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并发症护理论文_第1页
肝炎并发症护理论文_第2页
肝炎并发症护理论文_第3页
肝炎并发症护理论文_第4页
肝炎并发症护理论文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肝炎并发症护理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时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护理措施。方法对alss在126例265次治疗中出现的并发症的有关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各种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总结主要预防护理措施。结果并发症共发生63次,占23.8%。血浆过敏反应较多见,共34次(占12.8%),其次为置管处或穿刺处血肿及出血,共21例(占16.7%)。结论做好alss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是提高其治疗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人工肝支持系统;重型肝炎;并发症;护理 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作为一种肝脏暂时性支持措施,具有清除代谢产物,保持内环境,促进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的

2、作用。预防alss治疗时的并发症是提高其成功率的关键。现将我院2001年10月2006年5月应用alss治疗重型肝炎126例256次过程中产生的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26例均为我院住院的重型肝炎患者,其分类及诊断标准按2000年第10次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标准。其中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41例,慢性重型肝炎85例;男112例,女14例,年龄2166岁,平均42.5岁。 1.2实验室检查126例患者在alss治疗前后均行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胆红素及凝血酶原时间(pt)、胆碱酯酶(che)、超声波和心电图检查、全部样本均检测血

3、清甲、乙、丙、丁、戊系列,其中乙型肝炎83例,乙、丙重叠感染27例,乙、丁重叠感染13例,戊型肝炎3例。 1.3治疗方法 1.3.1仪器km8800型血浆置换仪,中空纤维分离器(ps-06)和选择性血浆成分吸附器(bl-300),根据病情分别选择血浆置换、血液灌流、血浆胆红素吸附等方法单用或联用,其中血浆置换71例、血液灌流8例、置换+灌流47例,每次血液回路管、血液灌流器、血浆分离器等均一次性应用。 1.3.2方法(1)本组病例中29例次采用单针双腔导管经股静脉穿刺建立通道,治疗时将血浆置换仪与患者管道接通,每次血浆置换量20004000ml,每次治疗结束后用肝素封闭留置待下次再用,留置管可

4、保留420天,疗程结束拔管时常规导管培养。(2)236例次采用双针经外周动静脉置管建立通道行alss术,每次血浆置换量约3000ml,治疗后拔管,穿刺处加包扎46h。 1.4治疗前后监控治疗前常规应用dxm2.55mg,肝素1020mg,治疗中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根据pt值不断调节肝素量和结束时鱼精蛋白量,在心电、血压监护下进行alss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跨膜压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结果 2.1并发症的发生率本组126例265次治疗中出现并发症63次,占23.8%;其中血浆反应34次,占12.8%;置管处血肿及出血(单针股静脉置管)3次,占1.1%;穿刺处血肿及出血,双针动静

5、脉置管18次,占7.6%;置管处感染3次,占1.1%;均为单针股静脉置管者,采用双针动静脉置管后,没有出现此类感染病例;中空纤维膜破裂5次,占1.9%。 2.2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转归 2.2.1血浆反应34例次血浆反应病例中,均有占100%不同程度的荨麻疹样皮疹或皮肤瘙痒,口唇发麻,有时可见畏寒、发冷、寒战、腹痛、腹泻、腹胀,严重时可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增加,四肢厥冷,偶见房颤;出现时间不一,有的alss治疗开始时出现,多数在alss开始3090min出现上述症状,经放慢速度和对症治疗后症状改善,继续完成alss治疗。 2.2.2血肿及出血(1)29例次单针股静脉置管者发生置管

6、处血肿及出血3次,发生率10.3%,均发生在建立静脉穿刺部位血肿出血。2次发生在拔管后穿刺部位血肿,经重新压迫及砂袋加压止血后血止;1次血液渗透至皮下后扩散到大腿腹股沟处,经拔管压迫止血及止血药后血止。(2)236例次双针外周血管置管者发生穿刺处血肿及出血18例次,发生率7.6%,表现为穿刺处血肿,数天后周围皮肤淤斑,呈深紫色或黑紫色,经用硫酸镁湿敷及抬高患肢后淤斑吸收。 2.2.3置管处感染置管处感染3次,表现为插管处皮肤红肿,拔管后导管培养有表皮葡萄球菌生长。双针置管者没有出现该类并发症。 2.2.4中空纤维管破膜5次发生血浆分离器中空纤维管破裂,红细胞外逸,经及时发现,终止治疗,立即更换

7、血浆分离器后解除。 3观察及护理 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是以血液净化,体外循环为基础的新疗法,但由于重型肝炎患者病情危重,肝功能衰竭,凝血机制障碍,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因而治疗时容易发生并发症1。笔者在126例265次alss治疗中发生并发症63次,发生率23.8%。与国内文献报道的发生率基本持平2。其中血浆反应多见(12.8%),置管处或穿刺处血肿及出血次之(7.9%),全部并发症均及时被发现,处理得当,未出现死亡病例。 3.1血浆反应的预防及护理血浆反应与血浆是否新鲜及患者是否过敏体质密切相关。alss治疗需要大量新鲜血浆,白蛋白等异体蛋白,易发生过敏反应,临床多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口

8、唇发麻、寒战、腹痛、腹泻、腹胀等,严重者可产生过敏性休克3。预防方法有:(1)治疗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2)做好抗过敏的准备,预防性地应用dxm5mg可减少过敏反应发生;(3)一旦出现过敏反应,可用葡萄糖酸钙、激素等药物抗过敏;(4)出现过敏性休克时用肾上腺素等药物静注,血压下降时用多巴胺等升高血压,房颤时用洋地黄类药物控制心室率;(5)治疗用血浆要新鲜,尽量避免使用陈旧血浆。 3.2血肿及出血的观察及护理(1)置管处血肿及出血的观察及及护理。重型肝炎凝血机制差,而alss治疗需要建立血液通路,静脉插管时易引起皮下出血、血肿,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防治方法有:注意伤口情况,及时监测患者的出凝血机制

9、;肝素的剂量,时间要准确;出现皮下出血,血肿时拔管后换位再插。治疗后,拔管时间不可过早,拔管后局部压迫30min以上,水肿严重时可适当延长,出血不止时可局部加压,应用立止血或静滴止血药,如系肝素中毒引起,立即用鱼精蛋白中和。(2)穿刺处血肿及出血的观察及护理:改善置管方法:改单针股静脉置管为双内瘘针外周动静脉置管,治疗后不留管,可有效降低置管口血肿和出血的发生。本组病例中,前者此类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3%,后者为7.6%;提示后者更安全可靠,可能与操作者的置管技术及是否需要留置管有关,前者要求置管技术更高;穿刺处血肿及出血宜尽早发现,及时加压穿刺,血肿均能自行吸收,出现淤斑后,应适当抬高患肢

10、,局部用硫酸镁湿敷,尽量不在患肢输液等,半月左右淤斑消退。 3.3置管处感染的护理重肝患者机体抵抗力差,留置管重复使用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本研究发现,经股静脉置管者感染率为10.3%,占总并发症发生率的1.1%,表现为局部红肿、渗液,加强导管的护理是控制导管感染的关键。(1)严格无菌操作,有熟练的置管技术,导管与置管口皮肤紧密吻合。(2)伤口23天换药1次,用碘伏消毒穿刺口,用3m棉质敷料覆盖,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如被汗液、尿液浸湿或伤口有渗血、渗液时应及时更换。(3)密切观察伤口情况及体温的变化,置管口用庆大霉素局部外用,出现红肿时用75%酒精湿敷。(4)伤口渗液不止,局部有化脓性感染或与原发病

11、无关的体温骤升,及时拔管。(5)改善置管术,治疗后不留管能有效降低置换口感染的发生。本文观察发现,经外周血管双针置管者,每次治疗后拔管,局部伤口用络合碘消毒数天,经观察没有上述症状,可能与治疗后不留管有关,我院自2002年采用该技术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说明该技术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lepageeb,laner,mckayd,etal.plasmaseparationforartificialliversupport.jclinapher,1995,10(2):70-75. 2黄建荣,李兰娟,陈月美,等.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症的防治.透析与人工器官,1997,8(1):1. 3iwamura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