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行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措施_第1页
我国食品行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措施_第2页
我国食品行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措施_第3页
我国食品行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措施_第4页
我国食品行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目 录摘要.1关键词.1一、研究背景.2二、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2三、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的制约因素.3(一)交通基础设施滞后3(二)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设施严重不足3(三)食品冷藏运输专用车辆投运率低下4(四)食品供应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尚未形成4(五)食品供应链自身存在的内部瓶颈制约5四、完善我国食品行业供应链管理的对策措施.6(一)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6(二)配备低温冷链系统6(三)提高冷链运输和配送在食品供应链物流中比例7(四)搭建和完善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7(五)改进和完善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8(六)抓住食品供应链源头建设发展9(七)改变传统食品供应链物流配送

2、9(八)实施配送物流加工一体化10(九)推进集约化共同配送10(十)食品“延迟”生产战略11(十一)引进先进信息技术11(十二)推动物流外包,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比重12(十三)政府机构适当介入12五、结论12参考文献13我国食品行业供应链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长期以来,中国的食品行业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状态,可是,我国食品行业依然在微薄利润或无利的窘况下苦苦支撑,其依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对市场把握不准、计划频繁调整、生产要么过剩要么不足、批号老化、全国范围工厂间调货、客户要货批量减少、渠道渗透及产品铺货率不够高、产品推广不理想、责任难以划分、横向协调较难,配送陷入被动操作等可以说都属于

3、供应链运作或与供应链密切相关。在这一复杂背景之下,我国食品物流体系根据现代物流供应链思想与技术,集约化共同配送,流通加工一体化,货架管理、冷链管理、绿色食品配送体系等是解决这些问题和促进食品物流合理化的有效途径。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共同配送、集约化、冷链on the situation of the management of supplier chain in food field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s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chinas food industry has mainta

4、ined a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however, chinas food industry is still in the meager profit or no profit for the predicament of hard support, it still exists a series of problems: hold to the market to adjust production plan, frequent, or excess is either insufficient, batches of aging, natio

5、nwide factories transfer cargo, customer goods batch decreases, the channel permeability rate is not high enough, product promotion is not ideal, the responsibility is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horizontal coordination is more difficult, and distribution into a passive operation. can be said to bel

6、ong to the operation of supply chain and supply chain are closely related. in the complex background, china food logistics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logistics supply chain and technology, intensive joint distribution, circulation processing, shelf management, cold chain management, green food d

7、istribution system i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d promote the efficient way of food logistics rationalization.key wor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joint distribution 、intensive 、cold chain一、 研究背景长期以来,中国的食品行业一直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对市场把握不准、计划频繁调整、生产要么过剩要么不足、批号老化、全国范围工厂间调货、客户要货批量减少、渠道渗透及产品铺货率不够高、产品推广不理想、责任难以划分、横向协调较

8、难,配送陷入被动操作等可以说都属于供应链运作或与供应链密切相关。 食品供应链属于典型的功能性产品供应链,供应链的设计主要着眼于各环节综合成本最小化,以推动策略、预测囤货型生产为主,通过采购、生产、配送的平稳运作来降抵成本。强调规模经济,以产能利用率、库存周转率等物质效率指标。 物流配送处于供应链上集团与客户的临界面上,是企业营运的第一脉搏,内部的任何业务问题都会影响到物流配送,是集团供应链体系的问题聚集点。物流配送所表现的问题在于:配送成本高,影响集团综合成本竞争,物流运作难度大、交货期长、送货不准时,经常出现突发性运作瓶颈,运输费用的责任难以区分,销售部门投诉不断。二、 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的

9、现状近年来,我国肉类、水果、蔬菜、水产品、奶类等的生产发展很快,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约11%、25%、8%、12%、24%和7.8%;其运输特点是运量增长较快,主要以新鲜状态进行运输。水产品产量与养殖面积增长较快,水产品生产结构与品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淡水产品比例较大,海水产品已由以鱼类为主转变为以其他类(虾、贝类等)为主;淡水产品尽管仍以鱼类为主,但其比例也有所下降。但是我国农产品产后又损失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目前,我国蔬菜类进入冷链系统的比重只有5%,肉类15%,水产品是23%,而在欧美日等发达

10、国家,农产品进入冷链流通在95%以上。我国的冷藏运输,长期以来以铁路冷藏运输为主。目前,铁路部门有加冰冷藏车3500余辆,机械冷藏车1800余辆,这些车辆担负着我国近20%的易腐食品的运输任务。公路冷藏运输发展也较快,目前约有15000辆冷藏保温汽车,其中机械冷藏汽车占15%左右,主要担负着大城市内、靠城市的生产基地到市场的运输任务,以短途运输为主。水上冷藏运输能力较小,现有各种类型的冷藏运输船近200艘,总容量为10万吨左右,多为内河或沿海的短途运输。公路运输生鲜货物以其方便、快捷、灵活、门到门、风险小、货源组织容易等特点。三、 我国食品供应链的制约因素(一)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尽管我国的公路、

11、铁路、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航线建设速度和营运里程逐年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欠账,积重难返,目前全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尚未形成,专门用于食品运输的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运输通道更是无从谈起。尤其是内地的一些地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建设规划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落实,交通设施建设欠账较多。还有不少地方的交通运输布局长期不合理,建设速度远远跟不上发展的需要,致使食品供应链物流阻塞时有发生,甚至使食品供应链频繁出现断链现象。(二)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设施严重不足作为特殊商品的食品对防腐、保鲜、安全等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食品供应链从某

12、种意义上说就是冷冻冷藏链、保鲜链和食物安全链。但由于我国目前的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且发展滞后,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冷冻冷藏食品供应链。现实中所谓的食品供应链,充其量不过是一般商品供应链的简单延伸而已,根本无法适应食品安全呼声日高及食品贸易国际化的要求。一位国际食品冷藏物流供应链发展商曾不无感慨地坦承,由于在中国港口难以找到合适的冷库和其它专用食品仓储设备,他的公司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不得不把冷冻食品中的85%运送到香港或一些东南亚港口,然后再把冷冻食品分期分批转运出口到中国大陆,只有15%的冷藏食品直接运到港口冷藏设备和冷藏仓储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上海,大连等港口。由此可见,

13、目前我国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还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迅速提升和不断完善。(三)食品冷藏运输专用车辆投运率低下从目前我国易腐保鲜食品的装卸搬运上看,无论是装船卸船,还是装车卸车,大多都是在露天作业,而不是按照iso9001:2000质量标准或安全食品供应链标准iso22000:2005等国际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的要求,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也无法达到haccp的食品安全危害控制要求。此外,在我国现有的公路食品运输总量中,易腐保鲜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大约只有20%左右,其余80%左右的果蔬、禽蛋、肉食、水产品大多是用普通箱式货车运输,甚至直接用普通卡车运输。由于我国食品运输采用公路冷藏运输的比例较低,因

14、此食品损耗高、效率低问题一直没得到很好的解决,整个物流费用占食品零售价格的70% 多,远远高于“食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能超过食品总成本的50%”的国际标准,极大地削弱了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四)食品供应链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尚未形成尽管我国食品行业近年来在制造过程机械化、仓储管理自动化以及产品品牌推广、物流配送和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时至今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设施在食品供应链物流中的应用仍很不充分,信息化水平较低,尤其是能反映物流现代化水平的物流信息技术和装备设施,如bc、fm、rfid、 gps、gis、edi、crm、vmi、qr、ecr、jmi、cpfr、sco

15、r技术,以及农产品食品保鲜技术、低温制冷技术、冷链设计技术、智能化仓储和配送技术与装备等在食品物流供应链中的应用普及程度比较低,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食品供应链的总体运作水平和运作效率,延缓了我国食品供应链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和速度。由于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低,致使食品供应链上的信息阻塞,不够透明和畅通,供应链各环节时常脱钩,从而造成食品在运输途中发生无谓耽搁,大大增加了食品的安全风险。国外的实践业已证明,食品供应链的高效运作离不开供应链上各成员单位的精诚合作,因此食品流通领域的核心竞争早已从产品、资金、网点布局、品牌宣传的竞争,发展到自动化技术、科学物流配送、人性化服务的供应链竞争,即以现代化、信

16、息化为手段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场响应速度、降低安全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在针对食品流通行业特点,如品种繁多,单据格式复杂并日趋规范,客户结算烦琐,保质期管理严格,多单位结算、多币种换算,操作要求简单快速等特点,引进或开发科学实用的食品供应链信息管理软件,以便为食品供应链管理和信息化诊断分析提供解决方案方面还非常薄弱,无法为决策者监控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危害和关健控制点,及时解决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五)食品供应链自身存在的内部瓶颈制约我国的食品供应链先天不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少自身问题。如忽视市场预测或预测不准、计划调整和生产要么过剩要

17、么不足、食品批号老化、对客户要求反应迟钝、渠道渗透及产品铺货率低、产品推广不理想、安全责任难以划分、横向协调较难、配送作业主动性差等,可以说都属于供应链运作的问题或与供应链密切相关。从供应链集成整合的角度看,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联系的链,是供应链策略及流程运作系统的问题。如物流成本高和物流服务水平低等问题久拖不决,原因就在于食品供应网络布局、需求预测、库存控制和分销政策等方面存在问题。应该说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供应网络的不合理布局必然产生订货提前期延长、长距离不合理运输、中转配送量增加等弊端,并引发计划和预测的提前期延长,进而使预测的准确性、计划的灵活性下降。此

18、外,订货提前期延长还意味着要应付更大的市场需求变动,使得其中的所有后勤环节都变得复杂和不可控,导致客户服务价值大为降低。四、加强我国食品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建议食品供应链是由农业、食品加工业和物流配送业等相关企业构成的食品生产和供应网络。长期以来,我国农业产业链中的供应链成员对抗多于合作,整体效益不高,而供应链管理思想倡导的是全新的管理理念,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改造和整合业务流程,与供应链中所涉及的包装、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等物流活动进行进行系统的整合和管理,以提高整体效益。(一)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入尤其是内陆地区、西部贫困落后地区交通设施建设的投入,以优化全国路网布局,

19、尽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路网布局合理、交通设施完善、交通功能强大、交通方式多样互补、方便快捷的道路交通运输网络和陆海空立体交通体系。在建设资金的筹措和投入上,可以考虑采用国家扶持、地方自筹、民间集资、中外合资以及bot等多种筹资形式,通过实施优惠政策,调动各方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并使运输绿色化,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将其连结起来,在全国范围内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运系统。(二)配备低温冷链系统我国农副产品流通量很大,其中80%以上的生鲜食品是采取常温保存、流通和初加工手段。据统计,常温流通中果蔬约损失20%-30%、粮油1

20、5%、蛋15%、肉类3%,加上食品的等级问题、运输及加工损耗,每年造成经济损失约上千亿元。要发展冷冻食品和生鲜食品,流通业主要建立在食品冷藏供应链,将易腐、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我国目前正致力于冷链建设,已纳入“十五”计划。如中国肉类协会特别强调,“十五”期间,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要适应小包装、冷却肉生产的发展,配套发展贮藏、运输、销售不中断的“冷链化”物流,要以向社会开放、市场化经营、增加配销功能为指导原则,加速冷库技术改造、经营管理和全方位服务工作,提高冷库利用率和社会

21、服务面。运输和销售环节要大力倡导冷藏集装箱运输和按规定稳定展示销售产品的新形式。(三)提高冷链运输和配送在食品供应链运输中比例要在食品供应链系统的运输和配送环节,增加冷藏冷冻运输工具和车辆的投放和使用。与此同时,加快港口冷藏设备、专用冷藏冷冻仓库等仓储设施的建设,为实现低温运输,减少损失,形成销售共同治理标准,需研究、大力开发和制造适用于果蔬、畜肉、水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各种冷却机与设备。通过建立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将异父、生鲜食品从产地收购、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置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择优推广装配式冷库。在引进整座预

22、制装配式冷库的实践中,我国的制冷设备制造企业,自引进的生产设备陆续投产以后,就逐渐替代了国外的同类产品。(四)搭建和完善食品供应链运作的基础平台加快食品供应链的信息化进程和提高信息化水平,已成为食品业界内外和上下的一种共识。无论是食品生产企业还是食品物流企业都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提出了迫切要求,食品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也使得食品供应链渠道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代理、经销、直营、代销、卖场销售高档食品的酒店销售和快速食品的加盟连锁业务等发展迅速。食品供应链的竞争能力越来越依赖于以各种自动识别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物流信息技术的支撑,竞争的关键也演变为以信息化为工具的提高周转率、加快市

23、场响应速度、降低经营风险和严格成本控制的信息化大战。沃尔玛的全球信息管理系统和光明乳业的信息化、低成本配送的巨大成功说明了信息化对食品供应链整体水平的提升所起的作用。以鲜度维持为例,即使在供应链中的零售店销售阶段,要维持其新鲜度和安全度也是比较困难的,再加上终端销售的食品种类繁多,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系统就很难对产品货架期和保鲜度进行有效管理。相反,若采用计算机系统对食品鲜度进行维持,可将每种食品的主文件设定为商品有效期和准许销售期限,在商品入库时输入生产年月,计算机系统就可以自动判断各类食品是否可以入库。对在库商品严格地按照先进先出原则进行作业,每日由作业人员检验商品日期,为保证不出现超过准许

24、销售期限的商品,还可以对将接近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提供预警功能,及时提醒食品的保鲜期。 (五)改进和完善食品供应链的内部运作机制众所周知,食品供应链的流通加工环节可提高食品保存机能,从而使提供给消费者的食品保持较高的新鲜度。因此,要注重加强对食品供应链中的食品冷冻、农副产品分选、食品分装、食品精制等流通加工作业的管理,通过有效实施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提高食品供应链的配送效率和效益。所谓配送和流通加工一体化策略,就是在实施食品集约化共同配送的同时,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对食品进行在途加工和配送中心加工。如生鲜食品要求低温保鲜,对质量、鲜度、营养均有很高要求,因此其配送策略应遵循“当天加工,当天

25、配送”的配送原则,通过设置一条从进货、分割、加工、包装、配送运输直至零售店销售的供应链,使流通加工与配送一体化、集成化。这种供应链组织形式无论是对食品流通加工的有效运转,还是对配送活动的完善与发展,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除此之外,食品供应链改进与完善的核心还在于大力发展以冷冻食品和生鲜食品物流为主的食品冷冻冷藏供应链,从而实现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装卸搬运、保管储藏、运输配送和消费过程的安全化、绿色化。这就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辟公路、铁路、航空及水上常年性食品运输通道,并按照区域分工、优势互补和经济合理和的原则将其联结起来,发挥各类运输工具的优势,消除不必要、不合理的关卡和

26、收费,在全国范围内构建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绿色运输网络和联动运输系统;二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建立集约化、专业化的食品生产、储藏、流通加工、物流生产配送基地,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餐饮服务业对食品的集中加工、配送中心对生鲜蔬菜的辅助加工等。与此同时,注意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边角废料实行集中处理,以减少分散生产和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三是促进食品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使食品供应链全程都尽可能采用可重复使用单元式包装,在食品包装物上印制的广告与使用说明也应尽量做到规范并合乎有关规定和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科学合理的回收处理食

27、品包装材料,直至实现循环使用各种包装材料的目标。 (六)抓住食品供应链源头建设发展抓住食品供应链的源头建设和发展食品供应链,首先是组织引导小农户联合进入市场,实现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形成食品供应链的源头企业。在龙头企业等有效载体的带动下,通过“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行业协会+农户”等形式,依托农业一体化经营方式,将农产品加工和部分种植业集中化、企业化、规模化,实施全程标准化运营,创造较高的综合生产力。(七)改变传统食品供应链物流配送改变传统食品供应链物流配送在供应链中处于企业与客户的临界面上,企业内部的任何业务问题都会影响到物流配送,具体表现在:配送成本高,物流难度大

28、,交货时间长,送货不准时,经常出现突发性送货要求,运输费用的责任难以区分,销售部门投诉不断。从供应链整合的角度看,这些问题只是表症,而不是根源所在。目前企业间的竞争已不再纯粹是产品与产品、单个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以统一、稳定、顺畅的供应链能够成为企业具有价值性、稀缺性和难以仿制性的资源,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能力。基于我国食品行业的现状,要解决与食品物流密切相关的食品多样化、快捷化要求和食品安全安全控制、食品安全规模等问题,就要引进先进的物流供应链管理思想,将生产链的上下源头有机联合起来,使供应商、生产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形成新兴的“双赢”关系。建立我国食品企业

29、物流先进的供应链体系,提高企业竞争力。(八)实施配送物流加工一体化流通加工是指商品在从生产者向消费者流通过程中,为了增加附加价值,满足客户需求,促进销售而进行简单的加工作业。食品行业可通过流通加工来保持并提高食品保存机能,使提供给消费者时保持新鲜。食品的流通加工主要包括:冷冻食品;分选农副产品;分装食品,重新包装;精制食品。为了提高食品配送效率和效益,我们提出配送流通加工一体化的策略,即在实施食品集约化共同配送的同时,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对食品进行在途加工和配送中心加工。比如,生鲜食品属于低温保鲜食品范畴,对质量、鲜度、营养均有很高要求,因此在物流上可采取“当天加工、当天配送”的配送原则:设置

30、一条从进货、分割、加工、包装、配送运输直至零售店销售的供应链,使流通加工与配送一体化。这种组织形式无论是对流通加工的有效运转,还是对配送活动的完善与发展,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九)推进集约化共同配送物流中的配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厂家直送、一般配送、共同配送等。物流配送战略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服务水平与降低配送成本。目前食品物流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的运输已成为必然趋势。从配送成本角度考虑,共同配送较厂家直送、一般配送更为经济。所谓共同配送,按照日本工业标准(jis)所述:是为了提高物流效率,对许多企业一起进行配送的方式。共同配送提高了车辆装载率,打到规模效应,是比较理想的选择。对中国目前的食品厂家和

31、食品批发企业而言,有些规模不大,自建配送配送中心在资金上存在困难,因此,多家食品企业共同构建配送中心是可选方案,尤其是多个厂家协同一致的共同配送集约化共同配送对节流物流成本更为有益。(十)食品“延迟”生产战略采用食品“延迟”生产战略顾客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显个性化、方便化趋势。不同消费者对统一食品的要求有很大差异,我们很难预测到消费需求数据,等收到零售商的食品订单后再进行食品全过程生产则延长了前置期。这与顾客对食品快速变化的偏好是不相符的。利用“延迟”生产技术可有效的利用总体预测的信息,缩短交货期和有效降低食品生产、销售成本。这些技术包括通过设计食品和生产工艺,可以把制造何种食品和差异化的决策延

32、迟到开始进行生产时,使一类或一系列产品延迟区分为专门的产成品,这种方法称为延迟产品的差异,即食品生产和通用工序和特色化工序进行分离,分离点之前的食品生产是可预测的,能大批量生产的,最大程度的满徐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从时间角度考虑,我们尽可能将分离点推迟,即向生产过程下游移动,如将食品安全的最后工艺(特色化包装、份量大小分级、营养成分添加、顾客额外要求等),延迟收到客户的订单以后来完成。(十一)引进先进信息技术引入先进信息技术进行货架管理保鲜是消费者对市场食品的第一要求。即使是已入零售店的商品,要维持其新鲜度和安全度仍然是比较麻烦的事。由于品种繁多,需引入先进信息系统对产品货架架期和保鲜度进行管

33、理。采用“不同货架到货方式”,即按货架为单位进行到货的方法。首先,对各个店铺的货架与商品的关系进行调查,将商品与其货架的货位输入到物流中心的计算机系统中,在计算机系统上建立起商品和店铺,以及货位的关联,通过计算机系统自动识别各类食品的数量,应该补充到哪一家店铺的哪一个货位上,这样就可以能再货架按顺序进行补充商品,做到最效率化。鲜度维持管理。采用计算机系统自动的食品各类商品的数量,食品的主文件中设定商品有效期和准许销售期限,在商品入库时时输入制造年月,计算机系统就可以自动进行判断各类食品是否可以入库。在库商品严格的按照先进先出进行作业,每日由作业人员检查商品日期,为保证不出现超过准许销售期限的商品,对将近销售期限的商品提供警告功能,采用双重保险方式。(十二)推动物流外包,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比重作为物流的先进模式,独立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第三方物流,是社会化分工和现代化物流发展的方向,第三方物流已占物流市场的相当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