诗,检查预习(用时:10分钟)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3.教师范读。必要时可领读难句。4.指导

10、朗读古诗。1.自由读古诗,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教同桌或老师。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认读生字,读准“庭、未、盘”的字音,识记“镜、未、磨、遥、银、盘”的字形。汇报学习生字的好方法。读好多音字“磨”。3.聆听教师范读,体会本诗的停顿之处。4.同桌合作读,个人汇报读,齐读。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节奏。1.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朗读,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把古诗读熟,读出节奏和韵律,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2检查预习生字时,可以采用形近字的区分法:如,未末;遥摇;盘盆。三、精读诗句,体会诗境(用时:12分钟)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古诗大意。(1)小组合作。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理解诗句意思。(2)引导学生交流:读

11、诗句,找出诗句中的比喻句,说说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再说说你是怎么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的。说一说:自己读懂了吗?“两相和”的“两”是指谁与谁?“和”是什么意思?2.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古诗意境。3. 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古诗。4引导学生熟读成诵。1. (1)自读古诗,借助书中注释、结合课文插图、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诗句。(2)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说说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诗中作者把潭面比喻成未磨的镜子,这样的比喻突出了洞庭湖的柔和美、朦胧美;将洞庭湖、君山分别比喻成白银盘、青螺,体现了洞庭湖的色彩美。交流:从第一句的“秋月”中,读出作者的写作时间秋天的夜晚。“两相和”的“

12、两”指的是湖光与秋月。“和”的意思是“和谐”。2. 图文对照想象画面,体会古诗意境。(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3朗读古诗,个别读,男女生轮流读,根据教师的引导接读古诗。4背诵古诗。1.品味作者把“潭面”比喻成“镜未磨”时,引导学生体会洞庭湖无风时的平静。2学生讲述自己联想的画面时,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运用课前积累的词语,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四、指导书写,拓展延伸(用时:15分钟)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镜、未、磨、遥、银、盘。2.观察生字的特点及书写时的注意事项。3.教师示范。重点指导“遥、磨”。4.组织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5.出示拓展要求:搜集描写祖国山河的诗文并背诵积累。1.认读生字,用扩词法识记。2.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交流书写要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